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通辽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史)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通辽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史)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457.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0 14:2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通辽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1选择题(中国史)
一、中国现代史
1.(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
B.推动了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C.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D.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
2.(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梳,加入这个主流,可以充分分享国际分工利益,与世界先进经济技术同步前进。口口口口口口可以帮助中国经济更好地融入世界经济,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新的空间。“口口口口口口”应是
A.建立经济特区 B.实施“一带一路”倡议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成立亚投行
3.(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关联正确的是( )
A.新中国成立——进入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B.西藏和平解放——实现了祖国统一
C.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D.土地改革——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4.(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1978年11月,凤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材料反映了( )
A.美国对华敌视政策影响了改革进程 B.旧的观念和体制阻碍改革
C.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下去 D.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乏制约着改革
5.(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精神,“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
A.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精神 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C.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
6.(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关于“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 B.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
C.都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D.都是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7.(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20世纪70年代上半期是中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时期。这一突破性大发展的出现与国际形势的变动有关,但更重要的是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有关。由此可见,当时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
A.第三世界的崛起 B.国内局势稳定
C.人民群众的愿望 D.决策者的作用
二、中国近代史
8.(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民主与科学 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9.(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说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
A.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10.(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出现了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的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这些事件的共同意义在于( )
A.终结了欧美列强侵略 B.取得了真正的民族独立
C.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 D.导致了殖民体系的崩溃
11.(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这一条款的实施(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 B.有利于列强对中国资本输出
C.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 D.阻止了其他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
12.(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历史事件纷繁复杂,学习时要及时梳理。下图所示知识结构的主题是( )
主题:? 太平天国运动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义和团运动
A.政治制度的变革 B.民族意识的觉醒
C.救亡图存的探索 D.民族危机的加深
13.(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据此可知,抗日战争( )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进入了战略反攻阶段
C.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 D.正面战场取得重大战果
14.(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兴办19个近代军事工业企业和近40个近代民用工业企业,至1894年,洋务企业总资本达26344万元,占当时近代企业资本总额的45.22%。19世纪70年代起,洋务派筹建新式海军,到80年代,初步建立了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根据上述材料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A.洋务运动为中国工业近代化奠基 B.洋务运动是一次成功的自救运动
C.洋务运动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传播 D.洋务派建立的海军有力地保护了海疆
15.(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下列能为抗日战争“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提供史料支撑的有( )
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第八路军
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④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6.(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这里的“伟大传奇”( )
A.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 B.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C.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D.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
17.(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研究中国近代史所需部分史料当中最可信的是( )
A.陈天华的《猛回头》 B.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
C.《瓦德西拳乱笔记》 D.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
18.(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同治十三年(1874年),日本曾试图武力侵入中国台湾;光绪五年(1879年),日本吞并了清朝藩属国——琉球;光绪十一年(1885年),日本制定出“十年扩军计划”;光绪二十年(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机出兵朝鲜。这些史实可以说明,这一时期( )
A.日本正在进行明治维新 B.清朝开始筹建近代海军
C.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 D.日本蓄意发动侵华战争
三、中国古代史
19.(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A.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0.(2021·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①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21.(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西晋永嘉年间,匈奴人刘曜攻破洛阳,杀死贵族、官僚、庶民三万余人,洛阳变成一片瓦砾,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上述历史事件带来的社会影响是( )
A.促进民族交融,推动孝文帝汉化改革
B.造成北方人大批南迁,促进江南开发
C.打击北方门阀势力,推动了历史发展
D.消除了民族隔阂,巩固了大一统国家
22.(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新气象,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以上史实说明( )
A.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的起源奠定思想基础
B.各家学派的思想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
C.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
D.有些学派的政治主张为后世统治者所采用
23.(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孔子成长的时代,鲁国政乱……‘陪臣执国命’成为当时各国的普遍态势。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据此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
B.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
C.有教无类,发展私塾教育
D.著书立说,宣扬儒家思想
24.(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后,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原因是( )
A.皇帝决定推行 B.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C.大臣建议推行 D.人民要求实行
25.(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689年,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上述历史事件反映的主题是( )
A.清朝前期的民族关系 B.清朝前期的对外关系
C.政治上的成熟与创新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26.(2022·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郑成功收复台湾和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的共同之处是( )
A.抗击了西方国家的侵略 B.促进了祖国统一
C.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全 D.加强了清朝的对外交往
27.(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下面示意图中,①处应填的内容是( )
A.设置节度使 B.设置通判
C.实施“推恩令” D.设立噶厦
28.(2023·内蒙古通辽·统考中考真题)货币从古至今在社会发展和人们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图1和图2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货币,其形制变化主要反映了(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对外贸易的繁荣
C.商品经济的发展 D.铸币技术的进步
参考答案:
1.B
【详解】本题是否定式的选择题,依据课本所学,1971年第26届联合大会以压倒多数通过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等23国提案,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恢复中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B项与材料无关,符合题意;材料“双方同意,各国不论社会制度如何,都应根据……和平共处的原则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体现了求同存异的精神。A项不合题意;材料“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可知材料反映了台湾问题是影响中美关系的关键问题,美国承认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CD两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中的重要举措,为我国经济发展迎来了新阶段,C正确;建立经济特区属于对外开放的试验田,A排除;一带一路旨在借用古代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高举和平发展的旗帜,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B排除;亚投行的成立宗旨是为了促进亚洲区域的建设互联互通化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并且加强中国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合作,D排除。故选C。
3.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抗美援朝的胜利,为我国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故“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对应正确,C项正确;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排除A项;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排除B项;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D项。故选C项。
4.B
【详解】题干“风阳县小岗村18位农民在契约中表示‘坐牢杀头也甘心’ ”是指农村经济体制改 革过程中进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改革农村原有经济体制的尝试,面临着巨大的压力。“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 报时指示‘杀出一 条血路来’”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过程是也面临着诸多困难。二者都反 映了改革开放过程中都面临着旧的观念和体制的影响,B项正确;影响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是主要是国内旧的观念和体制,与美国对话敌视政策无关,排除A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无法进行下去”与“”1979年,邓小平听取设立特区的汇报时指示‘杀出一条血路来’”不符,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缺乏制约着改革”的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5.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王进喜钻井队开钻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被誉为“铁人”,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时代精神,A项正确;“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精神” “胸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精神 ”“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精神”与“铁人”王进喜身上体现的时代精神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项。
6.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经济特区设立的时间是1980年,民族区域自治开始设立的时间是1947年,特别行政区开始设立的时间是1997年,D项符合题意,选择D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经济特区是经济上实行特殊的优惠政策,民族自治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特别行政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享受到了中央给予的特殊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它们的设立,符合中国国情,且都体现了创新精神,B项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经济特区、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都促进了经济发展,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项。
7.D
【详解】根据材料“更重要的是与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有关。”可知,我国外交取得突破性大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政策的作用,D项正确;第三世界的崛起属于外部因素,不是主要因素,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是“党和国家领导人因势利导”,与国内局势和人民群众的愿望无关,排除BC项。故选D项。
8.C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矛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故排除BD项。故选C。
9.B
【详解】根据“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得出,1851年爆发了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清王朝,危及清政府统治,B项正确;洋务运动是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排除A项;C项不是“内部事务万分火急”,排除C项;维新变法是1898年,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项。
10.C
【详解】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亚洲,出现了五四运动新革命形势的发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等;在非洲,埃及爆发了反英独立运动;在拉丁美洲,虽没有广泛的暴力武装革命,但也出现了较大规模的工人罢工和农民运动”和所学知识可知,亚非拉地区采用多种方式进行民族解放运动,虽然有的运动没有取得成功,但这些运动动摇了世界殖民体系,C项正确;“终结了欧美列强侵略”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五四运动没有使中国取得真正的民族独立,排除B项;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殖民体系的崩溃,排除D项。故选C项。
11.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使外国在中国设厂合法化,便利了列强的资本输出,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进一步解题,被迫进一步卷入资本主义的世界市场。刺激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B项正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与《南京条约》中“协定关税,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缴纳的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有关,排除A项;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危机与赔款有关,排除C项;帝国主义列强引用“利益均沾”的条款,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故“阻止了其他列强在中国开设工厂”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12.C
【详解】根据图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反映的是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洋务运动”反映的是地主阶级的救国探索,“戊戌变法”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救国探索,这几个事件反映的都是面对民族危机,中国人民的是救亡图存的探索,C项正确;只有“戊戌变法”属于政治制度变革,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意识觉醒,排除B项;民族危机的加深从材料的事件中看不出,排除D项。故选C项。
13.C
【详解】根据题干“1938年,在武汉各种抗日组织、抗日团体纷纷建立,抗日救亡报刊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抗日宣传、募捐、劳军等一系列救亡活动空前高涨,“保卫大武汉”成了全体中国人响亮的口号”可知,抗日战争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C项正确;抗日战争胜利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排除B项;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正面战场取得的最大一场胜利,排除D项。故选C项。
14.A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洋务运动所产生的近代企业、资本、工人均是工业近代化的基础,A项正确;洋务运动最终失败了,排除B项;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洋务运动所建立的北洋舰队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排除D项。故选A项。
15.D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①1937年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标志着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开始;②中国工农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的过程,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民族独立解放而投身抗日战争洪流的伟大担当,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④敌后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也使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故D项正确;③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最终形成,是反法西斯战争取得最后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之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16.A
【详解】根据题干“每一场革命都有它自身的传奇。毛泽东率领数万工农红军所完成的战略转移就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传奇”,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红军长征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持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得革命转危为安。红军长征播下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因此“伟大传奇”是指长征胜利打开了中国革命新局面,A项正确;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革命的性质, 影响了世界局势的变化,壮大了社会主义力量,排除CD项。故选A项。
17.B
【详解】根据材料“中国近代史”“最可信”,结合所学可知, 中国近代史是从1840年-1949年期间的历史。一手史料是最可信的。因此分析题干,“北京圆明园大水法遗址”可以反映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的历史,“遗址”属于实物史料,属于第一手的具有可信度,B项正确;陈天华的《猛回头》、淮海战役亲历者的口述都带有主观色彩,都属于第二手史料,不是最可信的,排除AD项;《瓦德西拳乱笔记》按时间顺序,收有自1900年8月至1901年11月期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联军统帅瓦德西所写的日记、笔记,给德皇的奏议、函电、报告,以及德皇的谕旨、函电等,记述和反映了八国联军在华侵略活动及其内部矛盾、镇压义和团运动、胁迫清政府接受议和大纲,以及八国军队烧杀抢掠等内容,对了解和研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义和团运动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具有一定史料研究价值,但不是最可信的,排除C项。故选B项。
18.D
【详解】根据题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前期,日本对中国发动战争已经蓄谋已久,D项正确;题意中的内容都是日本对中国的政策与明治维新无关,排除A项;题意中未提及清朝筹建海军,排除B项;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在甲午中日战争以后,排除C项。故选D项。
19.A
【详解】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B错误;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错误;李冰父子是秦国时期蜀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错误。综上故选A。
20.C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①符合题意;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②不合题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③不合题意;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时期,④符合题意。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AB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21.B
【详解】根据材料“从此北方再次陷入分裂战乱之中”和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连同西南的成汉,历史上称之为“十六国”,十六国时期各国相互征战,经济遭到破坏,社会动荡,北方大量人口为躲避战乱进行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B项正确;439年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混战的局面,此后孝文帝进行改革,排除A项;唐末黄巢起义使传统的北方门阀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排除C项;消除了民族隔阂,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B项。
22.D
【详解】根据材料“秦朝依法家思想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汉初奉行道家倡导的“无为而治”,唐太宗则依儒家思想践行‘民贵君轻’”可知,百家争鸣时期出现的法家、儒家、道家等思想学派的政治政治为后世统治者所采取,D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百家争鸣期间出现的思想学派为后世统治者沿用,没有强调百家争鸣为中华民族起源的影响,排除A项;各家学派的思想并没有全都受到历代统治者推崇,排除B项;儒家学说成为后世大一统政权的精神支柱说法过于绝对,如秦朝焚书坑儒,尊崇的是法家学说,排除C项。故选D项。
23.A
【详解】根据题干“孔子认为,正是因为内心道德秩序观念的缺失才导致社会秩序的崩坏,要想修复礼乐秩序,必须从人心入手。因此,既然无望入朝执政扭转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从根本上培育社会的元气”可知,孔子从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众,匡正社会秩序,A项正确;“以法为教,建立法治社会”是法家的主张,排除B项;有教无类是孔子教育主张,排除C项;题干信息没涉及宣扬儒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
24.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秦国灭六国实现统一后,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由奴隶社会进入到封建社会,当时生产力已经得到极大的提高,因此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生产关系也必然要有所革新,所以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B项正确;皇帝决定推行、大臣建议推行是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主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AC项; “民要求实行”与题干能够在全国推行郡县制的根本原因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25.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中涉及的事件有清朝对台湾的管辖,中俄签订 《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清朝派驻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治理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控制,清朝设立伊犁将军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四个事件都反映了国家的巩固和统一,D项正确;“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两国东段边界”不能反映民族关系,排除A项;“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1727年,在西藏设置驻藏大臣,监督西藏地方政务;1762年,在新疆设置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不能反映对外交往,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26.C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1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4年康熙帝设置台湾府,维护了祖国海疆安全,C项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故选C项。
27.C
【详解】根据图示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明朝“三司”都属于是对地方的管理,因此西汉处也是选择对地方的管理,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王势力强大,威胁到中央集权,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的权力,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节度使是唐朝初期设立的官名,排除A项;设置通判在宋朝,排除B项;设立噶厦在清朝,排除D项。故选C项。
28.C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可知,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北宋出现了纸币,这样,方便了商品流通,反过来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纸币的出现是为了交换方便,这是直接为商业服务的,不能体现农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市舶司的设立体现了对外贸易的繁荣,排除B项;金属货币需要铸币技术的进步,纸币需要印刷术的进步,排除D项。故选C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