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部编版八年级第一学期
14《背影》
朱自清
一、学习目标及要素
(一)学习目标
1.品读特定意象“背影”的相关语段,理解其中蕴含的深情。
2.品味平实且饱含情感的叙述语句,概括、梳理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学习要素
1.特定意象“背影”反复出现,承载着“父子亲情”的永恒母题。
2.关注隐讳的叙述语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
二、文本分析
《背影》发表于1925年,1930年选人语文教材,这篇散文在不同时期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中均有出现。作者曾说过:“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来信里的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的泪如泉涌。我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文章主要叙写了作者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思,通过“背影”这一特定意象,刻画了“父亲”这一真实具体的人物形象,看似叙述家常的琐事,却记录了作者丰富的个人情怀,真挚朴实的情感流淌其间,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作者写父亲,没有选择正面描写,而是选择了父亲的背影,通过这种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反映人物的行为特点和精神世界。“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这是儿子回忆父亲时选定的一个特定角度。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穿过月台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背影后面有着怀揣复杂心绪的儿子那深情注视的目光。“背影”这一意象固然能体现出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但也绝对不能忽略作者通过“背影”来体会父爱的那颗心和那双眼。
三、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精读围绕“背影”所描叙的情景,通过品析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感受父爱深沉
(二)导入
请同学们回忆写父亲、母亲的文章。如果让你来写自己的父亲,你会选择个怎样的视角?通过这个视角想要表现一位怎样的父亲呢?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说背影
通读全文,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这是一个( )的背影。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七嘴八舌说背影
通读全文,用一个词语或短语概括这是一个( )的背影。
如:父亲的背影一点明了本文的叙事对象;蹒跚的背影——表明了父亲行路时的艰难,概括了人物年老、身材肥胖等特点;感人的背影——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情感;父亲买橘子的青影——概括了文章的主体事件;充满回忆的背影——明确了文章属于回忆性文……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最佳插图评背影
如果课文中需要配一张插图,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合适的图片,圈画出该图和文中对应的语句,并陈述一下你选择该图的理由。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最佳插图评背影
如果课文中需要配一张插图,请选择一张你认为最合适的图片,圈画出该图和文中对应的语句,并陈述一下你选择该图的理由。
图一:“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图二:“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图三:“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
三张图片是父亲在南京浦口车站为“我”买橘子时不同阶段的动人情景,细节刻画中均能体现作者观察之仔细,用词之精准,感受父爱之深刻。“蹒跚”的意思是“走路摇摆的样子,不方便”。结合文本可知,父亲年纪大了,又是一个胖子,所以腿脚不灵活,走路动作缓慢,有些摇摆。再加上铁道边的路并不好走,需要爬上爬下,但父亲还是坚持自己去给“我”买橘子。比如图二中所描绘的“攀着”“向上缩”“向左微倾”一系列动作,既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也传递出这份深爱背后的艰难和不易。这样描述,表达出“我”对父亲的细致观察,对父爱的深切理解,为下文“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从情感上进行了蓄积和铺垫。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透过衣着看父子
通读全文,找出有关父子衣着的描写,然后进行比较、思考,体会其中的深情厚爱。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透过衣着看父子
通读全文,找出有关父子衣着的描写,然后进行比较、思考,体会其中的深情厚爱。
1.我的服装——“紫毛大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2.父亲的服装——“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3:父子服装比一比:你有何发现?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透过衣着看父子
通读全文,找出有关父子衣着的描写,然后进行比较、思考,体会其中的深情厚爱。
1.我的服装——“紫毛大衣”“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2.父亲的服装——“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
3:父子服装比一比:你有何发现?
“我”有一件漂亮高档、能抵御严寒的“紫毛大衣”,作者特意交代是父亲“我”做的。相比之下,父亲的穿着太不显眼了。“黑布小帽”“黑布大马褂”“深布棉袍”,这些语句主要交代了衣服的材质和色彩,看似普通,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情感。文中交代了祖母去世,家道中落,父亲需要外出寻找工作,再加上正值冬天,所以他穿的衣服较为正式且厚重,但衣服材质非常普通。此时还在为祖母守孝的父亲,自然也充满着复杂的心绪:丧母的悲伤、失业的压力、离别的伤感等。此种家境、心境之下,父亲还为北上的“我”做了件紫毛大衣御寒,尽可能把更好的东西给“我”,考虑之细微周到、父爱之浓烈厚重可见一斑。所以,关注父子的装束,并加以比较,不仅能让读者看到一个隐忍含蓄、默默承受的父亲形象,还能深切感受到细致入微、厚重博大的父爱深情。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
1.除了“买橘”之外,“买橘”之前的哪些细节同样让人感到父爱情深?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
1.除了“买橘”之外,“买橘”之前的哪些细节同样让人感到父爱情深?
文章四、五节主要叙述父亲送“我”的过程,整个过程写得非常细碎。特别是“终于不放心”“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这三句,三个“终于”写出了父亲仅仅因送儿子这一件事情,就在诸多小事上反反复复、犹犹豫豫,周到琐碎中让人看到了一个为了儿子操碎心的慈父形象,也自然引出了后文父亲艰难买橘一事。从父亲对儿子的爱这一点来看,文章前后可谓一气贯注,一脉相承。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
2.送别过程中,父子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填写下列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父亲 儿子
第一日 (为找工作东奔西走) 和朋友游逛
第二日 再三仔细嘱咐茶房
买票
(和脚夫讨价还价)
(送我上车并拣定椅子)
(反复嘱咐我、嘱托茶房)
发现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
2.送别过程中,父子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填写下列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父亲 儿子
第一日 (为找工作东奔西走) 和朋友游逛
第二日 再三仔细嘱咐茶房 (认为不必要)
照看很多行李 买票
(和脚夫讨价还价) 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插嘴
(送我上车并拣定椅子) 将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反复嘱咐我、嘱托茶房) (暗笑父亲“迂”)
发现 三、学习过程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四:放大镜中看细节
2.送别过程中,父子的行为表现各不相同,通过填写下列表格,说说自己的发现。?
父亲 儿子
第一日 (为找工作东奔西走) 和朋友游逛
第二日 再三仔细嘱咐茶房 (认为不必要)
照看很多行李 买票
(和脚夫讨价还价) 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插嘴
(送我上车并拣定椅子) 将紫毛大衣铺好座位
(反复嘱咐我、嘱托茶房) (暗笑父亲“迂”)
发现 (父亲忙碌不停,儿子悠闲自在,父亲为儿子几乎倾尽全力,但儿子并理解、认同父亲的所作所为。) 四、课堂小结
送别时父亲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为了儿子倾尽全力,毫无保留,但这份爱,并不被当时的“我”所理解。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在“我”心里掀起了情感狂澜,是因为当父亲在力不从心地攀爬月台时,“我”却坐在垫着紫毛大衣的座位上看父亲。“我”知道父亲过去要费些事,“只好让他去”并非只是在满足父亲的愿望,也有对父亲一贯的冷漠和嫌弃。但当真正目睹年迈的父亲艰难攀爬时,“我”原来那颗冰冷的心被感动了,“赶紧拭干了泪”“赶紧去搀他”这些行为举动包含着担心、歉疚、自责和怜惜。这是父爱伟大之所在,“我”的变化,有力地衬托了父亲这一动人形象。
五、布置作业
面对父亲背影暗暗地两次流泪,“我”是怎样的心理呢?请结合下列两个句子,分别为“我”添加一段内心独白。
1.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2.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三、学习过程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梳理文章的时间脉络和相关事件,理解隐讳叙述中所折射出的父子关系及作者在生活推移中的情感变化。
(二)导入
父亲的背影令人动容动情,有没有细心的同学在阅读中发现;作者是在什么
时候用深情的文字写下这篇动人的文章的?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一:填写时间轴,梳理相关事件
找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按照先后顺序完成时间轴的填写,和文章对比、下,看看有何发现。
时间轴:“那年冬天”——“近几年来”一—“已二年余了”——“最近两年
疑问:为什么“两年不见”首尾反复提及?“那年冬天”指哪一年?“近几年来”来发生了什么导致“不相见已二年余了”?为什么作者不在去北京的路上或到北京之后写下本文,而要到几年之后才写呢?为什么有些事情没有明确叙述呢?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信息连连看
根据材料,将文中的时间词和以下内容连接起来。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的婚姻,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把“朱自华”改名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济陷入困顿,朱自清的二弟几乎失学据《朱自清年谱》记载:父亲朱鸿钩时任徐州榷运局长(运局为民国初年官方所设掌管盐专卖专运的机构),在徐州纳了几房妾。此事被当年从宝应带回的淮安籍潘姓姨太太得知,她赶至徐州大闹一场,终至上司怪罪下来,撤了父亲的差。为打发徐州的姨太太,朱鸿钧花了许多钱,以至亏空五百元,让家里变卖首饰,才算补上窟窿。祖母不堪承受此变故而辞世。
1921年,朱自清北大毕业参加工作,父亲私自扣留了朱自清的工资,父子发生激烈矛盾,朱自清离家出走。
·1922年,朱自清带儿子回家,父亲不准他进门,朱自清只能怅然离开。
1923年,朱自清在温州十中任教,再次回家,父亲不搭理他,父子冷战。
1924年3月,朱自清前往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9月,朱自清抵宁波浙江省立第四中学任教。10月,朱自清携春到春晖中学。
1925年8月,朱自清受聘清华大学,8月底抵北京,开始任教于清华大学,生活自此才比较稳定。同年,父亲写信给朱自清说“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12月;8日,朱自清在泪水中完成《背影》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信息连连看
那年冬天
近几年来
已二年余了
最近两年
1915-1916年
1917年
1921-1922年
1923-1924年
1925年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二:信息连连看
那年冬天
近几年来
已二年余了
最近两年
1915-1916年
1917年
1921-1922年
1923-1924年
1925年
(三)活动设计
▲活动设计三:遥遥相应两日记
如果朱自清有写日记的习惯,1917年和父亲告别后写下一则日记,八年后
(1925年)写好这篇文章后又写下一篇日记,这两则日记大概会写些什么内容?分别表达出作者内心怎样的情感?小组合作,结合文章内容,任选一个时间写一则日记,在班级中交流。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回忆性散文侧重于表达“我”内心情感这一明特点。回忆性散文往往有两个“我”,一个是生活中经历系列事件的“我",一个是回忆往事进行写作的“我”,两者之间会构成一种自我批判或自我发现的关系于是也就有了叙述视角和回忆视角的交错出现,随之而来的是叙述视角的“我"在彼时彼地和回忆视角的“我”在写作本文时的不同感受,让人不仅仅读到了父子情深,还感受到了作为儿子多年之后选择了和父亲和解时的复杂心境。
(五)布置作业
把课文最后一节改为第二人称直接抒情并朗读,然后比较和原文在表达效果上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