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阅读理解专项训练
第二讲 体会文中情感
考点解读
体会文中情感包括两方面:一是文中人物的感情,二是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常见的考查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问答人物情感;二是探究人物心理活动。解答这类题的思路是:
首先,要总体把握作品的主题、中心思想,这里蕴含着作者对文中事情、人物、事物的态度。
其次,要结合文中的关键语句去反复品味,尤其是一些细节描写和精彩的动词之类。
第三,要抓住文中表现作者或人物感情走向、变化的词语以及表现人物心理活动的词语推敲解读。
最后,要推敲隐含作者感情态度的语句,如文章的环境描写所体现出来的热烈、压抑、阴暗之类的氛围,作者为文章所设的感情基调等等。
考点训练
济南的冬天(节选)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儿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儿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儿薄雪好像忽然 害 了 羞 ,微微 露 出 点 粉 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整体感知]这段文字的主要内容是( ) 。
A.描写了雪景的情态 。
B.描绘了雪后山景的秀美。
C.描绘了小雪的特色。
D.描绘了夕阳斜照下雪色娇美的情景。
2.[整体感知]这段文字是围绕“ ”字展开描述的,写景的顺序是
。
3.[评价鉴赏]文中画线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4.[整体感知]本段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河沟边的枇杷树
①走进老家村头,一眼望去,绿意漫漫。家家户户宅前屋后都栽种着许多果树, 然而,在众多的果树中,最耀眼的要数四季常绿的枇杷树。
②眼下,正是枇杷树开花结果的时节,一团团、一簇簇、一串串,棕褐色、毛茸茸的枇杷花和绿莹莹豆粒大的枇杷挨挨挤挤、浓浓密密,串坠在向着碧空伸去的枝头上,生机盎然,格外耀眼,在微风中摇曳,袭来阵阵幽香,弥漫在宅院的上空,沁人心脾。
③生长在乡间的枇杷树,不择土地肥瘦,更不需护理和施肥,人们吃完枇杷后, 将枇杷核随意在房前屋后的河沟边种下,到来年春天,定会发芽生长,待一年后便 长成一人多高,分出多枝头的树苗。到了第三年,高大的枇杷树枝上长出100 多个枝头时,便开花结果。从此以后,年复一年,枇杷树枝叶舒,越长越大。长了七八年的枇杷树枝权连枝杈,树叶接树叶,威武雄壮地挺立在宅前屋后的河沟边。然而,大
多枇杷树枝都往河面倾斜,有的枝头伸向河中央,接近水面。乡 间传说,生长在河沟边的枇杷树,在清水的映照下结果多,果实大,而且味好。其实这也许是空气湿润,养分充足的原因。
④夜幕下的枇杷树更是迷人。初夏的夜晚,夕阳退尽皎洁澄澈的月光如水如 银,晚风吹过,树叶“沙沙”作响,搅动得河沟里月影朦胧 棵棵挂满果实的枇 杷树,沉浸在朦朦胧胧的月光里……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恍惚觉得在梦里一般。(文章有删改)
1.[整体感知]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本文描写的是初夏时节家乡枇杷树的繁茂景象。
本文着重介绍的是家乡房前屋后河沟边所种的枇杷树。
作者家乡的枇杷树结果多,果实大,而且味道好。
枇杷树开花结果的时节,空气中弥漫着阵阵幽香,沁人心脾。
2.[语言品味]文中画“ ”的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 ”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枇杷树的茂盛。
3.[整体感知]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综合演练
垂钓
周六闲来无事,打算给心情放个假,来到河边,站在桥上看风景。
正是“拂堤杨柳醉春烟”的时节,河岸的垂柳正多情地舒展着腰肢。艳阳高照, 暖风拂面,仿佛看得见那叶芽正在悄悄地生长,好一幅充满生机的自然画卷。
桥下不远处,有位悠闲的垂钓者,正静静地坐在那里,眼睛注视着水面,又像是什么都没有看,像一尊雕塑,为这幅画平添了许多韵味。
我心里为之一动,多好的境界呀!不能只做“坐观垂钓者”,留下“徒有羡鱼情” 的遗憾。于是,我悄然走下桥,希望能分享到一点垂钓的乐趣。
垂钓者是位老人,头戴一顶乳白色宽檐帽子,神情专注地看着水面,全然没有觉察我的到来。
“咬钩了!”我刚站定,就发现水面上的浮子微微一动,我的心也仿佛被挠了一下高兴,差点儿喊出来。老人却还是一副波澜不惊的样子。
又看到浮子明显地沉了一下,还没等我提醒,看似睡着了一样的老人,双手迅速一提竿,身子也不由自主地离开了座位。一条足有半斤多的叫不上名的鱼, 随即从水面跳跃到半空中。老人家脸上的笑容就像河中的水花,随着荡漾开来。
哇,我也心花怒放,激动得差点儿跳起来,这高兴劲儿一点儿也不比钓鱼的差, 好像是我给他带来好运一样。
老人一边熟练地收线,一边回头朝我笑着,露出两颗闪亮的银牙,像是向我炫耀着自己的收获。
收完线,老人把鱼竿放在河岸上,一手小心地捧着鱼儿,一手轻轻地取下鱼钩。出乎意料的是,他没有把鱼放进鱼桶,而是双手把鱼送到水里,鱼儿在水面上打了 一个滚儿,调皮地溅起几朵水花,还没等我反应过来,就消失得无影无踪
了。我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大爷,您怎么把鱼放了 ”
“哈哈,就是放了!”老者爽朗地一笑,又开始摆弄鱼饵,为钓下一条鱼做准备。
“不是留着吃吗 送人也行啊!”我充满疑惑地又问。
“小伙子,这就不懂了吧,喜欢钓鱼的,有几个是为了吃 不就是图个乐子吗!”
闲谈中,知道老人今天像刚才这样钓了放,放了钓,已经有十多次了。
我若有所思,有的时候,我们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这就是一种洒脱吧!如果做事都像这位钓鱼的老人,不为名利所累,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疲惫和怨恨呢
1.[评价鉴赏]文中引用“拂堤杨柳醉春烟”这句诗的目的是 ;引用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这两句诗的目的是 。2.[整体感知]第 2 自然段描写艳阳高照、暖风拂面、垂柳舒展的景象,一方面为垂钓老者的出现起到了 的作用,另一方面表达了“我”对河岸风光的 之情。
3.[整体感知]在看老人钓鱼时,“我”的心情有哪些变 在方框内填写相应的词语。
→看到老人钓到鱼时→看到老人放了鱼时
→ →
4.[整体感知]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老人家脸上的笑容就像河中的水花,随着
荡漾开来”属于( ),“哇,我也心花怒放,激动得差点儿跳起来”属于( )。 A.直接抒情 B.间接抒情
5.[拓展运用]如果从文中选一句富有哲理的话推荐读者,你会推荐哪一句 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有哲理的话: 推荐的理由:
【答案+解析】
《济南的冬天》
B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概括能力。选段是一段写景文字,可根据“描写对象+特点”的方法进行概括,描写对象是雪后山景,特点是“秀气”。
妙 空间顺序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的筛选及对描写顺序的把握。“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一句提起下文,从这句中找到关键词“妙”,即可回答第一问。分析描写顺序关键要找出体现作者观察顺序的词语,选段中“山上”“山尖”“山坡”“山腰”等词写出了作者的观察顺序。
拟人 通过“害了羞”一词赋予了夕阳下的薄雪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薄雪在阳光斜射下泛出粉色的样子,写出了小山的秀气和济南冬天的温暖,表达了作者对薄雪和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辨析。首先从“害了羞”判断该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然后结合句子分析拟人修辞的运用对突出描写对象特点所起的作用;最后结合文章主旨,分析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4.本文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雪后小山的热爱、赞美之情以及对济南冬天的喜爱之情。
《河沟边的枇杷树》
1.A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通过分析,A项的表述不全面,本文不仅描写了初夏时节家乡枇杷树的繁茂景象,还具体介绍了家乡枇杷树的特点。
2.拟人 威武雄壮
【解析】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画线句子描写了长了七八年的枇杷树的样子,“威武雄壮”一词把人的情态赋予了枇杷树,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也体现了枇杷树的茁壮和茂盛。
3.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枇杷树的喜爱之情,也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由文章标题可知本文的描写对象是枇杷树,由文中语言的特点可探究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注意此题要将作者对枇杷树的感情和对家乡的感情结合起来作答。
《垂钓》
1.表现春季醉人的特点 点明走近垂钓老人的缘由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诗句作用的能力。第一空可结合诗句的意思以及下文的景物描写来分析。第二空可联系下句,从句中的“不能”“于是”得知,引用这两句诗是为了点明走近垂钓老人的缘由。
2.烘托 喜爱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作用的能力。第一空从“为垂钓者的出现”可知其作用是烘托人物形象;第二空从“之情”可知其作用是表达情感,根据所写景物的特点(优美)可推究作者的情感态度,即喜爱。
3.高兴 激动 疑惑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探究。先在文中找出题目中提示性语句的位置,再从上下文中摘抄出表示情感变化的词语。
4.B A
【解析】本题考查对抒情方式的把握。完成此题,关键是要清楚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的区别。直接抒情是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将心中的感情直接倾吐出来,而不寄寓于景物、事等。间接抒情通常指借景抒情、触景生情、融情于事等。
5.示例:有的时候,我们享受的是过程,而不是结果,
这就是一种酒脱吧!
理由:这句话暗含了“注重过程,放松心态;注重结果,为其所累”的哲理。
【解析】本文考查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富有哲理的话”通常能揭示文章的主旨;推荐的理由要结合句子的深层含义或联系生活实际来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