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说课稿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说课稿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5.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0 19:23:20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说课稿
一、说教材
《秦统一中国》是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的第9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几百年的战乱局面,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大一统局面;秦统一后采取的措施,一方面维护了统一的成果,加强了秦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又暴露了秦朝统治者特别是秦始皇的专横、残暴。正是这种严酷统治导致了秦末农民战争和秦的灭亡。对历代封建王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开始。而因此,教学好这一课,可以让学生对以后学习其他封建王朝所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的措施就有一定的学习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秦灭六国及其意义;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朝的疆域。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归纳并试评“秦完成统一的原因”、“秦始皇巩固统一的主要措施”等问题,知道秦灭六国是战国由诸候割据向统一的封建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是历史的进步。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了解祖国的历史与国情,特别知道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的伟大工程成就,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和智慧的结晶。从而让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说重点、难点
重点:秦朝的“统一”, “统一”是贯穿本课的核心问题。主要的线索即“统一”这条线。 秦灭六国,建立统一国家;秦始皇采取一系列统一的措施,北筑长城、开发南疆,维护国家统一。
难点:专制集权统治的概念和作用,统一的意义。 本课的难点,难在理解。 所有会通过解读示意图、图片、漫画等图文资料帮助学生解决难点。
四、说学情
优势:经过近两个月的历史学习,初步掌握了学习历史的一些方法和知识基础;学生正处于童年 期向青春期过渡阶段,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容易调动积极性。 不足:年龄、阅历的限制,对历史的联系和比较能力可能存在一定欠缺,要理解其中部分内容可能存在一定难度。
五、说教、学法
在教学中,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本着“目标让学生明确,新知识让学生掌握,结论让学生自己得出”的原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学中,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从以下入手。
情境创设法: 创设情景,让学生在情景中学习,体会当时历史事件,加深体会。
阅读法: 对于一些史实通过课文中的材料的阅读进行补充,从而能对史实了解得更明确,如讲秦灭六国时要求学生阅读来加深理解。
提问法: 问题的提出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以及给学生想的时间和机 会。学生回答后再行归纳。
讨论学习法:例如课堂上我会提出“怎样评价秦始皇 ”问题,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 学生积极的联系知识: 体现在:例如讲到秦的统一的意义,我会先引导学生联系回忆前面春秋战国时的分裂局面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结论。
图示法: 图示法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直观的看。帮助他们理解。是统一的疆域时利用课件《秦朝的疆域图》指出其疆域的“四至”让学生有一个 较清晰的方位概念。
六、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复习旧知,“战国七雄是指哪几个诸侯国 后期哪个国家实力最强 战国时期为什么秦国由弱变强了” 启发学生讨论,教师总结学生答案的基础上,逐步引入新课。
自主阅读课文,给学生5分钟时间,并提出阅读要求:看书时用笔标出你认为应该掌握的内容或者你不理解的内容,看完书之后,我会要求大家合上书本,回顾记忆中的本课内容。
3.学生汇报自学成果,根据他们的汇报,把关键词写在黑板上
(1)客观上的需要:结束了诸侯割据局面,完成封建国家的统一,是春秋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实际上的可能:秦国具有完成统一的实力。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我“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也为后面的知识难点作了铺垫。
第二环节:学习探究。
教师首先提出一个问题:哪位同学能谈一谈如果你是秦始皇,你统一六国后将会做什么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使学生在自然的问题过渡中产生强烈的兴趣,为下面列举“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创设有利条件。当学生沉浸在问题中时,板书展示秦始皇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措施:
(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这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运用电脑图示逐次演示,秦始皇通过郡县制把地方上的权力集中到中央,这就是中央集权;又通过中央的太尉、丞相、御史大夫再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这就是君主专制,这样就形成封建的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这套封建官僚制度造成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威,皇权是权力的中心。这样通过电脑逐次演示可以使抽象的概念直观化、条理化,既便于学生记忆,又可加深理解。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教师讲历史情景故事:秦统一后天下的百姓是一家人了,一个原来齐国的百姓到秦国来买布,由于货币不同,没有买到。然后他又到原来的楚国,由于布的尺寸不一样,他又没有买到。最后他到原来的赵国,但由于不认识赵国的文字最终还是没有买到。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刚才的动画片段进行分组讨论,然后提出:“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有什么意义 ”通过刚才的讨论学生可以很轻松的回答这个问题。
第三环节:评价渗透。
通过前面内容的学习,教师可以提出: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秦统一的原因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所采取的措施,也知道了秦的统一是历史发展趋势的必然产物。渗透爱国主义教育,现在我们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但一直被“统一”问题困扰着,台湾这个游子至今也没有回到祖国的怀抱,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谈谈你自己的看法。对于学生的看法,教师不做任何肯定或否定的回答,让他们畅所欲言,自由的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拓展想象空间。
第四环节:知识延伸:
对秦始皇的功过如何评价,自古以来众说纷纭。课后请同学们搜集或到相关网站查找有关秦始皇的资料,下节课我们将进行一场“秦始皇功过”的辩论会。给学生推荐一些历史学习网站,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浩瀚的信息来学习历史知识,倡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方法,勇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努力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第五环节 课堂小结:
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战争频繁,严重阻碍了各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给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灾难。秦的统一,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也是各族人民的共同心声。秦朝是第一次也是真正意义上在中国历史上完成了统一,开创了一个新局面。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领域,采取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巩固封建国家的统一和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六环节 作业布置
七、板书设计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一.秦灭六国
二.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三.巩固统一的措施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说课稿
一、说教材
本节教材是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节课的内容,是初中历史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秦统一中国的基础上,对秦朝统治者所采取的治国措施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又为学习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等知识奠定了基础。因此,我认为,本节课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初一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学习能力和比较浓厚的历史学习兴趣,思维活跃,自我表现欲强。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创设情境,故事、视频、图片等资料的运用,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课内容特点,考虑到年级学生的知识水平,我制定了如下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和掌握秦的暴政的主要表现,陈胜、吴广起义以及秦朝灭亡的基本历史知识,并了解楚汉之争的简单情况。
2.技能目标:指导学生通过对材料和相关史事的研究学习,获取有效的历史
信息;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本课丰富的历史故事和成语,如“鸿门宴”“揭
竿而起”“破釜成舟”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知识面。
3.情感目标:秦的暴政是导致秦末农民起义和灭亡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了解
这一点,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认识到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主宰者;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在我国历史上闪耀着永不磨灭的光辉,为后来的农民反抗残暴的统治树立了榜样。
四、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难点: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的原因;项羽、刘邦等领导的战争性质的变化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五、说教法、学法
历史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思维的学科。
师生互动式教学以教学大纲为依据,渗透新的教育理念,遵循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能完成的尽量让学生完成”,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讲练结合的教学方法,以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为主线,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实践活动,以独立思考和相互交流的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启发学生通过感官和思维去观察探索分析概念的形成过程中知识的内在联系,揭示形成本质特征以求学生通过实践深化知识,进一步理解所学知识。
从心理特征来说,初中阶段是智力发展的关键年龄段,学生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生动的现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秦统一中国,对秦统一中国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的理解,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因此本节课我采用突出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教学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加深理解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原因。不但让学生“学会”还要让学生“会学”。
四、说教学过程
1、(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同样,好的引入能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并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因此我用学生已学的知识提出问题,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既回顾旧知,又为后面运用知识作好了准备,也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
(2)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着手,体现了历史源于生活同时又回归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重点点拨的内容有:
①秦的暴政表现在哪些方面?
②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原因
③楚汉之争?
设计意图:以问题串的形式创设情境,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对旧知识产生设疑,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2.小组合作,探究新知
设计意图:通过抢答,培养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引导阅读史料,分析史料、讨论归纳
从而顺利突破难点。
4、课堂小结,回扣目标
引导学生自主进行课堂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2)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哪些方法?
师生活动:学生个体小结,小组归纳,集体补充。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用集体的智慧对个人的总结查漏补缺,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记忆。
5、布置作业
强大的秦朝为何会迅速走向灭亡?项羽为何会败?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设计意图是反馈教学,巩固提高。
板书设计
第10课 秦末农民大起义
一.秦的暴政
二.陈胜、吴广起义
三.楚汉之争
设计意图:提纲式的板书设计有利于学生对本节内容的总结和反思,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形成清晰的思路。同时还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记忆新知。
以上几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并充分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互动,在教师的整体调控下,学生通过动脑思考、层层递进,对知识的理解逐步深入,使课堂效益达到最佳状态。
PAG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