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赤峰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内蒙赤峰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含解析)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6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0 14:35: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内蒙赤峰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近代史
1.(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解放战争期间,东北解放区有100多万农民参军,华北解放区有近100万农民参军;广大农民还积极参加民兵,民兵参战者200多万人,作战10多万次,共歼敌20多万人。出现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
A.解放战争顺应民意 B.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C.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D.共产党的宣传动员
2.(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这首诗反映的革命精神是( )
A.五四精神 B.长征精神 C.井冈山精神 D.延安精神
3.(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史事件应是( )
学堂 开设课程
一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二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三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鸦片战争 B.洋务运动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4.(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根据《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分析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其中正确的是( )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筹粮 挑子 船只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48万吨 20.6万副 8500只
A.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B.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
C.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 D.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
5.(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吴玉章回忆录》提到:“以往搞革命的人,眼睛总是看着上层的军官、政客、议员……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他认为( )
A.革命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 B.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
C.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 D.革命需要团结一切可能的同盟者
6.(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太平天国运动 B.义和团运动 C.辛亥革命 D.北伐战争
7.(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到:“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这段材料意在说明( )
A.独立领导革命的重要性 B.建立革命政权的艰巨性
C.掌握正式武装的必要性 D.创建革命根据地的迫切性
8.(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武装斗争 C.土地革命 D.根据地的建设
9.(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
A.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10.(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论联合政府》中有这样的论述:“抗日战争的经验,给了我们和中国人民这样一种信心: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也是不可能的。”这段材料反映出( )
A.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B.抗日战争胜利标志中国彻底实现了民族独立
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
11.(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下面是某同学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一组图片编写的简短解说词,其中准确的是( )

A.日军占领沈阳,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
B.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
C.从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
D.美国军舰“密苏里号”上的日本投降仪式,标志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事结束
二、中国现代史
12.(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人物是一位著名的农业科学家,他的杰出贡献印证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光辉论断。他是
A.邓稼先
B.钱学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
13.(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为了实现中国梦,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其中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距今年(2021年)还有( )
A.14年 B.22年 C.28年 D.30年
14.(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 70年代的农村 现在的美丽乡村
A.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15.(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1950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B 1953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农业
C 1953年三大改造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D 1956年中共八大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A.A B.B C.C D.D
16.(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中央机构所在地的变迁,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其变迁顺序是( )
A.上海→瑞金→延安→西柏坡→北京 B.北京→上海→瑞金→西柏坡→延安
C.上海→延安→瑞金→西柏坡→北京 D.北京→上海→延安→西柏坡→瑞金
17.(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1978 年中美《建交公报》,美国在承认一个中国的基础上,又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这种变化有利于( )
A.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B.中美关系正常化
C.中日建交 D.中美建交
18.(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某同学在学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课时,梳理知识结构如下,其中▲处应该是( )
名称 重要意义
▲ 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做出了新的科学回答。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A.马克思主义 B.列宁主义 C.毛泽东思想 D.邓小平理论
19.(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下表的数据变化表明我国( )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长率(%)
钢铁(万吨) 185 535 295
生铁(万吨) 193 594 208
粮(万吨) 16392 19505 19
A.“一五”计划成就突出 B.“大跃进”成就突出
C.人民公社化成就突出 D.改革开放成就突出
20.(2021·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1978年,我国农村人均住房面积8.1平方米。许多县人均年收入低于50元;我国城市人均住房面积6.7平方米,工资20年未上涨。”以上材料可以用来说明( )
A.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B.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C.住房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D.科技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21.(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D.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22.(2022·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人民日报》1954年1月25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明( )
A.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23.(2023·内蒙古赤峰·统考中考真题)土地改革后,“辽宁金县三十里堡梅家村的翻身农民,昼夜不停地拉土垫地,把1000多亩盐碱地改变为良田,种上花生和棉花。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这表明土地改革( )
A.巩固了人民政权 B.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C.建立土地公有制 D.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
参考答案:
1.B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了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领导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因此出现了广大农民积极参军参战的现象,主要是为了保卫革命的果实,B正确;ACD是出现这一现象的影响因素,但是并非是根本因素,均排除。故选B。
2.B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红军不怕远征难”可知,诗句反映的是红军进行长征这一伟大战略转移的历史,“万水千山只等闲”等诗句反映了红军不惧任何艰难险阻,进行长征铸就的长征精神,B项正确;五四精神是五四运动铸就的革命精神,井冈山精神是毛泽东主席开辟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过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以延安为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优良作风的概括,由此可知,ACD三项中的革命精神与长征这一历史事件关联不大,不符合题意,排除ACD三项。故选B项。
3.B
【详解】分析学堂课程内容,既有传统的儒学经典,又增加了西方的天文,微积分,万国公法等内容,可知是清政府创办的新式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B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微积分、万国公法等内容,排除A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创建新式学堂,主要宣传西方的思想,较为抵制儒学思想,排除CD项。故选B项。
4.A
【详解】据题干《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中的数据“民工543万人”“担架30.5万副”“大小车88万辆”“筹粮48万吨”“挑子20.6万副”“船只8500只”等可知,人民的大力支持是淮海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同时也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主要原因,A项正确;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人民解放军英勇作战,在题干中并无法体现出来,排除BCD项。故选A项。
5.B
【详解】根据材料“如今在五四群众运动的对比下,上层的社会力量显得何等的微不足道。在人民群众中所蕴藏的力量一旦得到解放,那才真正是惊天动地、无坚不摧的”可知,吴玉章认为人民群众在五四运动中所表现出的力量比上层的社会力量要大得多,说明了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革命对象的问题,排除A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体现革命主力是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在肯定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涉及革命的同盟者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
6.D
【详解】北伐战争从广州开始,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D项正确;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辛亥革命之前爆发,不符合材料中“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信息,排除A和B项;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湖北武昌,排除C项。故选D项。
7.C
【详解】据题干“虽有很好的工农群众,若没有相当力量的正式武装,便决然不能造成割据局面……”可知,毛泽东认为武装割据的必要条件是掌握正式的武装。从大革命失败的教训中,中国共产党开始认识到独立掌握革命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先后领导了一系列武装暴动——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拉开了中国革命从城市转入农村、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序幕,C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建立正式武装的重要性,与独立领导革命、建立革命政权、创建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ABD项。故选C项。
8.A
【详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后存在和发展关键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A项正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排除B、C和D项。故选A项。
9.B
【详解】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写人党章。B项正确;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A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排除C项;中共七大召开是抗战时期,不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排除D项。故选B项。
10.D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中的“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结合所学可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这表明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D项正确;中国战场的确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地位,排除A项;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彻底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础,B项表述不当,排除B项;抗日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的确是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了全民族抗战,但材料没有提及这一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
11.C
【详解】根据所学分析图片可知,图一中的“(1931年)日军占领沈阳”反映的是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侵略中国的罪恶行径,这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起点,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图二中的“(1945年)……日本投降”反映了1945年不可一世的日本侵略者投降的历史,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结束,因此C项中的表述最能准确概括材料中的组图,C项正确;日军侵占沈阳是九一八事变,A项表述错误,排除A项;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担起了反抗民族敌人的历史重任,但图片内容没有展示中国共产党的这一作用,排除B项;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标志着欧洲战事的结束,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因此,D项表述有误,排除D项。故选C项。
12.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袁隆平发明的杂交水稻为世界的粮食问题做出巨大贡献,故C符合题意。邓稼先、钱学森是国防尖端科学家,屠呦呦是医药学家,故ABD均不符合题意。故选C。
13.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十五大报告首次提出“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建党一百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实现其中的“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距今年(2021年)还有28年,C正确,ABD排除。故选C。
14.C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70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项正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A项;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B项;选项D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C项正确;1950年进行的土地改革属于私有制,排除A项;1953-1957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排除B项;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中共一大在上海召开,后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艘游船上;土地革命时期,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定都江西瑞金(1931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至1945年),中共中央转移到延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于1949年3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举行;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定都北京。结合上述分析可知A正确,BCD排除。故选A。
17.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发表,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D正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1971年,A排除;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是在1972年尼克松访华,B排除;中日建交先于中美建交,C排除。故选D。
18.D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邓小平理论解决的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因此根据材料“阐明了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可以判断出是邓小平理论,D正确;材料与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无关,AB排除;毛泽东思想主要解决的革命道路斗争及社会主义道路探索问题,C排除。故选D。
19.A
【详解】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与1952年相比,1957年我国的钢铁、生铁的增长率远远超过粮食增长率,说明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一五计划期间,由此可知一五计划成就突出,故选A;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都是在1958年出现的,排除BC,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以后,排除D。
20.B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到1978年我国的人均住房及工资多年未上涨,这说明的是计划经济体制缺乏活力,因此材料强调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必要性,B正确;材料与政治体制改革无关,A排除;住房体制改革仅是材料的一方面,与材料无关,C排除;材料与科技体制改革无关,D排除。故选B。
21.C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初,为了解决台湾问题,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一国两制”是“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简称。“一个国家”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意味着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必须完整,不容分割,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两种制度”是指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们作为特别行政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C项正确;ABD项表述错误,排除ABD项。故选C项。
22.D
【详解】根据“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可知,材料反映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A项;当时我国民主法制体系还不完备,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排除C项。故选D项。
23.D
【详解】据题干“土地改革后”“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达到1.4亿吨,比1949年增长26.9%。”结合所学可知,土地改革后,农民获得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度增加。说明土地改革使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D项正确;题干重在强调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与巩固了人民政权、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无关,排除AB项;三大改造后,建立了土地公有制,排除C项。故选D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