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月迹 课件 (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24 月迹 课件 (共25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6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16:33: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5张PPT)
月 迹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发表作品《鬼城》《二月杏》。 1993年创作《废都》。1997年凭借《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
整体感知
1.会写“妒、袅”等6个生字,会读词语并理解词语意思。
2.了解月亮的足迹都会出现在哪里,品味月色的美。
3.理解“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的含义。体会孩子的童真、童心、童趣。
我会写





niǎo
cháng
é




累累 袅袅 嫦 娥 嫉 妒
léi niǎo cháng é jí dù
锨 刃 噢 掬
xiān rèn ō jū
词语听写
近义词
踪迹---
痕迹
累累---
赫赫
倏忽---
图然
嫉妒---
忌妒
反义词
累累---
少量
倏忽---
缓缓
嫉妒---
羡慕
粗糙---
细致
词语解释
款款:
缓慢。
袅袅:
形容烟气缭绕上升。
争执:
争论中各持己见,不肯相让。
粗糙:
不精细,不光滑。
面面相觑:
形容大家因惊讶而互相望着,都不说话。
时间:中秋的夜里。
地点:中堂里、院子里、院子外
人物:奶奶、我和弟、妹
事情:盼月亮——寻月亮——议月亮
文章写了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的一件什么事情?
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写镜中月轻盈、转瞬即逝。
第二部分:(5-10)写院中月纯洁明亮。
第三部分:(11-24)写杯中月柔和温馨。
第四部分:(25-36)写河边月宁静美好,同时点题:美好的事物永存心中。
本文是怎样开头寻月的?
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又常常什么都觉得不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着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我们还要她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 “月亮进来了!”
盼月亮
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
看月
总体说出月亮到处走的特点,为后面我们去寻月做铺垫。
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住气儿,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了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 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将大家看月亮的过程描述出来了,由此可看出大家都很喜欢月亮。
我们都跑了出来,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个满满的圆了。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
这句话描写了月亮散发出的光芒,很美也很亮。
寻月
  孩子们在不同的地方发现了月亮的足迹,有不同的反应,从而可以看出心情怎样?
闷着
高兴
痒痒的
嫉妒
大呼小叫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因一时的不了解而产生的失望之情反衬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因不能拥有月亮而产生的嫉妒和争执,反衬出孩子们争强好胜的心理。
  这些孩子们心理的变化过程表现出了什么呢?
大家“越发觉得奇了”,同样表现了孩子们渴望了解外界事物的强烈好奇心。
认识到月亮“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都“觉得满足”,没有一个人想独占月亮,只要大家都拥有就好,表现了童心的纯洁美好。
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烂地闪着银光。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写出了河水的静,沙的细腻,月光的皎洁,写出了夜晚沙滩的柔和与光亮。
河中月
“河中寻月”
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
“眼瞳见月”
哪个人眼瞳里都有
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去寻月吧”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走,你们去找它吧。”
1了解爱护并有意于发展孩子的童心童真;
2一个对生活充满激情,甚至自身也童心未泯的人;
3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寻找美,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
奶奶是什么样的人?
“我们便争执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大家为什么这样争论?谈谈你的理解。
都希望月亮属于自己,说明人人都追求美好事物,都争着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美丽,表达了孩子们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向往之情。
为什么文章要以月迹为标题?
月迹可以理解为月亮的运行轨迹 ,也可以理解为孩子们的心理变化轨迹,寻月的过程就是寻找美的过程。
这篇课文记叙了童年时代“我们”几个孩子在中秋月夜追寻月亮的过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力以及为共同拥有美好事物而“满足”的可贵的心灵世界。
课文主旨
感谢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