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提升练
一、积累与运用
1.2017年12月14日,诗人余光中于台湾逝世。假如你要把这件事告诉同桌文文,下列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
A.哎,你听说没?写《乡愁》的那个姓余的去世啦!
B.小文子,跟你说个新闻,听着啊!诗人余光中逝世了。
C.文文,告诉你一个沉痛的消息,著名诗人余光中逝世了。
D.别写作业了,跟你说个大新闻,有个名人死了!
2.结合语境,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 )
A.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风流人物: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B.长江上游顺江而下的大量“白色垃圾”严重污染水面,清理“白色垃圾”已迫在眉睫。(白色垃圾:指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废弃塑料制品及污染物。)
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气冲斗牛:形客气势之盛,可以直冲云霄。斗牛:指牛的脾气很大。)
D.不言而喻,在创造的宇宙里,贝多芬、爱因斯坦、莎士比亚是光辉灿烂的明星。(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以明白。)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流动的“武装宣传”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
B.《水浒传》采取先分后合的链式结构,前四十回先讲述单个英雄人物的故事,然后百川汇海,逐步发展到水泊梁山大聚义。第八十回以后,写他们归顺朝廷,走向失败。
C.《傅雷家书》以父亲的身份和口吻写作,使优美的文字充满了感情,书中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阅读后让人收获无穷。
D.艾青的诗歌富有“五四”战斗精神和饱满的进取精神。无论是新中国成立前,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都主要歌颂人民、礼赞光明、思考人生。
4.根据你对艾青诗歌的了解。选出不是评论艾青诗歌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长诗,用沉郁的笔调细写了乳娘兼女佣(“大堰河”)的生活痛苦……我不能不喜欢《大堰河》。(茅盾)
B.归真返璞,我爱好他的朴素、平实,爱读他那用平凡的语言,自由的格式,不事雕琢地写出的激动人心的诗篇。(唐弢)
C.(他的诗)把我们从怀凝、贪婪的罪恶的世界,带到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里去……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主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郑振铎)
D.在国难当头的年代,诗人歌唱“土地”具有格外动人的力量,而诗人那种不断转折和强化的抒情方式,当然也是和充满险阻坎坷的时代相吻合。(孙光萱)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千百年来,咏月的诗人不计其数,中国人之钟情于月亮,在于其明澈而不炫目,宁谧而不沉寂。秦风汉韵,唐诗宋词,都融在如练的月华中。古人咏月,让人看见的不是jiǎo洁的月光,而是千年诗赋的动人华章。月亮那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慰籍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月亮就是诗心,举头一望,心灵自会变得澄明。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宁谧( ) jiǎo( )洁 温馨(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文中“钟情”的“钟”的意思是 ;“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 。
(4)画线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
6.毛泽东在《沁园春·雪》中赞叹今天的无产阶级才称得上真正英雄的句子是: , 。
7.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盼望
一个海员说,他最喜欢的是起锚所激起的那/一片洁白的浪花……
一个海员说,最使他高兴的是抛锚所发出的,那一阵铁链的喧哗……
一个盼望出发/一个盼望到达
(1)《盼望》是一首构思新颖奇特的短诗,诗人略去了人们熟知的海轮劈浪前行之类的场景,仅选择了 、 的两个瞬间,表现了船员盼着“出发”和“到达”的愿望。
(2)一个海员为什么喜欢起锚时的浪花?一个海员因何为抛锚时的喧哗而高兴?
8.请你参与向阳中学九年级(1)班“经典里的中国”主题读书系列活动。
(1)下面是同学们在活动中收集的部分资料,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②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
上面文字中①出自名著《 》,这里的中国是 的中国;②出自名著《 》,“她”指的是作品中的 (填人名)。
(2)下面是班级活动中收集的一副对联,最合适做上联的一项是( )
上联: 下联:读书明志,可识春秋
A.书山学海,品味经典 B.博览文化,鉴赏河山
C.观史知今,当思进退 D.万卷经典,启迪人生
(3)活动结束时,晓华同学分享了他摘录的一则新闻,向大家推荐了一个文化节目,请按要求回答问题。
央视网2月14日报道 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凭借其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在大年初一晚播出后,迅速引发热议,节目播出当晚话题阅读量超过4.5亿。
【甲】《典籍里的中国》聚焦《尚书》《论语》《楚辞》……等享誉中外、流传千古的典籍,展现其中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讲述感人至深的传承故事。首期节目以《尚书》为开篇,在“历史空间”和“现实空间”中分别展开戏剧演绎和专家解读,实现了古今读书人之间跨越千年时空的对话。
【乙】作为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精心策划的新年力作,《典籍里的中国》生动演绎了中华典籍精华的源远流长。
①为新闻拟写一个标题。(不超过20个字)
②晓华同学摘录时,【甲】【乙】画线句出现笔误,请按照提示修改。
【甲】标点有误,请提出修改意见。
【乙】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二、阅读与理解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刀砍过的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看着海洋……
诗中的“它”指的是 ,“它”象征着 的人们。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读诗
琦君
爸爸是个军人。幼年时,每回看他穿着笔挺的军装,腰佩银光闪闪的指挥刀,踩着马靴,威风凛凛地去司令部开会,我心里都很害怕,生怕爸爸又要去打仗。我对大我三岁的哥哥说:“爸爸为什么不穿长袍马褂呢?”
爸爸一穿上长袍马褂,就会坐轿子回家。轿子在家门口停下来,他笑容满面地从轿子里出来,牵起哥哥和我的手,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一讲起打仗的故事,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哥哥边听边表演:“‘砰砰砰’,孙传芳的兵倒下去了。”爸爸拍手大笑,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白鹤是爸爸的白马。它英俊健壮,一身雪白的毛。爸爸骑着它飞奔起来时,像在腾云驾雾。所以爸爸非常宠爱它,给它取名叫白鹤。
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天半朱霞,云中白鹤;湖边青雀,陌上紫骝。”我不喜欢背对子,也没见过青雀与紫骝是什么样子。我喜欢听爸爸唱诗,也学着他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爸爸摸摸我的头,笑嘻嘻地说:“屋子里会下霜,霜有时还会积在老人的额角上呢。你看二叔婆额角上,不就有雪白的霜吗?”
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喻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他解释道:“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你們说有趣不有趣?”
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我却听得像只呆头鹅。我说:“原来读诗像猜谜,好好玩啊!我长大以后,也要作谜语一样的诗给别人猜。”
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直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我听不大懂,十岁的哥哥却比我领会得多。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跟爸爸唱的一模一样。
在我心里,哥哥是个天才。可惜他只活到十三岁就去世了。如果他能长大成人的话,一定是位大诗人!
光阴已经逝去了半个多世纪。爸爸和哥哥在天堂里,一定时常一同吟诗唱和,不会感到寂寞吧!
我是多么想念他们啊!
(选自《琦君散文》)
10.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分析文中爸爸的形象。
12.为什么说“在我的心眼里,哥哥是位天才”?
13.文中多处描写了“我”作为小女孩的可爱情态。仿照示例,从文中再找出一句,并作批注。
示例:
语句:我就半捂起耳朵,把头埋在爸爸怀里,眼睛瞄着哥哥。
批注:动作描写。“半捂”“埋”“瞄”几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爸爸眼前的可爱情态,很有画面感,好像那个可爱的小女孩就在眼前。
春在行走
①“莫辜负了大好春光。”妻一边拉着我往屋外走,一边说着。
②虽然我更向往构筑内心的春天,因为它比自然的春天要长久,且没有零落萧瑟的时候,但感受春时、沐浴春光也确实是一件爽快的事。
③于是揣上相机,骑上电瓶车,在乡村公路上飞驰。春光就像一幅幅画卷在身旁展开。我在行走,春也在行走。
④走进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恣意,一串串结在枝身梢头,直而不奇崛,瘦而无疲态,让人想起如柳条倒竖。只不过柳条细叶似刀剪,桃枝带花如带妆,一绿一红,一妖娆,一妩媚,各自扮演着春的角色。有的花别出心裁,竟直接开在粗枝上,孤独成春,也是别有风景。
⑤在桃林中流连,四处张望着大好春色。野雉的“咕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循声移步,竟在草丛中发现了踪迹。我端起相机靠近,再靠近,三米、两米、一米,一张、两张、三张……我小心翼翼,生怕野雉察觉,可还是惊飞一树桃花,留下一窝雉蛋。我默默离去,希望小野雉早点破壳窥春,并在春天里留些歌声。
⑥走出桃林,天高地阔,满目苍翠,一派勃勃生机。妻子坐在石上小憩远眺,我却发现旁边的岩石上的一洞春景。一米见方的岩石中间,竟风化出一个斗大的窟窿,如钵斜放,石底可见,可竟有一株植物就在少得可怜的土中,长出了枝蔓,伸出了“钵”外。
⑦种子也许是飞鸟衔落在这里,也许是风从别处刮来,但落到这个绝境之中,确实是它的不幸。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这让人不能不感叹坚守的意义。
⑧活着不只是生存,活着必须有阳光,有春色。我不由得牵挂起在外打工的亲朋,为了生计,他们背井离乡,每年只有春天到来时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夏天的燥热,秋天的孤寂,冬天的寒冷,这些也许他们都不放在心上,可对老人照顾不周,对子女教育缺乏,是他们心中深深的痛。我还想起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压在人们身上。可他们还得忍耐,因为他们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
⑨一朵黄花和蒲公英并立,我抓住机会按下快门,因为蒲公英随时会乘风飘去,将春的讯息带往各处。这不,刚摄入镜头,蒲公英就无影无踪了。此时我更加笃信春是会行走的。
⑩人在行走,欣赏着不同春色;春在行走,走过了不同时节。我往春天走去,将一切蓬勃尽收眼底,让春光透进日渐颓靡的心房。春向春深走去,丢下一路零落,却是为了下一个更好的春光。
我不知道春行走的路径有多少条,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一粒种,到一棵芽、一根茎、一片叶、一丛花,尔后零落成泥,循环往复地坚实地走着,走进炎炎夏日,走进缕缕秋风,走进皑皑冬雪,再走出桎梏,走向阳光,走向自由。
春在行走,终会走出头。
14.“春”行走在不同的景物中,请结合全文内容填空。
春行走在
15.按要求完成练习。
(1)赏析第⑦段中的画线句。
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
(2)写出第⑧段中两个加点的“春天”的不同意思。
16.结合自身经历或课外阅读体验,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17.这篇文章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三、作文
18.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或拥有一颗善于发现的心,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东西变了,但是也有很多东西没有变。
请以“变”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③不少于600字。
参考答案:
1.C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口语交际,属于生活中的常见场景。口语交际类的题目,一定要注意说话的场合,说话人的身份,受众的身份等,另外还要注意说话的针对性和艺术性,尽量使用礼貌用语,委婉达到说话的目的。解答要点:与人交流时,一定要有称呼,语言要与人物身份、场合、话题相和谐。本题A项,称呼不恰当,不够严肃庄重;B项,不能表达沉痛的心情;C项,表达最得体;D项,缺少称呼,不够严肃庄重。故选C。
2.C
【详解】C.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气冲斗牛:形容怒气冲天或气势很盛。斗牛:即牵牛星和北斗星,指天空)
3.C
【详解】本题考查对名著内容的把握。
C.《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夫人1954-1966年间写给孩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主要篇幅在讲傅雷与其子傅聪的书信对话,以教育他们先做人,后成“家”的目的,书中没有的曲折的情节,故选项中“书中曲折的情节引人入胜”表述不准确;
故选C。
4.C
【详解】本题考查理解名著内容。
C.从“秀嫩天真的儿童的新月之国”“它能使我们在心里重温着在海滨以贝壳为餐具,以落叶为舟,以绿草上的露点为圆珠的儿童的梦”可以知道,这是郑振铎先生评论泰戈尔的《新月集》的话;
故选C。
5. mì 皎 xīn 慰籍 慰藉 集中,专一 白绢 拟人 排比
【详解】(1)本题考查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辨析与书写。宁谧:安宁而静谧,“谧”读作“mì”; 皎洁:明亮洁白,多形容月光。“皎”不要写成“狡”;温馨:温和芳香,温暖。“馨”读作“xīn”。
(2)本题考查辨析错别字。慰藉:安慰,“藉”读作“jiè”。“藉”不能写成“籍”。
(3)本题考查词语的意思。钟情:指感情专注,常指爱情。这里是集中,专一的意思。“如练的月华”中,“练”的意思是白绢,名词。“如练的月华”,把月亮的光辉比喻成白绢,像白绢一样的月光。
(4)本题考查修辞手法。“温馨怡人的风致,飘逸脱尘的气韵,晶莹剔透的品质”三个句式相同的句子排在一起,是排比;且“慰藉了多少孤寂幽怨的心灵”,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6.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详解】本题考查诗歌理解性默写能力。全诗在写北方雪景的同时,自然露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和对广大劳动群众及无产阶级的赞颂之情。其中结尾一句,作者由对过去历史人物的评价转到对当代人民、无产阶级的评价,表现了诗人对广大劳动人民热情讴歌与崇敬之情,说明他们才是当代最伟大的英雄。故应填写此句。
7.(1) 起锚准备开航 返航时准备抛锚
(2)起锚,是新的工作开始了,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所以喜欢那“浪花”,显示了海员的责任感。抛锚,是一项工作结束了,一次航行胜利了,因而为那“喧哗”高兴,透露出海员的自豪。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概括。
由“出发”可得知是起锚准备开航,起锚代表船舶即将启航,是一段工作的开始,是海上生活的开始;由“到达”可得知返航时准备抛锚,抛锚的船舶,对海员而言,这代表着即将休整、回归、到达,是一段结束。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与分析。
起锚代表船舶即将启航,是一段工作的开始,是海上生活的开始,对于海员来说启航就代表着薪水, 海员们盼望着去建立新的业绩,是一种责任感所以喜欢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所产生的浪花当然也蕴意于此。船舶在抛锚会产生剧烈的金属摩擦声(喧哗),让锚自由落入海中,并使其啮入海底以达到停留海面而不胡乱漂流的目的。所以,抛锚的船舶,对海员而言,这代表着即将休整、回归、到达,是一段结束,是即将回家的喜悦、自豪,是即将靠岸的心安。
8.(1) 《艾青诗选》 遭受痛苦与灾难 红岩 江姐(江竹筠)
(2)C
(3)①《典籍里的中国》播出引发热议
②【甲】删去省略号
【乙】将“倾力打造”、“精心策划”调换位置
【解析】(1)考查对名著相关内容的掌握。①“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选自艾青的诗歌《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出自《艾青诗选》。《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37年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这时正值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爆发时期,此诗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据此可知这里的中国是遭受痛苦与灾难的中国;②“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出自《红岩》。“她渐渐地又仿佛看见了雾海之外,有无数红旗在广阔的原野上招展,一眼望不尽的武装的农民,正出没在群山之间”,通过对江姐的心理活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江姐对那些反动派的怨恨和对共产党雄起的伟大愿望,更能看出江姐对共产党的真诚和对人民美好生活的展望。诗歌通过描写大雪纷扬下的农夫、少妇、母亲的形象,表现中华民族的苦痛与灾难,展现了旧中国的图景,表达了诗人深厚的爱国热情,表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患意识与赤子之心。据此可知“她”是江姐(江竹筠)。
(2)考查对对联。解答此题,要求掌握对联的一些基本知识,如语句对仗,词性相同,还要注意修辞运用,语境是否符合等方面。上联“读书明志”是并列短语,“博览文化”是动宾短语,“万卷经典”是偏正短语,故而排除BD两项;“春秋”可看成是两个方面,A项中“经典”是一个词语,排除A项。“观史知今,当思进退;读书明志,可识春秋”。这是一副对联,意思是:学习历史可以知道今天发生的事情规律,就要想想趋利避害,懂得进退。认真读书可以明确自己的人生志向,可以懂得大义、荣耻、成败、得失等做人的道理;故选C。
(3)①拟写新闻标题,要题文一致;一语破的;简洁明快;旗帜鲜明;生动活泼。一般的格式为:“谁干了什么事”或“哪发生的什么事”。可以先找到新闻的导语,因为导语是概述新闻主要内容的。本则新闻的导语就是第一段,“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超过4.5亿”,从中看出,对象是:《典籍里的中国》,事件是:播出引发热议。组合在一起即是答案。②考查标点符号。【甲】句“省略号”与“等”不能一起使用,可删去其中一个。考查句子语病的辨析修改。【乙】句语序不当。“倾力打造、精心策划”语序不当,应改为“精心策划、倾力打造”。
9. 礁石 不畏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
【详解】(1)《礁石》是现代诗人艾青于1954年7月创作的一首新诗。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亦对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人民以深切的鼓舞。故“它”指的是礁石。(2)此诗所描绘的礁石的形象,正像一个久经斗争考验的人,无论东西南北风,无论多少的伤害打击,都不能让它移动一步,都不会让它失生活的信念和信心。经受刀砍浪打的礁石,依旧微笑地面对海洋、历经磨难的斗士依旧勇敢坚强地活着。诗人通过此诗表达了对这种坚韧顽强的生命存在的由衷赞美。这种存在,既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正处在种种困扰和挤压中的祖国。故“它”象征着不畏困难、顽强不屈、乐观豁达的人。
10.本文主要回忆了“我”幼时和哥哥一起,听爸爸读诗(唱诗)、讲诗的事,表达了“我”对父兄深深的怀念之情。 11.喜爱诗歌,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对孩子富有爱心、耐心;引导孩子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孩子对诗歌的兴趣。 12.十岁的哥哥能马上背出爸爸教给他的对子;能抢着说出诗歌的比喻手法;能深深领会诗歌的意境;能摇头晃脑地唱诗,调子跟爸爸的一模一样。 13.示例: 语句:我却跺脚喊:“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我要爸爸讲白鹤聪明勇敢的故事给我听。” 批注:“跺脚”的动作描写,“不要‘砰砰砰’地开枪嘛”的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在父兄面前撒娇、任性的小女儿情态。
【解析】10.此题考查的是对主题思想的理解。通常我们可以采用“文章写的内容+表达的感情”的模式。这篇文章的人物有:“我”、哥哥和爸爸,事件:听爸爸唱诗、讲诗。表达了“我”对爸爸和哥哥的怀念之情。整合成句即可。
11.此题考查的是人物形象的分析。从文中“到书房里唱诗、讲故事给我们听”“ 爸爸听得好高兴,拍拍哥哥说:“你真聪明,我再教你们两句诗”可见他善于引导孩子,有耐心;“爸爸却接着说:“作诗并不是作谜语,而是把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用很美的文字写出来,却又不直接说穿,只让别人慢慢地去想,愈读愈想愈喜欢,这就是好诗了。”” “风吹过老树,发出沙沙的声音,就像下雨一般。月光照在沙洲上,把沙照得雪白一片,就像霜。但那不是真正的雨、真正的霜,所以诗人说是‘晴天雨’‘夏夜霜’。” 可见他爱诗对诗歌有独到的理解。据此理解作答。
12.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在我看来,哥哥“一提白鹤,哥哥当然高兴万分,马上背起爸爸教他的对子”,“哥哥抢着说:“我知道,那叫作鬓边霜,是比喻老人家头发白了跟霜一样!””,“哥哥连连点头,一副深深领会的样子”,“他摇头晃脑地唱起来,调子跟爸爸唱的一模一样”,这些都是“我”做不到的,所以“我”认为“哥哥是位天才”。据此作答。
13.此题考查的是对句子的赏析。仿照示例,首先找出文中对“我”的描写,结合句子分析作用即可。示例:语句:我偏着头想了一下,问爸爸:“床前月光怎么会像霜呢?屋子里怎么会下霜呢?” 批注:运用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小女孩好奇、疑惑的情态。
14.(1)生息繁衍的野雉中 (2)顽强生长的枝蔓中 15.(1)运用了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株枝蔓生长的不易,表现了它顽强坚守的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敬佩和赞美之情。
(2)第一个“春天”表示季节;第二个“春天”指美好的未来。 16.春天不断向前,历经时节,终会迎来下一个春天,人也应当像春天一样,无论遇到怎样的坎坷,都要坚定地前行,这样才能获得光明的未来。 17.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对自然界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赞美;对始终充满希望、坚强的人们的关爱和赞美;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解析】14.考查对文章内容概括的能力。仔细阅读全文,根据题中“春行走在不同的景物”的提示,梳理有关内容,先找到所示两项描写内容,根据内容的相关性,搜索语句,概括填答。
(1)由“恣意妩媚的桃花中”可以定位到④段“走进一片桃林。桃花开得恣意,一串串结在枝身梢头”,结合第⑤段“野雉的‘咕咕’声引起了我的注意,我循声移步,竟在草丛中发现了踪迹”“我默默离去,希望小野雉早点破壳窥春,并在春天里留些歌声”可知,“我”看到野雉蛋,希望它们早点破壳,为春增添生机,故可提炼概括:生息繁衍的野雉中。
(2)结合第⑥段“一米见方的岩石中间,竟风化出一个斗大的窟窿,如钵斜放,石底可见,可竟有一株植物就在少得可怜的土中,长出了枝蔓,伸出了‘钵’外”、第⑦段“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这让人不能不感叹坚守的意义”可知,“我”看到石头里的枝蔓,感到顽强的生命力和生机,故可提炼概括:顽强生长的枝蔓中。
15.考查对重点句子的赏析。
要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达从写作手法、表现的情境(景物特点)、表达的情感(作品中人物或作者)几个方面来分析,点评生动的字词,指出其精彩巧妙之处。本题所引句子是描写景物的,其使用的修辞手法是拟人和排比,结合具体语境分析作答。
拟人修辞手法作用答题方法是赋予……事物以人的特点,使事物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事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修辞手法的作用是增强文章气势,使语言更有表现力,更有气魄。
(1)结合第⑦段“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可知,运用了排比修辞;结合“孤单和艰辛”可知,运用了拟人修辞;“孤单和艰辛”直接写出了这株枝蔓成长过程的不容易,“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则具体写出了这株枝蔓生长过程中的艰难,但是它等来了“一蔓绿”,环境的艰难和成长结果对比,突出了这株蔓的顽强、坚守;表达了作者对它的敬佩和赞美之情。排比修辞,句式整齐,有韵律感,增强感染力。
(2)结合第⑧段“我不由得牵挂起在外打工的亲朋,为了生计,他们背井离乡,每年只有春天到来时才有机会与家人团聚”可知,这里的“春天”是季节,指打工的亲朋只有在春天、春节这个时间才能和家人团聚;结合第⑧段“我还想起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压在人们身上。可他们还得忍耐,因为他们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可知,这里的“春天”是指美好的未来、希望,指在战争、自然灾害中痛苦挣扎的人们在等待希望、美好的未来。
16.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
阅读全文,了解作者所写春天中那些事物以及它们的特点,在此基础上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来理解“春在行走,终会走出头”。可从春天的生命力和人要像春天那样不断追求这些方面来理解作答。
结合第⑦段“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这让人不能不感叹坚守的意义”、第⑧段“我还想起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压在人们身上。可他们还得忍耐,因为他们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等内容可知,落在石头里的种子、战争和自然灾害中的人们都在努力生活,满怀希望,去坚守,去等美好生活的到来。文章中的“春天”有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界的春天,二是人生、生活的希望、美好未来。
结合第 段“我不知道春行走的路径有多少条,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一粒种,到一棵芽、一根茎、一片叶、一丛花,尔后零落成泥,循环往复地坚实地走着”可知,“春在行走,终会走出头”指的是春天在循环往复的前行,历经时节,终会迎来下一个春天。
结合第 段“再走出桎梏,走向阳光,走向自由”可知,“春天”是希望,是美好未来,“春在行走,终会走出头”指的是希望、美好未来终究会到来,只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坚定前行,不畏惧,不停止,美好的未来和希望一定会到来。
17.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1)结合第②段“但感受春时、沐浴春光也确实是一件爽快的事”可知,表达了作者对生机勃勃的春天的喜爱;
(2)结合第⑥段“一米见方的岩石中间,竟风化出一个斗大的窟窿,如钵斜放,石底可见,可竟有一株植物就在少得可怜的土中,长出了枝蔓,伸出了‘钵’外”、第⑦段“可想而知,它不知历尽了多少孤单和艰辛,在等飞扬的尘土,等雨水,等阳光,等春天,最后等来了这‘一蔓绿’,终于成了这块岩石的希望。这让人不能不感叹坚守的意义”可知,作者看的岩石中的枝蔓流露出赞美之情,故表达了对自然界中顽强生长的生命的赞美;
(3)结合第⑧段“我还想起了战争和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的种种痛苦,那些痛苦常常像巨大的冰山覆压在人们身上。可他们还得忍耐,因为他们都在等待春天的到来”可知,战争、自然灾害中的人们在等待春天,等待美好未来,没有放弃希望,这让作者赞叹,故表达了对始终充满希望、坚强的人们的关爱和赞美;
(4)结合第 段“我不知道春行走的路径有多少条,但有一条是肯定的,那就是从一粒种,到一棵芽、一根茎、一片叶、一丛花,尔后零落成泥,循环往复地坚实地走着,走进炎炎夏日,走进缕缕秋风,走进皑皑冬雪,再走出桎梏,走向阳光,走向自由”可知,作者坚信春天、美好的未来一定会到来,表达了作者对美好未来的希望。
18.范文:
变
生活中什么都在变,城市在变,乡村在变,人更在变……
在我过生日前夕,爸爸开车把我太奶奶从老家接来了,我放学回到家,迫不及待地推开门,想看看我久别重逢的太奶奶,可是推开门的瞬间我惊呆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满脸皱纹,口中的牙齿已所剩无几了,走路时摇摇摆摆比蜗牛还慢,个头也比原来矮了许多。
从前的太奶奶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的太奶奶很爱干净,干活干净利落,走路很快,有时我也赶不上她,我和她低声说话她都能听得很清楚,所以我在她眼皮下不敢说什么坏话干任何坏事。那时候妈妈总是笑着说,我是小警察,太奶奶是老警察。“宸,快叫太奶奶啊!”妈妈在一边提醒我。
“哦!太……太奶奶!”我跑过去抱住了我日思夜想的太奶奶,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眼泪悄悄地流了下来,我生怕被人发现,心里想不要流下来,可还是忍不住了抱住太奶奶失声痛哭起来,太奶奶我依然爱着你,不管你有多老。
接下来的几天里太奶奶的“笑话”一个接着一个,有一次我看见太奶奶在客厅里不知道干什么,于是我跑过去问:“太奶奶你在嘛?”太奶奶回答“我干妈?”把我逗的牙齿都快笑掉了。
太奶奶也笑了,她明白她是听错了。还有一次,我问太奶奶:“太奶奶今年村里的庄户(指庄稼)高不高!”太奶奶说:“窗户高不高?不高,可没有你家的这大窗户高!看你家这窗户多敞亮啊!”说着还用她你那双长满茧子的手比划着我家客厅的大窗户。我和爸爸妈妈相视着笑了……太奶奶变得像小孩子一样可爱。
太奶奶的变化可真大啊!以前那耳不聋眼不花的太奶奶不见了,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岁月真无情,它带走了人的青春年华,留下的是岁月的累累伤痕,我的眼泪又一次流下来,太奶奶我爱你,不管你有多老,祝您晚年幸福!
【详解】这是一则命题作文。
1.审题与立意。变,是一个独词性的动词,表明它是一种行为。我们需首先把握“变”的内涵和外延,领悟“变”的本质和意蕴。变有积极和消极之分,有正面和反面之别。变是现实中的一种生存状态,人生一直处于变之中。其次要明确变的主体。从幼稚到成熟,从懦弱到勇敢,从平凡到伟大,从拒绝到接纳,从厌恶到热爱……可以是人成长的变化,也可以是思想感情的变化,还可以是人生观、世界观、态度、动作等。人改变的结果常是丰富人生的内涵,完成自我的超越,获得人生的成功;反之,不愿改变或不善于改变常导致失败的降临或悲剧的发生,给社会、人生留下遗憾、痛苦和悔恨。我们考虑“变”的时候,要清楚什么在变,为什么变,变的结果如何,依此来凸显主题,表现观点。
2.选材与构思。大千世界,万事万物,一切都在变。变是永恒的,不变是相对的。要写变,就要有对比,这是一种规律性质的东西。取材范围极广,可以写社会的变,环境的变,自身的变,季节的变,祖国的变,校园和班级的变,同学和亲人的变,家庭的变等等,选材面非常宽泛也很容易写。而其中对自己的变和家庭的以及亲人或者学校和班级的变最容易上手。如写人,其情感、思想、精神等等的变,应是重头戏。如议事,可着重分析事情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改变。改变,寓含着时代精神和宝贵财富的结晶,对比手法或者正反对比论证是文章的首选。
3.技法指导。写“变”的作文,学生应突破写作创新,即写出与众不同的作文,才能出奇制胜。
首先,立意要有突破,不写大众化观点和中心,能把握时代脉搏,选择别人很少涉及的中心主旨;其次,选材有所突破,选择具有时代气息,典型的熟悉的和真实的材料进行写作,能做到贴近生活;再次构思要新,无论从内在技法和外在包装能做到与众不同,独立出众;最后语言要新,善用修辞,能学写富有哲理性的语句,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