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富锦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黑龙江省富锦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Word版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012.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0 16:47:56

文档简介

富锦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松软、灌溉方便,中国是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进入文明社会的……氏族纽带依然被保留下来并发挥着新的功能。下列现象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农耕中普遍运用青铜农具 ②夏朝社会聚族而居
③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④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已经出现小件青铜器,但是青铜在在当时是珍贵的资源,青铜铸造的农具数量有限,且很少用于农耕,故①错误;结合所学可知,夏朝社会延续了旧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依然是聚族而居,故②正确;结合所学可知,夏朝时,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故③正确;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为了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但其是一种较为完善的国家管理方式,并非氏族社会残留,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2.宜侯失(ce)簋( gul)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1),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图1宜侯矢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器内底铸铭文……记述了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结合所学可知宜侯失簋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其文字记录的是周康王册封大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是关于分封制的有关记录,可以用于研究分封制的推行,故选B项;禅让制是原始社会后期采用的制度,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宜侯失簋可以研究青铜器的铸造,但记述文字的内容并不能反映青铜器的铸造,排除C项;西周早期宗法制比较牢固并未瓦解,而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制遭到破坏,排除D项。
3.《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可知,东晋时期,门阀士族获得发展,通过丧服等辨识门第和血缘亲疏,有助于辨别身份,维护自身正统,从而共同维护士族利益,侧面反映了东晋维护正统的需要,故选D项;魏晋南北朝时期儒学受到佛道挑战,但丧服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佛学无关,排除A项;魏晋时期,南北方文化有交流与融合,但材料仅体现了南方士族依据丧服辨识门第,并未涉及北方文化的相关信息,排除B项;东晋时期门阀士族势力处于强盛时期,并未衰落,且材料信息没有体现其衰落,排除C项。
4.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2)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3)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答案】D
【解析】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伴随着政治重心与经济重心相分离,大运河将南方的钱粮物资大量北运以服务统治的需要,客观上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故选D项;隋元两朝大运河的开凿与经营是服务国家统治的需要,不是以满足帝王的享乐为主要目的,排除A项;元朝并未因为开凿大运河而迅速灭亡,排除B项;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交通核心,元朝以北京为核心,排除C项。
5.下图为宋代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据传是宋太祖发明的,用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这种长翅官帽(  )
A.体现出崇文抑武治国理政方针 B.有效防止朝廷内部动乱
C.标志着因循保守政治风气形成 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求
【答案】D
【解析】结合材料“用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可知,使用长翅官帽的目的是防止上朝时官员说话,以凸显皇帝权威,体现了专制皇权的需求,故选D项;材料中所示的长翅官帽是所有官员通用,文武官员之间并无差别,所以无法体现崇文抑武,排除A项;长翅官帽的设计防止了官员的交头接耳,但是官员上朝时不能再交头接耳,并不意味着朝廷内部动乱就此消失,排除B项;帽子、服饰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风气的保守,但不足以成为政治风气保守的标志,排除C项。
6.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  )
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答案】C
【解析】据材料“雇人在边地屯垦……是为商屯”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商人用边地粮食换取盐,客观上伴随着产量及需求的增加刺激了边疆地区的粮食供应,有利于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故选C项;商屯是一种在政府组织下新出现的经济组织形式,传统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仍然存在,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到商屯的出现,没有明确商人具体的社会地位,排除B项;商屯这种通过农业生产种植换得另一种物种的方式实际上仍然属于传统的生产关系而非新的生产关系,排除D项。
7.道光时期四川地区有竹枝词曰:“流流场赶一肩挑,上澈下府过毛桥”;(注:日日赶场曰流流场)遂宁县二月庙会,商贾辐辏,百货聚集,将散,沿途挨赶。三月初五入(中江)县境赶广福场福寿会,三月十五赶三台县观音场。上述现象反映了当地(  )
A.区域性长途贩运发达 B.货币经济成为主导
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间宗教活动盛行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流流场赶一肩挑,上澈下府过毛桥”“遂宁县二月庙会,商贾辐犊,百货聚集,将散,沿途挨赶”“三月初五入(中江)县境赶广福场福寿会”,结合所学可知清朝竹枝词描绘了清代中期四川地区的赶场现象,以庙会、福寿会等形式,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反映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虽然竹枝词提到了商贾和百货的聚集情况,但仅凭商业贸易活动频繁,不能得出区域性长途贩运发达的结论,排除A项;竹枝词描绘的场景和活动只是反映了商业贸易活动频繁,并未表明货币经济已经占据主导,排除B项;宗教活动是形式,此时的庙会更多是商业贸易民俗活动,排除D项。
8.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民族危机空前加深,康有为在广州创办新式学堂万木草堂,不仅传授知识还借以欧洲国家政治制度为模板进行变法,这一新式学堂的创办有利于为挽救国家民族危亡培养新式人才,故选A项;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的事件是公车上书,排除B项;材料中虽涉及经世致用,但经世致用治在明清之际便已有人提及,故“开启”一词表述不当,排除C项;材料仅涉及到康有为论及大事与欧洲的结合,但没有明确有关于民族民主意识的具体内容,排除D项。
9.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在阐述其共和思想时,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将两者相结合,故选A项;1924年孙中山在国民党一大中对三民主义进行了重新阐释,并非修正,排除B项;孙中山对共和思想的阐述是以实现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为宗旨,排除C项;孙中山阐述共和思想是为革命救国,但题干材料呈现的是孙中山阐述共和思想的手段,排除D项。
10.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列强扶植各自的代理人导致军阀割据,社会局势动荡,同时以宋教仁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希望通过改组同盟会实行政党政治,但是遭到了袁世凯的镇压,故选A项;太平天国运动建立的天国政权是封建农民政权,不存在国会党争,排除B项;国民革命运动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共同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与“党争”的说法不符,排除C项;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国民党通过训政建立起一党独裁,形式上统一了全国,排除D项。
11.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学生言行不一 B.传统风俗复兴
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 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婚姻自由的......父母指定的”可知,学生的婚姻意愿与婚姻自主权存在矛盾,体现出五四运动后中国社会传统与现代观念并存的现实,古选D项;据材料“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可知,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启迪了青年学生的思想,但中国式家长的绝对权威依然存在,学生其依然受到来自家庭和社会的旧传统观念的束缚,学生言行不一与主旨不符,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式婚姻观念始终存在,传统风俗复兴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婚姻自由和父母指定的婚姻不属于西方思想文化的范畴,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与主旨无关,排除C项。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由“封建军阀”逐步过渡到军阀统治基础的“封建地主”,革命的重点区域由“城市革命”逐步过渡到“农村革命”。这一转变是(  )
A.中共对中国革命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B.中国革命社会基础不断扩大的产物
C.中共革命实践发展与思想飞跃互动的产物
D.新型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的产物
【答案】C
【解析】据材料“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革命的重点区域”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势力与本国封建势力及官僚资本主义是要斗争的主要对象目标,在革命过程中,中共先后通过北伐战争的革命实践打击了城市的封建军阀势力,通过实践及理论探索逐步找到了适合国情的革命道路,地主阶级是帝国主义、军阀和大商买办阶级统治中国的根本所在,只有推翻地主阶级才能推翻他们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故将革命方向转向地主阶级分布广泛的农村地区,这既是实践的发展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完善,故选C项;革命性质仍是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性质未发生改变,排除A项;革命的重点区域由“城市革命”指的是国民革命,革命的基础是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逐步过渡到“农村革命”是指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的基础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因此革命的重点区域由“城市革命”逐步过渡到“农村革命”,社会基础是缩小而非扩大,排除B项;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新民主主义经济不断发展,但农村仍主要以个体经济为主,个体经济并非新型社会经济,排除D项。
13.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要求全党“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 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 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的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认清日本发动对外战争的本质,号召群众和党员干部积极抵抗日本侵略,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故选C项;九一八事变后,国共仍然处于对抗状态,排除A项;全面抗战路线是在1937年洛川会议上制定的,排除B项;材料内容主要是九一八后中国共产党的积极反映,此时二战还没有正式开始,并没有联合反法西斯国家的内容,排除D项。
14.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关于“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材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
A.准备建立抗日联盟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主张成立联合政府 D.从幼稚开始走向了成熟
【答案】C
【解析】略
15.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答案】B
【解析】略
16.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  )
A.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
C.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区……也可以跨国跨洲”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82年,强调国家在计划指导下,通过市场去调节经济,故选C项;1984年国有企业改革才全面开展,排除A项;1992年才提出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目标,排除B项;十一届三中全会已经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贸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8分)
【答案】
(1)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不断强化监管力度;贸易范围广;商品种类多样;官营民营并存,民营为主;立法保障中外贸易;服务于外商的设施比较全面。(6 分,任答3点即可)
(2)措施:禁止民间经营对外贸易;撤除专门管理机构;官方通过朝贡方式进行对外贸易。(4分,任答2点即可)
影响: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刺激了朝贡体制下的贸易虚假繁荣;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扰。(4分,任答2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一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等信息得出政府设立专门的外贸管理机构,不断强化监管力度;据材料一“凡大食、古逻……丹流眉,并通贸易”得出贸易范围广;据材料一“以金、银、缗钱……乌構、苏木之物”得出商品种类多样;据材料二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得出官营民营并存,民营为主;据材料二“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得出立法保障中外贸易;据材料二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设立“蕃市”“蕃坊”“蕃学”等得出服务于外商的设施比较全面。
(2)第一小问措施,据材料三“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等得出禁止民间经营对外贸易;据材料三“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得出撤除专门管理机构;据材料三“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得出官方通过朝贡方式进行对外贸易。第二小问影响,从消极、积极两方面来分析得出消极(对东南沿海)—严重影响了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消极(对新生产关系)—抑制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发展(妨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消极(对朝贡贸易)—刺激了朝贡体制下的贸易虚假繁荣;积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抵御西方殖民者的侵扰。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6分)
【答案】(12分)
(1)同: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管理较为严格。(每点1分,共2分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异: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每点1分,共4分,答出对应的两组即可)
(2)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促进了中外文化交融。(每点2分,共6分,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解析】
(1)第一小问同,由材料一“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和材料二“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可得官方主导驿路体系的建设;由材料一“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和材料二“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等可得设立有管理驿路的体制;由材料一“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和材料二“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等可得管理较为严格。第二小问异,由材料一“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和材料二“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可得,波斯帝国的驿站主要由官方进行使用,元代则是面向更多人群开放;由材料一“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和材料二“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可得,波斯帝国主要由陆路交通组成,元代驿站形式更加多元,元代驿站功能更加多样。
(2)由材料二可知,元朝的驿路体系涉及到了中国的国内范围往来,还涉及到了中外使臣往来,可见其对中国发展的意义可以从对中国和对中外关系两个角度分析。对中国而言,驿路体系的意义可以从对边疆、对统治、对国家和对民族等角度分析作答。具体来说,对边疆而言,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对元朝统治而言,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国家而言,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对中华民族而言,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从对中外关系角度看,驿路体系促进了中外经济与文化交融。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是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19世纪末,人们甚至将“茶”和“英国”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英国如果没有茶就失去了国家和人民存在的意义,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对英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图3 《正在喝茶的英国家庭》(约瑟夫 ·范阿肯绘于1727年)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流入英国后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说明其对英国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10分)
【答案】
(1)变化:由药物变为饮品;由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由舶来品发展为国家文化认同。(4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2)背景: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世界贸易快速发展;平等、自由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4 分,任答2点,言之成理即可)
影响: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塑造了温馨典雅的家庭氛围;提供了优雅闲适的社交环境;变革了社会习俗;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深刻影响了经济和文化。(6分,任答3点,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1)据材料“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贵族富人的饮料”结合所学得出由药物变为饮品;据材料“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结合所学得出由奢侈品变为日常用品;据材料“中国的茶叶”“如果没有茶……存在的意义”结合所学得出由舶来品发展为国家文化认同。
(2)第一小问背景,据材料“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结合所学可从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经济空前繁荣;世界贸易快速发展;平等、自由等思想理念深入人心等角度入手。第二小问影响,据材料“每天生活的必需品……普及”结合所学得出改变了传统的饮食结构;据材料“《正在喝茶的英国家庭》”结合所学得出塑造了温馨典雅的家庭氛围、提供了优雅闲适的社交环境;据材料“茶叶……必需品”结合所学得出变革了社会习俗;据材料“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失去了国家和人民存在的意义”结合所学得出促进了社会文明发展、深刻影响了经济和文化。
20、【答案】(12分)
示例1: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3分)
阐述: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6分)
结论: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3分)
示例2: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3分)
阐述:由于重实践轻理论的思想倾向,以及明清以来的“闭关锁国”政策,包括疟疾治疗在内的中国古代科技逐渐落后于西方。近代以来,西医传入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抗疟知识、药物和疗法。然而,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抗疟西药价格昂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在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展抗疟药物的科研攻关,逐步实现了抗疟药物国产化的同时,推进现代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推广计划免疫,为世界疟疾防治提供了“中国方案”,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6分)
结论:我们要落实“健康中国”战略,改善人民健康状况,促进中国社会的进步。(3分)
其他参考论题:中外科技交流推动中国抗疟水平提升;中国抗疟历程展示了中西医结合道路的广阔前景;新中国抗疟历程体现制度优势;中国抗疟历程离不开自力更生等。
【解析】
据材料“《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 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可拟定论题:中国古代抗疟历程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故需要结合中国历史中的中国古代人民抗疟相关史实予以论述,同时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实用性和经验性。在与疟疾的长期斗争中,劳动人民积累了丰富的抗疟经验。在此基础上,《黄帝内经》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葛洪等古代医药学家从阴阳五行学说出发,系统总结青蒿等药物的性能功用,阐明了“辨证施治”的整体治疗原则,推动了中国古代公共卫生事业的进步,也深刻启发了屠呦呦等当代医学家的抗疟制剂研究,对人类防治疟疾发挥了巨大作用。
最后进行总结:中国古代的抗疟历程表明,我们要系统整理中医药典籍,发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为当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也可以根据从战国至改革开放以来的抗疟历程,拟定论题: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故需要结合从古至今对于疟疾技术及观念的发展与演变进行具体解释说明,中国对于疫病的防治理念与措施都在与时俱进,从中国古代重实践轻理论;到西方技术逐渐传入中国;再到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逐步推行建立疫病救助方案和体系,最后得出结论:我们关注人民健康状况,抗疟历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富锦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
姓 名
考 号
班 级




线










)历 史 试 卷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第Ⅰ卷 选择题(16题每题3分共48 分)
一、单选题
1.有学者认为,由于中原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土壤松软、灌溉方便,中国是在“手无寸铁”的情况下进入文明社会的……氏族纽带依然被保留下来并发挥着新的功能。下列现象可用来佐证这一观点的有(  )
①农耕中普遍运用青铜农具 ②夏朝社会聚族而居
③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④西周开始分封诸侯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2.宜侯失(ce)簋( gul)是西周早期青铜器(图1),于1954年在江苏镇江大港镇烟墩山出土。器内底铸铭文12行120余字,记述了周康王册封矢为宜侯,并赏赐鬯、瓒、弓、箭、土地、庶人等内容。这一记述有助于研究当时(  )
图1宜侯矢簋
A.禅让制的流程 B.分封制的推行 C.青铜器的铸造 D.宗法制的瓦解
3.《丧服》本属于《仪礼》中的一篇,东晋时成为显学,南迁士族依丧服就可以辨识门第品流和血缘亲疏。他们还对朝廷的礼乐、舆服、仪注等所谓“衣冠文物”极为重视。当时的大诗人孙绰曾说“由礼则雅,不由礼则夷”。这一现象源于(  )
A.儒学受到佛道挑战 B.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C.门阀士族日益衰落 D.东晋维护正统的文化需要
4.隋朝运河开凿始于隋文帝,隋炀帝即位后利用天然河道和旧有渠道开通了北起涿郡,南到余杭的大运河(图2)元代大运河北起大都,南达杭州,从北往南共分为七大段(图3)两条大运河的开凿均(  )
A.以满足帝王享乐为目的 B.导致了王朝的迅速灭亡
C.以东都洛阳为交通核心 D.促进了南北的经济交流
5.下图为宋代官帽,左右两边长长的翅子足有一米长,据传是宋太祖发明的,用以防止官员上朝时交头接耳。这种长翅官帽(  )
A.体现出崇文抑武治国理政方针 B.有效防止朝廷内部动乱
C.标志着因循保守政治风气形成 D.服务于专制皇权的需求
6.明政府规定,商人把粮食运往边防的粮仓,可向政府换取贩盐的盐引。有的盐商为了更多的获利,就雇人在边地屯垦,把收获的粮食就地纳仓换取盐引,是为商屯。商屯的出现与发展(  )
A.冲击了传统经济政策 B.提高了商人的社会地位
C.促进了边疆地区开发 D.推动了新生产关系滋长
7.道光时期四川地区有竹枝词曰:“流流场赶一肩挑,上澈下府过毛桥”;(注:日日赶场曰流流场)遂宁县二月庙会,商贾辐辏,百货聚集,将散,沿途挨赶。三月初五入(中江)县境赶广福场福寿会,三月十五赶三台县观音场。上述现象反映了当地(  )
A.区域性长途贩运发达 B.货币经济成为主导
C.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D.民间宗教活动盛行
8.19世纪90年代初,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万木草堂,至1897年已有求学者数百人。在课堂上,康有为纵论天下大事,每讲一学,必然上下古今,究其沿革得失,并举出欧洲的例子以资证明。康有为此举力图(  )
A.培养近代新式变法人才 B.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C.开启经世致用治学路径 D.增强国人民族民主意识
9.孙中山指出:“共和者,我国治世之神髓,先哲之遗业也。我国民之论古者,莫不倾慕三代之治,不知三代之治,实能得共和之神髓而行之者也……即此所以慕古之意,正富有理想之证据,亦大有进步之机兆也。”这表明孙中山(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共和思想 B.对三民主义内涵进行修正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革命的救国意志更加坚定
10.一位历史学家在描述中国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状况时,写道:军阀割据,政局动荡,国会党争,民众因为军队扩张,互争地盘,内战频仍。该时期是(  )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B.太平天国运动期间
C.国民革命运动时期 D.国共十年对峙时期
11.五四运动后的10年间,有不少针对学生的婚姻调查报告,其结果显示:一方面,不论是已婚、订婚还是未婚的学生,对婚姻自由的支持度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但另一方面,多数学生中已婚和订婚者的婚姻都是由父母指定的。这一现象反映出当时(  )
A.学生言行不一 B.传统风俗复兴
C.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反思 D.传统与现代观念的并存
12.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对象由“封建军阀”逐步过渡到军阀统治基础的“封建地主”,革命的重点区域由“城市革命”逐步过渡到“农村革命”。这一转变是(  )
A.中共对中国革命性质认识不断深化的产物
B.中国革命社会基础不断扩大的产物
C.中共革命实践发展与思想飞跃互动的产物
D.新型社会经济日益发展壮大的产物
13.九一八事变后,中共中央发表宣言,揭露日本有意“实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特别是太平洋帝国主义战争”,要求全党“大胆地警醒群众的民族自觉”,领导群众“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暴力政策”。随后,派出干部奔赴抗日前线。这反映出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推动联蒋抗日的实现 B.坚持实施全面抗战路线
C.肩负领导全民族抗战使命 D.倡导反法西斯国家联合
14.1945年,毛泽东在重庆回答关于“共产党要不要另起炉灶”的问题时表示,“我们对国民党,只是有所批评,留有余地,并无另起炉灶之意”。材料表明,此时中国共产党(  )
A.准备建立抗日联盟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C.主张成立联合政府 D.从幼稚开始走向了成熟
15.1956—1976年,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既取得伟大成就,积累了丰富得经验,又曾发生过像“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那样的“左”倾错误。这一时期的阶段特征可以概括为(  )
A.新中国向社会主义过渡 B.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C.新中国工业化建设起步 D.社会主义建设在创新中引领潮流
16.1982年,时任中共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的陈云把搞活经济比喻成鸟,把国家计划比喻成笼,他指出:“笼子大小要适当,该多大就多……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可以跨省跨地……也可以跨国跨洲。另外笼子本身也要经常调整。”陈云提出“鸟笼经济”理论的实质是(  )
A.引导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开展 B.确立社会主义体制改革的目标
C.强调计划指导下的市场调节 D.冲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
第Ⅱ卷 非选择题(包括17题14分,18题12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市舶司,掌市易南蕃诸国物货航舶而至者。初于广州置司,以知州为使,通判为判官。及转运使司掌其事,又遣京朝官、三班、内侍三人专领之。……凡大食、古逻、阇婆、占城、勃泥、麻逸、三佛齐、宾同胧、沙里亭、丹流眉,并通贸易。以金、银、缗钱、铅、锡、杂色帛、精粗瓷器,市易香药、犀、象、珊瑚、琥珀、珠啡、宾铢、璧皮、碡(玳)瑁、玛瑙、车渠、水精、蕃布、乌構、苏木之物。
——摘编自徐松《宋会要辑稿》
材料二
宋代海外贸易分官府经营和私商经营两种方式,其中民营外贸占大多数。元丰三年,宋朝政府制定了一部《广州市舶条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贸易法。在各个外贸港口城市还设立“蕃市”,专卖外国商品;“蕃坊”供外国人居住;“蕃学”供外商子女接受教育,广州和泉州现在还有许多蕃客墓,成为当时海外贸易繁荣的佐证。
——摘编自《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材料三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廷对“私下诸番互市者,必置之重法”。明洪武七年(1374年)正月,罢福建(泉州)市舶司,严海禁以防倭寇。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重申禁止“私出外境及违禁下海”之令,使长期依靠海外通商的泉州沿海商民受到严重打击。民间贸易断绝,外国商人只能通过“朝贡”的方式和明朝官方进行贸易。在利益的驱动下,大量外国商人冒充国家使者,打着“进贡”的旗号和明朝进行交易。
——摘编自马明玉《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宋代海外贸易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外贸易政策的具体措施,并说明其影响。(8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一
波斯帝国的交通网络由主要城市之间的御道和连接各地方村镇的普通道路组成。御道作为交通网络的主要干线,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均保持相等的距离,利用信使和专门挑选的快马传递信件,优质的道路建设和维护使得军队等大型往来人员均可通行。普通道路往往较为狭窄,沿途所建驿站的位置并不等距,很难在暴雨等极端天气过后保持畅通。无论是御道还是普通道路,波斯帝国都会定期派巡查员检查道路情况,清理路面上倒塌的树木和其他妨碍正常通行的因素。波斯人的道路系统并不对民间商人开放,所有执行公务的人员在各级道路往来通行时,都需持有国王或地方总督签发的旅行许可文件。文件中一般会标明出行人数、目的地以及人员车马在驿站中所得补给的种类和数量,有时还会特别标注该许可文件在旅途往返均可使用。
——摘编自李智《从苏美尔到波斯:古代西亚驿路体系的发展与特点》
材料二
元朝政府建立了遍及全国的驿站制度,水陆站共计1500处左右。驿站以大都为中心,沿着几条交通干线,一直通达各边疆地区。忽必烈统治时期,在蒙古帝国驿站的基础之上,在全国范围之内实行驿站制度,以元大都为中心,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贯通东西、南北的较为发达的交通网络。过往的使臣或传递情报者持圣旨令牌可换乘铺马。元朝的驿站具有为元朝政治、外交、经济、贸易、商业、宗教、文化服务的多重功能。元朝的官员、王公、驸马,中外使臣均可利用驿站。元代的驿站制度,在合理的距离内,在适当的地点设立站点,通过一系列的站点将交通线路连接起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驿站交通网络。元代除驿站、急递铺之外,还有运输货物的递运站,分为马运、水运和车运等不同交通方式。
——摘编自乌云高娃《元代驿站、客馆的建设及经济文化交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古代波斯帝国同元代驿路体系的异同。(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元代驿路体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意义。(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尽管茶文化的源头只有一个——中国茶文化,但它在世界各地各民族中的流变却是异常丰富。在西欧诸国茶文化中,英国红茶文化最为世人称道。1650年前后,已经有英国人偶尔饮茶了,因为稀少而昂贵,中国的茶叶被人们普遍视为一种神奇的药物。1664年和1666年东印度公司的两次献茶活动推动了茶在英国上层社会的流行,家庭茶会成了王公贵族阶层最时髦的社交礼仪。18世纪初,茶叶开始由贵族富人的饮料向平民开放。19世纪时,英国饮茶之风盛行,茶叶成为普通英国人每天生活的必需品,饮茶习俗变得更加普及,此时英国的茶叶消费量几乎是欧洲其他国家的总和。19世纪末,人们甚至将“茶”和“英国”看成是一个整体,认为英国如果没有茶就失去了国家和人民存在的意义,这当然有点夸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对英国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图3 《正在喝茶的英国家庭》(约瑟夫 ·范阿肯绘于1727年)
——摘编自关剑平主编《世界茶文化》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茶叶”流入英国后发生的变化。(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英国饮茶之风盛行的背景,说明其对英国社会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10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疟疾是一个全球广泛关注且亟待解决的公共卫生问题。 自古以来,中国持续关注疟疾防治,取得了辉煌成就。
战国至西汉 《黄帝内经》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其中专篇论述疟疾的病因、症状和疗法。
魏晋南北朝 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了“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的民间抗疟验方。
明清 1693年康熙皇帝患疟疾,服用法国传教士洪若翰等进献的美洲金鸡纳霜,迅速痊愈。
近代 奎宁、氯喹等抗疟西药小规模引入中国。受国外技术垄断、国内医药工业落后等因素影响,导致其价格昂贵。
新中国初期 1967年以来,在党和国家的关心支持下,卫生、高校院所、医药化工等部门进行科研大协作。经过艰苦攻关,青蒿素等抗疟药物的成果得以问世。
改革开放以来 青蒿素类复方药由世界卫生组织向全球推广。屠呦呦获得2015年度诺贝尔奖。2021 年中国获得世卫组织无疟疾认证。
——摘编整理自余凤高 《致命的亲吻:疟疾的历史》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抗疟历程”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历史的相关史实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阐述充分,论据准确,逻辑清晰。)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