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峭拔如“乱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也。
2.默写填空。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
3.下列对艾青“其人其诗”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艾青之所以写下《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长诗,是因为他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而被捕入狱,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歌“控诉、抗议”,抒发对大堰河的深深挚爱和无尽怀念。
B.艾青前期创作的诗歌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
C.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歌到达了另一个高峰。他在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着“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
D.《我爱这土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悲怆、深沉、坚定,多用修饰语来呈现诗人的情感,如通过“悲愤”“激怒”等表现沉重,用“永远汹涌”“无止息地吹刮”等表达坚定。
4.下面句子中,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B.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D.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回答后面的问题。
材料一:《中国诗词大会》激起了老百姓对诗词的热爱,激活了大家对儿时背的诗歌的记忆,激起了人民群众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打底色”的工程,非常重要。
材料二:2017年3月,《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该书由《中国诗词大会》(第一季)的文字脚本整理润色而成。新书《中国诗词大会》(上下)由中央电视台热播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官方独家授权出版。该节目主持人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她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一千两百多年前的诗句,今天读来,依然让人血脉偾张。诗人如椽巨笔下喷涌而出的跌宕起伏的情感,让我们感受到震动古今的气势和力量,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从今天开始,我们将和大家一起开展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我想这样的温故知新,可以拂去我们记忆上的灰尘,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材料三:复旦大学某教授认为,“传”与“承”要分开来看。所谓“传”,是指将现有的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但传统文化的内容并非百分之百适应现代社会,需要通过“承”来有所选择,去糟粕、取精华。
(1)请用一句话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2)结合以上三则材料的内容,写一段话来表达你对“传承”传统文化的思考。要求:①观点明确,理由充分。②不少于50字。
(3)下图是《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请结合文字和图案具体介绍该标志的特点。
6.名著阅读。
每一位有独创性的诗人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象,这些意象凝聚着诗人独特的思想与情感。在《艾青诗选》中,土地与太阳是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请从这两个意象中任选一个,结合具体诗句,说说这一意象给你带来的阅读感受。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 )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xiōng( )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sī( )哑 xiōng ( )涌 吹刮( )
(2)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 。
(3)诗中的意象“土地”是指 ,“黎明”是指 。
(4)“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试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特点,本身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的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9.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B.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C.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D.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绝 唱
严 阵
①我总愿在每年的初冬季节到圆明园去,不是为别的去,就是为了在这个时候,到那里的荷花池去看荷花。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圆明园的荷花和别处的荷花不一样,它说的话不一样,它做的梦也不一样。
②诚然,荷花的绿叶的美是无可比拟的。三四月间,荷花出水,一片浅绿。它浅浅深深的绿叶上凝聚着汪汪点点的水露,在阳光的照射下,宛如透明的翡翠上滚动的几颗珍珠。
③这是这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名句曾被人无数次地吟咏过,的确,我起初曾经以为,这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却觉得,也许一切并非如此。
④诚然,荷花的红花的美是有口皆碑的。五六月间,花瓣初展,点点新红。它粉粉的,淡淡的,文文的,雅雅的,仿佛永远是十五六岁的年纪,不管在明亮的阳光下或是在轻风细雨中,它婷婷于岸畔又隐隐于水底的那些神秘莫测的艳影,都会使人心醉神迷。
⑤这是一塘荷花最美的时候吗?“映日荷花别样红”的诗句,人们总是不绝于口。当然,我也曾经认为,满塘红艳是荷花最美的时候,可是,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以为了。
⑥既然绿叶不是最美,红花也不是最美,那么荷花到底在什么时候才是最美的呢?那是一个十多年前的十月,我孤自一个到圆明园,想去寻找那里的残秋,可是当我徜徉于既找不到一片绿叶也找不到一朵红花的荷花池的石岸上,无意之间,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在映满圆明园断石残柱所组成的黑白相间的奇妙图案的水影中间,交织其上的是一池残荷:它有的枯梗还高高的耸立着,有的则已折断在水中;它有的叶子早被秋风撕破,有的卷作黑色的一团,却依然在空中高悬;那些它结下的果实,那些曾是翠绿色或者金黄色的莲蓬,有的虽然已变成黑色,却依然在空中高举,有的被风雨摧折,成堆地倒伏在水中,却依然守着它自己的根。看到这种景象,看到在圆明园断墙残柱的倒影上,那些由残荷组成的神奇幽秘的大大小小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圈形,菱形的交相印叠的美丽图案,我顿时感到我走进了一个荷花的神奇的世界。
⑦留得残荷听雨声吗?不,我当时的感觉完全不是这样。我感到这满池的荷花没有枯,没有死,那布满池水的断梗残枝,完全是那一池碧绿一池艳红的最高的升华。从它们以残枝断梗和倒在池水中的莲蓬所组成的各种神秘的图案中间,你可以发现,它不是红红绿绿的俗美,而一种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自信和孤高,那是一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凄美。它表达着一种力量,一种精神,它不再以绿叶去使人清心,它也不再以红花去使人陶醉,它现在给人们的,是一种不屈的沉默,和圆明园留下的断墙一样,是一种似乎已被摧毁但却永远无法摧毁的象征。因此,我想,这满塘残荷才是圆明园荷池的绝美之处,它是远胜于色远胜于香的一池历尽凄风苦雨的绝唱。
⑧何况,它还有散落满池的莲子呢!隆冬过后,新芽又将破水而出,青青的绿意又将覆盖这片古老的荷池。
⑨不要留得残荷听雨声,还是在风雨声中去听残荷吧!它用生命宣告: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
(选自2009年第04期《青年文摘》绿版)
10.整体感知。通读全文,说说题目“绝唱”的含义。
11.写法揣摩。作者写荷叶的美,红花的美有什么作用?
12.语言品析。文中第②段画线句写得很好,试评析其妙处。
13.内容探究。“我却被蓦然呈现在我面前的另一种景色震撼了”,圆明园残荷为什么会给作者强烈的“震撼”结合本段内容,概括回答。
14.综合拓展。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只要精神不屈,便谁也摧毁不了你!有些时候,越是摧毁,便越是美丽”这一哲理的理解。(80 字左右)
15.阿泰和周周举行读诗交流会,下面是他们的对话,根据语境,在横线上填上相关内容。
煤的对话(节选)
艾青
你住在哪里?我住在万年的深山里
我住在万年的岩石里,你的年纪——
……
死?不,不,我还活着——请给我以火,给我以火!
1937年春
伞(节选)
艾青
早晨,我问伞:“你喜欢太阳晒,还是喜欢雨淋”
伞笑了,它说:……
“我想的是——雨天,不让大家衣服淋湿;
晴天,我是大家头上的云。”
1978年
阿泰:我很喜欢《伞》这首诗,它通过(1) 的形式,层层深入,卒章显志。伞本是生活里的平常物,可是在诗人的笔下却有了崇高的品格与精神。
周周:是啊,这种形式在《煤的对话》里也有运用。“煤”这个意象是(2) 的象征,它有超“万年”的历史,被深埋在地下,沉默着,心里有着“过深的怨愤”。这样的诗更能够体现艾青早年诗歌的风格,所以我更欣赏《煤的对话》。
阅读《沁园春·雪》,回答问题。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6.本词中作者面对大好河山产生了哪些联想?这些联想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境界?
17.这首词的语言非常凝练、贴切,极富表现力,请找出相关语句分析。
三、作文
18.按要求作文
历练,就是经历世事,得到锻炼,炼就意志与品质。历练的过程就是成长的过程,杜小康经历放鸭的孤独,让自己走向成熟;莫顿·亨特经过悬崖历险,领悟了人生哲理……亲爱的你,经受过哪些历练,获得了怎样的感悟呢
题目:历练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
1.C
【详解】试题分析:分号改为逗号。
2. (1)人迹板桥霜 (2)千里共婵娟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婵、娟、吟、赋、柯、济、沧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3.C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C.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一个高峰时期。他这一时期的诗歌总是充满“土地的忧郁”,多写国家民族的苦难、悲伤与反抗,具有非常凝重、深厚而又大气的风格。这一时期,艾青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太阳”。1978年以后,艾青的诗歌创作达到了另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其诗风发生了很大变化,诗句变得更整齐,诗情变得更深沉,诗意变得更警策,但仍然继续着歌颂光明的主旋律。
故选C。
4.C
【详解】C.主语和谓语部分之间要停顿。正确的朗读节奏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故选C。
5.(1)《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出版,节目主持人邀请读者加入诗词狂欢。
(2)示例:我们要“传承”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中国历史悠久,不同时代的文化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时代的烙印,我们要选择其中能为我们现代生活服务的内容来传承。(观点明确,理由充分即可)
(3)示例:《中国诗词大会》的标志由汉字和图案两部分组成。主体是竖向排列的“中国诗词大会”六个书法大字,既一目了然地点明了节目名称,又错落有致地体现了艺术之美。其中“中”字做了变形处理,如一个展开的卷轴,又如一位衣襟飞扬的古人,与标志右上角的弯月、祥云等元素遥相辉映,整个画面意境深远,突出了中国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言之成理即可)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文本内容的概括和理解。本题作答可依据材料二中的“《中国诗词大会》同名图书与读者见面”和“该节目主持人也邀请读者们一起加入这场诗词狂欢”两个概括主要内容的句子进行概括作答。(2)考查对问题的看法及表达。作答本题要简意赅地表述自己对“传承”传统文化所持的观点,再用“比如”、“例如”之类的词语,结合题目的相关要求,结合自己的认知,写两三句话谈谈理由,可以摆事实、也可以讲道理;语言要通顺,表意要明确,尽量有文采。只要切合文题要求,言之成理即可。(3)考查会徽标志所蕴含的意义的理解。作答时要认真阅读画面上的内容,包括颜色、线条、文字、图案等,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其象征意义,最后再组织语言整合作答。本题要抓住标志上的文字“中国诗词大会”几个文字的特点和意义及图案“月亮”“祥云”蕴含的意义分析标志的特点作答。
6.示例一:《我爱这土地》中。“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诗人把自己比作一只鸟,要为土地歌唱,可以读出诗人对土地的无限热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在这里“土地”象征祖国,可以读出诗人对祖国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感情。
示例二:长诗《向太阳》第六章,“今天/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可以读出太阳照耀下的新时代里人的新生:第九章,“这时候/我对我所看见/所听见/感到了从未有过的宽怀和热爱/我甚至想在这光明的际会中死去”,可以感受到太阳普照之下作者心灵的喜悦及对光明和美好生活热烈不息的追求。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意象阅读感受。注意按照要求,结合意象,结合具体诗句来谈。
示例一:“土地”这个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人民以及对大地母亲深沉的爱,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诗人表示要像鸟一样歌唱祖国大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死了,也要使自己融进祖国的土地中。结尾“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更是直抒胸臆,表达自己对祖国刻骨铭心的爱。
示例二:“太阳”的意象表现了诗人灵魂的另一面:对于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热烈的不息的追求。《向太阳》第一章中,“是的/太阳比一切都美丽/比含露的花朵/比白雪/比蓝的海水/太阳是金红色的圆体/是发光的圆体/是在扩大着的圈体……”太阳比“花朵”“白雪”“海水”都美丽,赞美了太阳的光明、纯洁、美好、博大,表达了诗人对美好光明的向往和追求。
7. 嘶 汹 guā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土地”是指自己深爱着的多灾多难的祖国,“黎明”是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或者指胜利的信念。 设问 表达了作者一种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最伟大、最深沉的爱国主义感情。
【详解】(1)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嘶哑”意思是嗓音沙哑不圆润,甚至发不出声来,“嘶”为口字旁;“汹涌”指水势翻腾上涌,形容波浪又大又急,“汹”的偏旁不要写错;“刮”指风吹,应该读一声。
(2)这是一道考查诗歌文学常识的题目。文学常识的考查旨在开阔学生的文学视野,加深对那些在社会上有重要影响力的作家、作品的了解。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一经典诗句可知,这首诗是艾青所写的《我爱这土地》。
(3)本题考查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作者艾青堪称“土地的歌者”,“土地”构成了作者诗歌的中心意象。“土地”是孕育万物的基础,贯注了作者深沉的情感,象征自己深爱的祖国,作者对苍老、衰弱、正备受苦难的祖国感到万分悲哀。作者通过吟唱土地这一个“意象”,诅咒摧残土地的人,幻想着土地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黎明”这个意象表明作者坚信在解放区人民风起云涌的斗争中必将迎来曙光,迎来胜利,指胜利的信念。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自问自答,是设问的修辞手法,对它的理解需要说出诗句的内容和表达的感情。这两句是全诗的主旨,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炽热、真挚、深沉的爱国情怀。
8.B
【详解】排序题主要看以下三点:1、是否同一。话题是否同一,句式是否同一,意思是否同一。2、是否呼应。整体语段是否呼应,局部前后词语的暗示或句子逻辑关系是否呼应。3、是否协调。整体情境是否协调,局部音节是否协调。此题注意⑤用郁达夫的例子承接说明“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的观点;②承接上文,举例“穿插一些平民的俗语”的内容;④进行阐述上文所举内容是“冒不和谐的风险的”;①一转,强调郁达夫手法的高超,即“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情调”;③结论并解释原因。因此选B。
9.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诗歌的朗读节奏。D项,正确的朗读节奏为“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据此,答案为D。
10.满池残荷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最美的展现。 11.运用衬托手法,突出残荷是最美的。 12.运用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荷花绿叶的美;运用叠词,增加了音韵美。 13.圆明园残荷即使残 破也要高高挺立,即使被摧折也要守住自己的根,显示了一种不屈的精神;与圆明园的断壁残垣相映衬,具有象征作用,体现了一种历史的沧桑和民族气节。 14.要点一:人们遭受这样那样的灾难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此时最需要信念的支撑。 要点二:只要信念不倒,精神不屈,艰难困苦会使你更加顽强,更加成熟。要点三:长期的摧毁与磨练,昭示着明日的辉煌,你一定会在逆境中绽开微笑,绽放美丽。
【解析】10.试题分析: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的含义,语义双关。此题是残荷在生命结束前所做的最后一次最美的展现。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试题分析:荷叶的美,红花的美在结构上为了引出下文,内容上反衬残荷蕴藏于残破枯败之中的那种一直展现到生命最后的自信和孤傲的凄美。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语段的作用。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语言赏析题,仔细观察这个句子,确定了赏析的角度为:比喻的修辞手法。比喻修辞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考虑,然后套用上比喻修辞手法的表述语言:将xx比作xx,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的特点,表达了……情感(态度)。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试题分析:理解语句在语境中的含义,结合上下文,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紧扣文章主题中心进行理解概括,意思表述合理即可。
考点: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能力层级为探究F。
15. 对话 受苦受难、饱受屈辱压迫和剥削的中国人民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1)《煤的对话》以作者与煤的对话形式展开。《伞》以“我”和“伞”的对话展开,所以此空应填“对话”。
(2)《煤的对话》把“煤”拟人化。而且让“煤”自报家门,自报历史。这不仅使人感到亲切,而且使人感到煤是活的,是有生命的。它有它的苦难,更有它的祈盼,这正如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经受了无数次的苦难,他们经受着各种压迫和剥削,默默地在社会的最低层生活。然而,他们并没有“死”,一旦遇到新的契机,遇到新的思想,他们便会揭竿而起,燃烧起涤荡旧世界的冲天大火。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这真是再贴切不过了。诗的美,诗的意境,诗的力量,也由此产生。所以“煤”象征着受苦受难、饱受屈辱压迫和剥削的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
16.词人联想到创造过辉煌业绩的历史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并且逐一点评他们的不足,指出掌握这美好世界命运的是当今的英雄。表现了词人指点江山、俯视历史人物的伟大气魄。 17.示例:“封”写地面,凝然安静;“飘”写天空,雪姿轻盈。由上而下,一静一动,意境开阔,气魄宏伟。“舞”“驰”以动写静,使群山和高原富有动感,充满生机。
【解析】16.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得出答案。分析这首词,这首词的下阕是诗人的联想。一个“惜”字引出诗人所联想到的人物: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惜“是可惜、叹惜、惋惜,有美中不足之意。“惜”字统领下面对历代帝王的议论,概括了他们的文治不足。“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出了掌握这美好世界命运的是当今的英雄。
17.此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一个句子,可以赏析其中的修辞,也可以赏析其中的描写,还可以赏析其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在本词中找到自己喜欢的句子,赏析即可。示例:“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了对偶、比喻、拟人修辞手法,把静物写活了,使群山和高原富有动感,整个景物都充满了生机。
18.范文
历练
没有风暴,船帆只不过是一块破布。
我们直直地站在那儿,阳光条条杠杠直往我们脸上抽。分明觉着有一滴汗水沿面部艰难往下爬,在脸上开出一条小道。我的脸仿佛被一双无形的大手挤压在一起,展不开。
我们在历炼,历练坚毅的品格,历练执着的精神。
脑中闪过我们因出错而被罚蹲的情形:一个个无奈地蹲下去,我用自己的重量挤压着右腿,两手五指并拢放于膝盖,上身挺直。一开始,或许因为站太久而感到瞬时的轻松,笔直的腿开始减负。在不久之后,右脚脚底出现了被人撕扯的感觉。紧接着,右腿开始酸胀、麻木,无法动弹。身旁已有同学坚持不住了,左右摇晃着自己的身子,活像一个不倒翁;有的因疼痛开始小声抽泣;有的还暗暗抱怨着这摧残祖国花朵的教官,但似乎没有一个人提出要放弃,纵使再多不满也攥紧拳头忍着。看着周围一张张因痛苦而少许扭曲的脸,我只好咬紧牙关。
“好,同学们起立!”万岁,终于可以起来了,我用尽全身力气往上撑,可试了好几次才真的站起来,还不太稳。两腿似乎伸不直了,用力敲敲,没有了知觉。周围充满了低沉的空气。
接下来是踢正步、齐步走和跑步。排面、快慢、节奏……到处是鞋与塑胶跑道的摩擦声,脚底的刺痛一下又一下刺激我的神经。
这不仅是身体上的炼,还是心灵上的炼,通过忍受汗流下的痒,忍受手被打肿的痛,我懂得了要顽强爬起,拥有了战胜一切的勇气。
在军训期间,我们还抽时间听了许多报告,听学长、老师的谈论,原来我们虽炼了但还未成。
从第一天踏入校园起,每经过走廊,处处贴满各时期优秀的海中人,作为海中学子,我有过前所未有的骄傲。我的海中史才刚开始,之后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期待高中三年生活会多姿多彩,高中之后的生活会一片辉煌,所以下一步,只有好好努力。
军训苦,但它赐予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我会用它们来寻找光明,去发现自我,去让自己闪光。我坚信,再微弱的光也是刺向黑暗的箭。
【详解】此题是命题作文。只有一个词语“历练”,明确“历练”的意思,就是经历世事,得到锻炼,炼就意志与品质。“杜小康经历放鸭的孤独,让自己走向成熟;莫顿·亨特经过悬崖历险,领悟了人生哲理。”告诉我们,经受历练磨难,会让我们获得益处,得到收获,真正成长起来。历练是人生成长过程中最好的“养料”。俗话说:“梅花香自苦寒来,宝剑锋从磨砺出”“雏鹰只有自己展翅,才能羽翼丰满”“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人生成长、成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都说明了“历练”的益处。每一次挫折,都是一种成长;每一次打击,都是一次成熟;每一次伤痛,都是一次蜕变;每一次考验,都是一份收获;每一次失败,都是一笔财富。生命就是一次历练,从鲜衣怒马,到银碗里盛雪,从青葱岁月到白发染鬓,人总是会在经历中成长,在经历中懂得,从而一步一步地走向成熟。
文体可以写成记叙文,记叙一次自己遭遇挫折、磨难、困境的经历,生发感悟,这次经历让自己明白了什么,得到怎样的收获、教益,对自己的以后有怎样的指导意义等。可以写成议论文,先提出“人生需要历练”的中心论点,然后通过举事例、讲道理来论证论点,最后得出经受磨炼和考验,能让自己成长起来。
素材举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成长历练的语录:
①成长,如果因为有了挫折而痛苦,那么人生将不会出现成功幸福希望。挫折是成长之路上必经的岔道口,只有经历了风风雨雨磕磕绊绊,才能在失败与挫折中成长,最终才能走向成功。
②成长是一条很曲折的路,很难走,长着很多的荆棘,因为成长的路上需要挑战和坚持的太多,所以成长路上无捷径。
③笑迎坎坷,一蓑烟雨助成长。朋友们,让我们在磨砺中成长,在磨砺中坚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