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69张PPT。①②③⑤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⑥⑦⑧⑨ 周恩来
(1949-1958)④ 陈毅
(1958-1972) 姬鹏飞
(1972-1974) 乔冠华
(1974-1976) 黄华
(1976-1982) 吴学谦
(1982-1988) 钱其琛
(1988-1998) 唐家璇
(1998-2003) 李肇星
(2003-2007)杨洁篪
(2007- )⑩50年代开拓外交新局面70年代外交重大发展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单元结构新中国外交 (基础) (突破)(调整)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第23课 外交是智者的游戏,外交是妥协的艺术,外交更是一个国家实力强弱的晴雨表。那么,你认为影响一个国家外交政策的因素有哪些? 国家利益(决定性因素)
国家性质
国家力量
国内外形势
……根本原则:国家利益至上
在近代中国的的历史上,“外交”同“屈辱”可
以说是一对孪生兄弟。周恩来曾满怀义愤地指出:中国的反动分子在外交上一贯是神经衰落怕帝国主义的。清朝的西太后、北洋政府的袁世凯、国民党的蒋介石,哪一个不是跪在地上办外交呢?
---------《周恩来传》历史资料 1.你能用一个词概括旧中国的外交历史吗?讨论问题屈辱2.造成近代中国屈辱外交的原因是什么?
3.“跪在地上办外交”的状况在何时得以根本改变的? 西方列强的侵略、中国反动政府的无能,
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国力衰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区别:
——旧中国反动政府
实行屈辱外交政策
——新中国人民政府
实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认识:
1、落后就会挨打,弱国无外交3、捍卫国家主权,提高综合国力是国家外交的坚强后盾
2、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必然导致外交失败4、新中国与旧中国外交有何本质区别?从中可以得出哪些历史认识?
第23课
新中国初期的外交(1949-1955)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大楼1、了解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重大外交活动
2、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
系方面的意义
3、体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促进人类和平与进步的重要价值。课程标准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形势: 社会主义阵营资本主义阵营二 战 后 世 界 形 势 图最突出特点: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激烈斗争阅读材料
“反法西斯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国际帝国主义,横行一时的德、日、意三个帝国主义国家被彻底打败。曾经是世界第一强国的英、法也受到严重削弱。……与此相反的是社会主义越出一国范围。战后在欧亚两洲出现了一系列人民民主国家,特别是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力量空前壮大,大大发展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战后,殖民体系迅速瓦解,帝国主义的统治范围大大缩小。” “战争结束时,美国的实力在大国中是首屈一指的。……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了非洲、欧洲、亚洲、大洋洲等地。它还拥有原子弹,在核武器方面拥有绝对优势。这些都是战后美国准备称霸世界的资本。
——选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国际因素呢?分析与思考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充满敌意
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国际环境有利形势 不利
形势 最突出特点:(1)帝国主义力量削弱
(2)社会主义力量壮大
(3)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背景:(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2)国内形势: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历史:近代屈辱外交的教训现实:建国之初,综合国力不强
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目的:巩固政权、捍卫和平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形势: 国家实力、国家性质、国家利益 2、方针:历史资料 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毛泽东就明确指出:“中国必须独立,新中国必须解放,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作主张,自己来处理,不容许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再有一丝一毫的干涉。”
——《毛泽东选集》第1354页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
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
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
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
和战争政策。
── 《共同纲领》与新中国建交必须遵循什么原则?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形势: 国家性质、国家利益、国家实力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1)国际形势: 两大阵营的对立和斗争 (2)国内形势: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内容: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
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不承认旧的屈辱外交
关系,另建新的平等新交关系 改变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独立自主 先消除帝国主义一切特权,再考虑建交 巩固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奠定平等互利外交关系基础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在国际交往中不致处于孤立地位“团结世界
各国人民” 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积极争取 以巩固和发展和平力量,扩大新中国的国际影响 “对于国民政府与外国所订立的各项条款和协定……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关于帝国主义对我国的承认问题,不但现在不应急于去解决,而且就是在全国胜利以后的一个相当长时期内也不必急于去解决。” “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请对号入座!以下材料分别反映的是哪项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方针制定的背景: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内容:三大外交政策 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建国后的第一年同苏联等17个国家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
为什么首先与苏联建交?美国与一系列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不与中国建交;苏联政府照会中国政府,愿同中国建交并互派大使;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和政权的巩固(阅读:历史纵横)1949年10月2日,中国和苏联建交。苏联是第一个承认并与新中
国建交的国家。图为当年10月16日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前排右六)向毛泽东主席递交国书后合影。1949年12月,毛泽东主席访问苏联。图为抵达莫斯科车站时
的情景。这是新中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出访。
1950年2月,中国和苏联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署《中苏友好同盟
互助条约》。毛泽东主席和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出席签字
仪式。周恩来总理兼外长代表中国政府在条约上签字。这是新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条约。苏联
保加利亚
罗马尼亚
匈牙利
朝鲜
捷克斯洛伐克
波兰
蒙古
民主德国
阿尔巴尼亚
越南
印度
瑞典
丹麦
缅甸
瑞士
芬兰
新中国第一次建交高潮:1949.10—1950.10与17国建交材料: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兼外长在中南海西花厅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说:“我们相信,中印两国的关系会一天一天地好起来,某些成熟的、悬而未决的问题一定会顺利地解决的。从新中国成立后就确定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那就是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处的原则。”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提出了处理两国关系的哪些重要原则?提出这些原则的目的是什么?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1、背景: 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 3、内容: 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1、建国后一年同苏联等17国建立外交关系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意
义内容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目的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 ①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材料二:半个世纪以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指导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为维护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促进国际关系健康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唐家璇在2004年6月28日会见印度报业托拉斯记者约瑟夫时的讲话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新中国外交的成熟;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发展同邻国及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友好关系目的 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过程 ①1953年会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
②1954年在中印、中缅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内容特点包容性:它适用于相同或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适用于发展中 或发达国家;适用于国家间的政治或经济关系。
开放性:在不同历史时期能容纳不同的时代内容,
其内涵随时代发展而不断充实和丰富。
平等性: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要平等、和平共处
创新性:被誉为国际关系史上的伟大创新
(1)目的:
(2)内容:
(3)影响:
探究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建国初期“三大政策”有何区别?三’以维护独立和主权为主;和’则为发展同所有国家的外交关系。和’超越了三’中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别,因而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三’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标志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为什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会为众多国家接受,产生越来越广泛的影响?⑴ 符合1945年“联合国宪章”的原则和宗旨
⑵ 建立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基础上
⑶ 超越了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
……思考 一、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1、方针制定的背景:2、方针: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3、内容: 二、新中国初期外交的成就1、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的周恩来
第一次亮相国际舞台,周恩来所带来的绝对是超乎想象的精彩 1954年,中国政府代表团在日内瓦会议上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
国地位参加的重要的
国际会议日内瓦会议(1954年) 中国派出以周恩来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参加1954年4月至7月举行的日内瓦国际会议。会议分两个阶段举行。第一阶段讨论和平解决朝鲜问题,有中、苏、美、英、法等五大国参加。周恩来支持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提出的关于恢复朝鲜国家统一的方案。由于美国的阻挠,会议未能达成协议。会议的第二阶段讨论恢复印度支那和平问题,当会议陷入僵局的时候,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六点建议,推动了会议的发展,终于达成《关于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思考:日内瓦会议的背景是什么?有怎样的特点呢?取得了哪些成果?对中国有什么重大的影响呢?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3、 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日内瓦会议为了和平解决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 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重要的国际会议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背景:
目的:
特点:
成就:
意义:《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协议》朝鲜停战,美继续盘踞台湾海峡,企图在印度支那地区威胁中国探究三: 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首次以世界五大国的地位参加的会议,新中国为何能够参加这个会议呢?①朝鲜战争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大大提高中国国际地位
②朝鲜和印度支那问题都涉及到新中国
③苏联的支持 一九五五年四月,周恩来总理出席在印尼万
隆召开的亚非会议,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
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二、新中国初期外交成就
4、参加万隆会议(1955年) 背景:内容:讨论了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共同关心的问题特点:第一次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意义:①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②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有更多的亚非国家同中国建交亚洲、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万隆精神
团结一致,
反对殖民主义,
争取和维护民族独立,
增进各国人民间友好合作尼赫鲁吴努中国总理的发言应受到最大的重视。这个演说是对抨击中国的人
一个很好的答复。 “全世界我只崇拜一个人,那就是周恩来。”
—— 美国前总统夫人杰奎琳 “?如果认为我难以对付的话,那你们就等着与周恩来打交道吧。” ——苏联前外长莫洛托夫感悟伟人 “与周恩来相比,我们简直就是野蛮人。”
——联合国前秘书长哈马啥尔德 “如果世上能多一些像周恩来一样的领导人,世界和平就有希望了” ——印度印中友协会长?右图是1954年5月10日的美国《时代》封面,内文中写道:“这战争或许可以让共产主义彻底夺取整个东南亚。他们(指中国)威吓到了曾经伟大的法兰西民族,让他们渴望一个可耻的投降”。从图、文可以推断出( )
①求同存异方针有着较大影响???
②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③美国部分媒体对中国充满敌视?
④法国在印度支那问题上逐渐处于下风
A.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②④1949年,前美国驻北平总领事柯乐柏曾以“总领事”身份写信给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信件被原封不动地退回。这表明( )
A.美国承认新中国为合法政府??????
B.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性不需要美国承认
C.新中国不承认美国与国民党政府建立的外交关系?
D.新中国要清除帝国主义残余势力新中国成立后,“对于驻在旧中国的各国使节,我们把他们当作普通侨民对待,不当作外交代表对待”。这体现的外交原则是( )
A.另起炉灶???? B.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C.求同存异???? D.一边倒美国中央情报局从1958年开始评估中苏关系的发展趋势,每年一 个评估报告。其中1958年的评估报告认为,中苏的同盟是不可能破裂的。原因有三:一是中苏意识形态一致,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二是政治目标一样,都要走向共产主义:三是敌人一样,都是美国人。这表明该报告( )
A.正确预见了中苏关系发展的走向??? ????
B.忽视了中苏意识形态的根本分歧
C.忽视了中苏两国国家利益的矛盾??? ????
D.正确指出了世界多极化发展趋势《人民日报》评论说: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 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它评论的是(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 D.“上海五国机制” 邓小平说:“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才大大提高的。”体现这一论断的具体史实有(??? )
①废除了英美攫取的治外法权????
②促成了亚非会议取得积极成果
③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④参加了1954年日内瓦国际会议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阅读教材思考:中国代表团在两次会议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有什么意义?作用:
在日内瓦会议上当会议陷入僵局时,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就印度支那停止敌对行动提出合理建议,推动会议达成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日内瓦公约》。中国代表团在会议上的积极作用,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声誉。
在万隆会议上面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及与会国家间的矛盾和分歧,尤其是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和疑惧,周恩来鲜明地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取得圆满成功,受到与会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
中国代表团的努力促成两次会议达成了相关协议. 万 隆 莫斯科 日内瓦 新德里北 京图说外交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依据 政策 成就建 构 知 识问题探究
新中国初期为什么能取得那么大的外交成就?1 、卓越 的外交家3、亚非拉许多半殖民地、殖民地国家赢得民族独立(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外交成就的原因:1、国际原因2、国内原因1、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被削弱2、社会主义力量的加强2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1)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3、英明的外交决策研究性课题新中国外交成就展通过各种渠道搜集与
新中国外交成就相关
的图片、资料、邮品等,
举行小型展览会。
政治外交领域:取消领事裁判权等
军事领域:取消外国在华驻军等
经济领域:收回海关主权等
文化领域:停止西方在华新闻、出版等机构的活动等“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材料一:“一边倒,是孙中山的四十年经验和共产党的二十八年经验教给我们的,深知欲达到胜利和巩固胜利,必须一边倒。积四十年和二十八年的经验,中国人不是倒向帝国主义一边,就是倒向社会主义一边,绝无例外。骑墙是不行的,第三条道路是没有的。我们反对倒向帝国主义一边的蒋介石反动派,我们也反对第三条道路的幻想。”
材料二:“苏联革命成功后遭十几国干涉,而我国革命胜利的时候,帝国主义并未干涉我们,并不是怕我国人民,主要是有苏联存在,这对我们鼓励很大,当时若无苏联存在,美国一定要来的,它不仅在台湾,还要到大陆来。”
——毛泽东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方针必要性?产生了怎样的影响?既要“独立自主”又“一边倒”岂不矛盾?就这些问题说说你的看法。[合作探究一]两大阵营对立和斗争:美帝敌视、封锁、包围中国;苏联愿意跟中国建立外交关系。捍卫新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敌人,苏联曾经帮助中国革命。①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捍卫新政权
②隔断与西方国家的联系,不利于中国的发展
③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和后来霸权主义政策,给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环境带来了负面影响中苏同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国家利益上有更多共同之处⑶不矛盾: “一边倒”以“独立自主”为前提,绝不是盲目 地顺从苏联,二者并不矛盾。 1953年12月,周恩来总理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经双方同意,五项原则被载入了该协定。图为1954年4月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与印驻华大使赖嘉文在北京签署上述协定。 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又分别与两国总理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关系的基本原则。图为周总理访印时在机场受到尼赫鲁总理的欢迎。 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保证)(核心、基础)(条件)(出发点和目的)材料一:(万隆会议)会议发言中,大多数代表都谴责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但由于受到美国的挑拨,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诬蔑共产主义是“新式殖民主义”;还有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团长也声称,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而是同美国联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根据材料结合课文,回答:
1、求同存异的方针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探究四:求同存异方针帝国主义阴谋破坏会议;
各国间存在矛盾和分歧
一些国家对新中国的误解材料二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我们共产党人从不讳言我们相信共产主义和认为社会主义制度是好的。但是,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虽然这种不同在我们中间显然是存在的。”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主义痛苦和灾难中找共同基础,我们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同意五国总理茂物会议所宣布关于亚非会议的四项目的,而不另提建议……。”
——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的补充发言
材料三 会议最终达成了经济与文化合作、人权和自决等七项共识,提出了促进世界和平的十项原则,成为亚非国家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会议一年后,中埃正式建交,埃及由此成为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第一个与新中国建交的国家。人们把万隆会议反映的亚非人民团结一致,平等协商,保卫世界和平、增强各国友谊的精神称为“万隆精神”。
2.周恩来求同存异中的“异”指的是什么?“同”又主要包括哪些内容?3.万隆会议对当时的中国、亚非国家所起到什么作用?异: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不同;经济发展水平;民族宗教信仰同:①都曾经遭受过殖民主义 的侵略
②都要维护民族独立、发展经济
③都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作用:加强了我国同亚非国家的联系
开拓了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