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12:09:51

文档简介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第二学段考试
高二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 现代文阅读 (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不知中国画理,无以言中国园林。”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绘画和建筑的关系在“界画”这里形成了一个微妙的交汇点。界画发祥之时带有建筑草图的影子,它以描绘建筑物或者各种精致器物为艺术表现形式,绘制过程中通常需要用界尺来辅助画笔,勾勒建筑物或者器物的轮廓线。由于科学、形象地载录了以建筑及桥梁、舟车等为对象的古代生活原貌,早期界画的使用价值、档案价值或许更大于审美价值,一些早已消失于大火或历史云烟中的中国木质古建,得以如纸上纪念碑一样,被后世铭记、想象和怀念。据《历代名画记》记载,唐朝时官至工部尚书的阎立本既亲自参与设计图的绘制,又熟谙于山水。从他开始,建筑设计中的山水渐渐从原来的宫观效果图中独立出来,成为单纯的山水画。
中国古典园林正是以山水的画境为骨架的。山水画与古典园林建造,都基于人们想要亲近自然的愿望。造园大师计成为高官严嵩修建别墅庭院“积香炉”时,把严大人扔给他的两句宋词“梨花院落溶溶月,柳絮池塘淡淡风”筑出满目风情。唐代诗人王维,不仅创作了“画中有诗”的山水画、“诗中有画”的山水诗,还筑建了诗画结合的物质实体“辋川别业”。所谓“善画者善园,善园者善画”,山水画和园林在创作手法和思想上相互交织。中国园林重意境,重诗情画意,被称为“三维的中国画”,其美学境界与中国古代的文学、绘画、戏曲等艺术形态相契合。
在传统山水画中,画面的主次关系是很讲究的,如果喧宾夺主,画面就会混乱、平板。因此,山水画在构图时,首先要找出有特色的山和树作为主体。如明代戴进《关山行旅图》,画家将主峰置于画面中心,以精细的笔法描绘出主峰挺拔陡峭、直入云天之势;把江渚、远山以及水景放在次要位置,画得简括、浅淡,烘托出主景的雄伟、挺拔。整幅作品近浓远淡,富有层次,工细之中见豪放,雄伟之中见秀气。
古典园林的整体布局也很讲究建筑和空间的主从组合,通过对比实现主次分明、多样统一的效果。如北海公园琼华岛上的白塔,与其前面的琉璃佛殿,在色彩上形成洁白与金碧重彩的强烈视觉对比;塔的弧线造型和高居山顶的位置,更使其成为琼华岛乃至全园的主体建筑景观。颐和园中的佛香阁,则以其巨大体量与四周建筑物形成对比,成为全园布局的主体和重心。此外,形状对比也是园林布局的常见方式。
中国传统山水画最忌将主题和盘托出,主张以含蓄的方式来表达画面的中心思想。要把握好这个火候,“藏”与“露”的拿捏非常重要。如元代王蒙所作《长松仙馆图》,画面下方近水的岩石与长松交错,松涛阵阵似可听闻,在郁郁葱葱的崇山峻岭中两处有藏有露的山居茅舍,传达了“善藏者未始不露,善露者未始不藏”的意趣。
中国古典园林为表达园景意境的深邃,也会把某一景物通过山石、建筑、植物等遮掩一部分,使人看不到全貌,产生一种欲显而隐的含蓄美感。如苏州留园的石林小院,由于院墙、门窗遮挡了一部分山石,从院中看到的石林小景便呈现些许神秘感,表现出含蓄的审美情趣。苏州拙政园的花木隔、山石隔等更是运用这一造景手法的典范。
材料二: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蕴含的东方审美重新引发建筑界关注,我国一批前卫建筑师及学者开始致力于将园林思维引入建筑设计中,力求将园林式审美意识及空间营构方法移植和转译到建筑创作领域,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
北京红砖美术馆是一座鲜见的内有当代山水庭院的园林式美术馆,整体设计汲取了中国造园艺术精髓,呈现出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园林式布局。美术馆设计精妙之处很多,一是遵循景观要素的布局法则,恰当处理山石、水流、墙体、植物与人之间的关系,形成山林、岛屿、山泉、沟壑等自然意象,演绎出中国古典园林山、水、林、石、人共融的绝妙意境。二是运用大量光影要素,通过变换窗洞口的大小、形状、角度、深度等,利用光影关系弱化空间分界,构成了蕴含东方审美观的共融式古典园林空间。设计者还运用了框景、借景、障景、漏景等中国古典园林的造景手法,行走其中,步移景异。如美术馆入口设计先收再放,营造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意境。
安徽绩溪博物馆的设计实现了徽州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与创新,是用现代建筑技艺与材料诠释江南园林文化、意境与空间的成功案例。整个博物馆参照古典造园法则设计立体化观景路径,池水、假山、瓦墙、水墙、古树、台阶、窗洞等相互掩映,共同构成悠远深邃的中国画式园林景观。
博物馆屋顶营造了山的意象,金属式混凝土材料的青瓦屋面在雨天呈现深浅不一的色泽,远观如高矮不等的树木,赋予博物馆以山的细节和灵气。主入口庭院的视觉焦点,是一座由片状墙体排列而成的“假山”。这座“片石”假山,表面配以水刷石材质,与池岸相融,山池一体,相得益彰。“假山”之后有粉墙,状如中国山水画之宣纸裱托;再后为“瓦墙”,其形有如顶部“屋山”之延伸,层层叠叠,显近远不同之无尽深意。“片山”想法源于《清明上河图》中特殊的山石绘法,山体形态则源于明代《素园石谱》中的“永州石”。“假山”“屋山”和越过古镇片片屋顶而望得的真山,让人与这层叠深远的人工造景及自然山景相感应,得以“会心不远”,达致生命的诗意寄托。
“水墙”是博物馆设计的又一亮点。最初设计方案是用白灰掺墨方式做出如古徽州传统白石灰粉墙一般的斑驳沧桑的墙面肌理效果,但因墙体外保温层无法像传统青砖一样与外层灰浆吸融贴合,设计者最终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打造出“水墙”。一道道“水墙”,恰如中国山水画中将山景分层隔离的云雾水面,它们与池中的真水一起,映衬着“屋山”和片石“假山”,营造出深远的意境,成为绩溪博物馆“胜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取材于李晓丹等人的文章)
材料三:
“篱苑书屋”位于北京郊区接近群山的地方,是一座方形建筑,以方钢作为主要构件,外围护材料使用钢化玻璃,玻璃外侧被4万余根长短一致、粗细相当的柴禾秆密密匝匝地包裹。从远处看,屋前水面、水边栈道、平铺的卵石路围护下的裹满禾秆的篱苑书屋,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
建筑内部唯一的隔断是混凝土大门处的玄关,浓缩的入口空间为接下来主要空间的呈现做了铺垫。书屋内部主体空间由大台阶及书架组成,书被摆在台阶下面,台阶成为主要的看书空间。书籍排布随意,读者可以任意抽取自己感兴趣的书,找到一个舒服的座位静心阅读。屋内没有人造光源,阳光透过夹在立面及屋顶玻璃当中的柴禾秆将斑驳的影子投射到室内空间,明亮而温和,读书人仿佛置身于自然。
1.根据材料,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材料一看出具备深厚的绘画素养与文学素养是成为造园大师的重要前提条件。
B.中国传统山水画和古典园林都讲究含蓄美,《长松仙馆图》就体现了这一特点。
C.中国古典园林艺术被引入现代建筑设计中,是探索中国当代建筑的本土化实践的重要表现。
D.安徽绩溪博物馆的“水墙”选择了水波纹肌理的白色质感涂料是对古徽州传统建筑技艺的继承。
2.下列对材料一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段是全文的中心段,作者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观点:中国画与古代建筑之间关系密切。
B.第二段中作者列举《历代名画记》中阎立本事例,是为了说明阎立本的绘画技艺高超。
C.第四段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式,论证传统山水画特别注重画面的主次关系。
D.从论述层次上看,四、五段是一个层次,六、七段是一个层次,论证了山水画和古典园林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对文中所举园林建筑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积香炉庭院的故事说明园林建筑设计可以借古典诗词造景。
B.颐和园佛香阁是全园的主体和色彩重心,与北海白塔不同。
C.苏州留园石林小院与红砖美术馆入口设计有异曲同工之妙。
D.绩溪博物馆“假山”屋山”与真山呼应,营造出深远意境。
4.赏析“材料三”第一段的语言特色。(4分)
5.根据三则材料,分条概括“篱苑书屋”设计亮点及其中蕴含的设计理念,作为书屋宣传册的文案素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团圆(节选)
巴金
晚会结束。小刘打手电给我照路,走原路回去。翻过土坡的时候,我看见远远地有些明亮的灯光, 一 下子全灭了。小刘站住倾听一下,说一句: “不要紧。”又往前走了。一路上我很兴奋,不仅是王芳的演 唱,所有的节目都使我激动。我接触到那么丰富的精神面貌,那么广阔的心灵。
我离开军政治部的那天,到王主任的房里辞了行回来,小刘给我打好了铺盖卷,在住室里等我。他要 回到原来那个连队去。他向我表示了歉意。他虽然高兴回连队,可是他的讲话和举动都流露出依依不舍的 感情。我也不愿意这么匆匆地跟他分别。最后我同他约定过两个月到那个连队去看他。
我并不曾失信。可是我去晚了些,已经是好几个月以后了。这中间我到过几个部队。我常常怀念小刘,因为我一直没有得到他的消息。我后来忽然听说小刘在的那个连队打了胜仗,把敌人占据的一个无名高地 拿下来了。这些日子为了迎接国庆三周年,为了欢迎第二届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各个部队都 在打胜仗,到处都听得见这样的说法:“争取立功,迎接亲人。”我听到了许多捷报以后,再得到那个连队 的胜利消息,我很难制止想会见小刘的欲望。过了国庆节,我便动身到那个连队去。我们在坑道里见到了连长。他已经得到了通知,又热情又亲切地接待我。我和他交谈了半个钟头的光景,便提起小刘的名字, 还说我想见见小刘。
“对,对,刘正清,是个好战士!”连长点头说。
我连忙说明我跟刘正清很熟,并且把那次分别的情形也讲了。
“不凑巧,他回国去了。“连长略略皱起眉毛说。
我诧异地问道:“他回国去干什么呢 ”我自己马上兴奋地接下去说:“参加国庆节观礼吗 ” 连长摇摇头说:“他挂了花,送回去了。”
“他挂了花 伤重不重 ”我愣了一下,惊问道。
连长看了我一眼,声音低沉地答道:“两条腿都断了。”我变了脸色,着急地追问:“危险吗 ” 连长昂起头说:“这个小青年还嚷着要回朝鲜来打美国鬼子呢!”
“他能回来吗 ”我顺口问了这一句。话出口我才觉察到它是多余的了。
连长看了我一眼,激动地说:“要是真依他的话,他一定要回来。那天他跟着我上战场,打到最后,
主峰上还有个敌人的大母堡攻不下来,火力猛得很,我们牺牲了几个同志。我十分着急,拿起一包炸药, 打算自己冲上去炸掉它。刘正清拉住我的衣服,要求我把任务交给他。他一上去就把母堡解决了。可是他 自己满身是血,两条腿都完了。担架员来抬他,他还说‘我要坚持,我要打’。我后来去看他,他皱着眉头,脸上没有一点血色,我却没听见他哼过一声。我告诉他要给他请功,他还说自己没有好好完成任务, 应当检讨。”
小刘虽然回国,但是我总算践了约,我在这个连队住下来了。
头两三天我睡在炕上,半夜里好像总听见小刘在讲梦话,其实全是我自己在做梦。我本来打算在这里 多住些时候,可是忽然接到王主任的电话,说是祖国来的慰问团就要到了,叫我马上回到军政治部去。
我到了政治部,还是住在从前住过的地方。我几个月不来,山沟里也有了不小的改变。人多了,路宽 了,房屋增加了,树木也茂盛了。沟口用松枝搭了一个牌楼,上面有这样九个字:“欢迎祖国人民慰问团。” 走了一段路,见到好些熟人,还隐约听见文工团同志们的歌声。我放好行李就去见王主任。
王主任在房里跟王芳谈话, 一面在看手里的几张稿纸。他见我进去,跟我握了手,就把稿纸塞到我手 里让帮忙修改。我摊开稿纸一看,原来是她写的一首欢迎慰问团的《献诗》。我还看到王主任修改的句子。她看见我不提什么意见,便挑出几个她自己认为不大妥当的句子要我替她解决。这次我总算给她帮了一点 忙。她满意地拿回诗稿就向我告辞。我要留住她,她却笑着说:“我还要准备节目,再不回去,我们陈团 长可要急死了。下次来吧。”
我就说:“那么我陪你走一段吧。”她还要推辞,我却跟着她走出了洞子。
出得洞来,我一开口就问起小刘的事情。她听到小刘的名字,马上说:“小鬼有个东西要我交给你!” 我连忙问:“什么东西 ”她侧过头看了我一眼,脸色马上变了,压低声音说:“笔记本。小鬼还说—— ”
“他怎么说 ”我打断了她的话。
“他说他等了你几个月,他还以为你回国去了呢!”她答道,埋下头往前走,也不再看我了。我过了半 晌,才再问一句:“他伤得怎样 ”我心里不好过,我好像又看到小刘那张皮球似的脸,他笑得那么高兴地 说:“我一定等着你!”
王芳一面走, 一面说,好像在自言自语:“小鬼从医疗所上车回国的时候,两条腿都锯掉了,他还在 哼《歌唱祖国》,还说装好了假腿就回到前线来。他比我坚强多了。”
她一直不讲话,我后来实在忍不住又问一句:“他没有危险吧 ”
她忽然抬起头,提高声音说:“他一定会活下去,比我们还活得久。他没有腿,也能做许多、许多好 事情。”她很激动,不过声音很坚决。但是这以后她又不作声了。
我们默默地走到了文工团的住室。我拿到笔记本,马上打开翻看,在第一页上,我看见小刘亲笔写的 四行字:
忠于团
就要忠于自己的工作
爱祖国
就要爱自己的同志
王芳站在我旁边,低声念出了这两句话,然后解释道:“小鬼说他以后不一定能再见到你,请你留下 这个做纪念吧。这些字是他入团的时候写的。”
我郑重地放好了笔记本,跟王芳紧紧地握一次手, 一个人慢慢地走回去。
(有删改)
文本二:
巴金的小说理论是他大量小说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升华。他视创作为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需要,是自己 生活的一部分;主张创作面向读者, “把心交给读者”,和读者进行诚挚的情感交流;同时认为“艺术的 最高境界是无技巧”,肯定情感是创作的主要内容,形式和技巧只是它的附庸。
(摘编自许德《论巴金的小说理论与批评》)
注:1952年3月,以巴金为团长由文学艺术家组成的17人访朝代表团奔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 士,在战火纷飞的前线度过了300多天;1961年,巴金根据在朝鲜的真实经历创作了中篇小说《团圆》。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当“我”离开军政治部时,小刘作为通讯员的种种表现透露出对“我”这个祖国来的客人无微不至 的关怀和依依不舍的深厚情谊。
B. 为迎接国庆三周年和欢迎祖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志愿军前沿捷报频传, “争取立功,迎接亲人”的 口号彰显出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革命豪情。
C. 小说通过写“我”向连长了解小刘的情况和夜里做梦两件事,表现了我对小刘的思念之深,也有对 他受伤之后的牵挂,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D. 从写王芳创作欢迎慰问团的《献诗》和请人反复修改稿件的情节中,可以看出她是一个富有才情、 做事认真、具有革命热情的文工团青年。
7. 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主要采用侧面描写,通过连长和王芳的讲述和“我”的回忆,塑造了小刘的好战士形象。
B. 小刘两条腿都锯掉了,还是坚信自己能回到前线去,表现出勇敢执着、坚强乐观的人物特征。
C. 小说在塑造人物时主要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出志愿军战士的英勇无畏。
D. 小说中“我”的形象带有一定的作家自我抒发的色彩,读者可以从中窥测到作家的家国情怀。
8. 文本一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好处。(4分)
9. 文本二中巴金的小说创作理论在《团圆》中是如何体现的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橐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选自《战国策·楚策》)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B.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C.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D.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合从,是苏秦游说六国联合一起抗秦的策略。从,通“纵”,南北为纵,东西为横。
B.带甲,文中指身着甲冑,与杜甫“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中的“带甲”意思不同。
C.南面,即面朝南。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君王临朝听政,面南而坐。现在指方向。
D.社稷,土谷之神。社为土神,载育万物;稷为谷神,养育民众。后被用来代指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苏秦极力渲染楚国的强大,指出楚国国力雄厚,有称霸天下的资本,没必要侍奉秦国相反地应该成为其他诸侯侍奉的对象。
B.苏秦分析了连横给楚国可能带来的弊端,指出秦国贪得无厌,而那些主张连横的说客和大臣则是大逆不道、为国不忠的奸臣。
C.苏秦指出秦国视楚国为最大对手,两国国力此消彼长,不能和平共处。连横后果严重,而合纵可以削弱各国,帮助楚国称霸。
D.苏秦极尽口舌之能事,使楚王深感单凭一己之力来对抗如同虎狼的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从而意识到其合纵策略的正确。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14.依照苏秦观点,若不“合从”会给楚国带来哪些危害?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浣溪沙·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其五)
苏 轼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两句写谢雨道上所见之景,雨后的草碧绿清新、摇曳生姿,薄薄的沙土路洁净无尘,骑马而过也不会扬起灰尘。
B.“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两句描绘了雨后天晴生机蓬勃、风光宜人的田野景色,感官结合的描写中蕴蓄着作者的喜悦之情。
C.本词以诗的句法入词,文风朴实,格调清新,不取艳辞,不采僻典,语言清丽自然,洗尽华靡见真淳。
D.整首词带有朴素清新的乡土气息,写有乡村景色、乡村草木、乡村人物和劳动生活,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
16.这首词是用写景和抒情互相错综层递的形式来写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诗经.卫风.氓》中,作者用赋的手法写男子向女子求婚的句子是: ,抱布贸丝。匪来贸丝, 。
(2)《离骚》中写小人的种种丑态、伎俩,自己不为所动,宁死也不与他们同流合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陈情表》中用乌鸦反哺的典故写人应尽孝心的两句是“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需要根据国情推进,做到有的放矢。
对不同的人群采用不同的方式。对青少年,要从求知欲和好奇心着手,通过课堂、传媒、科学活动等,在理论和实践上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素质,同时在孩子心中根植科学梦想、培养科学兴趣。对于老年人,首先是要帮助他们跨越数字鸿沟,实施智慧助老行动,普及智能技术知识,提升老年人信息获取、识别和使用能力。在这些方面的提升,有助于老人辨析网络信息和谣言,① ,尤其是避免电信诈骗。
除了根据不同群体特点进行科学传播,还需要② 。一是建立科技资源科普化机制,对科普群体进行政策保障,让科学家、专业人员、科学作者等能够科普、愿意科普。其次,可以通过融媒体打造科学传播的矩阵,全面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同时,国家需要对科学场馆等进行投资,如建设各类科学中心、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动物馆和植物馆等。
从这些方面着手,③ ,让学科学、爱科学成为社会风尚。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22年09月16日)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5分)。
19. 下列选项中,加点的词语和文中“鸿沟”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C.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D. 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在以“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为主题的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上,第十九届群星奖入围作品实力“圈粉”,这些孕育浓浓人情味、时代性、烟火气的作品,集中表现了我国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
目前,第十九届群星奖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群众合唱团队等6个门类的获奖名单已向社会公示。其中,既有______,表达对祖国的热爱和对革命先烈的缅怀的作品,也有着眼当下、聚焦现实,反映当代人民生活变化的作品;既有基层工作者______、为民奉献的故事,也有生动演绎一线抗疫人员和普通人齐心协力抗击疫情、______的作品……
为顺应群众文化活动的新趋势、新特点,本届群星奖首次将广场舞、群众合唱纳入评奖范围。湖北省选送的广场舞《舞起来》节奏动感明快,舞蹈编排融合时尚元素和土家族摆手舞民族特色,让人______;上海市的广场舞代表队是一支平均年龄58岁的“阿姨舞团”,她们的作品《弄堂烟霞》展现了海派风格的优雅。“参演作品经过重重打磨,让人感受到了群众文化的勃勃生机、昂扬活力与灿烂多彩。”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节选自《人民日报》2022年09月14日)
20.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回望历史 谨小慎微 共克时艰 焕然一新
B. 回望历史 兢兢业业 共克时艰 耳目一新
C. 回忆过去 兢兢业业 休戚与共 焕然一新
D. 回忆过去 谨小慎微 休戚与共 耳目一新
21. 下列四处省略号中用法和文中第二自然段末省略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 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茹志娟《百合花》)
B. “可恶!然而……。”四叔说。(鲁迅《祝福》)
C. “但是我不能……我……”(莫顿·亨特《走一步,再走一步》)
D. 他们不敢大声说话,不敢写信,不敢交朋友,不敢看书,不敢周济穷人,不敢教人念书写字……(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
22.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个别词语,不得改变原意。(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参加会议的13位代表的平均年龄是28岁,他们当中30岁以下的有9位,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共有58人,其中35人是19世纪的“90后”,5人是20世纪的“00后”。后来改变国家面貌的中国共产党,最初就是由这么一群敢作敢为的年轻人建立的。
材料二: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的门槛大大降低,作为网络时代的“原住民”,“00后”可谓生逢其时,或许只是出于兴趣和爱好,便把各种创意变成现实,甚至发展成为个人事业。”
材料三:
习近平说:“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他还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学校即将为高三的学生举办成人礼活动,校园文学社将增发“成人礼特刊”,为此面向全体高三学生征集优秀文稿,请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容及含意,结合自己对未来的思考写一篇征文。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自选体裁(诗歌、戏剧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二期末语文答案解析
1.D2.B3.B
4.(1)条理清晰,严谨准确。先点明位置、形状、材料,然后从近处看说明建筑材料,最后从远处看指出其形状。
(2)“4万余”说法严谨。
(3)运用比喻,生动形象,例如“犹如生长在山谷中的巨型鸟巢”,让人们直接认识到书屋的形象。
5.①屋前水面、石路、书屋与屋后群山映衬:形成自然(山水)意境,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愿望。
②外墙钢化玻璃与柴火秆的组合:就地取材,当地文化与自然山水的有机融合。
③外墙设计带来的室内自然采光:巧用光影要素,营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读书环境。
④浓缩的入口空间与主体大空间组合:藏露互补,具有含蓄意趣。
6. C (3 分) 解析:C.更有未能按时赴约的愧疚 错误
7. C (3 分) 解析:C. 用王芳的胆小懦弱反衬 错误
8. (每点 2 分,共 6 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①增强故事的真实感。以第一人称来叙述,用“我”的耳闻目睹,向读者讲述发生在朝鲜 战场上的故事,更加真实可信,感染力更强;
②有利于故事的展开。小说以“我”对小刘的感情为线索, 贯穿全文,使情节更加集中连 贯;
③有利于表现志愿军战士的形象。通过“我”的视角, 直接感受到他们崇高的精神品质, 表现我对志愿军战士的亲近感和崇敬之情。
9. (每点 2 分,共 6 分,言之有理皆可酌情给分)
①在战场的真实经历感染了作者,给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 让他有了表达自己内心情感 的需要;
②作者把与志愿军的真挚情谊和对志愿军的由衷赞美通过小说诉诸读者,体现了“把心 交给读者”;
③小说叙述故事时以顺叙娓娓道来, 语言质朴,情感自然, 体现了“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无技巧”。
10.D11.B12.C
13.(1)我听说在天下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去治理;在事情还未开始时就要先做准备,祸患临头了才去担忧,那就来不及了。
(2)现在您放弃称王的大业,却落个侍奉别人的名声,我私下认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策略。
14.①各诸侯国就会纷纷向秦国称臣。
②秦国就会从两路起兵攻打楚国。
③楚国的鄢、郢两城就会引起震动。
④楚国霸业不成,反会让秦国称霸。
15.D
16.上片写作者在道中所见雨后清新之景,引出归耕田园的愿望;下片写作者所见田园蓬勃之景, 引出自己“元是此中人”的慨叹,照应“何时收拾耦耕身”,强化了情感,使全词情景浑然一体。
17.①氓之蚩蚩 ,来即我谋。
②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③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①避免上当受骗 ②建立和健全相关机制 ③才能切实提升公众的科学素质
B
B
21. D
22. 这些带有浓浓时代性、烟火气、人情味的作品,集中呈现了我国群众文艺繁荣发展的最新成果。
23.作文(略)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