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认识导学案
课题 0的认识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和实践活动,使学生知道“0”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两种含义;规范“0”的写法,使学生能较整洁地书写“0”。2、培养学生想象力、合作、探究能力、认真书写的好习惯。3、通过紧密联系生活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
重点 理解0的含义,并能写正确书写。
难点 理解0的含义 教具 课件、小黑板、圆纸片、
教学过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师:老师今天带来了一位好朋友,看看是谁?看他的表情是怎样变化的?猜一猜,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同时出示三幅表情各异的猴子图。(学生描述三只猴子的表情及其原因,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只要合乎情理怎么说都可以)二、导学a、揭謎底,教学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师:猴子吃桃子你们猜对了,但要吃几个桃子,为什么有那么丰富的表情?让我们数数看1、提示第一种含义―――什么也没有出示2个桃子,问:用几表示?(小猴看到2个桃乐呵呵)学生举起数字卡片2出示1个桃,问:用几表示?(小猴吃了1个桃,嘴巴鼓鼓的)学生举起数字卡片1出示空盘子,问:用哪张卡片表示?有吗?师:什么也没有用:0“来表示。 板书:0的认识 板书0并领读“0”2、发散思维,充分想像 1)老师竖起2根手指问学生读几2)老师握起拳头,一根手指头也没有,这时一个指头出没有伸出来,谁知道可以用几表示? 3)请说一说有关0的物体。b、出示直尺,揭示第二种含义1、揭示第二种含义――――起点 出示直尺图师:表示什么也没有时用0,直尺上也有0,看看0在哪儿?在几的前面。(直尺上从0开始越往后数就越大,反过来,数越大,离0就越远) 利用这个原理可以用直尺量东西,这时0就表示起点。要用0对齐物体的一端,看另一端到了数几,达到的数越大,东西就越长。强调:量东西长短时,0就是起点2、学生活动,体会“起点”师:见过运动会上赛跑吗?运动员跑步的起点就相当于“0”。见过跳远吗?0也可以表示跳远的起点 教师可以示范性的量,说出大概远近强调:尺子的0起点要对齐跳远起跳的0起点学生活动:说一说在测量的时候,就注意什么?3、发散思维,充分联想 想:生活中还有什么用0表示起点?c、教学书写01、学生说说怎样写好0?应该注意什么?2、师示范,学生认真观察,然后学生与教师一起书空3、学生写0,在书中第30页描红,写完后,全班评从优缺点。4、在准备好的空白卡片上写0三、导疑导疏1、投影出示第31页的第1题:1)学生依次数出每个鱼缸里各有几条鱼,用数来表示2)在书上填写,注意书写 2、摆一摆 要求:1)学生分组活动按顺序排列0―――5的数字卡片2)排好顺序的派代表上台演示 3)鼓励不同的排法四、导评: 今天,你知道了什么? 创设情境,激情引趣学生通过听、猜、看、说等多种方式,感受0,理解0,寻找0的生活原型。
一年级数学上册0的加减法导学案
课题 0的加减法 课型 新授 课时 1
学习目标 1、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2、要求学生能够看懂图意,并说出图意 3、渗透空集的概念。
重点 0的加减法的含义,
难点 不借助图口算0的加法、减法。 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导学流程 方法与手段
一、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有关0的知识,有谁还记得,0表示什么?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师:即可以表示起点,也可以表示没有。二、导学1、出示小鸟图,让学生认真观察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三只小鸟正在鸟窝里聊天)2)点击出现动画:三只小鸟从鸟窝里飞走了。问:你又看到了什么?这时鸟窝里还剩下几只小鸟? 飞走的3只小鸟是从几只小鸟里面飞走的?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4)要还剩下几只小鸟有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3-3=0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2、出示青蛙图,学生认真观察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有4只小青蛙正在荷叶上休息)2)点击出现第二张荷叶问:这张荷叶上有几只青蛙?可以用数字几表示?3)你能够把这个图的意思完整的说给大家听吗? (先同桌互说,然后指名说,并比一比,看谁说的最好)4)这两张荷叶上一共有几只青蛙?谁能列出算式? 板书:4+0=45)谁知道:算式里面的每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3、观察上面的两个算式:3-3=0 4+0=4 你发现了什么? (各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归纳得出:相同的两个数相减等于零,任何数与零相加或相减等于任何数三、导疑导疏1、老师左手拿5支粉笔,右手一支也没有,两手一共有多少支粉笔?(学生口答算式)2、完成第30页的做一做,P31页的第5题 (全班集体评价)3、第31页的第3、4题要求:同桌的两个同学先互相说图意,然后再列式计算。评价要求:先同桌互评,再全班进行集体评价。4、第31页的第2题 要求每个同学先说说每幅图的意思,然后再列式计算,然后集体评价。四、导评
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