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西藏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5.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3-07-20 14:54:36

文档简介

林芝市第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地理期末试题
试卷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90分钟
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小题,合计60分)
世界人口分布是不均匀的,但又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图甲为世界人口垂直分布图,图乙为世界人口纬度分布图。读图,完成1~3题。
1.从地理位置来看,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  )
A.温带沿海 B.热带平原 C.高山高原 D.寒带内陆
2.依据人口分布的特征可知,以下地区人口稠密的是(  )
A.撒哈拉沙漠 B.亚马孙平原 C.南极半岛 D.湄公河三角洲
3.结合所学,世界人口分布稠密区共同的气候特点是(  )
A.寒冷干燥 B.高温多雨  C.温暖湿润 D.炎热干燥
4.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是流动人口主要聚集地,人口迁入给这些城市带来的影响有(  )
①减少了当地居民收入 ②增加了公共设施负担
③降低了老年人口比重 ④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人口迁移受许多因素影响,有些来自迁出地,有些来自迁入地,还有些是中间障碍因素。读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示意图,完成5~7题。
5.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吸引大量农民工迁入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6.近年来,导致叙利亚居民大量外迁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⑤
7.导致美国老年人从东北部向西部、南部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如图为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及周边地区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8.图中数字所代表的城市功能区,表述正确的是(  )
A.①—商业区 ②—居住区 ③—工业区 B.①—工业区 ②—商业区 ③—居住区
C.①—居住区 ②—工业区 ③—商业区 D.①—居住区 ②—商业区 ③—工业区
9.该城市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质量问题是(  )
A.交通拥堵 B.环境污染严重 C.失业率上升 D.教育压力大
如图示意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读图,完成10~11题。
10.在该过程中,该地区发生的变化是(  )
A.城镇人口比重增大 B.农村人口不断减少
C.城镇用地规模扩大 D.城镇数目不断增多
11.该地区发生的变化产生的影响有(  )
①更多的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 ②逐步改变农村地区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③促进地区工业化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 ④农村的人口出生率下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如图是某地城市化发展阶段示意图。读图,完成12~14题。
12.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Ⅰ所对应的图乙中城市化阶段是(  )
A.a阶段 B.b阶段 C.c阶段 D.无法确定
13.下列属于图甲中阶段Ⅰ产生的城市化现象的是(  )
A.城市化水平低,发展较慢
B.城市化速度减慢甚至停滞
C.市区出现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等问题
D.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14.关于城市化过程发展阶段Ⅱ的主要表现叙述错误的是(  )
A.大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B.大城市中心区失业率增高、人口萎缩
C.整个国家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下降D.城镇化地域不断向农村推进
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的结果。如图为我国江西省泰和县千烟洲农业分布示意图。据此回答15~16题。
15.影响该地农业生产分布格局的主要区位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源 D.交通
16.图示体现的农业类型是(  )
A.绿洲农业 B.灌溉农业 C.立体农业 D.城郊农业
在沙特阿拉伯北部地区存在大量圆形农田,每个圆形农田直径约1千米,农田都采用了以水源为中心的全自动喷灌系统。读圆形农田景观图,完成17~18题。
17.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是(  )
A.热量 B.水源 C.劳动力 D.地形
18.结合所学,该地农作物品质优良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夏季高温、热量充足 B.农业灌溉技术先进
C.日温差大、光照强 D.人烟稀少、污染小
读工业生产成本比重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结合所学,在我国,发展甲类工业最具优势的地区是(  )
A.西北内陆地区 B.山东半岛
C.长江三角洲 D.辽东半岛
20.下列工厂布局与乙类工业区位要求相符的是(  )
A.在广州市建棉纺厂 B.在舟山渔场建水产品加工厂
C.在南京市建石油化工厂 D.在上海港建钢铁厂
创意产业主要是指源自个人的创意、技巧及才华,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和应用,具有创造财富和就业潜力的行业。柯桥区为浙江省绍兴市市辖区,是传统的纺织产业集聚地,拥有亚洲最大的布匹集散中心——中国轻纺城。读柯桥区位置示意图,完成21~22题。
21.柯桥区集聚了化纤、织造、印染、家纺等众多企业,这些企业集聚在柯桥区的原因是可以节省(  )
A.劳动力成本 B.设备成本
C.运输成本 D.原料成本
22.纺织创意产业对纺织原料、面料、服装等进行技术、品牌和外观上的创意设计,从而提高产中附加值,提升产业竞争力。柯桥区发展时尚纺织创意产业的最有利条件是(  )
A.水陆交通便利 B.产业基础好
C.信息网络发达 D.原材料丰富
服务业是指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分为商业性服务业和非商业性服务业。据此回答23~24题。
23.下列属于非商业性服务业是(  )
①教育 ②餐饮 ③住宿 ④卫生和社会工作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4.关于商业性服务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商业性服务业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
B.廉价劳动力丰富的国家或地区是商业性服务业兴起和发展的地区
C.交通和市场是商业性服务业进行区位选择时考虑的主要因素
D.商业性服务业的区位选择不受历史文化、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2022年4月20日,西十高铁陕西段首座隧道全面施工。西十高铁全线桥隧比高达94.32%,预计2026年通车,开通后武汉到西安可实现2.5小时快速通达。如图为西十高铁线路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25~26题。
25.西十高铁桥隧比高的主要原因是(  )
A.保护铁路沿线耕地资源 B.减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C.降低地形对建设的影响 D.避免冻土影响路基稳定
26.下列关于该铁路建设的意义,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强区域城市群联系 B.完善高速铁路网布局
C.带动沿线旅游业发展 D.缓解道路网货运压力
如图是四种运输方式(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特征比较示意图。据此完成27~28题。
27.结合所学,图甲与图乙中交通运输方式配对正确的是(  )
A.a—② B.b—①
C.c—③ D.d—④
28.下列贸易中,选择的交通运输方式较为合理的是(  )
A.天然橡胶:泰国→上海选b B.铁矿石:澳大利亚→中国选b
C.鲜花:荷兰→美国选② D.集成电路:硅谷→渥太华选①
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受到了严峻挑战,资源日益枯竭,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各种污染事件频繁发生,环境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据此回答29~30题。
29.下列不属于环境问题的是(  )
A.全球变暖 B.臭氧层破坏
C.土地荒漠化 D.台风
30.下列属于因热带雨林破坏产生的环境问题的是(  )
①全球变暖加剧     ②水土流失加剧
③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  ④生物多样性减少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二、综合题(每空2分,共40分)
31.读图表,完成下列问题。
环境温度对人体的影响
生命障碍 不利高温 高温 舒适 低温 不利低温 冷金属粘皮
>49 ℃ >29 ℃ >24 ℃ (21±3)℃ <18 ℃ <10 ℃ <-20 ℃
(1)分析图甲、图乙和表中信息可知,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6分)
(2)由表中信息可知,世界人口分布最集中的温度带是__________。(2分)
(3)试分析图乙中人口集中分布在海拔0~200 m地区的原因。(6分)
1. 2. 3.
(4)上述自然因素往往通过影响人口________来影响人口数量的变化,同时又通过人口分布来影响________的形成和发展。(4分)
32.读人类社会与环境的相关模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B表示______。(4分)
(2)图中箭头①表示人类通过生产活动从环境中输入________;箭头②表示人类通过新陈代谢和__________活动,以____________的形式向环境输出______________。(8分)
(3)图中箭头③表示__________,箭头④表示________________。(4分)
(4)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排泄物具有容纳和清除能力,叫做________。(2分)
(5)当人类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______________速度,或者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________能力时,就会出现环境问题。(4分)选择题
1——5 ADCAC
6——10 DACBC
11——15 ABCDB
16——20 CBCCB
21——25 CBDCC
26——30 DDDDC
综合题
31.(1)水源 地形 气候
(2)温带
(3)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
(4)增长 城市
32.(1)人类社会 环境
(2)物质和能量 消费 废弃物 物质和能量
(3)人类对环境的改造作用 环境对人类的反馈作用
(4)环境自净能力
(5)资源再生 环境自净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