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1张PPT)
古诗三首
夜书所见
语文 三年级 上册
初读古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
根据提供的注释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有的需要补充和调整。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感受作者对秋天的赞美,体会借景物描写抒发的情感。
学习目标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他是江湖派诗人,他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如“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主要作品:《游园不值》《嘉兴界》《访隐者》《四朝闻见录》等。
作者介绍
挑
邵
萧
促
篱
tiǎo
shào
xiāo
cù
lí
学习字词
sòng
送
结构:半包围
组词:欢送 送来 雪中送炭
书写指导:“辶”的捺要长;“关”下横稍长,最后一笔捺变为点。
tiǎo
挑
结构:左右
组词:挑开 挑逗 挑拨离间
书写指导:左窄右宽,左边是“扌”不是“木”,“儿”左右各有两笔,居中间位置。
挑
萧(萧瑟)
tiǎo (挑灯)
tiāo (挑选)
梧(梧桐)
促(促使)
篱(篱笆)
萧萧:风声。
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挑:挑弄、引动。
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又叫蛐蛐。
篱落:篱笆。
夜书所见
[宋] 叶绍翁
萧萧 / 梧叶 / 送寒声,
江上 / 秋风 / 动客情。
知有 / 儿童 / 挑促织,
夜深 / 篱落 / 一灯明。
诗文解读
瑟瑟的秋风吹动梧桐树叶,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使出门在外的我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觉。
诗句大意: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萧萧:风声。
梧叶:梧桐树的叶子。
送寒声:送来阵阵寒意。
动客情:使客人产生了思念家乡之情。
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知:料想。
挑:捉。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诗意: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朗读第一、二句,思考:体会到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
看到了梧桐树叶随风摆动的景象。
听到了秋风萧萧的声音。
想起了自己的家乡。
朗读诗文第一、二句,思考:诗句这里的“客”是指谁呢?为什么称作“客”?
“客”指诗人自己。
因为他身在异乡。
朗读诗文第三、四句,思考:作者看见儿童玩得那么高兴,那么投入,想到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作者想起他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
抒发了思乡之情。
诗的前两句:“寒”字一语双关,不仅写出秋风的寒凉逼人,更体现了诗人的孤独不如意。一“送”一“动”,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梧叶摇落,萧萧作响,江上秋风寒气袭人,写出了秋意的清冷,表达了游子漂泊流浪、孤单寂寞得凄凉之感。
整体感知
诗的后两句:描写了儿童挑灯夜捉蟋蟀的生活场景,引发作者的联想,回想起自己的童年时代也是如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儿童无忧无虑、活泼天真得举动,巧妙地反衬出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寂无奈及对家乡得思念之情。
夜书所见
梧叶—— 送 ——寒声
郁闷、孤独
秋风—— 动 ——客情
儿童—— 挑 ——促织
亲切之感
篱落—— 一 ——灯明
诗文结构
旅客思乡之情。
夜书
萧萧
梧
客情
知
挑
促织
篱落
晚上写。
风声。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猜想。
俗称蟋蟀,也叫蛐蛐。
梧桐树。
读作“tiǎo”,用细长的物件逗引。
篱笆。
课堂练习
我们学习的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景物的,学完后我们今天的作业如下:
1、默写《夜书所见》。
2、自己收集不少于3首写秋景的诗或句子。
3、先自己练习朗读,再读给家人听,听听他们的建议。
课后作业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