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共4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4.2《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共4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17:11: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4张PPT)
第1课
北京王府井大街的百货大楼前,立着一尊雕像。人们塑起它,是为了纪念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张秉贵。一位普通的劳动者为什么能获此殊荣?他有哪些打动人心的地方?让我们一起走进“大楼”,开启时代的记忆,认识这样一位平凡而又伟大的劳动者。在充分了解张秉贵事迹的基础上,如果让你重新给他塑像,你有什么不一样的创意来展现他的“一团火”精神?
情境导入
学习目标
1.了解张秉贵的先进事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和主要品质。
2.理解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丰富内涵和对当代的意义。
作者及背景
1.作者知识
林为民,原名林义旻,是“雾峰林家”第九代传人,林家一贯秉持“家国同构,国比家大”的家训,曾在关键时刻将家产和生命都贡献给革命事业。林为民频繁往来于大陆和台湾之间,为弘扬“雾峰林家”的爱国精神、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而四处奔走。林为民的理想本是做一个考古学者,最后服从国家的派遣,进入《北京日报》《北京晚报》工作,直至退休,是一名资深记者。
1979年,林为民报道全国劳动模范张秉贵先进事迹的《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获商业部优秀新闻奖;1980年,调查报告《醒醒吧,长城》获全国最佳新闻稿;1981年,在《北京晚报》发表的《天鹅之死》首次引发了首都人民关于环保和爱护野生动物的大讨论;1982年,主编《三希堂法帖》,荣获全国最佳图书奖。
2.张秉贵知识
张秉贵(1918—1987),北京人,北京市百货大楼糖果柜台售货员。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着每一个顾客的心;他是中共十一大代表,第五、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有燕京八景,张秉贵售货被称为“燕京第九景”。1957年,张秉贵被评为北京市劳动模范。1978年,他被北京市授予特级售货员称号。1979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9年,张秉贵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本文是《北京日报》记者在1977年采访张秉贵同志后写的通讯。
创新学习
序号 行为表现 性格或品质
(1) 用糖哄哭闹的小孩
(2) 给要赶火车的顾客提前称糖并悉心指路
(3) 热情接待气呼呼的女顾客
(4) 女儿生病却依旧没有影响他的服务态度
活动一 靠近“一团火”,温暖顾客心
1.了解人物事迹,才能更好地完成重塑雕像的任务。结合课文中的片段,走近张秉贵,认识张秉贵。
耐心细致、周到体贴
体贴入微、急人所急、解人所难
热情大度、主动耐心、和蔼亲切
隐忍克制、爱岗敬业、公私分明
序号 行为表现 性格或品质
(5) 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而被买得少的顾客质问后受到触动
(6) 忆往昔被兵痞打,如今却收到女顾客的水果而感慨不已
(7) 通过多种渠道丰富自己的商品知识,当好顾客的参谋
(8) 去吃夜宵,因座无虚席,厨房大师傅特意给他拿凳子,他从中受到启发
自我反省、不断成长
热心周到、专业细致
主动求知、严于律己、视“为人民服务”为服务宗旨
善于剖析小事、思想觉悟高
2.文章从开头到“满面笑容地接待顾客”,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案 这部分记叙的事件在顺序安排上是层层深入的。第一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招待抱孩子的顾客,体现出的是他良好的个人职业素质;第二件事写张秉贵提前给赶火车的顾客称糖,体现出他超出一般人的观察力;第三件事写张秉贵热情地对待不讲道理的顾客,则更进一步体现出他完全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第四件事写张秉贵不因女儿生病而影响工作,体现出的是他为公而忘私的崇高精神。这四件事所体现的精神是逐层深入的,让读者循序渐进、自然而然地感受到张秉贵的伟大之处。
活动二 重燃“一团火”,深情塑雕像
3.细微之处见精神。仔细阅读课文,具体分析下列语句的描写手法,概括张秉贵的精神品质,为重塑雕像做准备。
(1)老张从称好的糖果中拿出一块放回货柜里,又拿出几块用小纸袋装好,塞进孩子的衣兜里,把剩下的糖果包捆结实递给顾客,嘱咐道……
答案 动作描写。“拿出”“放回”“又拿出”“装好”“塞进”“包捆结实”等一系列动作,可见其热心、细心、周到、体贴入微。
(2)张秉贵也随着她向柜台东头走去,边走边想:她准是遇到了什么不顺心的事,越是这样,我越是要热情接待她。张秉贵一边走,一边还是那样和颜悦色地说:“最近从上海来了几种新糖果,味道还不错,您想看看吗?我向您介绍一下……”
答案 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展现其对待顾客的热情主动,亲切和蔼。
(3)在柜台里,他三步并作两步走,一点儿不知累,可晚上下班后,他就感到有些支持不住,有时连上楼还要扶着墙。
答案 对比的手法。工作时和下班后状态的对比,强烈的细节对比,展现了张秉贵工作时极大的热情与专注,也正是因此,他下班后方感疲惫与力不从心。
4.通过对文章的解读,我们认识了这样一位平凡而伟大的劳动者。根据大家搜集的资料,我们也更深入地了解了张秉贵。选出你心目中最让人感动的场景,以此为基础为他塑像,并简要说明塑像的特点。
答案 (示例一)张秉贵是属于柜台的,最能展现他风采的应该是全心全意为顾客服务的时候,所以我想为他塑一尊站立着的、一手抓糖果、一手扶称盘、微笑着的像。
(示例二)张秉贵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需要了解更多的知识,他利用节假日深入工厂实地考察,做了一本又一本的笔记。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再平凡的事只要用心去做,也会有不平凡的意义,所以我想为他塑一尊手拿笔记本、认真学习记录的塑像。
学习本文的意义在于彰显人物精神的时代意义。作家冰心曾评价张秉贵说:“他用这团火,温暖着别人,照亮了别人。”也有人认为,现在是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网络购物、电子支付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主旋律,张秉贵的技术已经没有用武之地,“一团火”精神也已经过时。对此你怎么看?在当今时代,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并发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
活动三
“一团火”精神是否已经过时?
答案 (1)科技的进步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但是精神的传承是永远不过时的。张秉贵虽然没有做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他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工作,为他人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和颂扬。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内涵,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外在表现,是我们极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2)①把“一团火”精神做成品牌,以品牌为载体,用劳模的崇高理想凝聚职工,用劳模的先进事迹感召职工,用劳模的高尚情操陶冶职工,用劳模的进取意识引领职工,这是弘扬“一团火”精神、发挥劳模作用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②通过劳模的号召力和影响力激励大家艰苦奋斗、爱岗敬业、甘于奉献,这对于建设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高素质职工队伍,对稳定就业、稳定社会、促进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延伸练习
一、语言文字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北京市王府井大街的百货大楼前,立着一尊雕像。人们塑起它是为了纪念一位普通的劳动者——张秉贵。张秉贵生前长期在王府井百货大楼的糖果柜台担任售货员,他从没有因为自己工作的平凡而放松要求,而是①______________为顾客着想,②________________提高服务质量。(    )。面对这种情况,张秉贵苦练工作技能,练出了称重“一抓准”、算账“一口清”的绝技,尽力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间。每逢节假日,
张秉贵在柜台前一站就是十几个小时,但他始终面带微笑,热情地为每一个顾客提供耐心周到的服务。他这种爱岗敬业的态度,被人们誉为“一团火”精神。张秉贵虽然没有做出什么③____________的大事,但是他从点滴小事做起,脚踏实地地工作,为他人和社会作出了贡献,在平凡中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样值得人们尊敬和颂扬。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示例)①全心全意 ②想方设法 ③惊天动地
①全心全意:用全部的精力。
②想方设法:想尽办法。
③惊天动地:形容声音特别响亮,形容声势浩大或事业伟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柜台前顾客排起长队就是因为物资匮乏
B.当时张秉贵还是一个普通的售货员
C.当时社会物资匮乏,人们生活艰苦
D.当时因为物资匮乏,顾客常常要在柜台前排起长队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由后面的“面对这种情况”和“尽力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间”可知,括号内陈述的应是张秉贵面对的具体情况,且这种情况会造成顾客等待时间很长,故选D。
A项强调物资匮乏,B项强调张秉贵是普通的售货员,C项强调人们生活艰苦,都与后文陈述的内容不衔接。
3.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也许有吧,——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B.“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
C.一位小姐,或者一个姑娘,却骑自行车——这太可怕了!
D.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D项和文中破折号都表示解释说明。
A项表示话语的间隔、停顿。
B项表示话语中断。
C项表示总结上文。
二、能力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材料一:
张秉贵今年59岁,出身贫农家庭,从10岁起就在资本家的工厂当童工,17岁到私营的德昌厚食品店学徒,受尽了剥削阶级的压迫和凌辱。新中国成立后,他翻了身,打心眼儿里感谢党和毛主席。1955年他刚到百货大楼时,认为只要为商店多销货、多卖钱,就是做好了本职工作,报答了党的恩情,因此他比较注意抓大号买卖。一次,有位农民顾客来买两块桃酥,张秉贵光照顾买得多的顾客,让这位顾客等了很长时间。
1
2
3
4
5
6
7
8
9
10
顾客生气地质问他:“你是不是嫌我买得少,看不起我?”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张秉贵。党支部书记找他谈心,对他说:“过去资本家做买卖,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我们社会主义商店做买卖,首先要为人民服务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张秉贵常说:“我们售货员要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团火,来温暖人民群众,使他们不仅在商店里感到热乎乎的,回到家里热乎乎的,走上工作岗位还要热乎乎的,激发出更大的革命干劲儿,投入社会主义建设,这才算我们对革命事业有了一点儿贡献。”为了当好顾客的参谋,他不知费了多少心血去熟悉自己柜台里的商品。公休日,他到糖果厂去参观访问,了解糖果的制作过程;下班后,他又到医院向医生学习各种糖果的营养知识;卖糖果时,他虚心向爱吃糖的顾客了解各种人吃糖的习惯和各种糖果的味道……经过刻苦钻研,张秉贵的商品知识十分丰富,为群众服务也有更多的主动权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张秉贵用自己心中的一团火温暖人民群众,赢得了广大顾客的爱戴和尊敬。有时,当他累得额头渗满汗珠,顾客就按住秤盘说:“老同志,您先擦擦汗!”后边的也嚷道:“您喝口水,歇会儿再卖!”……这些热情的话,像一股股清泉涌进张秉贵的心田,他感到自己的心和顾客的心紧紧地贴在一起了。(摘自林为民《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
1
2
3
4
5
6
7
8
9
10
材料二:
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的是这一段:
“在旧社会,我十岁当童工,十七岁到商店学徒,那时候给资本家站柜台,是为了混碗饭吃。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还要受侮辱,整天低声下气,提心吊胆。那些官僚老爷、太太小姐、兵痞流氓来买东西,稍不称心,我们就得挨骂。得罪了这些人,资本家就得叫我们‘卷铺盖’,整天像是踩着‘地雷’干活儿……”
1
2
3
4
5
6
7
8
9
10
这时,我拿起笔来,向张秉贵同志笑着说:“我知道您是个忙人,我今天问您两个问题。第一是:请您把您新中国成立前的生活仔细地说一说,让我好有点感性认识。”
张秉贵同志也笑了一笑,用充满回忆的目光看看我,说:“我是北京人,一家八口人,只靠我父亲每月六块钱的工资过活。我母亲难过地说:‘你们孩子们也自谋生活吧。’我的大哥就到十五间房一个卖烟卷煤油的杂货店里去当了学徒。我从七岁就出去捡柴、挖野菜,那些野菜都是人家喂鸡的,我们每天就是吃那些野菜。我八岁就去‘打执事’,
1
2
3
4
5
6
7
8
9
10
那就是遇有什么红白喜事,出殡的、娶亲的,我就带上红缨帽,穿上大褂子,去给背小鼓什么的。旧社会,这是实在没办法的人才干的,可是我还唯恐人家嫌我小,不要我。天没亮就出去,太阳落山才回来,每天只挣两个‘铜子儿’。十岁那年,我和三哥到天津的一所地毯作坊去当学徒。父亲本在天津给一个资本家看门,这时失业了。我们在作坊里是七个人睡在一个小炕上,挤得大家都得侧着身子睡。这屋里又没有灯,炕上的臭虫就多得不能提了。那时我先学的是绕毛线,绕来绕去地,毛线都勒进手里去了,又流血又疼,只好用纸把手包起来再绕。资本家看见了就骂:‘你这是在绕毛球呢!’他踢了我一脚,把我撵出来了。”
1
2
3
4
5
6
7
8
9
10
“年初六,原在一个厂的一位师傅来找我说:‘小秉贵儿,你跟我去到榄杆市乾祥瑞织布厂当学徒吧。’这个厂的资本家姓牛,很毒辣,每天一到下半夜,就从柜房里出来,挺着大肚子,喊‘嘟——咋’,说是轰乌鸦呢,把我们都叫醒了。这时间比摇上班的铃还早一个钟头!”
“我在那里待了两年多,织一匹布挣两毛钱。十七岁上,我到米市大街的德昌厚食品店当了伙计,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十九年没动……以后我就到了百货大楼,这些事您全知道了。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真是:新旧社会两重天,一个苦来一个甜呵!”
1
2
3
4
5
6
7
8
9
10
说到这里,他停住了,我抬头望着他从容而沉静的笑脸,心中涌起了无限的敬佩!(摘编自冰心《颂“一团火”》)
1
2
3
4
5
6
7
8
9
10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运用了对比手法,他在旧社会当童工学徒,备受压迫和欺凌,
在新中国成立后做服务员,获得顾客的感激和尊重。
B.张秉贵的“一团火”精神是一心为人民服务、爱岗敬业的精神,是宝
贵的精神财富,对激励广大职工积极进取有重要意义。
C.张秉贵售货服务热情周到,有感受到党的温暖、为社会主义事业作贡
献的觉悟提高,以及受到顾客的尊敬和爱戴等原因。
D.两则材料都围绕张秉贵这一中心人物进行采访报道,抓住张秉贵“一
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
1
2
3
4
5
6
7
8
9
10

1
2
3
4
5
6
7
8
9
10
“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来揭示人物的个性特征和思想境界”错。材料二没有“抓住张秉贵‘一团火’的精神”,而是重点叙述张秉贵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
1
2
3
4
5
6
7
8
9
10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更好地服务群众,张秉贵利用公休日、下班后的时间积极学习,
刻苦钻研,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
B.冰心对张秉贵在旧社会的遭遇深感同情并非常好奇,所以采访的重点
放在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具体生活。
C.张秉贵十七岁到德昌厚食品店,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
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侮辱。
D.张秉贵笑着回忆旧社会的经历,从容而沉静,可见他感受到新中国的
好,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

1
2
3
4
5
6
7
8
9
10
B项“深感同情并非常好奇”错,材料二中说的是“张师傅在财贸大会的发言中,最使我感动……”。
C项“当了19年伙计,这期间政治上没地位……”错,由材料二可知,19年指“从一九三六年,直到一九五五年”,而1949年至1955年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不能说他“政治上没地位,经济上受剥削,人格上受侮辱”。
D项“早已忘记在旧社会受的苦”错,材料二中说“以前的这些事,折磨得我永远也忘不了旧社会的苦”。
8.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没有直接写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一项是
A.张秉贵一把就能抓准分量,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
B.张秉贵具有非常神奇的算账速度。遇到顾客分斤分两买几种甚至一二
十种糖果,他也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经常是顾客要买多少的
话音刚落,他就同时报出了应付的钱数。
C.张秉贵师傅的柜台站满了里三层外三层的顾客,有买东西的,有参观
的,有学习的……
D.张秉贵发明了“接一问二联系三”的工作方法,即在接待一个顾客时,
便问第二个顾客买什么,同时和第三个顾客打好招呼,做好准备。

1
2
3
4
5
6
7
8
9
10
C项不是直接描写,而是通过人们的表现从侧面衬托张秉贵“一团火”精神的影响力。
1
2
3
4
5
6
7
8
9
10
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结构思路。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先介绍了张秉贵的出身以及他的成长;然后具体写到他为了熟悉业务,把一般人想不到的事情做到极致,体现了张秉贵的敬业爱岗;最后写到张秉贵用“一团火”温暖了无数顾客,人们在传颂张秉贵职业精神的同时,也用同样的温暖关怀张秉贵,写出了人人平等、互相关爱的良好社会风气。
10.张秉贵在新中国成立前的经历,两则材料都有叙述,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①叙述角度不同:材料一是从旁观者(记者)角度叙述的,材料二是张秉贵本人讲述的。
②详略处理不同:材料一简略叙述,材料二详尽具体。
③写作目的不同:材料一在于突出新生活,努力为人民服务;材料二在于全面了解张秉贵,突出他在旧社会的悲惨经历。
本课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