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3张PPT)
第三节
燃烧条件与灭火原理
点燃蜡烛,把粗铜丝制成的线圈(圈与圈有一定的空隙)从火焰上方罩下去,观察现象。分析原理?
提出问题:
现象:蜡烛火焰熄灭。
原理:
1.掌握燃烧条件和灭火原理。
2.能利用化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某些燃烧、灭火的现象和原因。(难点)
学习目标
问题:
物质需要具备什么条件才会燃烧?
探究活动:物质燃烧条件的探究
一、燃烧的条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木条燃烧,玻璃棒不燃烧。
小木条燃烧,小煤块不燃烧
烧杯里的蜡烛熄灭,烧杯外的蜡烛仍在燃烧。
可燃物才能燃烧。
温度达到可燃物燃烧的最低温度可燃物才能燃烧。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才能燃烧。
实验探究1
1.分别取一根木条和一根玻璃棒,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2.分别取两根蜡烛点燃后,一根罩上一个烧杯,另一根不罩烧杯。
3.分别取小木条和小煤块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
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2.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接触。
3.可燃物达到燃烧时的最低温度,
此温度称为着火点。
3.可燃物温度达到着火点。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结论:
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
不同物质的着火点是不同的。
在通常状况下一些常见物质的着火点
物质 白磷 红磷 木材 木炭 无烟煤
着火点/℃ 40 240 250~330 320~370 700~750
着火点是物质的固有属性,与可燃物的种类、状态,以及大气压强等因素有关。
燃烧造福于人类
燃烧给人类带来灾难
实验探究2
“蜡烛熄灭”的方法及原理
【分组实验】
请想出尽可能多的方法熄灭燃着的蜡烛
【实验用品】
蜡烛、火柴、剪刀、烧杯、 水、沙子
湿抹布、碳酸钠、盐酸、药匙
提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隔绝空气或氧气
水
烧杯罩住
湿布盖灭
二氧化碳
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
清除可燃物
吹灭
扇灭
燃烧的条件:
1.物质本身是可燃物。
2.可燃物与接触空气或氧气。
3.可燃物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二、灭火的原理:
灭火的原理:
1.隔离可燃物。
2.使可燃物隔绝空气(或氧气)。
3.降低可燃物温度至着火点以下。
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三个措施只需一种即可
三、防火及发生火灾时的自救措施:
1.防火措施:
了解下安全图标:
牢记出口
匍匐撤离
身披湿衣
毛巾捂鼻
结绳自救
不坐电梯
回顾课前问题
点燃蜡烛,把粗铜丝制成的线圈(圈与圈有一定的空隙)从火焰上方罩下去,观察现象。分析原理?
现象:蜡烛火焰熄灭。
原理:铜是热的良导体,易散热,使烛火周围的温度低于其着火点以下。
油锅着
方法:
用锅盖盖灭
隔绝空气
自我检测:
一、人人争当消防员
原理:
家具着
方法:
用水浇灭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原理:
森林着
方法:
将大火蔓延线路前的树木砍掉,放火烧去草地,形成隔离带。
隔离或清除可燃物
原理:
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木船,使曹军的木船燃起大火。根据右图所示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 、 。
温度达到着火点
可燃物
接触氧气或空气
二、【经典战役回顾】
2.调查宣传:自查家庭、学校或社区中存在的火灾安全隐患,并和同学探讨或查阅资料:当发生火灾时如何自救,将注意的事项列成清单以便宣传。
【作业设计】
1.家庭小实验:点燃三根火柴,分是竖直向上、竖直向下和平放,比较三根火柴燃烧的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1.为了安全,火车站要进行安检,轨道交通部门规定乘客携带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强腐蚀性等物品不能通过安检口。下列物品可以通过安检口的是( )
A.浓硫酸 B.汽油 C.液体皂 D.爆竹
小试身手
2.下列不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
A.燃料的燃烧 B.金属的锈蚀
C.动植物的腐烂 D.塑料的老化
C
A
A
3.下列关于燃烧和灭火,说法正确的是( )
A.将木材架空,目的是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促进燃烧
B.逃离火灾现场时,可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坐电梯离开
C.救火时,应该打开所有门窗
D.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4.中学生应有一定的安全常识。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室内起火,立即打开门窗通风。
B.在山林中遇火灾时,向顺风方向奔跑,逃离火灾区。
C.夜间发现燃气泄漏应立即开灯查看并关闭阀门开窗通风。
D.被围困在火灾区时,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并尽量贴近地面逃离。
D
退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