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红岗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4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8 分)
儒家学派主张“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通‘叛’)矣夫”;道家学派认为“礼者,道之华而乱之首也”。对礼的不同认识表明两派( )
A. 所处阶级立场不同 B. 学术观点迥异
C. 目的上具有相通性 D. 思想主张趋同
《汉书·武帝记》记载:“元封三年(公元前 108 年)春,作角抵戏(古代角力、角技艺射御的歌舞之戏)三百里内皆来观”;“元封六年夏,京师民观角抵戏于上林平乐观”。
《汉书·西域记》记载:“(武帝时)设酒池肉林以飨四夷之客,作角抵之戏以观视之。”这说明汉武帝时期( )
A. 市民阶层扩大推动世俗文化发展 B. 耕战结合的观念已深入人心
C. 已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 角抵活动展示了汉盛世景象
公元 6 世纪初期,地处今天河北、山西北部及内蒙地区的人口大量迁到今天的河南、陕西关中的农耕富饶之地。推动这次北方人口较大规模迁移的因素是( )
A. 封建生产方式的扩展 B. 黄河流域的长期持续分裂
C. 中国政治中心的东移 D. 少数民族政权的政治改革
下图反映了宋代( )
A. 层层考核杜绝徇私舞弊 B. 分化事权导致机构臃肿
C. 高度专制造成政风因循 D. 兼顾集权与考核的实效
下表是清初热河蒙地的状况。这反映了清初热河蒙地( )
(1) 汉族农民给蒙旗王公贵族做工种地,后者以土地耕作权作为工资支付给汉族农民。
(2) 蒙旗公署或王公贵族将大片荒地交给汉人“揽头”,由揽头召佃垦种, 垦荒佃农通过向揽头缴价等方式获得永佃权。
(3) 蒙族贫苦牧民、箭丁以“倒卖”、卖契的形式,将土地耕作权卖给汉族 农民,保留单纯的收租权。
(4) 在佃农对土地长期耕作或佃权的多次转移过程中,逐渐形成永佃权。
A. 男耕女织的经营模式 B. 生产关系的变革
C. 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D. 自耕农经济发展
方汉奇在《中国近代报刊史》中指出,同盟会——国民党系统新创报纸《民生报》、《民立报》、《民强报》,共和党一进步党《民声日报》、《共和民报》,自由党《民权
报》,国家学会《国权报》,国民联合会《中华日报》,中华民国工党《觉民报》。这些报纸的创办( )
A. 表明中国民主政治步入正常发展轨道 B. 推动了新文化运动民主思想传播
C. 反映出民国初年政党政治的初步尝试 D. 说明三民主义革命任务基本完成
7.1900 年到 1936 年,中国的进口商品品类发生巨大变化,其中生活用品占比从 90%逐步下降到 55%,而与生产建设相关的商品则大幅增加。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
A. 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B. 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C. 产业结构趋于合理 D. 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经济特征
8.1938 年 9 月 29 日至 11 月 6 日,中共六届六中全会召开,大会以毛泽东名义写信给蒋介石:“敝党中央六次全会,一致认为抗战形势有渐渐进入一新阶段之趋势。此阶段之特点,将是一方面更加困难,然又一方面必更加进步……”其旨在( )
A. 积极准备红军改编 B. 巩固扩大抗日阵线
C. 粉碎日军速战计划 D. 争取抗战最后胜利
《朝鲜停战协定》签订后,毛泽东与中共中央领导人研判形势:世界大战大致十年到十五年打不起来,争取十五年不打仗是有可能的。为抓住这来之不易仍充满变数的和平机遇, 中共中央( )
A. 大力开展“一化三改”的建设 B. 以“八字”方针指导国民经济发展
C. 建立门类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 D. 提出了建设“四个现代化”的目标
一份档案中记载了湖北省某地的地名变迁:1960 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人民公社七里界大队第五小组;1983 年,湖北省黄冈地区鄂城县石山乡七里界村第五小组;2001 年,湖北省鄂州市鄂城区石山镇七里界街道 5 号。上述记载可以用于研究当地( )
A. 农业合作化的进程 B. 所有制结构的调整
C. 城市化发展的状况 D. 城乡间差距的缩小
世纪初,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本着构建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命运共同
体”“利益共同体”的理念,描绘出一幅海陆交相呼应的新蓝图,开辟了沿线各国政策沟
通、道路畅通、贸易联通、民心相通新途径,并开启了上海合作组织、亚投行、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等新合作模式。这些举措旨在( )
A. 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完善 B. 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
C. 构建新型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D. 贯彻落实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公元前 1000 年的一份纸草文献上书写:男奴隶西姆,从善良的织布匠哈甫家逃走了……
西姆身高 5 英尺 2 英寸,红脸,茶色眼珠……如果谁能把他带回哈甫的店铺来,赏一个金币。技艺高超的织布匠哈甫总是应诸君的要求织出最好的布匹来。对此最为合理的推断是A. 古埃及具有商业契约精神 B. 古巴比伦黄金流通范围广
C. 古希腊手工业发展水平高 D. 罗马帝国奴隶制走向崩溃
“古希腊以城邦制度闻名于世,许多独立小国并存的形态贯穿了希腊文明的始终。城邦的理想是独立与自足。因此,城邦的人口数量是政治家和思想家关心的问题。”根据材料, 下列观点最能得到古希腊城邦政治家和思想家认可的是( )
A . “人口的大量增加是一个城邦兴旺的标志” B . “对公民人数进行控制,防止过多或过少” C . “为了吸引外邦人可以赋予他们政治特权” D . “奴隶是城邦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图为古代世界的帝国扩张示意图,在该帝国统治下( )
A. 希腊文化的中心逐渐东移 B. 西亚和北非文明区首次被统一
C. 罗马法体系推动社会发展 D. 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
美国学者戴利说:“罗马的法律体系里普遍包含着当地的习惯法,即便在公元 212 年所有罗马帝国统治下的自由民都被赋予公民权之后,也依然如此。帝国境内的法官除了援引成文法,还享有遵循并建立判例的权力。”戴利意在强调( )
A. 万民法具有普遍的适用性 B. 市民法与习惯法密不可分
C. 罗马法维护统治阶级利益 D. 罗马法具有灵活实用特点
在西欧中古后期,王室法逐渐成为王国统一适用的法律。庄园法是调整内部领主和农民关系及农业生产关系的法律。城市法是关于城市基本制度和市民生活的法律。商人法逐渐成为调整商人自治共同体内部关系和城市贸易、海外贸易等商事活动的法律。这些法律( ) A.为西欧近代民主宪政提供了依据 B.服务于西欧多元社会结构的需求
C.加剧了庄园经济与城市经济矛盾 D.增强了各民族国家内部统一力量
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
A. 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
C. 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 限制了贵族权力的滥用
日本学者山鹿素行(1622—1685)按照中国《朱子小学》的模式写成武家教科书《武教小学》,目的是把武士子弟培养成正行正知,符合武士道标准的有用人才,并强化武士实践道德的自觉性。这反映出日本( )
A. 强化武士忠君观念 B. 善于学习先进文化
C. 重视国民小学教育 D. 以理学为正统思想
“国王和四个大区长官,组成“最高理事院”,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其下设置从万户、千户、百户到十户的各级官员。严密的组织管理,使国王得以了解和掌控全国,包括从十户长逐级呈报上来的每月出生和死亡的男女人数。职位世袭,特权代代相承。”材料所涉国家的建立者是古代( )
A. 印加人 B. 波斯人 C. 埃及人 D. 班图人
“新世界一出现,基督教和亚里士多德知识体系立刻左右支绌:古罗马普林尼的《自然 史》虽有 37 卷,但没有一卷提及骆马;牛津、巴格达等地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医学著作,但对梅毒却只字不提;托勒密等人先前绘制的精美的世界地图,根本不及事实真相之一半。”这段文字表明( )
A. 新航路开辟带来了认知重构 B. 对中古知识体系的全盘否定
C. 宗教改革发生有其根本原因 D. 树立质疑权威的理性世界观
中国古代的移民主要是由北部和西部地区向中原地区移民,由山区向平原地区移民。但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的移民趋向,则主要是从人口稠密的大河下游三角洲地区向大河中游和上游山地逐渐推进。明清时期长江流域和南方各省移民趋向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 自然环境的变迁 B. 区域分工的出现
C. 人口政策的调整 D. 高产作物的传入
面对葡萄牙和西班牙日益尖锐的矛盾,1493 年,罗马教皇作出仲裁:在亚速尔群岛和佛得角群岛以西 100 里格的地方,从北极到南极画一条分界线,史称“教皇子午线”。规定该线东西两侧分属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势力范围。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
A. 拉丁美洲完全处于列强的殖民统治之下 B. 近代西方的国际法尚未正式形成与成熟
C.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D. 教皇仲裁成为解决利益冲突的主要手段
一位奥斯曼帝国的官员在 1625 年记载,“以前,印度信德和中国的货物通常都是先运到苏伊士,再由穆斯林转运到世界各地。但现在这些货物却被装上了葡萄牙、荷兰和英国的船只,再从那里转往世界各地。欧洲人将自己不需要的东西运往伊斯坦布尔和其他伊斯兰国……伊斯兰国家的黄金和白银变得越来越少。"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 )
A. 商业革命的发生和扩展 B. 欧洲人对贵金属的狂热追求
C. 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D. 奥斯曼帝国阻断东西方商路
从 18 世纪开始,英国东印度公司对东南亚香料的兴趣逐渐减弱,茶叶、棉花等新商品的占比大幅增加。英国新设立北婆罗洲公司,将东南亚地区作为印度和中国之间的贸易中转站。这反映出( )
A. 东南亚地区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 B. 工业革命使英国的综合国力上升
C. 特许公司是殖民扩张的重要工具 D. 东方从属于西方的贸易格局形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小题,共 52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 分)
材料 下图是人类社会早期历史发展脉络,它反映了人类社会早期文明。
结合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相关知识,紧扣图中所示的一个或多个逻辑线索,拟定一个论题, 并予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14 分)
材料一
中国与东南亚地区有着长期的频繁而密切的往来,其中以明朝初年的郑和下西洋一事最为典型,这也是双方文化交流的顶峰。通过郑和下西洋,中国加深了同东南亚地区各国的文化交流,双方以友好访问、贸易往来和移民落户等方式,促进了彼此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方面的交流互鉴。
——摘编自杨振中、陈一能《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交流—以郑和下西洋为例》
材料二
自 1565 年起,西班牙侵占并统治菲律宾 300 多年。西班牙对菲律宾的殖民统治具体而言, 在政治上,西班牙移植了中央集权的专制主义殖民制度;经济方面,西班牙在当地大都推崇封建的“赐封制”、贸易垄断制,也曾短暂地采取对外开放政策;在文化上,天主教会成为殖民统治的精神支柱,实行“政教合一”的政策,并且大力推广西班牙文化。
——摘编自吴文祥、胡莹、周扬《气候突变与古文明衰落》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初年的中国和 16 世纪的西班牙对东南亚地区地区不同的政策取向。(9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西班牙殖民菲律宾的影响。(5 分)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 分)
材料一
司马迁奠定了传统中国对“世界”的历史叙述的基础。司马迁已经具有了很明显的“世界意识”,在《史记》中,除了“我者’的汉朝外,周边的“他者”包括北方强大的匈奴,以及朝鲜、南越、乃至西方(西亚、中亚),包括了现在亚洲的大部。司马迁笔下的世界是以本国为圆心, 逐级放大的“同心圆”。在司马迁看来,虽然匈奴和汉朝在事实上是平等的,但是汉朝在文化上是先进的,外面的世界则是“中国”的“四裔”,而这些都是没有开化的野蛮人。
——摘编自葛兆光《传统中国史学中的世界认识》
材料二
1901 年,梁启超在《清议报》上发表的《中国史叙论》一文中提出了中国史在世界史中的地位问题:“今世之著世界史者,必以泰西各国为中心点……而自今以往,实为泰西文明与泰东文明(即中国之文明)相会合之时代,而今日乃其初交点也,故中国文明力未必不可以左右世界,即中国史在世界史中,当占一强有力之位置也。”自 1902 年起,梁启超在《新民丛报》连续发表《中国地理大势论》等文章,开展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地理与文化关系的系统研究,“这些研究不同于以往如《史记·货殖列传》的自我疆域检阅,也不同于《海国图志》一类对纯地理意义上的异域空间的发掘,而是创造性地阐释世界是各不相同的地理空间的组合。”
——摘编自郑大华《从“天下”走向“世界”》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司马迁与梁启超“世界观”的差异。(6 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世界观”形成的背景。(8 分)
28.(1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法经》是中国最早的成文法典。据《晋书·刑法志》载:“是悝为魏文侯相,撰次诸国法所为。”《法经》共分六篇:(一)盗(侵犯财产),(二)贱(伤人身体、犯上作乱),(三) 网(审判),(四)捕(追捕),(五)杂(其他犯罪行为),(六)具(量刑规定)。法典视盗、贼独重,其称“盗符者诛,籍其家。盗玺者诛。议国法令者诛,籍其家,及其妻氏”,还规定“窥宫者膑(挖膝盖骨),拾遗者刖(砍脚),曰为盗心焉。”《法经》是法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其精神延续于北魏,又为唐宋明清律之太祖也。
——摘编自吕思勉《中国通史》
材料二
公元前 449 年罗马颁布了《十二铜表法》。其内容如下:
项目 主要内容 备注
表一:传唤 诉讼规定
表二:审理 司法审理
表三:执行 判决执行
表四:家长权 身份
表五:继承与监护 遗产和债务继承 出现“借贷”、“买卖”等契约
表六:所有权 所有权转移
袁七:房屋和土地 邻里关系
表八:私犯 伤害、盗窃、诈骗等 刑法制裁仅 10 条,余皆民事处 罚;公然唱侮辱他人的歌,处死刑
表九:公犯 犯罪
表十:宗教 宗教仪式与习俗
表十一:婚姻 平民与贵族不得通婚
袁十二:补充 祭品和债权占有
——摘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宄》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法经》与《十二铜表法》立法理念的相同之处,说明不同之处及其主要原因。(12 分)2021 级高(二)下学期期末考历史答案
一、 选择题(总分 48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D D B C A B A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B B D B C B A A
题号 21 22 23 24
答案 D B A C
二、非选择题(总分 52 分)
25.【答案】(12分)
示例:
论题:原始农业发展是人类早期文明发展的基础。(2分)
阐释: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示意图显示,埃及、印度和中国等地的早期文明都是在原始农业产生并发
展后兴起的,这是因为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使人类社会不仅有一定的生活保障,走向了定居生活,
而且也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分工的出现,为人类社会早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如中国的早
期文明,制作陶器、形成定居聚落,都是基于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同时也是由于农业的发展,人类
社会产生了贫富分化,进而形成阶级和阶级对立,最终形成了早期的国家形态和文字,人类进人文明社
会。(8 分)
综上,原始农业既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推动人类社会产生了早期文明。(2分)
(注:若以人类早期文明具有多元性、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文明的发展等作论题,言之有理即可)
26.【答案】(14分)
(1)政策取向:明初中国尊重东南亚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干涉其内政,西班牙在菲律宾建立殖民统
治,并与葡萄牙、荷兰等国展开早期殖民争夺;明初中国通过朝贡贸易给予东南亚国家以经济实
惠,西班牙通过马尼拉大帆船等垄断贸易,追求利益最大化;明初中国尊重当地宗教信仰和风俗习
惯,开展和平友好的文化交流,西班牙借助天主教会势力,对菲律宾本土文化大加破坏。(三个角
度9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2)影响:客观上助推了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世界市场的形成(加强了全球经济联系);
给菲律宾民众带来深重的灾难:阻断了菲律宾民族文化的独立发展进程。(5分,答出两点给4分,三点给
5分)
27.【答案】(14分)
(1)差异:司马迁以中国为世界的中心,中国文明处于领先地位,主张华夏中心论;梁启超突破了传统
的华夏中心论和西方中心论,认为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西方文明存在着交流等。(1
点3分,2点6分,共6分)
(2)背景:列强侵华,民族危机加深;西方文明传入,传统天下观受到冲击;近代地理知识的传播;先
进知识分子主动学习西方;梁启超个人丰富的知识和强烈的文化自信等。( 1点2分,4点8
分,任答4点即可,共8分)
28.【答案】(12分)
(1)相同之处:保护私有财产;轻罪重罚(或重惩罚)。(任答 1 点 2 分)
不同之处:《法经》重刑法;《十二铜表法》重民法保护。
《法经》强调等级;《十二铜表法》体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精神。(4 分)
主要原因:维护地主阶级统治需要,平民与贵族斗争结果;小农经济的产生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
法家思想的影响,自然法思想、人文精神的熏陶。(6 分)
第 1 页
{#{QQABJDQKAEAgoggCgoABJIAARgCAEQVFgACkkICQQkBkBACAACACgOgOBRBAEAsMAsIAACABCNAFBAB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