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湖南省张家界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无答案)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807.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10:3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
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
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共23道小题,共8页。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材料一:
鲜活、灵动的语言,是文学特色的赋予形式。文学语言的锤炼之于文学作品,要多
重要就有多重要。
怎样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首先,作家要承认文学语言本身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不将它置于依附和被动状态。
汪曾祺说,语言是思想,语言是文化,语言更是一个生命体。既然是生命体,就要拥有
与别人不一样的感情和色彩。沈从文评判优秀文学语言的依据,就是要“浸透了作者的
人格和感情”。同时,文学语言又不能像桔子皮那样随意剥离。它表面看是技巧和形式,
但又超出了技巧和形式,是巧妙融合到整篇作品骨子里的。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读
者就容易被感染,最终与作家的真情实感发生共鸣。
其次,文学语言是作家作品的气脉、气质和心力、心慧等品质的综合体现,透过它
可以看出作家到底用了多少心血和功夫。《红楼梦》为何一直被奉为中国文学语言之集
大成者?因为它是曹雪芹超凡的才华与十几年倾心倾力打造的结果。文学语言比故事内
容更有生活的黏着力,更容易先声夺人。余华对文学语言的运用体会是,先在语言技巧
和形式叙述上展现出“不一样”,再回归个体现实,使语感、乐感、视点甚至幻觉凸显。
阅读他的作品时,可以察觉到余华运用语言的本真心智和力量。迟子建《烟火漫卷》里
有这样一句:河面上星光荡漾,就像一片爽朗的笑声。笑,看不见,但她却用了通感语
式让河水的笑声看得见。这种鲜活、灵动,就是文学语言的高度。
再次,文学语言上的生动表达,需要反复修改。一个对自己作品不修改、不订正的
作家,文学语言上的表达仅凭第一次出版就包打天下,总是令人惋惜的。有些作家写的
书稿立意和结构都不错,但语言功底不够,甚至文句啰嗦、语法不佳,却没有主动去修
改、提升,便是自我降低要求的表现。
文学语言要求作家对作品经时间沉淀后多次审视,使作品语言节奏、韵律和风格集
中显现,产生独特的魅力。比如洛夫诗歌《与李贺共饮》中有“石破/天惊/秋雨吓得骤然
凝在半空”,是他对唐李贺“石破天惊逗秋雨”的改写,却充满了重新擦亮的语言张力,
并不逊色于原作。这个例证,表明文学语言能穿越古今,洛夫之“吓……凝”与李贺之“逗”,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1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各有千秋。
让文学语言变得鲜活灵动起来,作家要善于从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地域方言、俚
语口语等语言形式中汲取丰富的活性因子,巧妙熔铸为别具一格的文学语言,化腐朽为
神奇。鲁迅、老舍等作家,之所以成为语言大师,就是他们分别对绍兴官话、北京官话
与现代白话进行了属于自己语言范式的融合与变通。
文学语言,是文学作品活的灵魂。叙事、洞见、意蕴、风韵、象征等等,处处闪现
着它的肌理和质感。作家以精益求精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作品,文学语言的独特味道和神
奇魅力,便会充盈在文本的字里行间。
(摘编自付秀宏《让文学语言鲜活灵动起来》)
材料二:
与《三国演义》不同,《红楼梦》已是白话文学,但它的语言却不是纯然的白话,
而是文白间杂。这是一种雅化了的白话,也是一种俗化了的文言,是白话化了的雅言,
也即新雅言。这新雅言,既来自传统雅言(文言),也与传统雅言有别,是具有独立语
言风格的表征。这样的新雅言,随着印刷出版技术及报纸的复兴,在清代中晚期大量盛
行,以至于逐渐演变成为梁启超所开创的新文体“报章体”。
在文学语言上,鲁迅毫无疑问是新文学的语言大师。《故乡》的开头一段即是极具
苍凉的写景:“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
的响,从缝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
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鲁迅以中国画中的大写意手法,以极简括而冷峻的笔调,将
故乡萧索的冬景与荒村勾勒于纸上。鲁迅笔下的荒村,一如倪云林笔下的山水,萧索而
苍凉,稀疏而淡远。鲁迅虽纯然为白话写作,不夹杂一丁点文言,但他对汉语文学精神
特质的把握,尤其是对人、景、物的语言刻画,可谓深入骨髓,开启了一种新的雅言传
统。鲁迅的人物刻画,一如南宋人物画大师梁楷,乃大写意中的大写意,笔线极简极淡
极纯粹,寥寥几笔,便将人与物赋予了某种深沉的精神特质。如果作一个对比便不难发
现,鲁迅的人与景,是混融合一的,景具有人的性格与脾气。而有些作家,则大多景是
景,人是人,人与景分离。当然,这也是一种写法,但与鲁迅相比,确乎逊色许多。
(摘编自朱中原《今天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文学语言》)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付出许多心血,这
其中包含他对文学语言的反复锤炼。
B.余华、迟子建锤炼文学语言的经验告诉我们,在语言技巧运用上发力是重中之重。
C.洛夫的《与李贺共饮》“秋雨吓得骤然凝在半空”的“吓……凝”与李贺“石破天惊
逗秋雨”的“逗”的语言魅力难分伯仲。
D.印刷出版技术和报纸的复兴,使得与传统雅言有别的新雅言在清代中晚期大量盛
行,并逐渐演变成一种新文体“报章体”。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文学语言是生命体,有着独立的审美价值,它不处于依附和从属地位,因此,它
不是作家及作品中人物思想感情的载体。
B.鲁迅、老舍成为语言大师,与其将各自地方官话和现代白话进行融合与变通有关。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2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C.鲁迅借鉴古代画家倪云林和梁楷大写意笔法,在小说中描写环境、塑造人物形象。
D.小说中纯粹的景物描写是不能出彩的,只有将景与人混融合一,才能为作品增色。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
A.《左传·襄公二十年》:仲尼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B.陆机《文赋》:其会意也尚巧,其遣言也贵妍。
C.福楼拜:(人们的)语言就是一架展延机,永远拉长感情。
D.高尔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
4.明代学者蒋大器在为《三国演义》作序时对其语言作出“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评
价。请结合材料二对这一评价加以分析。(4 分)
5.在文学创作活动中,作家怎样做才能使语言鲜活、灵动起来?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
的看法。(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①额尔古纳河右岸
迟子建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
如今夏季的雨越来越稀疏,冬季的雪也逐年稀薄了。它们就像我身下的已被磨得脱
了毛的狍皮褥子,那些浓密的绒毛都随风而逝了,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瘢痕。坐在这样
的褥子上,我就像守着一片碱场的猎手,可我等来的不是那些竖着美丽犄角的鹿,而是
裹挟着沙尘的狂风。西班他们刚走,雨就来了。在这之前,连续半个多月,太阳每天早
晨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山,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炽热的阳光把河水
给舔瘦了,向阳山坡的草也被晒得弯了腰了。我不怕天旱,不怕大地旱出的弯曲的裂缝,
在我眼中它们就是大地的闪电。
安草儿②在雨中打扫营地。我问安草儿,布苏是不是个缺雨的地方,西班下山还得
带着雨 安草儿直了直腰,伸出舌头舔了舔雨滴,冲我笑了。他一笑,眼角和脸颊的皱
纹也跟着笑了——眼角笑出的是菊花纹,脸颊笑出的是葵花纹。雨水洒下来,他那如花
的皱纹就像是含着露珠。
我们这个乌力楞只剩下我和安草儿了,其他人都在早晨时乘着卡车,带着家当和驯
鹿下山了。以往我们也下山,早些年去乌启罗夫,近年来到激流乡,用鹿茸和皮张换来
酒、盐、肥皂、糖和茶等东西,然后再回到山上。但这次他们下山却是彻底离开大山了。
他们去的那个地方叫布苏,帕日格告诉我,布苏是个大城镇,靠着山,山下建了很多白
墙红顶的房子,那就是他们定居的住所。山脚下还有一排鹿圈,用铁丝网拦起,驯鹿从
此将被圈养起来。我不愿意睡在看不到星星的屋子里,我这辈子是伴着星星度过黑夜的。
如果午夜梦醒时我望见的是漆黑的屋顶,我的眼睛会瞎的;我的驯鹿没有犯罪,我也不
想看到它们蹲进“监狱”,听不到那流水一样的鹿铃声,我一定会耳聋的;我的腿脚习惯
了坑坑洼洼的山路,如果让我每天走在城镇平坦的小路上,它们一定会疲软得再也负载
不起我的身躯,使我成为一个瘫子;我一直呼吸着山野清新的空气,如果让我去闻布苏
的汽车放出的那些“臭屁”,我一定就不会喘气了。我的身体是神灵给予的,我要在山里,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3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把它还给神灵。
两年前,达吉亚娜召集乌力楞的人,让大家对下山做出表决。她发给每人一块白色
的裁成方形的桦树皮,同意的就把它放到妮浩遗留下来的神鼓上。神鼓很快就被桦树皮
覆盖了,好像老天对着它下了场鹅毛大雪。我是最后一个起身的,不过我不像其他人一
样走向神鼓,而是走向了火塘,我把桦树皮投到那里了。它很快就在金色的燃烧中化为
灰烬。我走出希楞柱的时候,听见了达吉亚娜的哭声。
安草儿也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但他的举动说明不了什么。谁都知道,他不明白
大家在让他做什么事情。他只是想早点把桦树皮打发掉,好出去做他的活计。安草儿喜
欢干活,那天有一只驯鹿的眼睛被黄蜂蜇肿了,他正给它敷草药,达吉亚娜唤他去投票,
安草儿进了希楞柱,见玛克辛姆和索长林把桦树皮放在了神鼓上,他便也那么做了。那
时他的心里只有驯鹿的那只眼睛。安草儿不像别人把桦树皮恭恭敬敬地摆在神鼓上,而
是在走出希楞柱时,顺手撒开,就好像一只飞翔的鸟,不经意间遗落下的一片羽毛。
虽然营地只有我和安草儿了,可我一点也不觉得孤单。只要我活在山里,哪怕是最
后的一个人了,也不会觉得孤单。
我回到希楞柱,坐在狍皮褥子上,守着火塘喝茶。
以往我们搬迁的时候,总要带着火种。达吉亚娜他们这次下山,却把火种丢在这里
了。没有火的日子,是寒冷和黑暗的,我真为他们难过和担心。但他们告诉我,布苏的
每座房子里都有火,再也不需要火种了。可我想布苏的火不是在森林中用火镰对着石头
打磨出来的,布苏的火里没有阳光和月光,那样的火又怎么能让人的心和眼睛明亮呢!
我守着的这团火,跟我一样老了。无论是遇到狂风、大雪还是暴雨,我都护卫着它,
从来没有让它熄灭过。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
【注】①节选自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第一部分(略有删节)。小说以一位年届九旬的鄂温
克族最后一位酋长妻子的自述口吻,讲述了这个弱小民族的生存现状及百年沧桑。②安草儿:文中女主
人公的孙子。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小说开头寥寥几笔自述,“我”这个年老而又孤僻的鄂温克族女人形象已经跃然纸
上,也暗示着“我”与自然关系密切,不可分割。
B.小说中写道如果让我下山的话,“我”会变成聋子、瞎子,透露出“我”对族人下山
这个选择的深切恐惧与担忧。
C.下山表决投票情况,说明多数人选择下山定居的生活,含蓄地说明了现代文明对
鄂温克传统文明的冲击。
D.单纯朴实的安草儿作为小说中的次要人物,可以看成是祖母的后继者,也是一个
弱小民族传承民族文化的希望。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 )
A.“我”是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是回忆的主体;使用第一人称,不仅增强了文章
的可信度,而且使叙事更自由方便。
B.小说情节发展舒缓,笔墨细腻,语言华美深沉,具有散文化的特色;一些富有民
族特色的词语如“乌力楞”“希楞柱”等又具有陌生化的风格。
C.文章营造了一个神秘、诱人、充满传奇色彩的世界,表现了作者面对现代文明与
大自然剧烈冲突时复杂的情感。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4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D.本文运用了插叙的手法,将回忆、历史穿插于现实之中,这种打乱时空的叙事结
构使故事情节略显凌乱。
8.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画线句子“这团火就是我跳动的心”的理解。(4分)
9.本文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找出其中的三处并简要分析其作用。(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文本一:
熙宁二年,拜参知政事。上谓安石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
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
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
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
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普、方田诸役相继并
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
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
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
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
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
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文本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
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
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
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
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3 分)
今人情 A 咨怨 B 至出 C 不逊语 D 自近臣 E 以至后族 F 无不言 G 其害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善,文本一“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与文本二“自媚于众为善”的善含义相同。
B.恤,文本一“人言不足恤”与“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的恤的意思不同。
C.上疏,指臣下向帝王上本进言。文本二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
同义。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5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D.膏泽,常用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施恩惠。文中是第二
个含义。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王安石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世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处理世务是
因为后世大都是庸俗的读书人。
B.熙宁二年,王安石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急迫的
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倔强固执,有人甚至评价他不畏惧天灾,不
效法祖宗。
D.王安石认为如果对方指责自己在位时间长,却不能帮助君王福泽百姓,这
种失误他是承认的。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
(2)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14.王安石为相共八年,请结合材料分析变法最终无法持续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①云居寺孤桐
白居易
一株青玉立,千叶绿云委。
亭亭五丈余,高意犹未已。
山僧年九十,清净老不死。
自云手种时,一颗青桐子。
直从萌芽拔,高自毫末始。

四面无附枝,中心有通理 。
寄言立身者,孤直当如此。
【注】①这首诗作于元和四年前后,诗人时在长安,任翰林学士、左拾遗。②通理:指树干内
由根至顶通连的脉络、纹理。《易经·坤卦·文言传》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
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
A.前两句写梧桐像青玉那样站立,那茂密的树叶像绿云一样垂落下来,对孤桐的
树干绿叶予以赞美。
B.三、四句写梧桐耸立已五丈有余,但往高处生长的势头还没有停止,借梧桐的
高大隐喻人的品格。
C.诗人将“老不死”一词贬义褒用,刻画出一个虽已高寿却精神头十足、与世无争
的山间老翁形象。
D.九、十句中诗人强调了孤桐的成长过程,借“萌芽”“毫末”比喻成为正直、高尚
的人要从小事做起。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6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16.诗歌后四句透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与态度?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 , ”使
用比喻手法,描写秋天的长江和山峰,比喻形象,景象壮美。
(2)杜牧《阿房宫赋》中“ , ”两句描写宫殿、
阁楼随地形而建,彼此环抱呼应;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
(3)《六国论》中,苏洵认为六国如果一味赂秦求保,就会陷入“ ,
”的恶性循环之中,国家难免灭亡。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2 题。
网络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但网络空间不是A“法外之地”。在有的网络暴力事件
中,少数网民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运用网络暴力这种B“网络正义”,对他人合法权
益随意践踏。特别是一些网民往往抱着 ① 的侥幸心理,认为藏身网民之
中就不会受到惩罚,忽视了对自身行为的应有约束。网络空间是虚拟的,但运用网络
空间的主体是现实的,都应遵守法律,明确各方权利义务。近年来,围绕网络暴力等
突出问题的治理为中心,相关法律法规不断完善,“清朗”系列专项行动等工作深入推
进,网络生态持续向好,此类乱象得到有效遏制。
治理网络暴力并不能 ② ,但为受害者提供有效保护是当务之急。一次
网络暴力事件,背后通常是一个个数量庞大的微型侵权行为,这给当事人的维权带来
了很大的困难。网络暴力特点决定了对网暴受害人的保护,需要法治、技术其实,
③ :一方面,要对网络暴力C“零容忍”,通过依法惩治形成有效震慑,
让互联网在法治轨道上健康运行;另一方面,对于正在发生的网络暴力,也要从技术
角度寻找化解之道,例如网站平台加强内容识别预警、设置“一键防护”的按钮、建立
快速举报通道等,尽可能形成D“保护伞”,减少网暴行为对当事人的伤害。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段中ABCD四处与“麦克风”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3分)( )(请填涂)
20.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分)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7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二)语言文字运 II(本题共 2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经常听到这样的说法:“我做了一晚上梦,睡得一点都不好。” ① ?
其实,梦本身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每个人每晚上有20%到25%左右的睡眠时间都
是在做梦中度过的。
记得梦境只是因为恰好在特殊时间醒过来。人正常的睡眠结构周期分为两个时期:
非快速眼动睡眠期和快速眼动睡眠期,二者交替一次为一个睡眠周期,一晚上约重复 4
到 5 个周期。睡眠时,人由清醒状态最先进入的是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该期特点是全身
代谢减慢,没有明显眼球活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一般来说分为 4 期,其中 1、2 期属
于浅睡眠期,受刺激后易醒;3、4 期属于深睡眠期,不易唤醒。快速眼动睡眠期是较
为特殊的睡眠状态,约占整个睡眠周期的 1/5 到 1/4。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全身代谢加
快,眼球在眼皮下快速活动,脑电活动类似于清醒状态。大多数梦境都发生在这个时
期。在非快速眼动睡眠期醒来的人不会记得梦中的情景,而觉得自己总是在做梦的人,
② ,所以能记得梦境。
其实, ③ 。比如,可以促进儿童大脑正常功能的发育,有些人的智慧、
灵感也是在梦中获得的。另外,做梦有时候还有助于宣泄不良情绪等。所以,除了经
常梦魇或做噩梦需要及时就诊外,正常做梦不必要担心。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20 个字。(6 分)
22.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改成一个长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
变原意。(4 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雍也》)
材料二:《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中记述了屠呦呦怀着对中医药学
无比的热爱,查阅了大量的文献,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找到了利用青蒿素治疗疟
疾的方法,拯救了成千上万患者的生命。
上述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感悟与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复兴中学”)同学写一篇以“乐学·有为”为主题
的演讲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
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张家界市 2023 年普通高中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卷 第 8 页(共 8 页)
{#{QQABKQwAogAAAgBAARgCAQGgCkCQkBAACIgGxAAAIAIAiAFABAA=}#}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