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度(下)满市一中期末考试试题
高二历史
一、单选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48分)
1.“国”字在甲骨文中为“(或)”,含义为干戈之地,后引申为部落;在西周金文中写作“”“”,含义为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国”字含义的发展说明
A.商周确立中央集权体制 B.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
C.文字书写逐渐规范统一 D.商周王权逐步得到加强
2.战国时,各诸侯国大都把选贤任能、奖励军功、建立官僚制度及普遍推行以郡统县的行政管理系统作为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还创立监察制度,颁行法律,进行户口登记等。这主要反映了
A.重视农战以富国强兵的必要性 B.建立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趋势
C.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 D.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
3.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 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
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 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
4.秦朝时,人烟稠密的中原等地区授田标准是一户百亩,甚至更少。但在地广人稀的地区,特别是在南方所谓“新地”,其授田没有限额,而且税田的租率也较中原为低。这表明秦朝
A.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B.中原经济逐步衰退
C.注重边远地区的开发 D.人地矛盾得到缓解
5.下图是河南南阳出土的汉代斗牛画像砖,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据此图可知
A.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 B.文人画的创作关注农本思想
C.铁犁牛耕的推广推动斗牛活动产生 D.中原地区盛行崇尚娱乐之风
6.传说东晋名僧慧远法师隐居庐山三十年,送客时从不过虎溪,一日道士陆修景和文人陶渊明来访,三人谈禅论道,语洽道合,慧远送客时仍谈论不已,不觉送过了虎溪,待三人反应过来相顾大笑,这便是有名的“虎溪三笑”典故。这一典故反映出当时
A.儒学丧失了主流意识地位 B.佛教吸收了道家避世理念
C.思想文化领域多元而融合 D.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增强
7.朱熹《童蒙须知》中要求: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读书时要端正身体面对书册,详缓看字;在长辈面前吃饭时,必须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由此可见
A.理是宇宙之间万事万物的本原 B.理学与普通人的生活休戚相关
C.理学有助于维护君主专制统治 D.理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
8.王阳明父亲去世后,他常在灵前痛哭。一次刚哭过,吊丧者来到,侍者提醒他,按礼这时他应该哭。他说:“哭发于心,若以客至而始哭,则以客退而不哭矣。世人饰情行诈,故于父母亦然。”王阳明的做法
A.获得统治阶级支持 B.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
C.重建儒家思想体系 D.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
9.明清时期,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见如图)。这表明,明清时期的斗草活动
A.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 B.提升了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
C.改变了绘画创作的主流风格 D.兼顾了文人雅趣与社会风俗
10.据徐新吾编的《江南土布史》记载:1895年,上海土布庄收进的土布约有60%是洋(指:机器纱)经洋纬,40%是洋经土(指:手工纱)纬,而1910年前后已全是洋经洋纬了。这一变化说明
A.西方加剧了商品倾销 B.传统手工业应时而变
C.民间纺织业走向破产 D.民族纺织业得到发展
11.1902年以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出现了商业会议公所、商务公所等组织。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要求凡属商务繁盛地区,皆宜成立商务总会。此后,上海、天津、广州等地将原来的商务公所改为商会,其他地方的商会也纷纷建立。商会的出现
A.表明清政府主动融入世界近代化潮流 B.对民族工商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C.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D.标志着民族资产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
12.下表是某时期京师大学堂购买的西方教科书和译学馆所藏教学用书的情况。这种情况
购书类型 数量 占比
购买的西方教科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153部 27%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421部 73%
购买的西方教科书 自然科学、应用科学类 253部 45%
社会科学和人文类 300部 55%
A.有利于中体西用思想进一步发展 B.说明向西方学习进程的深入
C.延续以往重视传统文化的做法 D.反映广大民众迫切渴求西学
13.20世纪初,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以及对西方文化的怀疑,使中国知识分子在思想上陷入迷茫和绝望,催生了对第三文明的渴望。对此,李大钊曾说:“由今言之,东洋文明既衰颓于静止之中,而西洋文明又疲命于物质之下,为救世界之危机,非有第三新文明之崛起,不足以渡此危崖。”这说明
A.文化自信是实施政治变革的前提 B.“尊孔复古”逆流引发了新文化运动
C.知识界已放弃了学习西方的幻想 D.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有历史必然性
14.1928年中共六大召开,总结了过去革命斗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总结了党领导的军事运动和红军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强军事斗争的任务。据此可知六大
A.做出了武装斗争的决策 B.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恢复与发展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 D.清除了党内“左”右错误思潮
15.1954年7月,中央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开始全力在亚洲推行睦邻友好外交,相继提出解决边界问题、处理华侨双重国籍和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这一转变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C.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展开 D.朝鲜和东南亚问题的解决
16.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经营成为农村的主要生产模式。2005年,国家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转包行为得到法律的认可和规范。这一举措
A.加速了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促进了土地所有制的革新
C.有利于弥补个体农户生产的不足 D.带有农业集体化生产特征
17.在古罗马,烟、灰尘、蒸气、臭气以及噪音等不可称量物发生侵入邻人土地之上时,确立了解决纷争的基本判断点,规定如果不可称量物的侵入是基于对物的正常利用,则邻人必须容忍。据此可知,古代罗马法
A.对私人权益有所限制 B.注重良好道德培养
C.以关注公共利益为主 D.极力维护私有财产
18.如图为1521年至1660年西班牙从美洲掠夺的金银统计图(单位:百吨)。当时该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全力支持。西班牙政府的这一举动客观上
A.满足了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
B.促进了近代冶金业的发展
C.加速了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
D.使基督教传播到拉丁美洲
19.1806年,拿破仑颁布《柏林敕令》,禁止欧洲大陆诸国与大不列颠岛屿进行任何贸易。拿破仑深信,只要断绝了对外贸易,英国就会陷入经济紊乱,不打自垮。该敕令
A.有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 B.动摇了英国海上霸主地位
C.背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 D.体现了重商主义思想理念
20.1871年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以立法的形式建立了医疗、养老、意外事故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但同时规定没有犯罪记录、没有酗酒闹事等不良记录,行为端正的人才能享受社会福利。这表明俾斯麦政府的社会福利政策旨在
A.削弱德国垄断资产阶级力量 B.安抚劳工阶层维护社会稳定
C.运用非暴力手段以控制社会 D.加剧市场竞争刺激德国经济
21.20世纪以前,美国国会基本掌握立法权,总统主要以使用否决权的方式参与立法,牵制立法部门。20世纪30年代,罗斯福总统经常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立法,国情咨文实际上成为一种立法纲领。这一变化
A.巩固了总统的行政中心地位 B.背离了联邦宪法的基本精神
C.颠覆了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 D.反映了行政权日益扩大趋势
22.1927年,联共(布)十五大提出农业逐步实现集体化的方针。下表所示是1928~1932年集体农庄的建设情况,这一情况
1928年 1929年 1930年 1931年 1932年
集体农庄数量(个) 33 300 57 000 85 900 224 500 211 100
农户集体化的百分比(%) 1.7 3.9 23.6 52.7 61.5
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占全部 农民播种的百分比(%) 1.2 3.6 30.9 63.0 75.5
A.迎合了苏联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 B.源于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
C.体现了国民经济比例出现了失衡 D.表明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提高
23.1971年秋,美国环保署空气污染治理小组访问苏联,与苏联专家展开研讨。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期间,两国共同签署了《美苏环保合作协议》,空气污染治理成为双方共同关注的问题。这说明美国
A.尝试主导建立全球治理体系 B.在美苏争霸中处于攻势地位
C.试图弥合美苏意识形态分歧 D.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
24.如表是1991—1996年世界部分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额的变化表(单位:亿美元)。据此判断正确的是
时间 地区 1991年 1992年 1993年 1994年 1995年 1996年
东亚及太平洋地区 102 127 209 381 441 518
南亚 5 5 6 8 12 18
欧洲及中亚 21 22 63 84 81 172
拉美及加勒比海地区 81 125 127 141 242 229
南部非洲 9 16 8 16 31 22
A.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B.区域经济集团化水平提升
C.发达国家间竞争激烈 D.世界经济重心实现了转移
第II卷(非选择题)
材料解析题(共三道。25题25分,26题12分,27、28.29题15分,共计52分)
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科学翻译作为中西科学文化传播交流的媒介和桥梁,在中国传统科学向近代科学的转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科学翻译的内容,从研究西方枪炮、轮船,指向近代自然科学体系;从研究世界地理、历史,指向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学说。一些具有革命意义的自然科学理论,不仅深化了中国科学家对自然科学的理解,而且还被当作变革社会的理论依据,广泛应用于社会领域。科学翻译机构的出现为科学家提供了潜心翻译和切磋研究的空间。
——摘编自赵东、邢润川《我国历史上三次科学翻译活动对中国科学近代化的影响》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除了科学翻译出版机构大增外,还涌现出了其他一些科学翻译机构,如科学翻译组织领导机构、科学情报所翻译部门与科学翻译服务公司(网)等。从西方与苏联先后归国的留学人员,在上海等地一些外国人所办高校的毕业生,外国语院校或外语专业(主要是俄语)培养的外语人才,从科学专业培养的但外语纯熟的毕业生、因工作需要改行从事翻译工作,在新中国的前30年中,这四类翻译工作人员在我国经济、国防、科教等领域承担了主要的翻译工作,为这一时期我国科学翻译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根据统计,1949-1966年,我国共出版自然科学与技术工程类译著约1.6万种,年均约950种。1967-1976年,此类译著出版766种,1977-1987年,总计出版此类译著10688种。改革开放后,随着中外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加深,我国一门新兴产业—翻译业应运而生,自20世纪八九十年代起,许多面向翻译市场的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相继诞生。
——摘编自黎难秋《新中国科学翻译60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科学翻译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相较于近代中国,现代中国科学翻译的主要不同之处,并说明产生不同的主要原因。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表部分时期孔子画像的的内容
时期 绘画作品 内容
西汉 海昏侯墓出土的孔子衣镜图 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孔子头戴小冠,身材消瘦,身穿深衣长袍。
东汉 画像砖《孔子见老子图》 孔子向老子问道,穿着布衣,一幅谦谦学者之态。
魏晋 《孔子见荣启期图》 孔子寻访隐居山中的荣启期。
唐 顾恺之《孔子为鲁国司寇像》 孔子面容和蔼,着官服,带官帽,一幅官员气派,展现“为政以德”之志。
北宋 马远《孔丘像》 孔子沉思默想,具有超然世外、清新脱俗的气质。
金 曲阜孔子像 孔子身着君王服饰,“冕十二旎,服十二章”。
明 丁云鹏《三教图》 孔子与释迦牟尼、老子共坐交谈。
从表中任选两个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孔子形象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要求:明确写出两个时期孔子的形象特点,论题正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7.【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20世纪70年代,英国患“英国病”了,在1948—1979年的31年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 ;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 ;1957年全球贸易的一半是用英镑支付的,而到1977年仅为20%;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1/ 3,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为了医治“英国病”,撒切尔夫人上台后,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英国经济开始回升,但总体经济地位仍然只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被迫退回欧洲。但代价极高,接受了欧方几乎一切条件。现在它不再是帝国了,它回到了欧洲,但它留下的历史遗产却是长存的。
——摘编自孟瑞《7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与英国福利制度改革》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70年代“英国病”恶化的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撒切尔夫人医治“英国病”的措施及效果。
28.【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后。九一八事变后,开始大规模进行,妄图迅速造成日本人口的优势,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关东军还要求日本移民一边耕种一边作战,随时协助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日本移民还强占或以极低价格强行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大批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同时,从日本内地来到东北的日本移民,最初大多因为水土不服,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逃亡。后期,由于移民侵略机构的经营、管理不善,在移民地内部的骚乱、暴行、纠纷、逃跑、罢工等事件不断发生。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移民的政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其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
——摘编自高乐才《日本“满洲移民”研究》
(1)根据材料,概括日本侵华战争间向东北移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日本移民政策最终失败的原因。
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程开甲(1918-2018),中国科学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1946年,程开甲留学英国,新中国一成立,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国。从首次踏入“死亡之海”罗布泊,程开甲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留在了大漠戈壁。
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30多次核试验,人们称他为“核司令”;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在他主持的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严谨科学、周密细致和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这些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我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摘编自章文《一生为国铸盾,映照百年风云》等
(1)根据材料,简析程开甲对中国科学发展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程开甲取得成就的原因。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D
【详解】材料体现的是商朝时期“国”的含义是部落,西周时期“国”的含义是王的领地或诸侯封地,说明的是国王对地方的控制力加强,D项正确;秦朝建立中央集权体制,排除A项;材料与中华民族形成共同心理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文字得到统一是在秦朝推行官方字体小篆后,排除C项。故选D项。
2.B
【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改制的主要内容涉及选拔人才、国家治理的各方各面,特别是郡县制,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有利于中央集权,这些措施从根本上反映了建立单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趋势,B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对农业的重视,因此从材料无法得出“重视农战”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秦灭六国并完成统一的必然性,排除C项;法家在国家治理方面的优势是材料的部分相关信息,不是材料的主旨,排除D项。故选B项。
3.C
【详解】据材料图片可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说明中原地区使用铁器较多,社会发展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图片体现的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但这不是全国地图,不能说明“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排除A项;材料图片主要是出土铁器的地域分布,不能说明南北方的冶铁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图片信息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分布,不能说明各地联系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
4.C
【详解】在地广人稀的地方没有授田的限制,并且税率较低,有助于吸引民众垦荒生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C项正确;秦朝的官方思想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古代经济重心长期在北方,而且从题目当中无法推出中原经济逐步衰退,排除B项;无法通过一地的人地关系推出秦朝人地矛盾得到缓解,排除D项。故选C项。
5.A
【详解】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发展出了斗牛活动,这说明民俗活动产生是受到农业经济发展启发,即民俗文化发展与社会生产紧密联系,A项正确;图片不属于文人画,带有明显的写实风格,排除B项;“古人认为被牛踩踏过的庄稼幼苗更耐倒伏,可以比其他田块获得更好的收成”,由此出现了斗牛活动,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斗牛活动的起源,而非强调这一活动的娱乐性,排除D项。故选A项。
6.C
【详解】材料中的一僧一道一-儒,不仅没有思想上的冲突,而且“语洽道合”,反映了当时社会思想文化的多元化,又反映了彼此之间融合共存,C项正确;A项材料不能反映且与史实不符,排除;佛教本身就追求离俗避世,不能说明吸收了道家的“避世”理念,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儒佛道的融合共存,而不是佛道两教社会影响力的增强,排除D项。
7.B
【详解】根据“穿衣要颈紧、腰紧、脚紧;凡为人子弟,说话必须低声下气,语言详缓”可得出,朱熹强调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联,理就在日常生活之中,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本原,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理学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强调理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而不是三纲五常,排除D项。故选B项。
8.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王阳明认为父亲去世,哭应发于内心,不应以宾客到或不到而决定哭与不哭,王阳明这种不合礼制的做法隐含了一定的叛逆色彩,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王阳明的做法获得统治阶级支持,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重建儒家思想体系,且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任务已经完成,排除C项;“引发剧烈的社会变革”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9.D
【详解】依据材料“斗草作为一种游戏,成为人们时常进行的娱乐活动”可知,斗草活动是一种社会风俗;依据材料“既有直接比试花草拉力与韧性的形式,也有比试谁掌握的花草知识多、谁掌握的历史掌故多等形式”可以看出斗草活动与文人雅趣有关,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等级观念”,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涉及妇女和儿童社会地位是否提升,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斗草活动对绘画创作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10.B
【详解】由材料可知,上海地区的土布由部分使用机器纱到完全使用机器纱,这一变化反映出当时传统手工业为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率而采用洋纱,是其应时而变的结果,B项正确;使用机器纱织布,可以节省织布成本,这是传统手工织布业应对形势变化的产物,不能说明西方加剧了商品倾销,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民间纺织业出现了新的变化,而不是破产,排除C项;材料中这一变化客观上阻碍了民族纺织业的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1.B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商会是近代民族资产阶级为发展工商业而建立的组织,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能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B项正确;清政府奖励实业,是为了增加财政收入,不是主动融入近代化潮流,排除A项;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强的经济入侵,商会抵制了西方资本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过于绝对化,排除C项;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标志是戊戌变法运动,排除D项。故选B项。
12.B
【详解】据上图可知购买的西方教科书中人文科学类明显多于自然科学类,说明近代中国对西方学习由原来的器物层面逐渐转变为制度层面,B项正确;人文社科的教科书多不利于中体西用思想的发展,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西方的教科书,并不是传统文化,排除C项;材料只是京师大学堂的用书情况,并不能代表广大民众,排除D项。故选B项。
13.D
【详解】考杳新文化运动。一战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内在不可调和的矛盾,西方资本主义完美无缺的形象开始在中国人心目中大打折扣,引发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质疑。但东方文明的衰颓静止又让国人感到绝望,此种情况下先进的中国人希望“第三新文明之崛起”就成为必然了。俄国十月革命及马克思主义的传入,让先进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他们希望以此作为挽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新思想武器,D项正确;材料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不自信,也无政治变革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主旨并非指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而是先进的中国人对传统文明的不自信及西方文明的失望,希望找到一种新的思想来救国,排除B项;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界,只是部分先进的知识精英对西方文化的幻想破灭,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1928年即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六大提出反对“左”、右两种错误倾向;总结了党领导的军事运动和红军建设的经验,提出加强军事斗争的任务,助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八七会议正式确定了武装起义的方针,排除A项;南昌起义确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排除C项;清除了党内“左”右错误思潮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1952年底国民经济的恢复,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即将展开。为了给经济建设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中央中央转变外交策略,决定结束“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制定了“必须走出去”的方针。在这一方针指导下,新中国开始全力在亚洲推行睦邻友好外交,相继提出解决边界问题、处理华侨双重国籍和不干预亚洲非社会主义国家内部事务的政策,C项正确;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缓和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A项;1953年中印就西藏问题谈判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排除B项;当时朝鲜问题等尚未解决,排除D项。故选C项。
【点睛】
16.C
【详解】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获得了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是家庭经营的方式不符合农业现代化实行集约生产的客观需要,而土地流转通过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和现代化,克服家庭生产的不足,C项正确;1992年中共十四大就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排除A项;土地流转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都是以土地公有制为前提的,排除B项;苏联时期的农业集体化更多的是采用行政手段通过组建集体农庄的方式为工业化筹集资金,与土地流转促进农业现代化的方式截然不同,排除D项。故选C项。
17.A
【详解】根据材料“如果不可称量物的侵入是基于对物的正常利用,则邻人必须容忍”可知,罗马法对相邻关系中发生的不可称量物的侵入问题提出了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的规定,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对私人权益有所限制,A项正确;材料内容并不是要培养良好道德,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公共利益,排除C项;材料体现了古代罗马法对私人权益有所限制,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
18.C
【详解】本题考查“价格革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西班牙从美洲掠夺了大量的金银,引发了“价格革命”,打击了收取固定货币地租的封建主势力,加速了西欧封建制度的解体,C项正确;西欧贵族对奢侈品的需求是永无止境的,排除A项;近代冶金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技术,与金银掠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排除B项;基督教在拉丁美洲的传播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不是掠夺金银的客观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
19.C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拿破仑实行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因是,英国是海上霸主,在海外占据优势,为了维护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商业优势,拿破仑实行封锁欧洲大陆的政策,实质是贸易保护主义政策,1806年正展开工业革命,世界各地之间联系加强,法国的大陆封锁政策不利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背离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以该敕令背离了世界发展的大趋势,C项正确;法国对英国采取的大陆封锁政策,不利于法国吸收英国工业革命的成果,不利于法国工业革命开展,排除A项;拿破仑的政策对英国商业造成了短暂的伤害,但是英国工业优势非常明显,并未动摇其海上霸主地位,排除B项;重商主义政策产生并流行于15世纪至17世纪中叶的西欧,是西欧资本原始积累时期的一种经济理论,当时属于工业革命时期,时间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20.C
【详解】材料反映了俾斯麦政府一方面为缓和社会矛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又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执行做了相关规定加以完善以维护社会稳定,进而加强对社会的控制,因此是运用非暴力手段控制社会,C项正确;材料中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是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与垄断资产阶级的力量无关,排除A项;材料并未明确针对劳工阶层,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经济发展”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C项。
21.D
【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总统通过频繁提交国情咨文的方式来干预立法,扩大总统立法权,是当时行政权力扩大的表现,D项正确;总统的行政中心地位是宪法明确规定的内容,排除A项;总统参与立法,并没有违背1787年宪法的权力制衡原则,排除B项;总统权力的扩大,并未从根本上突破三权分立的政治框架,排除C项。故选D项。
22.A
【详解】考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通过表格数据可知,苏联集体农庄数量在1928年到1931年间不断增长,而1931年到1932年数量却减少了,与此同时,农户集体化的百分比和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占全部农民揭种的百分比不断提高。出现这一状况的原因是当时苏联进行一五计划,工业化发展的需求致使小集体农庄合并为大集体农庄,A项正确;材料是对苏联集体农庄变化的呈现,并未体现农业生产工具是否改进,排除B项;材料只提供集体农庄的建设情况,无法推断出经济比例情况.排除C项;集体农庄个数和集体农庄播种面积增长主要原因是苏联政治力量推动的结果,不能由此推出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A项。
23.D
【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美苏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这说明美苏两国寻求缓和美苏冷战对峙局面,D项正确;材料得不出是美国尝试主导建立全球治理体系,排除A项;材料强调美国和苏联在空气污染治理方面加强合作,没有体现美素争霸,且美国这时期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守势,排除B项;美苏之间的意识形态分歧不能弥合,排除C项。故选D项。
24.A
【详解】据材料可知,从1991年至1996年,世界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资金总数在逐年递增,这一方面反映了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说明了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区域经济集团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区域间贸易的投资关系,不是发达国家间的关系,排除C项;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25.(1)特点:领域广泛;服务于社会变革(救亡图存);有科学翻译机构的保障。历史作用: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
(2)主要不同之处: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量科学翻译机构出现;译著种类大幅增加;翻译群体扩大;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出现。
主要原因: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多。
【详解】(1)“特点”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领域广泛、服务于社会变革(救亡图存)、有科学翻译机构的保障等角度考虑。“历史作用”可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推动了西方自然科学在中国的传播、推动中国传统科学的近代化、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为资产阶级社会变革提供了思想武器等角度考虑,言之成理即可。
(2)“主要不同之处”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主要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大量科学翻译机构出现、译著种类大幅增加、翻译群体扩大、营利性翻译公司企业出现等角度考虑。“主要原因”可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新中国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大规模工业化战略的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及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增多等角度考虑。
26.(1)生产增长缓慢,世界贸易占比下降,国际金融优势丧失,世界经济地位下降。
(2)主要措施:削减福利开支,推行私有化,加强货币控制,限制工会力量等。
影响:使英国经济和国际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详解】(1)表现:根据“在1948—1979年的31年间,英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仅为2.5%,远远低于日本、德国、法国和美国等国,在资本主义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由1948年的10.2%降至1978年的4.3% ;同期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2.4%降到6%”得出生产增长缓慢,世界贸易占比下降;根据“50年代后期,英镑在资本主义世界货币储备总额中占1/ 3,70年代末却只占1%多一点”得出国际金融优势丧失,世界经济地位下降。
(2)主要措施:根据“大规模削减福利开支,将国有产业重新实行私有化,严格控制货币发行量,并且打击工会力量,压制工资增长”得出削减福利开支,推行私有化,加强货币控制,限制工会力量等。影响:根据“英国经济开始回升,但总体经济地位仍然只相当于一个欧洲中等国家”得出使英国经济和国际地位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恢复。
27.(1)特点:蓄谋已久;计划、组织周密;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
(2)原因:中国人民的坚决抗击和抵制;日本移民在华生活的不适应;殖民机构管理失控;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详解】(1)特点:根据材料“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移民始于日俄战争后……妄图迅速造成日本人口的优势,实现永久霸占中国东北的野心”概括得出蓄谋已久;根据材料“还要求日本移民一边耕种一边作战,随时协助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日武装”概括得出计划、组织周密;根据材料“还强占或以极低价格强行收购中国人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中国农民耕种,从而使大批中国农民失去土地,四处流离”概括得出殖民统治、军事占领与经济掠夺相结合;根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概括得出伴随侵华战争日益推进。
(2)原因:根据材料“期间,中国东北大量农民组成抗日游击队,不时袭击日本移民”可得出中国人民的坚决抗击和抵制;根据材料“最初大多因为水土不服,许多人忍受不了生活现状而纷纷逃亡”可得出日本移民在华生活的不适应;根据材料“由于移民侵略机构的经营、管理不善”可得出殖民机构管理失控;根据材料“随着战事的发展,至1944年,日本不得不放弃大规模移民的政策。1945年日本战败投降,其向我国东北的移民步伐才被彻底阻断,移民政策也随之破灭”及所学知识可得出日本侵华战争逐渐走向失败,使日本移民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保障。
28.(1)贡献:成功主持了多次核实验;科学规范畴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4点)
(2)原因:科学救国的爱国精神;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支持;国防建设的需要。(任4点)
【详解】(1)贡献:依据材料“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30多次核试验”可以得出成功主持了多次核实验;依据“科学地规划筹建了多学科、高水平的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可以得出科学规范畴建核试验技术研究所;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依据“这些试验的成功,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我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得出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
(2)原因:依据材料“他放弃优厚待遇回国”并结合所学可知,科学救国的爱国精神;依据“他成功主持了包括我国首次原子弹、首次氢弹、首次两弹结合、首次地下平洞方式和首次首次地下竖井方式等30多次核试验”、“在他主持的一次次试验,成功的背后,是严谨科学、周密细致和万无一失的安全保障”可知,治学严谨、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依据“程开甲一生中最好的20多年都留在了大漠戈壁”、“带领科技人员建立发展了我国的核爆炸理论”可知,艰苦奋斗,团结协作的优秀品质;依据“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和‘八一勋章’”可知,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与支持;依据“打破了美苏英的遏制,为我国核试验的发展赢得了主动,对核武器的研制起到了重要作用”并结合所学可知,国防建设的需要。
29.示例:
示例一:孔子形象:两汉-教师、学者,唐-官员。
论题: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并不断发展阐释: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唐代统治者推行“尊道、崇儒、礼佛”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制定统治政策;科举以考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法律也逐渐实现儒家化,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儒学地位虽受佛道冲击但仍是正统。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示例二:孔子形象:两汉-教师、学者,北宋:仍是学者,但具有佛道出世的气质论题:儒家思想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阐释: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
东汉以来,道教产生、佛教传入,冲击儒学地位。玄学家援道入儒,隋唐提出“三教尽归儒”,三教合流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面对危机,宋代二程、朱熹等人吸收佛道精微的哲学思考,丰富与发展自身,宋明理学思想形成,实现了儒家学说的思辨化。
综上所述,文化发展不应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
【详解】本题是开放性试题,解题的思维过程是:首先,认真阅读材料,并从上表中任选两个时期;然后,明确写出两个时期孔子的形象特点,并就孔子形象的变化拟定一个论题;再次,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示例一:孔子形象:根据材料中西汉“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东汉“孔子向老子问道,穿着布衣,一幅谦谦学者之态。”可知,两汉孔子是教师、学者的形象;根据材料中唐“孔子面容和蔼,着官服,带官帽,一幅官员气派,展现‘为政以德’之志”可知,唐朝孔子是官员的形象。论题:结合两汉至唐孔子形象的变化,可拟定“儒家思想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并不断发展”的论题。阐释: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唐代统治者推行“尊道、崇儒、礼佛”的文化政策,以儒学思想为指导制定统治政策;科举以考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法律也逐渐实现儒家化,体现儒家的道德要求:儒学地位虽受佛道冲击但仍是正统。综上所述,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则,是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示例二:孔子形象:根据材料中西汉“弟子颜回向孔子请教”、东汉“孔子向老子问道,穿着布衣,一幅谦谦学者之态。”可知,两汉孔子是教师、学者的形象;根据材料中北宋“孔子沉思默想,具有超然世外、清新脱俗的气质。”可知,北宋的孔子仍是学者,但具有佛道出世的气质。阐述:儒家思想在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发展阐释:西汉武帝时期,董仲舒融合法家、道家、阴阳家等思想,提出了以“春秋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核心的新儒学思想,得到了汉武帝支持,汉武帝重用儒学生,设立太学与“五经博士”教授儒家思想,儒学正统地位得以确立。东汉以来,道教产生、佛教传入,冲击儒学地位。玄学家援道入儒,隋唐提出“三教尽归儒”,三教合流趋势出现并不断加强。面对危机,宋代二程、朱熹等人吸收佛道精微的哲学思考,丰富与发展自身,宋明理学思想形成,实现了儒家学说的思辨化。综上所述,文化发展不应固步自封、墨守陈规,应博采众长、为我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