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5张PPT)
导学教师:
学习目标
3.学习李斯劝谏秦王的方法,总结说服人的方 法。
1.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准确翻译并背诵课文。
01
创设情境,呈现目标
2.学习本文开门见山立论,围绕中心选材,突出表现观点的方法。
.
.
.
.
.
.
.
.
.
.
.
.
.
.
.
.
.
02
预习评价,生成问题
1.文化常识。
(1)三川之地:指 、洛水、伊水相交之地,在今河南西北部黄河以南的洛水、伊水流域。
(2)六国之从:六国结成的 同盟。六国,指韩、魏、燕、赵、齐、楚六国。
(3)随、和之宝:即 与 ,传说中春秋时随侯得到的宝珠和楚人卞和所获的美玉。
(4)五帝三王:五帝,《史记·五帝本纪》指 、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
(5)黔首:指平民、老百姓。黔,黑。平民百姓以 覆头,故称“黔首”。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正式称百姓为黔首。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遂散( )六国之从( ) 河海不择( )细流 藉( )寇兵而赍盗粮 然则是所重( )者在乎( )色、乐、珠玉 西( )取由余于戎 蚕( )食诸侯 此非所以( )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此五帝三王之所以( ) 无敌也 来( )丕豹 至今治强( ) 却( )宾客以业( )诸侯
东据成皋之险( ) 江南金锡不为( )用 士不产于秦,而( )愿忠者众
3.翻译下列句子。
(1)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2)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
.
.
文化常识:(1)黄河(2)合纵(3)随侯珠 和氏璧(4)黄帝 (5)黑巾
02
预习评价,生成问题
加点字解释:
散:“使……离散 从:同“纵” 择: 同“释”,舍弃 藉:同“借” 重:看重 在乎:在于
西:在西边 蚕:像蚕一样 所以:用来……的
所以:……的原因 来:使……来 治:安定、太平
却:使……退却 业:使……成就霸业 险:要隘,险要地势
为: 被 而:但 乃:竟然
译文:
(1)现在驱逐客卿来帮助敌国,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加敌人的实力,结果在内使自己虚弱,在外又和各诸侯结怨,像这样做而想使国家不陷于危境,这是办不到的啊。
(2)因此泰山不拒绝土壤,因此能成就它的高大;河海不舍弃细小的溪流,因此能成就它的深邃;称王的人不抛弃民众,因此能使他的德行彰显。
03
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问题1: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问题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问题3: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巨大的威力,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说服人的技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面临说服人的问题。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问题1:本文是一篇奏议,属议论文,文章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问题2:本文在写作上有哪些特点?
示例:
(1)论点鲜明
(2)论据充足(历史事实、现实事例)
(3)论证有力(论证方法多样: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类比论证等)
……
0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问题3:李斯的《谏逐客书》有巨大的威力,起到“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的作用,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说服人的技巧。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都会面临说服人的问题。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了哪些启示?
参考:
(1)策略(用事实说话,用对比凸显观点……)
(2)语气(用问句、反问句、排比句等造成气势,加强说服力、感染力)
……
03合作探究,展示交流
04
问题训练,组间展评
参考答案:
1.B(治,社会安定)
2.A(表转折/表并列。)
3.B(《谏逐客书》中的“书”指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4.C(文章列举出秦王所喜爱的色、乐、珠玉等是为了劝说秦王不要重物轻人。)
5.C
05
总结归纳,意义提升
小结:
李斯: 郡县制、车同轨、书同文
每一代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时代赋予每一代人特定的使命。
李斯也许不是一个道德上的典范,却是一个能认清时代发展方向,并自觉跟从、维护这一方向的务实的政治家。他顺应时代,也在一定意义上开创了时代。
不计前嫌,深明大义,以年迈之躯力挽狂澜的烛之武;
不顾怨诽之多,在艰难险阻中锐意革新的王安石;
胸怀崇高理想,为人类解放事业不懈奋斗的马克思;
不惜牺牲个人幸福,“为天下人谋永福”的林觉民。
……
面对自己时代的命题思考发声,
是我们人生的必答题!
课后作业
围绕“抱负与使命”的话题,模仿《谏逐客书》的写作思路,写一段300字左右的议论段。
谢谢聆听,敬请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