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蚌埠市辖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2022-2023学年蚌埠市辖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PDF版含解析)
格式 pdf
文件大小 1.3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20 19:28: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2-2023学年蚌埠市辖区高二(上)期末生物试卷
第 I 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20 小题,共 40 分)
1. 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前提条件。如图是机体某些组织示意图,其中
①②③④表示不同的液体,下列对其分析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机体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来共同维持的
B. 内环境的稳态是指①②③中各种化学成分和温度、渗透压及 pH值的相对稳定
C. ①中循环受阻、②中蛋白质增多或③中蛋白质减少都可能导致组织水肿
D. 激素、抗体、RNA聚合酶都可在④中发挥作用
2. 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内环境中含激素、神经递质、抗体、血红蛋白等多种成分
B. 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C. 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必将引起酶促反应的速率减慢
D. 内环境稳定不变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3. 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组织液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能被重新吸收回血浆
B. 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人体内环境
C. 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
D. 大量消耗葡萄糖,血浆中葡萄糖的浓度会大幅降低
4. 有关“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的稳定”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实验中装有自来水和缓冲液的 2支试管均属于对照组
B. 在加入酸或碱后生物材料的 pH不会出现明显变化
C. 实验说明生物材料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 pH的稳定
D. 实验中缓冲液采用 pH为 7的 HCl/NaOH溶液
5. 下列有关内环境及稳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稳态是指血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B. 内环境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C. 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的代谢活动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D. 体内细胞只通过内环境就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6. 副交感神经在调节心脏跳动中起重要作用。为研究副交感神经的作用特点和原理,某实
验小组取 4个生理状态相同的健康蛙的心脏,置于成分相同的营养液中,使之保持活性。其
中心脏 A1和 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 B1和 B2剔除副交感神经,进行如下实验,实验过程
和现象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实验操作 实验结果
刺激 A1的副交感神经,从 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
① B1心脏跳动变慢
液体注入 B1的营养液中
② ? B2心脏正常跳动
A. 副交感神经属于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入神经,其活动不受意识支配
B. 营养液中的化学成分需要与健康蛙的组织液中的化学成分相似
C. 该实验证明副交感神经兴奋可能是一种使心脏跳动变慢的电信号
D. ?处应是“刺激 A2的副交感神经,从 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 B2的营养液中”
7. 如图为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示意图,①~⑤表示相关结构或物质,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
A. 图中①表示突触前膜,④表示突触后膜
B. 兴奋引起②的释放是电信号变为化学信号的过程
C. ②神经递质是通过自由扩散释放到⑤突触间隙中的
D. 局麻药作用于④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可抑制④产生兴奋
8. 巴甫洛夫曾做过如下经典实验:给狗喂食会引起唾液分泌,但铃声刺激不会。若每次在
铃声后即给狗喂食,这样多次结合后,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有关此经典实验的叙述,
错误的是( )
A. 仅用食物而引起狗分泌唾液,此过程中的食物属于非条件刺激
B. 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狗通过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
C. 狗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无关刺激
D. 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
9. 抑郁症是由高级神经活动产生重度消极情绪而得不到缓解造成的。被称为 5-羟色胺再摄
取抑制剂的药物,可选择性地抑制突触前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 5-羟色胺的
浓度维持在一定的水平,有利于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开心或失落都是情绪的表现,情绪是人脑的高级功能之一
B. 5-羟色胺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
C.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抑制 ATP水解来阻止回收 5-羟色胺
D. 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产生消极情绪
10. 吸食毒品会对神经系统造成严重损伤并使人上瘾,从而带来生理、心理上的巨大危害。
如图是某种毒品的作用机理。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释放后突触后膜不会持续兴奋
B. 吸食毒品后,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神经递质的功能
C. 长期吸食毒品,会导致突触后膜神经递质的受体增多
D. 吸食毒品会危害健康,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11. “你阳了吗”一度成为人们碰面打招呼首选用语。感染新冠病毒后往往表现为发热、干
咳、四肢无力、鼻塞、流涕、咽痛、全身肌肉关节酸痛等,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发展为急性
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等。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下丘脑调节失控,产热量大于散热量,导致新冠患者发热,体温升高
B. 患者因体内细胞供氧不足而出现肢体无力
C. 患者体温升高不会影响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
D. 产生咽喉痛的感觉属于非条件反射
12. 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
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水分过多,超过机体特别是肾的调节能力,
并产生一系列症状,该现象称为水中毒。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刺激垂体分泌更多的 ADH
B. 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
C. ADH异常增多,可能使患者肾小管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数量增多
D. 利用药物抑制 ADH与其受体的结合,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症状
13. 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大脑的发育阶段,神经元会形成远多
于实际需要的突触连接,因此需要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不同的小
胶质细胞能分别清除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突触。研究发现雄性小鼠酗酒会诱导小胶
质细胞选择性清除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突触,增加焦虑行为。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
A. 小胶质细胞清除突触连接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防御的功能
B. 酗酒的雄性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
C. 小胶质细胞功能异常时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
D. 上述研究实例说明免疫系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
14. T细胞被 HIV侵染与 T细胞表面的 CCR5 蛋白有关,该蛋白由 CCR5基因编码。某骨
髓捐献者先天性 CCR5基因突变,将其骨髓移植给一名患白血病并感染 HIV的患者后,不仅
治愈了白血病,而且清除了患者体内的 HIV。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 白血病患者的 CCR5蛋白可能参与 HIV特异性侵染 T细胞的过程
B. HIV不侵染白血病患者 B细胞的原因是 B细胞缺乏 CCR5基因
C. 捐献者的造血干细胞增殖、分化产生 CCR5基因突变的 T细胞
D. 患者康复过程中,细胞毒性 T细胞裂解了被 HIV侵染的 T细胞
15. 新型冠状病毒抗原检测试剂盒检测模式如图。样品滴加在样品垫上通过结合垫,结合垫
内含有标记物,它们会随样品的移动而移动。当样品中含有病毒时,病毒在结合垫与显色球
表面的抗体结合,继续向前移动至检测带(T线),固定在 T线上的特异性抗体会再次与抗
原结合,并将显色球固定在这个位置,然后 T线就会变红。过量的显色球会穿过 T线继续向
前运动,到达质检带(C线)时与该处的包被抗体(可将显色球上的抗体作为抗原)结合并
固定显色组分,因此 C线变红,吸水垫是最后多余液体的吸收处。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
A. 该方法利用了抗原和抗体高度特异性结合的原理
B. 该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低于核酸检测
C. 若 C线显示红色,则被检测样品为阳性
D. 抗原阳性结果不一定代表感染状态
16. 根系对低养分或局部养分供应的生长响应通常被称为“觅食反应”,主要表现为整个根
系系统增殖能力的增强。研究表明,当氮、磷轻度缺乏时,植物通过调节生长素和油菜素内
酯的生物合成,诱导主根和侧根的伸长。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细胞中生长素的合成需要在核糖体中进行
B. 植物根系吸收的氮可用于合成纤维素、生长素等
C. 生长素、油菜素内酯对根系生长有显著影响,植物体内含量较多
D. “觅食反应”有利于植物获取更多土壤养分,是对环境变化的适应
17. 下列关于植物激素及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植物激素较植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稳定
B. 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用效果可能相同
C. 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未授粉的大豆花蕾,可以避免减产
D. 脱落酸和赤霉素常常具有协同作用,共同促进叶片脱落
18. 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B. 研究种群密度可用于农林害虫的监测和预报
C. 种群的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D. 根据年龄结构可预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
19. 如图是某生物研究小组在“探究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时,获得的
两组实验数据(图中 O、M、N、P代表相应发酵时间).下列有关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M点前酵母菌不进行细胞呼吸 B. 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 P点时
C. 酒精浓度的增加会抑制酵母菌繁殖 D. N点时酵母菌种群增长率最大
20. 群落的成层性包括地上成层和地下成层,成层现象在森林群落表现最为明显,一般把森
林群落从顶部到底部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苔藓地衣)四个基本层次。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森林群落
B. 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
C. 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
D. 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二、多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0 分)
21. 稳态是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K+具有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重要作用,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它将内流
B. 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
C. 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发生的变化是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强
D. 人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时,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目的是抑制细胞免疫,以提高移植器
官的成活率
22.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并产生愉悦感。正常情况下多巴胺发挥作用
后会被突触前膜回收。可卡因作为一种兴奋剂,会使突触前膜失去回收多巴胺的功能,并导
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可卡因还能干扰交感神经,导致心脏功能异常。下列叙述
正确的是( )
A. 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
B. 多巴胺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Cl﹣内流
C. 吸食可卡因后表现出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 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
D. 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
23. 抑制素(INH)是一种主要由卵巢分泌的蛋白类激素,调节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科研人员制备了 INH的抗体并在大鼠发情期注射给大鼠,测定相关指标,结果如下表。下列
分析正确的是( )
促性腺激素
性激素(ng/mL)
(mIU/mL)
检测指标组别 促卵 卵泡质量(g) 成熟卵泡个数(个)
促黄
泡激 孕酮
体素

对照组 8.53 15.18 8.86 0.63 28.67
实验组 25.36 15.19 11.78 0.91 35
A. 由实验数据推测 INH可作用于垂体,进而促进卵泡发育
B. INH通过体液运输到靶器官,具有微量高效的特点
C. 注射 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
D. 注射的 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结合,解除其作用
24. 下列为减少实验误差而采取的措施中,正确的是( )
A. 对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进行计数,多次计数取平均值
B. 探究 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时,首先进行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
C. 调查人群中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调查足够大的群体,随机取样并统计
D. 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长短应持续观察分裂的进程,统计时间
25. 某市为解决市民饮用水而建设的一座水库已达到相对稳定的阶段。关于该水库的叙述,
正确的是( )
A. 水库中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采用逐个计数法调查其种群密度
B. 水库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内物种组成仍会发生变化
C. 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生物分布不完全相同,构成群落的垂直结构
D. 不同水层动物分布不同,与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的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三、探究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50 分)
26. 如图是人体内环境稳态的部分调控示意图,图中甲、乙、丙、丁表示器官,a~f表示相
应激素。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在升高血糖浓度上有协同作用的激素有 (填图中字母)。
(2)人们常将图中甲、丙、丁之间存在的这种分层调控称为 ,其意义是 。
(3)在寒冷环境中,当局部体温低于正常体温时,机体除了增加产热外,还通过神经调节引
起 ,减少散热,从而维持体温稳定。
(4)去甲肾上腺素是肾上腺素去掉 N-甲基后形成的物质,是与多巴胺结构相近的一种胺类
化合物,小剂量可以升高血压。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下,临床上常通过使用多巴胺和去甲肾
上腺素来降低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提高中心静脉压,从而治疗由微生物或毒素引起的
感染性休克(SS)及其并发症。请你利用以下实验材料及用具设计实验,比较多巴胺与去甲
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及其并发症的效果。
实验材料及用具:SS模型小鼠、多巴胺药剂、去甲肾上腺素药剂,相关检测仪器等。
简要写出实验设计思路: 。
27. 细菌内毒素(LPS)可与免疫细胞表面 TLR4结合,介导免疫细胞分泌炎症因子 TNF,
引发小鼠全身性炎症反应。针灸或电针刺激足三里(ST36),可激活迷走神经一肾上腺抗炎
通路,作用于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细胞,缓解炎症反应,维持内环境的稳态,作用机
理如图所示。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
(1)针灸刺激 ST36,可引起 NA和 A分泌增加,该过程属于 反射,完成该反射的效
应器是 。
(2)NA和 A在免疫细胞表面有两种类型的受体。据图推测,NA、A对 a2-AR的作用
是 (填“促进”或“抑制”)。在针灸治疗过程中,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 (填
“单向”或“双向”)的。
(3)细胞外 Ca2+对 Na+存在“膜屏障作用”,临床上当患者血钙含量偏高时,针灸的抗炎效
果往往甚微,其原因可能是血钙含量过高,使 ,从而不能缓解炎症反应。
(4)为揭示针灸疗法缓解炎症反应的生理机制,研究人员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具有
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缺失)注射等量的 LPS,之后用 0.5A电针刺激小鼠 ST36并检测 TNF含
量,结果正常小鼠的 TNF含量下降而模型小鼠几乎没变化,这说明电针刺激小鼠 ST36,可
缓解 LPS引发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 。
28. 艾滋病(ADS)是由于感染 HIV引起的一类传染病。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HIV进入机体首先被 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非特异性免疫;随后在特异性免疫中,
B细胞的激活除需要 、 2个信号的刺激外,还需要 的作用。
(2)HIV主要侵染 细胞,其原因是该细胞表面含有 ;患者最终死于免疫系统丧
失引起的 或恶性肿瘤等疾病,后者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 功能。
29. 花和果实的脱落是一个受调控的过程。在干旱胁迫下,番茄会出现花提前凋落的现象,
从而严重影响产量。为研究其中的机制,进行了相关实验。
(1)正常情况下,发育着的种子产生生长素 番茄果实的发育;生长素向花梗基部运输,
抑制花梗脱落区细胞活性以防脱落。当果实成熟后,由于生长素供应不足,脱落区细胞对乙
烯敏感,引起果实脱落。
(2)研究者构建了 S2(编码植酸酶 2的基因)过表达和 S2敲低的番茄,统计了其在水分充
足和干旱条件下的落花率,结果如图 1。
①由图 1结果推测,干旱可能通过 促进花脱落。
②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植株在相应环境下 S2的表达情况验证了上述推测,检测结果为 。
(3)磺肽素(PSK)是一种肽类激素,由 PSK的前体通过 S2蛋白的剪切形成。对番茄植株
外施一定浓度的 PSK前体,3天后统计落花率,结果如图 2。请补充画出图中 PSK前体处理
敲低组的实验结果。
(4)在 S2 过表达植株中,乙烯响应基因 T的表达量明显高于野生型。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
S2是否通过乙烯来诱导花脱落,请利用乙烯拮抗剂设计实验,并写出支持“干旱胁迫下 S2
诱导的花脱落不依赖乙烯”的实验结果。 。
(5)研究表明,干旱胁迫下 S2诱导的花脱落不依赖生长素和乙烯。综合上述研究,将
“S2”“生长素”“乙烯”“PSK前体”填写在相应方框中,以完善花脱落的调控
图。 。
30. 科研人员设置试验Ⅰ(单作稻)、Ⅱ(稻—蟹—泥鳅)2种生态系统,研究稻—蟹—泥
鳅生态系统的效益。已知蟹吃杂草、昆虫和人工投喂的饵料,泥鳅吃蟹粪、残饵等。回答下
列问题:
(1)稻田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群落的重要特征为 。水稻、蟹和泥鳅都各自生活在
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有利于充分利用 。
(2)流经Ⅱ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 ,蟹粪中的能量 (“属于”或“不属于”)蟹
的同化量。
(3)结果表明Ⅱ生态系统水稻产量明显高于Ⅰ生态系统水稻产量,从种间关系分析其原因
是 。
(4)结果表明Ⅱ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比单作稻田高,其原因一方面是 ,另一方面是蟹、
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翻动土壤、田水,增加了表土层和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强微生物的
分解作用,产生较多矿质营养。为实现水稻的高产、稳产,两种生产模式均需适量施加氮肥,
从物质循环的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写出 2点)。
答案和解析
1.【答案】B
【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是机体在神经、体液和免疫系统的调节下,通过各器官、系统的协
调活动共同维持的,A错误;
B、内环境的稳态是指理化性质和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而理化性质包括温度、渗透压及 pH值,
B正确;
C、常见的三种组织水肿的原因有①毛细淋巴管受阻、②血浆蛋白减少、③组织液蛋白增多,C
错误;
D、④是细胞内液,抗体不进入细胞内起作用,且激素的受体大部分在细胞膜上,D错误。
故选:B。
由图可知,①是淋巴液(淋巴)、②是血浆、③是组织液、④是细胞内液。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稳态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内环境稳态的概念、调节机制、生理意义等基
础知识,明确内环境稳态是一种相对稳态的状态,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即可。
2.【答案】B
【解析】解:A、血红蛋白存在红细胞中,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A错误;
B、细胞外液各种理化性质包括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B正确;
C、内环境稳态遭到破坏时,可能会导致酶促反应速率减慢,C错误;
D、内环境相对稳定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D错误。
故选:B。
关于“内环境稳态的调节”应掌握以下几点:
(1)实质:体内渗透压、温度、pH等理化特性和化学成分呈现动态平衡的过程。
(2)定义: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相对
稳定的状态。
(3)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4)层面:水、无机盐、血糖、体温等的平衡与调节。
(5)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题考查内环境的成分、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要求考生识记相关知识,识记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机
制,掌握内环境的理化性质,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3.【答案】D
【解析】A、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组织间隙液,它主要由血浆通过毛细血
管壁渗出到细胞间而形成,大部分物质能够被重新吸收回血浆,A正确;
B、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大脑细胞间隙的液体属于细胞外液,故属于内环境,
B正确;
C、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
稳态,即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地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基础,C正确;
D、一定范围内,大量消耗葡萄糖,由于肝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类物质的转化可以补充血糖,所以
血糖浓度能够保持相对稳定,D错误。
故选 D。
4.【答案】D
【解析】解:A、“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的稳定”实验中,有自来水和缓冲液的 2支试管均属于对
照组,生物材料组属于实验组,A正确;
B、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所以在加入酸或碱后生物材料的 pH不会出现明显变化,B正确;
C、“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的稳定”实验发现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说明
生物材料含有缓冲物质,能维持 pH的稳定,C正确;
D、缓冲液中含有 2 /H2PO4-4 的缓冲对,D错误。
故选:D。
“模拟生物体维持 pH的稳定”实验是通过比较自来水、缓冲液和肝匀浆在加入酸或碱后 pH的变
化,推测生物体是如何维持 pH稳定的。实验结果为在溶液中加入少量酸或碱,缓冲对(如:
2 /H2PO4-4 )能使溶液 pH的变化减弱;与自来水相比,生物组织匀浆更类似于缓冲液。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 pH的调节,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5.【答案】C
【解析】解:A、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A错
误;
B、细胞质基质中含有多种酶,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B错误;
C、外界环境(比如:高温引发热射病)和机体代谢的废物(如:乳酸)均会影响内环境的稳态,
C正确;
D、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还需通过多种系统和器官的共同配合,D错误。
故选:C。
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中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
本题考查内环境稳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
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6.【答案】B
【解析】解:A、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
系统,而副交感神经属于自主神经系统,A错误;
B、若要保持蛙心脏的正常生命活动,则营养液中的化学成分与健康蛙的组织液中的化学成分应
该相似,B正确;
C、实验一中刺激 A1的副交感神经,从 A1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 B1的营养液中,B1心脏跳
动变慢,说明 A1的副交感神经产生了使心脏跳动的化学物质,释放出细胞进入营养液中,C错误;
D、该实验中 A1和 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 B1和 B2剔除副交感神经,其中实验的自变量为 B1
和 B2的培养液中是否有刺激 A1和 A2副交感神经培养液的加入,所以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刺激副
交感神经,故?处应是“不刺激 A2的副交感神经,从 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 B2的营养液
中”,D错误。
故选:B。
1、支配内脏、血管和腺体的传出神经,它们的活动不受意识支配,称为自主神经系统。
2、自主神经系统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两部分组成,它们的作用通常是相反的。当人体处于兴
奋状态时,交感神经活动占据优势;而当人处于安静状态时,副交感神经活动则占据优势。交感
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对同一器官的作用,犹如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可以使机体对外界刺激作出更精确
的反应,使机体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
3、该实验中 A1和 A2保留副交感神经,心脏 B1和 B2剔除副交感神经,其中实验的自变量为 B1
和 B2的培养液中是否有刺激 A1和 A2副交感神经培养液的加入,所以该实验自变量为是否刺激副
交感神经,故?处应是“不刺激 A2的副交感神经,从 A2的营养液中取一些液体注入 B2的营养液
中”。
本题考查神经系统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7.【答案】C
【解析】解:A、图示为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示意图,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神经递质,③表
示突触后膜的受体,④表示突触后膜,⑤表示突触间隙,A正确;
B、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②神经递质至突触间隙,该过程中电信
号变为化学信号,B正确;
C、②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⑤突触间隙,C错误;
D、④表示突触后膜,局麻药作用于突触后膜的 Na+通道,阻碍 Na+内流,可抑制突触后膜产生兴
奋,D正确。
故选:C。
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需要通过突触结构进行传递,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具
体的传递过程为:兴奋以电流的形式传导到轴突末梢时,突触小泡释放递质(化学信号),递质
作用于突触后膜,引起突触后膜产生膜电位(电信号),从而将兴奋传递到下一个神经元。
2、分析题图:图示为兴奋在细胞间传递的示意图,①表示突触前膜,②表示神经递质,③表示突
触后膜的受体,④表示突触后膜,⑤表示突触间隙。
本题结合图解,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调节的具体过程,掌握兴奋在神经
元之间的传递过程,能正确分析题图,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答题。
8.【答案】C
【解析】解:A、喂食引起分泌唾液属于非条件反射,A正确;
B、狗听到铃声分泌唾液是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是一个学习和训练过程,B正确;
C、铃声引起狗分泌唾液,此时的铃声属于条件刺激,C错误;
D、条件反射的中枢在大脑皮层,条件反射,是后天形成的,需要大脑皮层的参与,D正确。
故选:C。
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其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
经、效应器五部分构成。
2、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
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
式。
本题考查反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
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9.【答案】C
【解析】解:A、情绪是人对环境所作出的反应,开心或失落都是情绪的表现,情绪是人脑的高
级功能之一,A正确;
B、5-羟色胺属于神经递质,通过胞吐的方式进入突触间隙,需消耗神经元代谢提供的能量,B正
确;
C、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通过与 5-羟色胺的受体蛋白结合,来阻止突触前膜回收 5-羟色胺,若
抑制 ATP水解则会同时影响 5-羟色胺的释放而失去治疗效果,C错误;
D、5-羟色胺在突触间隙的浓度会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5-羟色胺的合成和分泌发生障碍容易使人
产生消极情绪,D正确。
故选:C。
由题干信息可知,抑郁症是由于突触前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使得突触间隙中 5-羟色胺的浓度较
低,影响神经系统的活动正常进行导致的。而 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的药物,可以通过选择性地
抑制突触前膜对 5-羟色胺的回收,对其进行治疗。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
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0.【答案】C
【解析】解:A、正常情况下,神经递质释放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会被分解或回收到突触前膜,
故不会引起突触后膜持续兴奋,A正确;
B、分析题图可知,吸食毒品后,毒品分子会与转运蛋白结合,会使转运蛋白失去回收神经递质
的功能,B正确;
C、由图可知:毒品通过与转运蛋白结合影响神经递质的回收,使神经递质留在突触间隙持续发
挥作用,导致突触后膜上的神经递质受体减少,C错误;
D、吸食毒品会危害健康,禁毒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应该共同抵御毒品危害,D正确。
故选:C。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
成。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进入突触间隙,作用于突
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引起下一个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单向的。
突触可完成“电信号→化学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
本题主要考查毒品对兴奋传递的影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判断能力,难度不
大。
11.【答案】B
【解析】解:A、患者体温升高是因为产热量大于散热量,但下丘脑的调节功能并没有失控,A
错误;
B、严重的患者还可能会发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影响了细胞内氧气的供应,有氧呼吸减弱,
细胞释放的能量减少,出现肢体无力,B正确;
C、患者体温升高可以降低酶活性,从而降低细胞内酶促反应速率,C错误;
D、反射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产生咽喉痛的感觉没有经过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没有经过完整
的反射弧,D错误。
故选:B。
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构成。神经的基
本调节方式是反射。
本题主要考查神经调节、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
信息和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12.【答案】A
【解析】解:A、抗利尿激素(ADH)是由下丘脑合成并分泌,垂体释放的,A错误;
B、据题意可知,恐惧,失血、休克、急性感染,创伤、手术等应激刺激均会导致抗利尿激素(ADH)
分泌异常增多,进而引起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而醛固酮分泌增多时,可促使血钠升高,血钠升
高又促使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因此推测恐惧、失血等应激刺激可能会同时抑制肾上腺皮质分泌
醛固酮,B正确;
C、ADH与肾小管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结合,可能激活细胞内一系列反应,从而增加肾小管细胞膜
上水通道蛋白的数量,从而使水分的重吸收增加,C正确;
D、利用药物抑制 ADH与其受体的结合,减少肾小管细胞对水的重吸收,有利于缓解患者水中毒
症状,D正确。
故选:A。
1、反馈分为正反馈和负反馈,负反馈调节的主要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正反馈的意义
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
2、水平衡调节的过程为:当机体缺水或进食过咸食物时,血浆渗透压升高,刺激下丘脑渗透压感
受器兴奋,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渴觉,引起主动饮水,同时下丘脑合成并分泌抗利尿激素增加,
促进垂体后叶释放更多的抗利尿激素进入血浆,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肾小管和肾集合管使水分重吸
收加强,最终使血浆渗透压降低,水分平衡。
本题考查水盐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
13.【答案】A
【解析】解:A、小胶质细胞清除突触连接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免疫监视的功能,A错误:
B、题中显示,雄性小鼠酗酒会诱导小胶质细胞选择性清除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性突触,
据此可推测,酗酒的雄性小鼠前额叶皮层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受到抑制,B正确:
C、小胶质细胞是中枢神经系统中重要的免疫细胞。在大脑的发育阶段,神经元会形成远多于实
际需要的突触连接,因此需要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据此可推测,小胶
质细胞功能异常时有可能导致不同的神经系统疾病发生,C正确;
D、上述研究实例说明小胶质细胞能清除掉功能不适合的连接才能形成正确的环路,该事实说明
免疫系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D正确。
故选:A。
免疫系统三大功能:①免疫防御,针对外来抗原性异物,如各种病原体。②免疫自稳,清除衰老
或损伤的细胞。③免疫监视,识别和清除突变的细胞,防止肿瘤发生。
本题主要考查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合题干信息理解相关知识答题是解答本题关键。
14.【答案】B
【解析】A、辅助性 T细胞易被 HIV侵染,与其表面的 CCR5蛋白有关,推测白血病患者骨髓移
植后 HIV可能通过与 CCR5蛋白结合,进而特异性地侵染辅助性 T细胞,A正确;
B、HIV不侵染白血病患者 B细胞的原因是 B细胞内编码 CCR5的基因不能表达,B错误;
C、骨髓中的造血干细胞能通过增殖和分化产生多种血细胞,包括辅助性 T细胞,补充到血液中,
C正确;
D、患者康复过程中,细胞毒性 T细胞可以裂解了被 HIV侵染的 T细胞,D正确。
故选:B。
根据题干信息可知,HIV侵染辅助性 T细胞可能与 CCR5蛋白的表达有关;而先天性 CCR5基因
突变者将其骨髓移植给-名患白血病、并感染 HIV的患者,不仅治愈了白血病,而且彻底清除了患
者体内的 HIV,可推测出:若 CCR5基因不表达或机体无法产生 CCR5蛋白可导致 HIV不能侵染
辅助性 T细胞。
15.【答案】C
【解析】解:A、检测过程中利用了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原理,A正确;
B、不同生物的核酸特异性高于抗原,所以抗原检测的准确性低于核酸检测,B正确;
C、若 T线和 C线显示红色,则被检测样品为阳性,C错误;
D、若样品污染也会呈现阳性,所以抗原阳性结果不一定代表感染状态,D正确。
故选:C。
抗体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高,是因为检测过程中反复进行了抗原和抗体的特异性结合。根据文中叙
述,“T线与 C线都变红色,则为阳性”,根据题干信息和图分析,在金标垫、T线与 C线上发
生共 3次抗体和抗原特异性结合。
本题以图形为载体,考查了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
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对生物学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难度适中。
16.【答案】D
【解析】解:A、生长素不是蛋白质或多肽,其生物合成过程与核糖体无关,A错误;
B、纤维素只含有 C、H、O三种元素,不含氮元素,因此合成纤维素不需要植物根系吸收的氮,
B错误;
C、生长素、油菜素内酯是植物激素,是对根系生长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C错误;
D、“觅食反应”诱导生根和侧根的伸长,因而有利于植物获取更多土壤养分,是对环境变化的
适应,D正确。
故选:D。
生长素是由色氨酸经过一系列反应转变成的。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纤维素是多糖,只
含有 C、H、O三种元素。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
生长发育有显著调节作用的微量有机物。
本题主要考查生长素、纤维素的化学本质,植物激素的概念,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等,考查学生的
理解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
17.【答案】B
【解析】解:A、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植
物生长调节剂的作用效果可比相应的植物激素更稳定,A错误;
B、由于生长素的作用具有两重性,位于最适浓度两侧的不同浓度的生长素对植物同一器官的作
用效果可能相同,B正确;
C、大豆是种子,必须受精才能获得,C错误;
D、赤霉素能促进细胞伸长,不能促进叶片脱落,脱落酸和赤霉素不具有协同作用,D错误。
故选:B。
1、植物激素主要有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植物激素调节在植物的生长
发育和对环境的适应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激素调节只是植物生命活动调节的一部分。
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组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程序性表达的结果。
2、植物生长调节剂是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18.【答案】C
【解析】解: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此外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也是种群的数量特征,A正确;
B、调查种群密度对农林害虫的检测和预防有积极作用,比如调查某一害虫的种群密度,在合适
的时候控制它的性别比例,从而减少害虫出生率,达到预防害虫的作用,B正确;
C、出生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出生的个体数目占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C错误;
D、分析种群年龄结构的类型,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正确。
故选:C。
种群的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其中
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决定种群密度的大小,性别比
例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年龄组成预测种群密度变化。
本题考查种群数量特征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9.【答案】C
【解析】解:A、M点前酵母菌进行的是有氧呼吸,在有氧呼吸过程中大量繁殖,A错误;
B、图中可以看出,N点时酒精浓度基本不再上升,因此终止发酵时间应选择在 N点时,B错误;
C、种群数量的变化与酒精浓度、营养物质的减少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且酒精对细胞有毒害作用,
C正确;
D、N点时种群数量已达到最大值,增长率不再变化,酵母菌种群增长率在 K/2值时最大,D错
误。
故选:C。
酵母菌属于兼性厌氧型,在有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
产生酒精,因此利用酵母菌制作果酒。在分析曲线时,利用“S”型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如:
K/2值种群增长率最大,K值时增长率为 0.
本题考查了果酒制作过程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因素,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难
度适中。
20.【答案】A
【解析】解:A、森林中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共同构成森林群落,加上无机环境应该构成生态
系统,A错误;
B、群落的成层性保证了植物在单位空间中更充分地利用自然环境资源,B正确;
C、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决定于阳光,C正确;
D、群落的地下分层和地上分层一般是相应的,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D正确。
故选:A。
群落的垂直结构指群落在垂直方面的配置状态,其最显著的特征是成层现象,即在垂直方向分成
许多层次的现象。森林植物的分层与光照强度有关。动物分层主要与食物有关。
本题考查群落的空间结构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
分析问题的能力。
21.【答案】AB
【解析】解:A、Na+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神经元受刺激时,Na+通道
打开,Na+内流进入,以形成外负内正的动作电位,A错误;
B、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只能作用于垂体细胞,抗利尿激素由垂体释放,只能作用于肾小管和
集合管,B错误;
C、受抗原刺激后的淋巴细胞会快速增殖分化,因此发生的变化是细胞周期变短,核糖体活动增
强,C正确;
D、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 T细胞引起的,因此人在接受器官移植手术时,需要使
用免疫抑制剂,目的是抑制细胞免疫,以提高移植器官的成活率,D正确。
故选:AB。
1、静息时,神经细胞膜对钾离子的通透性大,钾离子大量外流,形成内负外正的静息电位;受到
刺激后,神经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改变,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因此形成内正外负的动作电位.兴
奋部位和非兴奋部位形成电位差,产生局部电流,兴奋就以电信号的形式传递下去.
2、甲状腺激素的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甲
状腺激素,同时甲状腺激素还能对下丘脑和垂体进行负反馈调节.
3、器官移植时的免疫排斥反应主要是由 T细胞引起的.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神经冲动产生的原因;识记
动物激素调节的作用;识记免疫调节的具体过程,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22.【答案】ACD
【解析】解:A、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上的多巴胺受体减少,长期吸食可卡因会导致突触后膜
对多巴胺的敏感性降低,A正确;
B、多巴胺在脑内能传递兴奋,因此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会导致 Na+内流,B错误;
C、健谈现象与大脑皮层言语中枢 S区兴奋性过高有关,C正确;
D、正常情况下,多巴胺被回收既能调节细胞外多巴胺的浓度,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利用,使
神经细胞有正常的产生兴奋和传递兴奋的功能,D正确。
故选:ACD。
1、大脑皮层W区为书写中枢,V区为视觉性语言中枢,S区为运动性语言中枢,H区为听觉性
语言中枢。
2、静息电位形成原因:K+通道打开,K+外流,使得膜外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内。动作电位形成原
因:Na+通道打开,Na+内流,使得兴奋部位膜内阳离子浓度大于膜外。局部电流:兴奋部位与相
邻部位产生电位差,导致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兴奋的传导过程:足够大的刺激→产生动作
电位→形成局部电流→兴奋向前传导,后方恢复静息电位。
3、突触小泡(神经递质)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
合→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题考查人脑的高级功能、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原理及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的过程,对
神经调节的过程和机制进行理解并结合题干信息作答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3.【答案】BCD
【解析】A、促性腺激素由垂体合成和分泌,在注射 INH抗体后,抗体与 INH特异性结合,使 INH
无法发挥作用,此时促卵泡激素和孕酮激素含量上升,由此可见 INH可作用于垂体,抑制垂体分
泌促性腺激素,进而抑制卵泡发育,A错误;
B、INH是卵巢分泌的一种激素,激素调节的特点是微量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
靶细胞,B正确;
C、由表格分析可知,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注射 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及孕酮含量均上升,C
正确;
D、注射的 INH抗体可在机体内与抑制素特异性结合,使 INH无法发挥作用,解除其作用,D正
确。
故选:BCD。
1、人和动物体的生命活动除了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外,还存在着另一种调节方式——由内分泌器官
(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2、激素调节特点包括: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以及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
3、由表格中的数据分析可知:在注射 INH抗体后,促卵泡激素含量上升,孕酮激素含量上升,
卵泡质量和成熟卵泡个数上升,由此可见该抗体与 INH特异性结合后,使 INH无法发挥作用。INH
的作用是抑制促性腺激素的合成和分泌。
本题为识图题,考查学生从题中表格获取实验信息,并结合所学动物激素调节的特点以及对照实
验的基本原则做出正确判断,属于理解和应用层次的内容,难度适中。
24.【答案】AB
【解析】解:A、培养酵母菌时,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可能未均匀分布,因此每次计数前可以振荡
均匀并多次取样计数后求平均值以减少误差,A正确;
B、在做探究 2,4-D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的实验时,首先进行预实验确定浓度范围,为正式
实验摸索条件,避免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B正确;
C、调查人群中的红绿色盲发病率,为保证调查数据的准确性,要保证调查的群体足够大并随即
取样,调查红绿色盲症的遗传方式,应该调查患者家系,C错误;
D、装片中的细胞已经死亡不能持续观察细胞分裂情况,比较有丝分裂细胞周期不同时期的时间
长短,应观察多个装片,多个视野的细胞并统计,D错误。
故选:AB。
实验误差是高中生做实验时经常面对的问题,为了减少偶然误差,一般采取的措施是:平均取样、
多次取样并计算平均值等。
本题考查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调查人类遗传
病、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实验等,对于此类试题,需要考生注意的细节较多,如实验的原理、实验
采用的方法、实验现象等,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注意积累。
25.【答案】BD
【解析】解:A、水库中所有鲫鱼是一个种群,可通过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
B、群落演替是持续的过程,群落演替到相对稳定阶段后,其内物种组成仍可以发生变化,B正确;
C、浅水区和深水区的生物分布不完全相同,构成群落的水平结构,C错误;
D、植物给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不同水层分布的动物不同,与群落中植物垂直结构造成多样
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有关,D正确。
故选:BD。
群落的空间结构有两种,一种是垂直结构,指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其中植物的垂直结构决定了
动物的垂直分层,另一种是水平结构,指水平方向上由于光照强度地形明暗湿度等因素的影响,
不同地段上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种群。
本题考查种群特征、群落的空间结构、群落的演替等知识,要求考生识记种群的数量特征,掌握
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识记群落演替的类型及实例。
26.【答案】b、c、e 分级调节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
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 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 将 SS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
组,编号甲、乙,检测小鼠的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静脉压;甲组注射适量多巴胺治疗,
乙组注射等量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
静脉压,对比前后测量结果,比较治疗效果
【解析】解:(1)升高血糖浓度的激素有激素 b、激素 c和激素 e,即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和甲
状腺激素。
(2)分层调控称为分级调节,具有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
维持机体的稳态。
(3)由图可知,在寒冷环境中,机体除了增加产热还可通过神经调节引起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
减少,汗腺分泌减少来减少散热。
(4)实验的目的是比较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治疗感染性休克及其并发症的效果。所以自变量为
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设计思路:将 SS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检测小鼠的血
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静脉压;甲组注射适量多巴胺治疗,乙组注射等量去甲肾上腺素治
疗;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鼠的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静脉压,对比前后测量结果,
比较治疗效果。
故答案为:
(1)b、c、e
(2)分级调节 可以放大激素的调节效应,形成多级反馈调节,有利于精细调控,从而维持机
体的稳态
(3)皮肤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汗腺分泌减少
(4)将 SS模型小鼠随机均分为两组,编号甲、乙,检测小鼠的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
静脉压;甲组注射适量多巴胺治疗,乙组注射等量去甲肾上腺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检测两组小
鼠的血清乳酸、降钙素原含量和中心静脉压,对比前后测量结果,比较治疗效果
由图可知,激素 a为胰岛素,激素 b为胰高血糖素,激素 c为肾上腺素,激素 d为促甲状腺激素
释放激素,激素 e为甲状腺激素。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血糖平衡的调节以及体温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掌
握,难度适中。
27.【答案】非条件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抑制 单向 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
细胞兴奋性,导致肾上腺细胞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 具有 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
【解析】解:(1)针灸刺激 ST36,可引起 NA和 A分泌增加,该反射是先天生来就有的,并不
是后天通过学习训练而来的,因此是非条件反射。由图 1可知,该反射的效应器是迷走神经未梢
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据图推测,NA、A对 a2-AR 的作用是抑制作用,以达到抑制炎症因子 TNF 分泌的结果。在
针灸治疗过程是非条件反射,通过反射弧完成,因此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单向的。
(3)由于血钙含量过高,使 Na+内流减少,降低神经细胞兴奋性,最终导致肾上腺细胞分泌的相
关激素减少,因此当患者血钙含量偏高时,针灸的抗炎效果往往甚微。
(4)分别给正常小鼠和模型小鼠(P受体感觉神经元缺失)注射等量的 LPS,之后用 0.5mA电针
刺激小鼠 ST36并检测 TNF含量,结果正常小鼠的 TNF含量下降而模型小鼠几乎没变化,这说明
电针刺激小鼠 ST36,可缓解(LPS引发的)炎症反应,该作用效果依赖于具有 P受体的感觉神经
元。
故答案为:
(1)非条件 迷走神经末梢及其所支配的肾上腺
(2)抑制 单向
(3)Na+内流减少,降低了神经细胞兴奋性,导致肾上腺细胞分泌的相关激素减少
(4)具有 P受体的感觉神经元
神经调节的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反射弧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
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构成,兴奋在反射弧上单向传递,兴奋在突触处产生电信号到化学信号再
到电信号的转变。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8.【答案】吞噬 一些 HIV直接与 B细胞接触 辅助性 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 细胞因子 辅助性 T细胞 特定的受体 严重感染 免疫监视
【解析】解:(1)HIV进入机体首先被吞噬(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细胞吞噬,该过程属于非
特异性免疫;在体液免疫中,B细胞活化的两个信号为病原体与 B细胞接触和辅助性 T细胞表面
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细胞结合,此外还需要细胞因子的作用。
(2)由于辅助性 T细胞表面含有特异性受体能被 HIV识别,所以 HIV主要侵染辅助性 T细胞,
由于辅助性 T细胞在免疫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所以艾滋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丧失,从而引起的
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等疾病,恶性肿瘤的产生体现了免疫系统具有的免疫监视功能。
故答案为:
(1)吞噬 一些 HIV直接与 B细胞接触 辅助性 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 B
细胞结合 细胞因子
(2)辅助性 T细胞 特定的受体 严重感染 免疫监视
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构成,不能独立的生活
和繁殖,只有寄生在其他生物的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和繁殖,一旦离开了活细胞,病毒就无法进行
生命活动。HIV攻击人体 T细胞后,可使人体完全丧失细胞免疫能力。
本题考查免疫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析问
题的能力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9.【答案】促进 促进 S2的表达 干旱胁迫下 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分充足条件 干旱胁迫下,
用乙烯拮抗剂分别处理野生型、过表达组和敲低组;对照组用水处理,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
一段时间后检测落花率。结果为:用乙烯拮抗剂处理的植株的落花率与对照组的差值,在野生型、
过表达组和敲低组之间没有明显差

【解析】解:(1)生长素具有促进果实发育的作用,正常情况下,发育着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促进
番茄果实的发育。
(2)①在干旱条件下,S2敲低组的番茄落花率略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番茄落花率;而野生型、
过表达组的番茄落花率远远高于水分充足条件下番茄落花率,自变量为有无 S2,因变量为落花率,
在干旱条件下,含有 S2时,番茄落花率提高,这说明干旱可能通过促进 S2的表达促进花脱落。
②由①可知,干旱可能通过促进 S2的表达促进花脱落,研究者检测了野生型植株在相应环境下
S2的表达情况验证了上述推测,故检测结果为干旱胁迫下 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分充足条件。
(3)由图 2可知,施加 PSK前体组与施加水组相比,PSK前体组的落花率提高,这说明 PSK的
前体通过 S2蛋白的剪切能形成磺肽素(PSK),PSK能调高落花率;如果 PSK前体处理敲低组,
PSK的前体无法通过 S2蛋白的剪切,因此无法形成磺肽素(PSK),故与水处理敲低组相比,PSK
前体处理敲低组落花率不变,故图中 PSK前体处理敲低组的实验结果如下:
(4)为了研究干旱胁迫下 S2是否通过乙烯来诱导花脱落,自变量为 S2的有无,因变量为落花率,
设计实验为:干旱胁迫下,用乙烯拮抗剂分别处理野生型、过表达组和敲低组;对照组用水处理,
其余条件与实验组相同,一段时间后检测落花率。若用乙烯拮抗剂处理的植株的落花率与对照组
的差值,在野生型、过表达组和敲低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说明干旱胁迫下 S2 诱导的花脱落不依
赖乙烯。
(5)干旱可能通过促进 S2的表达促进花脱落,干旱胁迫下 S2 诱导的花脱落不依赖生长素和乙烯,
乙烯能促进花脱落,而生长素能抑制花脱落,因此“S2”“生长素”“乙烯”“PSK前体”对花
脱落的调控如下:
故答案为:
(1)促进
(2)促进 S2的表达 干旱胁迫下 S2的表达量显著高于水分充足条件
(3)
(4)干旱胁迫下,用乙烯拮抗剂分别处理野生型、过表达组和敲低组;对照组用水处理,其余条
件与实验组相同,一段时间后检测落花率。结果为:用乙烯拮抗剂处理的植株的落花率与对照组
的差值,在野生型、过表达组和敲低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5)
生长素类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主要有:(1)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2)
促进果实发育;(3)防止落花落果。
本题考查植物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判断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综合分
析问题的能力。
30【. 答案】物种的组成 阳光、空气、水等资源 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 不
属于 Ⅱ生态系统中蟹吃杂草、昆虫等,同时蟹粪可肥田,从而使水稻的产量提高 蟹、泥鳅会产
生粪便,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腐殖质 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使农作物高产,另外氮元
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的氮源
【解析】解:(1)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物种的组成,因此,稻田生物群落区别于其他生物
群落的重要特征为物种的组成,水稻、蟹和泥鳅都各自生活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这有利于充分
利用阳光、空气、水等资源。
(2)流经Ⅱ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蟹粪中的能量不
属于蟹的同化量,属于其上一营养级的能量。
(3)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营养结构简单,Ⅱ生态系统中蟹吃杂草、昆虫等,同时蟹粪可肥田,
从而使水稻的产量提高。
(4)土壤肥力主要取决于生态系统的腐殖质的量和分解者的分解作用,Ⅱ生态系统的土壤肥力比
单作稻田高,其原因一方面是蟹、泥鳅会产生粪便,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腐殖质。另一方面是蟹、
泥鳅在稻田寻食、爬行、翻动土壤、田水,增加了表土层和水中溶解氧含量,增强微生物的分解
作用,产生较多矿质营养。两种生产模式均需适量施加氮肥,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使
农作物高产,另外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的氮源。
故答案为:
(1)物种的组成 阳光、空气、水等资源
(2)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 不属于
(3)Ⅱ生态系统中蟹吃杂草、昆虫等,同时蟹粪可肥田,从而使水稻的产量提高
(4)蟹、泥鳅会产生粪便,增加了生态系统中的腐殖质 稻田中的氮元素含量往往不足以
使农作物高产,另外氮元素随农产品的输出而流失,需不断补充适量的氮源
流经某人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以及投放的饵料中的能量,任何一个生态系
统都需要源源不断的补充能量,以便维持生态系统正常的功能。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能够结合题干信息和所学
知识进行分析应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