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济宁三年(2021-2023)中考历史真题分题型分类汇编-02选择题(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
一、中国现代史
1.(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在共和国历史的丰碑上,镌刻着黄继光、邱少云等耀眼的名字,他们的精神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青年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下列与他们的英雄事迹有直接关联的时代流行语是( )
A.中国人站起来了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C.鼓足千劲,力争上游 D.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2.(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该材料反映的是( )
A.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B.不结盟运动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求同存异”方针
3.(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外开放,让世界进入中国;第二个阶段还是对外开放,但中国开始走向世界;第三个阶段依然是对外开放,中国已经开始改变世界了。“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 )
A.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B.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C.香港顺利回归祖国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4.(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列外交活动,突出反映了新中国“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B.参加日内瓦会议
C.参加万隆会议 D.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
5.(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人民代表肩负的主要历史使命是( )
A.商讨《共同纲领》 B.修改土地改革法案
C.编制“一五”计划 D.制定社会主义宪法
6.(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写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在□□展开。”材料中的“□□”应为( )
A.农村 B.城市 C.国企 D.深圳
7.(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这次“会议”( )
A.召开地点是瑞士日内瓦 B.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邀请西方殖民国家参加 D.因为美国干涉未能成功举办
二、中国近代史
8.(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道:他(孙中山)的多数追随者仅致力于推翻满人,建立共和国,而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帝国主义国家的阻挠和破坏
B.清朝封建势力的强大
C.袁世凯窃取革命的胜利果实
D.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
9.(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陈独秀认为:“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为“救治”中国,陈独秀呼吁( )
A.推翻君主专制 B.复兴儒家思想
C.发动国民革命 D.进行思想变革
10.(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由此可见当时( )
A.政府禁止使用电灯 B.工业文明传入中国
C.上海科技领先世界 D.城市生活没有变化
11.(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有学者认为:“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该学者评论的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运动
12.(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新青年》在1915—1918年总篇数共1 274篇,其中“社会主义”一词一共有20篇文章使用,使用了34次,平均每篇使用1.8次;而从1919—1922年,总篇数1 026篇,其中使用篇数达145篇,使用次数1 292次,平均每篇使用7.75次。这种变化反映了( )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 B.民众普遍拥护国民革命运动
C.中国政府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D.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
13.(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895—1913年,中国新建工矿企业中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达549家,增速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A.新式教育发展 B.列强放松对华侵略
C.政府政策推动 D.国内社会环境稳定
14.(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义和团宣称:“洋鬼子,尽除完,大清一统靖江山。”义和团运动的历史进步性主要体现在( )
A.推翻清朝统治 B.发展资本主义 C.反抗外来侵略 D.追求民主政治
15.(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漫画《日本的今昔》(1940年刊载于《抗战漫画》)的创作意图理解最为合理的是( )
A.展示作者对中日版图的想象 B.提醒国人日本即将全面侵华
C.坚定国人夺取抗战胜利信心 D.强调中日两国关系始终亲密
16.(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孙中山将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其中“民权主义”的革命目标是( )
A.“驱除鞑虏” 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 D.“平均地权”
17.(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就阶级意义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就民族意义而言,它所寻求的是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材料中“它”所指的历史事件是(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18.(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鸦片战争时期,通过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的西方国家是( )
A.德国 B.美国 C.英国 D.法国
19.(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940年9月6日《大公报》社评:“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社评中的“大规模的运动战”应是
A.淞沪会战
B.平型关战役
C.百团大战
D.武汉会战
20.(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边材料中汪林茂评论的历史事件是( )
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
——汪林茂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洋务运动 D.戊戌变法
21.(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有这么多军事领导人出席会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成为中共党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二大 B.八七会议 C.遵义会议 D.中共八大
22.(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近代迫使中国“开放上海为通商口岸”与“英商协议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的不平等条约是( )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北京条约》 D.《马关条约》
23.(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为我国近代某军事行动的行军路线示意图。这次行动的背景是
A.袁世凯复辟帝制 B.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
C.第五次反“围剿”失利 D.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
24.(2021·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根据如图反映的史实,确定一个研究主题是
A.抗日烽火遍九州 B.刘邓大军逐中原
C.三大战役定乾坤 D.百万雄师过大江
25.(2022·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艺术创作与时代需要紧密相连。对下图漫画《日本陷入战争泥潭》(1942年6月)创作意图解释合理的是( )
A.认为中国抗战有力牵制了日军 B.揭露日本跨洋进攻欧洲企图
C.嘲讽日军在中国战场节节败退 D.庆祝抗日战争取得最终胜利
26.(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所示为太平天国颁布的革命纲领。与前者相比,后者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 )
A.学习西方治国 B.实行君主专制
C.平均分配土地 D.实现男女平等
27.(2023·山东济宁·统考中考真题)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规定列强有权在中国投资设厂,外国对华资本输出的门户洞开,随即列强掀起了在华设厂办矿的高潮。针对这一危机,张謇呼吁( )
A.“闭关锁国” B.“公车上书”
C.“扶清灭洋” D.“实业救国”
参考答案:
1.B
【详解】根据“黄继光、邱少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1950年10月,以彭德怀为司令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开赴朝鲜前线。黄继光和邱少云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牺牲,B符合题意;新中国成立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A排除;鼓足干劲,力争上游是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总路线的内容,C排除;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黄继光、邱少云”无关,D排除。故选择B。
2.C
【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第二年,他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这一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因此本题选C;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新中国建立之初提出的外交总方针,A排除;不结盟运动是发展中国家1961年兴起的非集团、不结盟的运动,B排除;“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提出的方针, D排除。
3.B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80年,我国在广东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国家给予这些经济特区优惠的经济政策,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因此“让世界进入中国”开始于厦门等经济特区的建立,B项正确;中美建立外交关系属于1979年,属于外交,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香港顺利回归祖国属于祖国统一问题,排除C项;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标志中国对外开放走向新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的代表团举行会语,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C项正确;《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不属于加强了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排除A项;日内瓦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身份参会,与“求同存异”无关,排除B项;中美发表《上海联合公报》不属于同第三世界国家联系,排除D项。故选C项。
5.D
【详解】根据题干图片可知,反映的是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D项正确;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排除A项;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排除B项;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排除C项。故选D项。
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A项正确;1984年开始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重点是国有企业,排除BC项;1980年设立深圳经济特区,排除D项。故选A项。
7.B
【详解】根据题干“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会议体现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联系所学可知,这是万隆会议的内容,在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重要贡献,B项正确;万隆会议是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召开的,排除A项;万隆会议是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排除C项;万隆会议成功举办并且达到良好效果,排除D项。故选B项。
8.D
【详解】根据“很少有人关注民主重建与解决民生这些更重要的任务。当帝国被推翻、民国成立之时,他们认为自己的主要目标已经实现”可知,作者旨在说明辛亥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内部原因,是由于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历史局限性,D符合题意。ABC项都是辛亥革命失败的外因,题干材料没有体现,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9.D
【详解】根据题干“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中国一切政治、道德、伦理、社会、风俗、学术、思想,均无有救治之法。”结合所学可知,陈独秀认为,儒家思想服务于专制统治,辛亥革命后,封建君主专制被推翻,儒家思想已不适应现实的需要,应该废除,进行思想变革,D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此时,君主专制已被推翻,排除A项;复兴儒家思想与题干“儒教孔道不大破坏”不符,排除B项;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国民革命,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根据题干“1882年,电灯出现在上海街市,‘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可知,上海出现了西方工业文明的新事物,B项正确;“政府禁止使用电灯”的说法与题干“‘……以后试办无害,其禁乃开’”不符,排除A项;“上海科技领先世界”的说法,与史实不符,也与“‘华人闻者以为奇事,一时谣言纷传,谓将遭电击’”不符,排除C项;电灯的出现,城市生活发生改变,排除D项。故选B项。
11.A
【详解】从“‘晚清中国的自强运动……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学者评论的是洋务运动。从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清朝统治集团内部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主张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并不触及封建制度,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的层次,没有使中国真正走上富强的道路,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在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代表的维新人士的推动下,在光绪皇帝的支持下进行的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变法虽然最终失败,但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这与题干信息“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而是仍停留在物质的、技术的层次”不符,排除B项;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这与题干信息“既没有发展为一个政治和经济制度的近代化运动,也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C项;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道德礼教的统治地位,使中国人民接受了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这与题干“没有达到文化思想层次”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12.A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率增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在当时即指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五四运动使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所以使得新文化运动的主流思想发生改变,A项正确;国民革命运动是1924年开始,B项排除;C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排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D项排除。
13.C
【详解】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辛玄革命后,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一系列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各种实业团体纷纷涌现,人们竞相投资设厂,海外华侨也归国创业,掀起了发展实业的热潮,C项正确;材料不涉及教育发展,排除A项;1914年一战爆发,一战期间各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的侵略,排除B项;1895—1913年间中国发生了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社会环境并不安定,排除D项。故选C项。
14.C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在义和团兴起的过程中,曾提出“扶清灭洋”口号,“灭洋”,鲜明地表达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斗争意志,体现了进步的一面,C项正确;义和团提出的“扶清”,反映了义和团对清政府本质认识不清,对它抱有幻想,“推翻清朝统治”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发展资本主义”、“追求民主政治”都与义和团运动无关,排除BD项。故选C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过去日本在一点点的蚕食中国,现在雄鸡中国崛起,日本成了毛虫,说明中国此时越来越强大,不再任由日本蚕食,漫画坚定了国人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C项正确;漫画中中国版图大,日本版图小,没有对版图进行想象,排除A项;此时(1940年)日本已经开始全面侵华,排除B项;此时为抗日战争时期,中日两国属于敌对状态,排除D项。故选C项。
16.C
【详解】结合所学可知,1905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组织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是一个统一的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纲领。孙中山在《民报》的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就是“创立民国”,C项正确;“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民族主义”的内容,排除AB项;“平均地权”是“民生主义”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在农民战争打击面前王朝的自我振兴”“在外国侵略面前中国的自我图强”可知,这一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朝统治集团内部的一些比较开明的官员,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强兵富国,维护清王朝统治。他们掀起了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A项正确;戊戌变法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背景与农民战争无关,排除B项;辛亥革命以推翻清政府为目的,排除C项;“五四运动”发生于1919年,不属于“王朝的自我振兴”,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1842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侵占了中国的香港岛,C项正确;鸦片战争前后,德国还没有完成统一,没有在此期间侵略中国,排除A项;鸦片战争后的1844年,美国、法国等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美《望厦条约》和中法《黄埔条约》侵略中国,但这里面均没有让清政府割让“香港岛”的条款,排除BD两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据“自上月20日以来,我军在北方发动了大规模的运动战。平汉、正太、同蒲三路同时发动反攻,铁路到处被破坏,冀、晋、豫三省同时报捷。斩获既多,并克复了重要据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战事应是百团大战。1940年8月,为了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彭德怀指挥八路军一百多个团,在华北敌后战场向日军发动大规模攻击,主要目标是破坏敌人的交通线,破袭重点是正太铁路,摧毁日伪军的据点。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所以C项符合题意;A项发生在1937年8月,打破了日本3个月灭亡中国的迷梦,B项发生在1937年9月,是中国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大捷,D项发生在1938年6月,日本企图迅速灭亡中国的既定战略彻底破灭。由此分析AB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20.C
【详解】根据材料“其最大的意义并不是产生了“强兵”的效用,而是在古老的封建主义的“体”上开始撕开了一道口子,开动了近代化的这辆列车。”这个历史事件的进步性,在于开辟了中国近代化道路,也就是洋务运动的积极影响,因此本题选C;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A不符合题意;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农民阶级的反侵略反封建的爱国运动,B不符合题意;戊戌变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此时中国已经开始近代化了,D不符合题意。
21.C
【详解】根据“这本身就极大地支持了毛泽东对博古、李德的错误军事战略进行批判”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义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集中全力纠正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军事主张,所以这次会议是遵义会议,故选C;综上所述可知,ABD与题意不符,排除。
22.A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其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偿2100万银元;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定,A项正确;《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的内容中均没有材料中规定的内容,排除BCD项。故选A项。
23.C
【详解】依据图片信息“瑞金、遵义、金沙江、会宁、吴起镇”可知是红军长征行军路线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进行长征。长征的出发地是江西瑞金,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故C符合题意;袁世凯复辟帝制引发了护国战争,排除A;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是国民大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排除B;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开始了全民族抗战,排除D。故选C。
24.C
【详解】依据材料中三幅图片信息“沈阳、徐州、北平”可知,三幅图片分别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形势图。从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进行了与国民党军队战略大决战的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三大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一百五十多万人,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上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所以三幅图片确定的主题为三大战役定乾坤,C项正确;由图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三幅图片分别是辽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战役的形势图,与抗日战争无关,排除A项;刘邓大军逐中原、百万雄师过大江主要发生在华中地区,与东北地区无关,排除B项、D项。故选C项。
25.A
【详解】读漫画可知,日本侵略者向太平洋战场进发,却被中国战场紧抓住了脚。由此可知,中国抗战有力地牵制了日军,为世界性反法西斯战争做出巨大贡献。A项正确;漫画显示日军向着太平洋而非欧洲战场进发。排除B项;漫画中没有显示日军战败信息。排除C项;抗日战争在1945年取得胜利,漫画创作玉1942年。排除D项。故选A项。
26.A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政新篇》 是中国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的第一个方案,所以其最突出的特点是主张学习西方治国,A项正确;《资政新篇》提出向西方学习、改革内政等一系列政治、经济、文化、外交主张,它的最突出的特点并不是主张实行君主专制,排除B项;《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凡分田,照人口”的平均分配方法,所以,平均分配土地不是《资政新篇》的主张,排除C项;《天朝田亩制度》中无论是土地的分配还是选官都体现了男女平等,排除D项。故选A项。
27.D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面对甲午中日战争之后外国人在华办厂开矿的局面,状元实业家张謇主动放弃高官厚禄,毅然回到家乡创办实业,以实际行动践行“实业救国”的主张,D项正确;闭关锁国是清朝的对外政策,导致了中国落后,“公车上书”的是康有为、梁启超等参加科举的举人,“扶清灭洋”是义和团运动的口号,均与题意不符,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