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写作背景
臧克家(1905—2004),山东潍坊市诸城人。中国近代杰出诗人,著名作家,忠诚的爱国主义者,中国现实主义新诗的开山者之一。被誉为“农民诗人”。
主要作品:诗集《烙印》《罪恶的黑手》《泥土的歌》《生命的零度》等。
作者名片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理解诗歌深刻的内涵,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3.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第1小节)写对两种人生与死的不同
评价。
第二部分
(第2-4小节)写出了这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
第三部分
(第5-7小节)写出了人民对这两种人
的不同态度。
听朗读,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听完朗读自由读课文,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
找出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
初读课文
朗读要求:
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
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
朗读停顿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垮;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诗歌的每一节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来写。作者对比的不是个人,而是两个阶级,两种不同价值观的人,热情地歌颂了为人民着想、为革命奋斗的人,无情地鞭挞了轻视人民、危害人民的反动统治者。这样对比烘托,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从而使主题更突出。
“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呢?
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
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军人、警察、科学家。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
副标题是为了补充说明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对这句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反动派统治者想流芳百世,可实际上早已臭名昭著;拥有蓬勃生命力和伟大精神的革命战士,却让人民群众无比崇敬和爱戴。
B.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春天一到,青青的野草就会把他的名字遮盖住,再也看不到。久而久之,刻在石头上的名字烂得更快了。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出了两种人的不同。压迫人民,作威作福的人,人民憎恶他;为人民的利益而奋斗的人,人民爱戴他。
鲁迅先生虽然已经逝世多年,生命已不复存在,但是他的精神永存,他永远活在人们的心中。臧克家还这样评价鲁迅:“死的是肉体,你的精神已向大众心底去投生!”
《有的人》是诗人______为纪念鲁迅逝世____周年而写的一首诗。这首诗采用____的表现手法,每节诗的前半部分都是指__________,他们欺压百姓,令人不齿;每节诗的后半部分都指____以及像____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________________,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理解课文内容并填空。
主旨探究
这首诗在怀念鲁迅先生的同时,通过把鲁迅和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进行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向鲁迅先生学习,做真正有价值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