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陕西省渭南市合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无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1.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0 18:53: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合阳县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基因在上古神话中已经孕育并得到本真表达,三代时期一些重要的伦理道德元素已经发端,春秋时代伦理精神的基因充分展开,形成诸多伦理学流派,其中儒家和道家最具有精神基因意义。
孔子及其《论语》奠定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范式,这一范式的经典表述就是《论语·颜渊》中的那个著名论断:“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克已复礼为仁”是孔子及其《论语》中最重要命题,它将儒家的理论及其体系经典地表达出来。
在孔子学说中,礼是伦理实体的概念,仁是道德主体的概念,这一命题表面上说仁,但实际上阐释一种重要主张,以礼的伦理实体为最高价值规定和诠释仁的道德主体,仁的终极目标就是“复礼”即伦理实体的建构与回归。而所谓“克己”则是礼的伦理实体与仁的道德主体辩证互动的概念。在中国话语中,“克己”即胜己,即所谓自我超越,超越自己的个别性从而达到普遍性,它与“修己”“修身”的意义相通于是,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中,儒家哲学的三个最重要的元素及其所建构的理论体系都得到完整表达:伦理实体(礼)、道德主体(仁)、伦理实体与道德主体的互动和谐(克己)。由此奠定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范式。
孟子发挥了孔子“仁”的学说以“人之有道——教以人伦”终极忧患与终极关怀,建立了以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五种伦理关系为核心的“五伦”和仁、义、礼、智的“四德”,从此,以“五伦”为伦理范型、以“四德”为基德母德的中国伦理道德传统便在理论上得到系统建构,“五伦四德”成为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儒家体系的古典形态,在日后发展中形成所谓“孔孟之道”。
道家并不否认伦理,只是在伦理道德之间更注重道德,认为道德自由高于伦理认同。最能诠释道家理论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命运的是《庄子·大宗师》中那个著名的寓言:相濡以沫。“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庄子设计了一种特殊伦理情境——“泉涸”。这段话翻译为现代汉语是:泉水干涸了,鱼儿相伴着搁浅于陆地,与其患难中相互吐口水沾湿对方,以共同生存,不如在江湖中相互忘记,自由自在地生活。由此诞生了中国文化一个延传几千年的成语典故和价值取向:相濡以沫。
在这个寓言中,庄子讥讽相濡以沫的伦理认同,主张相忘江湖的道德自由。然而历史事实却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和中国人孜孜以求的是相濡以沫,庄子竭力告诫的相忘江湖早就被相忘。最直观的证据,是“相濡以沫”成为中国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成语典故之一,而“相忘江湖”也许只是人们在考证“相濡以沫”时的陪衬人。“相忘江湖”被相忘,“相濡以沫”成为民族精神,这不能不说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逻辑和规律,这就是伦理先于道德,伦理认同优先于道德自由。这一历史事实也生动演绎了为何在中国文化史上儒家成为主流和正宗,道家虽然提供了大智慧,却始终难以成为主流。
(摘编自樊浩《“伦理”话语的文明史意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及其《论语》奠定了伦理道德一体、伦理优先的精神哲学范式,其最重要命题是“克己复礼为仁”。
B.礼的伦理实体既可以对仁的道德主体进行诠释,也可以与仁的道德主体进行辩证互动。
C.孟子发挥孔子的学说,系统建构了以“五伦”为伦理范型、以“四德”为基德母德的“孔孟之道”。
D.在困境中互相救助、共同生存是一种伦理认同,在江湖中相互忘记、自由生活是一种道德自由。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段回顾中国伦理道德的文化基因孕育、发端、充分展开的过程,引出核心话题
B.二至四段按照由奠基精神哲学范式到成为“孔孟之道”的顺序,层层递进地展开论述。
C.文章在阐述儒家、道家的伦理道德观点时,都运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
D文章以“相濡以沫”成为典型成语而“相忘江湖”被人遗忘作为论据,形象直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儒家哲学最重要的三要素及其所建构的理论体系在“克己复礼为仁”的命题中得到完整表达。
B.道家主张道德自由高于伦理认同,虽有大智慧,却始终处在民族精神的边缘。
C.庄子探讨的“相濡”或“相忘”,可以在较为普遍的伦理情境中展开。
D.儒家和道家最具有精神基因意义,故二者都符合中国文化的逻辑规律。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自治
刘易斯·托马斯
用指尖操纵打字机,就像骑自行车或在小路上散步,最好是一点也不去想它。一旦想到它,你的指尖就会踌躇,敲到错误的键上。干那些只要熟巧就能干好的事,你一定得放松与每一动作有关的肌肉和神经系统,叫它们自行其是,你自己则不要搅在里面。这并不意味着丢失了权力,因为你要决定干与不干,而且你可以随时进行干预,改进技巧。假如你想倒骑自行车,或者走路要走出别出心裁的慢跑步法,每到第四步就轻跳一步,还要边跑边吹口哨,你可以那样做。假如你集中注意力于每个细节,使每条肌肉都保持紧张、每一步都让全身自由落下,但到最后时刻控制住自己,及时伸出另一只脚阻止下落,到末了你将累得趴下,累得抖成一团。
对于我们在身体内部进行的那些复杂、协调、奇巧无比的操作,现在,其自治权已经有了争论。实验心理学家们最近已经发现,内脏器官可以被训练去做各种事情,就像小伙子学骑自行车一样容易,方法是应用条件反射的工具技术。如果一件事按照人所要求的方法随信号做了,就马上给予合适的刺激来强化刚做过的动作,于是,这件事就形成了条件反射。通过刺激其大脑中的“快乐中枢”,老鼠被教会看见信号就加快或减缓心跳,或改变血压与脑电图的波形。
我是不信这个。
我知道,这种技术是极其重要的。有希望自己说了算,由自己发号施令,像玩玩具火车一样控制自己的细胞活动,人们应该兴高采烈。既然知道脏腑可以被控制,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忽视了它们,而且想到,通过明智地运用人的智慧,可以训练这些原始的结构去做出我们想给它们定的任何标准的行为。
我的麻烦,说句老实话,在于缺乏自信心。如果明天有人告诉我,我将与我的肝脏直接联系,而现在就可以指挥它,那会把我愁死。因为,实事求是地讲,我大不如我的肝脏聪明,另外,体质决定了我没能力做出肝的决定。但愿我不会被迫这样做,永远不要。应当做什么,我一点谱儿也不会有。
关于我身上的其他部件,我有着同样的感觉。不管它们干什么,没有我的干预,它们都会更幸运。理论上,接管脑子或许有些诱惑力,但我不能想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做。我会失去联系,把事情弄乱,在错误的时候开启错误的细胞,丢三落四。我怀疑到那时我究竟能不能产生我的思想。我的细胞生出来,或分化出来,就知道怎样一起干这样的事。如果我插进来组织它们,它们会反感,也许会吓坏了,也许会像群蜂一样涌出,涌到我的心室里来。
但我说过,这毕竟是一种诱惑。我从未真正满意过我的脑子的运行,而且,尝试自己去掌管它,哪怕就管一次,或许这是一种乐趣。如有机会,有几样东西我想改变;有些记忆没留下记录就要溜走;另外一些则足够多,宁愿抹掉它们;有些想法我不愿意老是这样不停地放进去;还有那一串串的想法,在里面转了一圈又一圈而永远理不出什么头绪。我一向疑心那里面有些细胞一直在那里瞎混,浪费大部分时间,而我愿意看到它们集中注意力和踏踏实实地工作。同时,如果我来掌管,它们会稍微尊重地听我指挥。
不过,权衡利弊,我想最好还是别卷入这种事务。一旦开了头,要你负的责任就没完没了。我宁愿给我所有的自动功能很多自治权,它们想要多少我就给多少,然后什么都别管,抱最好的希望就是了。想一想,你得操心怎样管理白细胞,跟踪它们,竖起耳朵听着信号,一有情况就赶它们到这儿到那儿,那怎么得了!开始你还能为有了所有权而闪过一丝自豪,然后,这种事就会让你疲惫和衰弱,那就没有一点工夫干别的了。
那怎么办?不能把这种技术放在一边就完事儿。如果这个世纪我们还学到了什么,那就是,一切新技术,不管有利有害,迟早都要被应用。我们的本性就是要这样做。不能指望使条件反射这种技术例外。我们会被驱使着去给它派上用场,去费力跟我们的内部环境交往,去胡乱干涉。它会消耗我们这样多的能量,致使我们到头来会进一步跟外界事物切断联系,失去生活乐趣的主要源泉。
(节选自《细胞生命的礼赞》)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列举“慢跑步法”旨在说明人集中注意力于每个细节,保持肌肉紧张,最终让人更加疲劳,不如让器官自己管理自己。
B.实验心理学家通过刺激老鼠大脑的“快乐中枢”,使其相应的内脏器官产生不同的反应,这种实验依照条件反射原理进行。
C.“它们会反感,也许会吓坏了,也许会像群蜂一样涌出,涌到我的心室里来”形象地说明了人如果管理细胞将带来的危害。
D.“如果我来掌管,它们会稍微尊重地听我指挥”说明作者对记忆能力的看重,体现了他对过去自己记忆能力的怀疑和否定。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列举人类操纵打字机等一类工作要靠人体的自治完成的例子是说明人不能干预或强制管理,一旦干预就会出错的道理。
B.用“像玩玩具火车一样控制自己的细胞活动”既体现了能够管理自身内脏器官的愉悦感,也表现了作者对这种技术使用的信心。
C.作者说所有新技术最终都会被应用,尽管有些技术用起来可能比较费力,是为了证明人类亲自管理身体是可行的,是利大于弊的。
D.文章内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容易引发读者普遍关注,同时观点新颖独到、科学性强、知识性丰富,有利于读者开阔眼界。
6.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我是不信这个”的原因。(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华尔脱·密蒂的隐秘生活
詹姆斯·瑟伯
“不要那么快!你把车开得太快了!”密蒂太太说,“你开得这么快干什么?”“嗯?”华尔脱·密蒂说。他瞧瞧坐在身旁的妻子,吃了一惊。她看来完全是陌生的,像是人群里冲他嚷嚷的一位素不相识的女人。“你开到五十五英里了,”她说,“你明知道我不喜欢快过四十英里。”华尔脱·密蒂默默地开向华脱勃雷镇。“你又神经紧张了,”密蒂太太说,“今天你又有毛病了,我劝你找任肖大夫检查一下。”
华尔脱·密蒂把汽车停在他妻子要去卷头发的那座大楼前面。“我在这儿卷头发,你不要忘记去买套鞋。”她说。“我用不着套鞋。”密蒂说。“这些话用不着再提了,”她说着下了车,“你已经不再是年轻人了。”
等他从铺子里再走到街上,手臂下挟着一个装套鞋的盒子,华尔脱·密蒂使劲想他妻子还告诉他要买的什么东西。她叮嘱了两次,就在他们离家到华脱勃雷镇之前。在某种程度上,他讨厌每星期到镇上来的旅行——他总得要出点什么差子。“克林尼克斯”卫生纸,他想,“施贵宝”药丸,刮胡子刀片?不是。牙膏,牙刷,小苏打,金刚砂?他不再费力去想了。可是她会记住的哟。“那个叫什么的东西在哪里?”她会问,“不要对我说你忘掉买那个叫什么的了。”一个报童喊着有关华脱勃雷审判案的什么事情。
……“也许这个会引起你的记忆来。”区检察官突然对证人席上那个默不作声的人送过来一把重型自动手枪。“你以前曾经见过这个吗?”华尔脱·密蒂接过了枪,内行地看了下。“这是我的魏勃莱-伐克50.80.”他镇静地说。法庭里顿时发出一阵骚动的嗡嗡声。法官敲敲木槌叫人们遵守秩序。“我相信你用任何武器都是个能手吧?”区栓察官暗示说。“抗议!”密蒂的律师喊了起来。“我们已经证明被告不可能开这一枪。我们已经证明他在七月十四日晚上,右手是吊在绷带里的。”华尔脱·密蒂伸出手来轻轻一挥,吵吵嚷嚷的律师便不出声了。“我能够用任何一类枪支在三百英尺外使左手把葛利高雷·费佐斯特打死。”他平静地说。法庭里爆发了一阵大混乱,在疯子般的吵嚷声中听见一声女人的尖叫,突然有个漂亮的一头黑发的女郎投身在华尔脱·密蒂的臂圈里。区栓察官狂暴地打她。没有离开他坐的椅子,密蒂就在区检察官的下颚上打了一拳。“你这个卑鄙的狗杂种!”……
“小狗饼干。”华尔脱·密蒂说。他站住脚步,华脱勃雷的高楼大厦拨开法庭的迷雾,又围在他身旁了。一个女人从他身旁走过,笑了。“他说‘小狗饼干’。”她对同伴说。
他妻子一刻钟之内可以在理发店里完事了,密蒂瞧瞧他的表,除非他们在吹干头发时出了麻烦,有时候,他们就在烘干时出麻烦的。她不愿比他先到旅馆;她愿意他照常先在那儿等她。他在旅馆休息室里找了把大皮椅,而朝着窗,把套鞋和小狗饼干放在椅旁的地板上。他随手拿了本过期的《自由》杂志,便埋头坐在大皮椅里了。《德国能够从空中征服世界吗?》华尔脱·密蒂看着轰炸机和街上废墟的图片。
……“炮轰使小拉莱昏晕了,长官。”中士说。密蒂上尉透过乱蓬蓬的头发望望他。“把他抱到床上去,”他疲惫地说,“让他跟别人在一起。我一个人去飞。”“但是你不能去,长官,”中士急切地说,“要两个人才能驾驶轰炸机,而且高射炮火在上空又那么厉害。冯·列切受飞行队就在这儿和骚列之间。”“总得有人去炸掉那个军火库的。”密蒂说。密蒂上尉站起身来,用皮带束好了他那把魏勃莱一伐克自动手枪。“要飞过四十公里的地狱之火,长官。”中士说。密蒂喝干了最后一杯白兰地。“说到底,”他温柔地说,“又有哪儿不是地狱?”大炮的轰击声越来越密了。华尔脱·密蒂走向地下掩蔽室的门口,转过身来向中士打个招呼。“再见!”他说……
有什么在打着他的肩头。“我在旅馆里找遍了你,”密蒂太太说,“为什么你要躲在这把破椅里?你打算让我怎样找到你呢?”“事情越来越紧了。”密蒂舍糊地说了声。“什么?”密蒂太太说。华尔脱·密蒂说:“你明白吗,有时我也会在想些什么的?”她盯了他一眼。“等到了家,我要给你量量体温。”她说。
他们从那扇一推就发出轻轻的像嘲弄声的旋转门走出了旅馆。到停车场要走过两排房屋。到了街角的杂货店,她说:“在这儿等我,我忘掉要买的东西了。用不了一分钟。”她花了比一分钟更多的时间。华尔脱·密蒂点燃了一支烟。天开始下雨了,雨里夹着雪子。他贴着杂货店的墙边站着,吸着烟。
……他并着脚跟挺出胸部。“不蒙鬼手帕不行吗。”华尔脱·密蒂讥嘲地说。他狠狠地最后吸了口烟头,啪的一声扔掉了。接着,在嘴唇上带着那种淡淡的一掠而过的笑容,他面对行刑队,挺直而屹立,自傲而轻蔑,“永不战败”的华尔脱·密蒂,到最后关头还是不可思议的。
(译者冯亦代,有删改)
【注】段落前带有省略号的三段内容,是华尔脱·密蒂的想象。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开篇就展开华尔脱·密蒂和太太之间的矛盾,然后从密蒂看太太是陌生人等明确密蒂的悲剧是由妻子对他的冷漠造成的。
B.小说用密蒂买了套鞋后忘记了妻子让他买的其他东西的情节,引出密蒂和妻子每周都到镇上的情况,以及密蒂对此的反感情绪。
C.密蒂无论是把自己塑造成“神枪手”还是勇敢的上尉,或者是想象自己临行刑时的面带微笑,都体现了他内心对“英雄”的追求。
D.小说没有着重描摹密蒂生活的客观世界,而是着力表现密蒂的内心,让他的想象和现实交叠,串联起小说的情节。
8.小说是如何让读者相信华尔脱·密蒂担任二战时期的上尉的情节是他幻想出来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现代派文学总体特征可以分为危机(人或事物遭遇的困难、危险)、异化(人或事物演变成不同类型)、怪诞(古怪、荒谬)等三个方面。这篇小说是如何体现现代派文学这三个特征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七年夏,公会吴于鄫。吴来征百牢,子服景伯对曰:“先王未之有也。”吴人曰:“宋百牢我,鲁不可以后宋。且鲁牢晋大夫过十,吴王百牢,不亦可乎?”景伯曰:“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君若以礼命于诸侯,则有数矣。若亦弃礼,则有淫者矣。周之王也,制礼,上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今弃周礼,而曰必百牢,亦唯执事。”吴人弗听。景伯曰:“吴将亡矣,弃天而背本。不与,必弃疾于我。”乃与之。
太宰嚭①召季康子②,康子使子贡辞。太宰嚭曰:“此何礼也?”对曰:“岂以为礼,畏大国也。大国不以礼命于诸侯,苟不以礼,岂可量也?有由然也。”反自部,以吴为无能为也。
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对曰:“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毫社,囚诸负瑕。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音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节选自《左传·哀公七年》)
注释①〔太宰嚭〕吴国大夫。
②〔季康子〕鲁国正卿。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B.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C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D.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疾”意为痛苦、祸患,与《劝学》中“声非加疾也”的“疾”含义不同。
B.“小所以事大”的“所以”指用来,与《师说》中“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含义相同。
C.“乘”,数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千乘之国”的“乘”含义相同。
D.“君之贰也”的“贰”意为副手,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吴国认为,宋国献给了吴国百牢,鲁国献给吴国的不能少于宋国:而且鲁国献给晋国大夫的就超过十牢,更应该献给吴国百牢。
B.景伯反对给吴国百牢,一是先王没有做过这样的事;二是吴国抛弃上天而背弃根本,将会灭亡。尽管吴国会嫉恨鲁国,也不给吴国。
D.季康子想要攻打邾国,景伯认为人民靠城邑来保护,城邑靠德行来保护,不能失去了信与仁这两项德行,其他大夫们也表示反对。
C.吴太宰嚭召见季康子,季康子没有应召,子贡告知太宰嚭,这是因为害怕吴国,若大国不用礼仪来命令诸侯,后果很难估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晋范鞅贪而弃礼,以大国惧敝邑,故敝邑十一牢之。(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以陵我小国。(5分)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绵谷①回寄蔡氏昆仲②
罗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
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
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
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释:
①〔绵谷〕与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均为四川地名。
②〔蔡氏昆仲〕指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首联用叙述的笔法回忆自己两次游锦江的情景,对往事充满了怀念,流露喜悦之情。
B.颔联总写锦江春景,极写诗人游览所见之美;“碍”与“遮”用笔迂回,别有一番意味。
C.颈联的“牵”和“带”富有拟人色彩;“肠断”一词用语极为夸张,抒发感情深刻而有力。
D.尾联诗人回首远望,寄写心中的情思,“因君”二字突出了友人在诗人心中的地位。
15.请结合诗句分析,这首诗是如何抒发感情的?(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先进》中写到孔子的四个弟子侍坐时各言其志,子路的志向是,用三年时间治理一个饱经忧患的千乘之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第二十四章》》中劝诫人不要固执己见、自以为是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格物致知”这一成语出自《礼记》,意思是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原文说:“致知在格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3分)
中国历来有元宵赏月的传统,古诗有云:“爱元宵三五风光,月色婵娟,灯火辉煌”但是特别有意思的是“十五的月亮十六圆”,壬寅虎年正月里的月亮却是“十五的月亮十七圆”,最圆时刻(望)出现在2月17日0时56分。
17.下列句子中的“意思”和文中加点的“意思”,含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门外阴沉沉的,一股冷气灌进屋里,有下雪的意思了。(杨朔《三千里江山》)
B.犹恨东风无意思,更吹烟雨暗黄昏。(张嵲《墨梅》
C.武松笑道:“不成意思,众高邻休得笑话则个。”(施耐庵《水浒传》)
D.贾迎春姊妹见众人无意思,也都无意思了。(曹雪芹《红楼梦》)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8分)
我决定步行回家,我喜欢走夜路,何况此时夜凉如冰,我越过立交桥,走进了二环路西侧人行道,这条环路是北京塞车最严重的道路之一。白天黑夜,红尘万丈,车流缓缓,永远像一条黏稠的河。不知不觉,我发现已经走到了朝阳门立交桥附近。忽然想起朝阳门里北街上有一家专卖门钉肉饼的小店——对,去吃门钉肉饼。
这是个很小的小店,南北进深不足三米,东西长顶多十几米,七八张桌子,大概是屋子里太热了,只有三四张桌上有人,每个人面前都有一盘门钉肉饼,烙得焦黄,渗着油光,让人馋涎欲滴。
“外边坐吧,外边有桌子,凉快。”
看我在杯盘狼籍的几张桌子之间犹豫,一个女孩子走过来,用手里的筷子和盘子向门外指了指,对我建议,店门外是摆了几张桌子,那里肯定凉快,可是我固执地挑了一张桌于坐了下来,让女孩子把桌子收拾干净,然后要了六个门钉肉饼和两碗小米粥。
牛肉饼和小米粥很快都端来了,热气、香味混在一起,让我食欲大振。
往小碟子里倒了醋和辣椒油,然后在酸和辣的合奏里,我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又心满,又意足。
18.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文中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李时珍花了二十多年时间,才编成这部药学经典——《本草纲目》.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到山上打柴的记忆是幸福而快乐的——尽管那是童年十分辛苦的一种劳作。
D.你不能用这么简单的方式对待一个人——一个有活力、有思想、有感情的人。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我心满意足地把饼和粥都一扫而光。”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5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①在人们固有的观念中,动物会因为繁衍、觅食等原因,②不断地行走、迁徙。③植物则是扎根在一块固定的土地上,④除非人为挪动,否则永远位于“静止”状态。⑤但是,在大自然中确确实实存在着一些可以“行走”的植物。⑥卷柏被称为遇水而安的迁徙者,⑦这是一种会走路的、生活在南美洲的植物。
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所以当水分不足的时候,它就会展开“自救”,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然后让整个身体蜷缩成一个圆球,随风在地面上滚动。当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这个圆球就会迅速打开,根又重新钻到土壤里,安居下来。为了探究卷柏的生存奥秘,一位植物学家对卷柏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用挡板图出一片空地,把一株卷柏放入空地中水分最充足处。卷柏便扎根生存下来。几天后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卷柏便抽出根,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实验者隔绝了它移走的一切路径。不久,卷柏又重新扎根在那里,在几次将根拔出都动不了的情况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此时卷柏的根已深深地扎入泥土,而且长势比任何一段时间都好。
20.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语病,请指明标号并加以改正。(3分)
21.请根据你对语段的理解,将植物学家的卷柏实验过程补充完整。要求条理清晰,句子简洁流畅,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奋斗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往往荆棘丛生、充满坎坷。强者,总是从挫折中不断奋起、永不气馁。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遇留给善于和勇于开拓创新的人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数人生成功的事实表明,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广大青年要自觉听从党和人民召唤,胸怀“国之大者”,担当使命任务,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施展抱负、建功立业,立志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请结合材料,以“争做"自找苦吃,的好青年”为主题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