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压轴卷)历史试卷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其描述的是( )
A.宗法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2、《阿房宫赋》写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文中提到秦朝的历史事件是( )
A.政治改革、平定六国 B.农民起义、秦朝灭亡
C.焚书坑儒、统一货币 D.平定南方、开凿灵渠
3、汉文帝将齐国一分为七,将淮南国一分为三。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解决边疆危机 B.削弱诸侯势力
C.加快经济开发 D.抑制土地兼并
4、“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 )
A.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 B.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
C.唐朝文化观念兼收并蓄 D.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
5、据统计,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088万户。这主要得益于( )
A.社会经济发展 B.高产农作物引进
C.对外贸易发达 D.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
6、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的共同特点是都借鉴了( )
A.畏兀儿文字 B.藏文字母 C.汉字 D.蒙古文
7、明朝某思想家提出:“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人井自然知恻隐。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该思想家是( )
A.程颐 B.李贽 C.陆九渊 D.王守仁
8、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自强”“求富”为目标的运动,给中国的“窗户”开了一条裂缝,拉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该运动是( )
A.洋务运动 B.清末新政 C.预备立宪 D.五四运动
9、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数侍从在联军开进北京的次日乔装逃跑。经过长途的艰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来。导致太后与皇帝西逃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0、徐中约指出:“民国时期较以前经历更多的痛苦与失序,它重现了传统上紧随王朝衰亡而来的失序与混乱。”下列能体现“失序与混乱”的是( )
A.社会生活文明开化 B.北洋军阀混战割据
C.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D.民主科学思想传播
11、1927年末为扭转革命局面,保存革命有生力量,毛泽东提议“上山”,认为“上山可造成军事势力的基础”,由此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上山”是指( )
A.开展抗日根据地建设
B.实行工农武装割据
C.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
D.实现国共首次合作
12、谢晋元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十月十八日写给兄长的家书中写道:“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信中提到的“沪战”( )
A.取得了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
B.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
C.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
D.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
13、中共参加重庆谈判和北平和谈的共同目的是( )
A.实现和平,减轻人民苦难 B.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C.停止内战,一致对外 D.争取战略主动地位
14、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 )
A.雷锋 B.王进喜 C.焦裕禄 D.邓稼先
15、1958年,在总路线的指导下,中国人民掀起了( )
A.“文化大革命” B.全党整风运动
C.改革开放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6、英国前首相撤切尔夫人说:“英国人不该对香港的回归耿耿于怀,邓小平的构想是最富有天才的创造。”“天才的创造”是指(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求同存异”方针
C.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一国两制”构想
17、中世纪阿拉伯帝国开展了一场翻译古希腊和东方文化典籍的“百年翻译运动”。据此可知,这场运动推动了( )
A.东西方文化的交流 B.欧洲的启蒙运动
C.伊斯兰教文化扩张 D.耶稣传教士来华
18、中世纪西欧天主教会是封建统治的堡垒,因此,“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破,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为此,一场席卷西欧的运动爆发了,这一运动的代表人物是( )
A.马丁·路德 B.但丁 C.哥白尼 D.伏尔泰
19、《资本论》在欧洲常被称为“工人阶级的圣经”,但是在第二版出版时,马克思仍对某些地方进行了修改。这说明马克思主义理论( )
A.具有科学指导的作用 B.揭露了资本家剥削的秘密
C.具有与时俱进性 D.得到了全世界无产者公认
20、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完全走向大国决策者主观意志的反面:他们抱着短期取胜的侥幸心理,却陷入了长期阵地战的僵局。打破德国“速决战”的是( )
A.马恩河战役 B.凡尔登战役 C.索姆河战役 D.日德兰海哉
21、埃及的扎格鲁尔和印度的甘地两个历史人物可以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A.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B.战败国对国际秩序的不满
C.一战后的殖民地解放斗争
D.民族矛盾不可调和
22、“柏林墙”是1961年民主德国政府环绕西柏林边境修筑的边防系统,以将西柏林与民主德国的领土分割开来。民主德国柏林墙的修建是( )
A.美苏热战的表现 B.冷战开始的符号和象征
C.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 D.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
23、下列对赫鲁晓夫改革的评价中,相对比较公允的是( )
A.“发生了根本方向性错误,导致了苏联解体”
B.“对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否定”
C.“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
D.“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
24、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表明一些发展中国家面临的主要问题是( )
A.人口增长过快.社会两极分化
B.发达国家操纵农产品和原料价格
C.发展不平衡,背负巨额债务
D.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25、1993年在欧洲共同体基础上成立,继续向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迈进的联盟是( )
A.欧盟 B.北约组织 C.联合国 D.华约组织
二、材料题
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泰汉时期的长久统一为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障。秦、汉政府就励农民垦荒,调动了农民开发土地的积极性,而铁农具的使用和牛桥的推广,也使更大面积的土地开发成为可能。土填耕作技术、水利湿溉技术、作物栽培技术、蚕桑培育技术都比前代有了明显的提高。此外,黄河流域出现了水稻的种植,麦、菽也在南方有了一定推广,单位粮食生产量较先泰时期也提高了3倍左右。黄河套区、河渲谷地、河西走廊、天山南部以及长江中下游等地区逐渐成为新的粮食产区。
——摘编自王双怀《关于泰汉农业的若干问题》等
材料二 西晋末年,北方陷入了少数民族割据混战的局面,中原地区人民被追四处流迁。而东晋的建立,为南迁百姓提供了一个庇护所。在南迁人民的影响下,南方农业的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使得南方自然条件的优越性得以体现。此外,麦、菽等北方农作物在南方大量种植,使江南地区由水稻一收转向稻麦双收,粮食产量大福度增加,长江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会产区,江南地区的经济地位也日益提高。
——摘编自刘璐《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汉时期农业快速发展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时期江南地区成为重要粮食产区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认识。
27、外交是政治的延续,是实力的体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其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各国人民的民族独立和自主权利是必须得到尊重的。各国人民都应该有选择其国家制度和生活方式的权利,不应受到其他国家的于涉。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材料三 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交汇点,推进大国协调和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同时,中国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变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人教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下册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近代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这一原因反映了当时中国外交的什么状况
(2)材料二体现了新中国奉行怎样的外交政策 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试举两例我国在20世纪70年代所取得的外交成就,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50年代我国在亚非会议上所贡献的“中国智慧”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谈谈新中国外交取得成就的主要原因。
28、新航路的开辟,使人类第一次建立起跨越大陆和海洋的全球性联系。各个大洲之间的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为了探讨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请根据提示,完成如下探究内容,
(1)从《共产党宣言》的叙述中概括归纳有关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
探究一 《共产党宣言》:“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源,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
(2)为了进一步探究,搜集到下面史料,请说出该史料的类型和史料价值。
探究二 陈世元《全薯传习录》中记载:“番薯种出海外吕宋。明万历问,间人陈振龙贸易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间中早饥,振龙子经纶白于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之地遍行栽播。”
参考答案
1、答案:B
解析:西周实行分封制,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从材料中的“立七十一国”来看,材料反映的是分封制,B项正确;宗法制指的是嫡长子继承,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秦朝统一后在全国范围推行郡县制,排除C项;科举制是隋唐时期出现的,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函谷举”指陈胜吴广起义攻下函谷关,“楚人一炬”指项羽引兵西屠咸阳,秦朝灭亡,故选B项。平定六国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功绩,排除A项。焚书坑儒是秦朝时期发生的焚烧典籍、坑杀儒生的事件,统一货币是秦朝统一后,货币统一为圆形方孔钱,二者均属于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C项。秦始皇平定南方后,开凿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D项为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排除。
3、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前期,汉文帝把齐国、淮南国等大封国分裂为小国,目的在于削弱诸侯势力,B项正确;分化地方王国势力与解决边疆危机不符,排除A项;加快经济开发并非汉文帝分化王国力量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汉文帝将王国一分为多个,主要目的并非为了抑制土地兼并,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宝相花’是唐代最具影响力的丝绸纹样,其中蕴含了中国的莲花、牡丹、菊花、欧洲的卷草、忍冬和中亚的葡萄、石榴等形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中国、欧洲和中亚的多种植物汇集在一起,创造出新奇的丝绸纹样,宝相花的形成反映了唐朝文化观念的兼收并蓄特色,C项正确;物产种类决定艺术形式的说法绝对,排除A项;唐王朝开明的民族政策只是宝相花出现的部分原因,与欧洲植物蕴含其中不符,排除B项;审美趣味的世俗化趋向与宝相花作为丝绸新纹样出现不符,排除D项。故选:C。
5、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989年北宋全国户数约650万,1110年增长到约2088万户。”可知,北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数量大量增加,A项正确;高产农作物引进,是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对外贸易发达,是人口增加的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项;政府严格限制土地兼并,不符合宋朝史实,排除D项。故选:A。
6、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契丹大字、契丹小字、女真文字、西夏文在创制时都借鉴了汉字,创制文字都是为了本国的统治,因此C正确,ABD排除。
故选:C。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此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可知,这是“致良知”的思想,明朝中期王守仁提出这一思想,D项正确;程颐是北宋理学家,排除A项;李贽是明朝思想家,但是没有提出“致良知”的思想,排除B项;陆九渊是南宋心学大师,排除C项。故选:D。
8、答案:A
解析:从材料中“自强”“求富”明显可以看出是洋务运动的口号,A符合题干要求;BCD选项都不符合材料特点,排除。故选:A。
9、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6月,为镇压义和团运动,英、美俄、日、法、德、意、奥八国组织联军,从天津向北京进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8月14日,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携光绪帝西逃。选项D符合题意;鸦片战争发生在1840-1842年,A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在1856-1860年,B排除;甲午中日战争发生在1894—1895年,C排除。故选D。
10、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的统治,但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袁世凯死后,中国陷入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和失序时期,B项正确;社会生活文明开化和材料“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A项;民族工业发展、民主科学思想传播均与“失序与混乱”无关,排除CD项。故选:B。
1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国民大革命失败后,国共关系破裂,共产党进行了攻打城市为中心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但是最后都以失败告终,这表明中国走城市包围农村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所以,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中国要走符合本国国情的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由此次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理论,也就是材料中的“上山”,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B项正确:材料中的上山是指实行工农武装割据,不是抗日战争时期,排除A项;长征是1935年开始,同材料无关,排除C项;国共首次合作是国民大革命,不符合材料时间及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沪战两月,敌军死亡依情报所载,其数达五万以上。现在沪作战敌军海陆空军总数在廿万以上,现尚源源增援中….”,并结合所学可知,谢晋元信中提到的“沪战”指的是淞沪会战。1937年八一三事变爆发后,中国守军进行了淞沪会战,谢晋元率“八百壮士”死守上海四行仓库,鼓舞了人民的抗战热情。淞沪会战粉碎了日军三个月亡华的企图,B项正确;正面战场的最大胜利指的是台儿庄战役,排除A项;武汉会战是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战役,排除C项;淮海战役使南线国民党精锐主力被消灭,排除D项。故选:B。
13、答案:A
解析:中共参加重庆谈判的目的有尽一切可能争取国内和平,揭穿蒋介石假和平的阴谋;中共北平和谈的目的是迅速结束战争实现国内和平,共同目的为实现和平,A项正确;1944年中共提出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方案,与题意无关,B项排除;重庆谈判时没有进行内战,排除C项;两次会议与正确主动地位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4、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大庆工人以“爱国,创业、求实、奉献”的精神风貌,出色地完成了石油会战,摘掉了中国贫油的帽子。大庆石油工人的杰出代表是铁人王进喜,B项正确;雷锋、焦裕檬和邓稼先,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C项和D项。故选B项。
15、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8年在左倾错误的影响下,中国大地兴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带来巨大灾难,故D项正确;ABC三项均是影响因素之一,但是并非是主要原因,均排除。故选:D。
16、答案:D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一国两制”就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指引下,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分别于1997年、1999年顺利回归祖国。所以“天才的创造”指的是“一国两制”。故选:D。
17、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阿拉伯帝国组织人力、物力,大量翻译古希腊和东方文化典籍,通过“百年翻译运动”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A项正确;阿拉伯帝国的翻译运动与数百年后的启蒙运动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百年翻译运动”丰富了伊斯兰教文化,并非伊斯兰文化扩张的动力,排除C项;推动耶稣会教士来华的是宗教改革,而非阿拉伯帝国的百年翻译运动,排除D项。故选:A。
18、答案:A
解析:根据“要想把每个国家的世俗的封建制度成功地各个击破,就必须先摧毁它的这个神圣的中心组织”可得出是欧洲的宗教改革,反对宗教的神权统治,代表人物是德国的马丁·路德,A项正确;但丁是文艺复兴的代表,哥白尼是天文学家,伏尔泰是启蒙运动的代表,排除BCD项。故选:A。
19、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不断丰富和完善《资本论》,说明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C项正确;无产阶级革命有了科学理论指导的标志是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排除A项“剩余价值学说揭露资本家剥削秘密”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资本论》得到全世界无产者公认”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
20、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1914年德法双方在马恩河激战,德军战败,标志德国“速决战“破产,双方转而进入阵地战,故A正确;BCD均不符合题干主旨,排除。故选:A。
21、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扎格鲁尔建立华夫脱党,开展华夫脱运动,1922年,英国政府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都属于一战后的殖民地解放斗争,C项正确;ABD项与二者没有关系,排除ABD项。
22、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主德国称修建柏林墙是为了 “反法西斯”,西方国家则认为是民主德国为了阻止人民西逃,双方各执一词,这反映了双方的严重对立,因此柏林墙的修建是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矛盾的结果,c项正确;根据时间 “1961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处于美苏冷战时期,排除A项;“开始”说法错误,排除B项;华约的建立标志着两极格局的形成,排除口项。故选C项。
23、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赫鲁晓夫改革打开了苏联改革的“闸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思想,最终改革以失败而告终,故“勇敢地迈出了第一步,但改革充满复杂矛盾”是对赫鲁晓夫改革比较公允的评价,故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戈尔巴乔夫改革脱离了社会主义轨道,否定了苏联社会主义基本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因此AB项是对戈尔巴乔夫改革的评价,排除;结合所学可知,勃列日涅夫实现新经济体制,“提高物质利益原则的作用,建立了市场经济制度”,因此D项是对勃列日涅夫改革的评价,排除。故选:C。
24、答案:D
解析:亚洲国家受金融危机打击巨大,说明对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依赖大,D项正确;A项为国内经济发展问题,这和金融危机无关,排除A项;B项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亚洲金融危机使亚洲国家受到巨大打击,和外债无关,排除C项。故选:D。
25、答案:A
解析:
26、答案:(1)表现:耕地面积扩大;农业工具改进:农业科技进步:农产品出现南北交融;单位粮食产量提高;粮食产区的扩张。
(2)原因:北方长期动乱导致人口南迁;南方政权的相对稳固,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产环境:北人南迁带来的劳动工具和耕作技术的革新;南方优越的自然条件;北方农作物的南传,丰富了农作物的种类,提高了土地的使用率。
(3)认识:农业的发展和社会局势相辅相成:南北地区的相互交流有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江南农业的发展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27、答案:(1)五四运动;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弱国无外交、强权战胜公理。
(2)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邦交正常化
(3)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4)主要原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综合国力的增强,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8、答案:(1)新航路开辟产生的影响:世界由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市场雏形出现:为西欧国家的殖民掠夺开辟了道路;加速西欧封建制度的衰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世界贸易中心由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史料的类型:二手文献史料。
史料价值:对于研究明代番薯传人中国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