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综合练
一、选择题
1.艾青诗歌中有许多意向,下列语段中的“你”指的是( )
今天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
A.太阳 B.大堰河 C.祖国 D.土地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早有调查显示,一个人读书和获取知识的水平和他的收入是成正比的。我想,只有你的书读得足够多了,_____。_____。 。 。 中国人的信仰千百年来并不是仅仅靠宗教来支撑的,它就在唐诗宋词中,在爷爷、姥姥讲给你的故事里。在《三国演义》里,在《红楼梦》里,在《西游记》里,在无数的经典书籍中,至今依然被文人那种美丽的方块字写在字里行间。
①但是这还不是最重要的
②更重要的是,在阅读中能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
③你才会更有创意,才会更自信,你才会更有底气,才能获取更多的物质回报
④书读得多了,你在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你的依靠会更充实
A.③②①④ B.②③①④ C.③①②④ D.③①④②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去吧,去吧,哦生命的飞奔,/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D.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4.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人间四月天,清丽典雅地涉水而来,轻轻浅浅,让你尽展笑颜。
B.为了迎接四月,大地做了太多隆重的准备。
C.四月的风恣意地亲吻着我们的脸,轻轻摇曳着我们的心。
D.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
二、现代文阅读
燕子
席慕容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
“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
“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5.通观全文,本文写了哪些“美丽的错误” 为什么说这些错误是“美丽的”?
6.本文标题是燕子,但一开始却写了一件有关歌曲《送别》的往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
7.阅读文章,回答下面的问题。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朦胧的欢喜
朦胧的悲伤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8.作者认为我们有时候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但有时候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你是怎样认为的?请简要谈谈。
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
耿银平
①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为了让读书活动成为更多人的精神爱好,品味到读书的快乐和雅趣,不妨多一些“慢阅读”的意识。
②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因为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人因为爱书,所以智慧不断提高,书因为有了人的青睐赏爱,从而陡增诸多妙趣。
③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触发,更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④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其一,读书速成化。不论看什么书籍,都喜欢速战速决,蜻蜓点水,错过了“品味”的好时机。其二,就是俗浅化。满足于走马观花,比如很多人热衷于读图和漫画,宁愿让幽默化的图画牵着“思维鼻子”,也不愿主动探究、提出质疑和深度思考。其三就是功利化。对有用的图书非常着迷,而对于那些所谓的名著和闲书置之不理,正如读书推广大使白岩松所言,“走到新华书店,全是一些有用的书,考试类的健康类的工具书啊。这个社会都在倡导有用,什么叫有用呢?跟钱、权、名利有关,就有用!”造成视野狭窄,心态浮躁。
⑤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得到的思想进步和发展也就有限。
⑥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很多中学生“无心读名著”,不正是这种浮躁心态的表现吗?
⑦因此,更多人读书的时候,应该慢阅读、“慢火炖”,注重心灵和图书的微妙互动,多培养恬淡闲适、从容独立、质疑探索、自由发展的读书性格,从高品质文字中寻觅乐趣和意义,真正闻得到书香,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精神愉悦、发展进步。
9.“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10.第②段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慢阅读”,请你加以概括。
11.文中④到⑥段从哪两个方面对电子阅读进行了分析?这部分内容与前文相比对阐述观点有何作用?
三、课外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12.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病日笃(病重) 告诉不许(告知) 九岁不行(不能行走)
B.拜臣郎中(授官) 寻蒙国恩(寻求) 当侍东宫(充当、任)
C.逮奉圣朝(及、至) 淋浴清化(蒙受) 夙婴疾病(绕)
D.供养无主(主人) 辞不赴命(致辞) 实为狼狈(难堪)
13.下列各句中的“以”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①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②臣具以表闻。 ③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④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⑤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⑥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⑦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⑧谨拜表以闻。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⑤⑦ D.②④⑧
14.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内无应门五尺之僮 之二虫又何知
B.猥以微贱 去以六月息者也
C.急于星火 俨骖騑于上路
D.且臣少仕伪朝 彼且奚适也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接着从自己幼年的几件不幸遭遇写起,说明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的特殊感情。
B.第二段叙述朝廷对自己多次征召。如果说第一段侧重于表现祖孙情,第二段则推进到君臣之义上,从而引出既要尽孝,又要尽忠的两难状况。
C.作者虽然用了不少四字句,有骈文的整丽之工,但语言却绝不雕琢,而是十分自然真切,仿佛是从肺腑流出,不见斧凿痕迹。
D.晋武帝征诏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不愿应诏,就写了这篇申诉自己不能应诏的苦衷的表文。
四、句子默写
16.默写填空。
(1)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2)但愿人长久, 。(苏轼《水调歌头》)
(3)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借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旧友的怀念和因人事沧桑而产生的惆怅之情的句子是“ , ”。
(4)李白在《行路难(其一)》中表明远大的政治抱负和强烈的自信心的句子是: , 。
五、诗歌鉴赏
17.这首小诗融人了作者对人生的体验与思考,充满了哲理,请从内容上做简要赏析。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爱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人
谁都从它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己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会有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六、名著阅读
18.根据要求完成任务。
名著 内容呈现 解疑答惑 主题探究
《朝花夕拾》鲁迅 《五猖会》——“我”的前后心境的描写 《无常》——对无常和现实中的人的刻画 《狗猫鼠》——对隐鼠和猫的情感 运用(2) 的手法,批判丑恶现象,让我们了解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和当时社会的冷酷,更加懂得鲁迅对新生活的 向往和追求。 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情感和灿烂的智慧。请结合内容呈现和相关名著,围绕主题谈谈你的发现。 (5)
《红星照耀中国》 徐海东: 世代窑工,凑钱上学——做窑厂学徒,参加罢工——参加军阀,加入国民党——加入共产党。成立工农军队——建立回民抗日军队。 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纪实作品,通过研究左侧的采访记录(采访对象和采访内容),你发现了这部纪实作品的哪些特点? (3)
(1) 红军战士、少先队员: 参加红军的原因和工作情况
周恩来: 世家子弟,才华惊人——出国留学,创建革命组织——发动革命,组织罢工——九死一生,到达根据地。
《艾青诗选》艾青 暴风雨中的雷声特别响乌云深处的闪电特别亮只有通过漫长的黑夜才能喷涌出火红的太阳。(节选自《光的赞歌》) 艾青要求“尽可能采取口语写,尽可能做到深入浅出”。请根据这一特点赏析所选诗歌。 (4)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奥斯特洛夫斯基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一段保尔在凭吊战友时所说的话,是他共产主义人生观的自白,也是对小说主题的阐发。
七、综合性学习
19.成长中烦恼不可避免,也并不可怕,关键看我们怎样对待它。某校七(2)班正在开展“成长的烦恼”的语文实践活动,请你也参与其中。
(1)【材料研究】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后被道光帝流放到伊犁。他为国事而烦恼,可是天高地远,又是罪臣之身,难以解脱。于是,他将烦恼抛开,去干实事。他为新疆各族人民服务,主持修建了不少工程。等到完工时,皇帝又下诏重新起用他。
材料二世界顶级富豪比尔·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后,遭到别人“自以为聪明”“他不可能成功”等冷嘲热讽。但他顶住了压力,凭借自己必胜的信心、超人的胆识,敏锐的洞察力,最终登上世界首富的宝座。
(2)【启发感受】仿照示例,写出你对“烦恼”的认识和感悟。
示例:烦恼是前进路上的羁绊,消除它,就能阔步前行。
仿写:烦恼是 ,消除它, ;烦恼是 ,消除它, 。
(3)【观点辩论】一个九岁男孩因写了几首“神奇”小诗,一夜爆红网络。随后,媒体的过度关注与热捧,给“小诗人”带来了极度的困扰和烦恼。“小诗人”说:“我再也不写诗了。”
有关“小神童”的成长问题,再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也有人说出名就要趁早。对这两种说法,你怎么看 请说明理由。
八、作文
20.根据要求作文。
汪国真在他的诗歌里说“给我一个微笑就够了,如薄酒一杯,像柔风一缕,这就是最动人的宣言呵,仿佛春天,温馨又飘逸。”
请以“给我一个 就够了”为题目,完成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说真话抒真情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或地名。
参考答案:
1.B
【详解】考查名著常识。
由“你的被雪压着的草盖的坟墓,你的关闭了的故居檐头的枯死的瓦菲,你的被典押了的一丈平方的园地,你的门前的长了青苔的石椅”可知,该句出自《大堰河——我的保姆》,该句描绘了一种荒凉、寂寞、冷落、凄凉的惨淡景象,表达对大堰河悲惨命运的深切同情,句中的“你”为大堰河;
故选B。
2.D
【详解】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等。通读语段可知,由上句的“只有”,想到关联词语“只有……才……”,即句③作首句,句①“但是”表转折,说明有比收获创意、自信、底气、物质回报等更重要的东西,即后文的情感充沛、获益,依靠充实,以及找到信仰和精神支柱,句④的“情感方面会是一个充沛的、获益很多的人”与句②的“寻找到我们的信仰和精神支柱”语意上形成递进关系,且句②中的“信仰”与横线后面的句子“中国人的信仰……”相联系,故正确顺序为③①④②,故选D。
3.A
【详解】本题考查的是修辞手法的辨析。A项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B项将“乡愁”比作“一张窄窄的船票”,C项将“你”比作“夜夜的月圆”,D项将“你”比作“四月早天里的云烟”,所以,B、C、D三项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4.D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与理解。本题中,D项运用的是比喻,其余三项运用的都是拟人。据此,答案为D。
5.本文写了以下“美丽的错误”: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 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这些错误之所以“美丽”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排解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我们的思乡之苦。 6.内容上:“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与“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两件事性质相同,都属于“美丽的错误”,寄托了深邃的乡愁;结构上:作者由有关《送别》的往事自然地引出了和“燕子”有关第二件事。 7.(1)朦胧的欢喜:儿时外婆给自己唱歌,唱到了燕子,此时注视着南国的“燕子”,回想起和故乡亲人在一起的快乐日子,时间虽然久远,但值得回味。朦胧的忧伤:注视着南国的“燕子”,燕子寄托了作者浓浓的乡情,心中觉得孤寂和伤感,无法排解。(2)连用了四个反问句,作者将“乌秋”认成了故乡的“燕子”,增强了语气,突出强调了作者突然在南国发现“燕子”的惊喜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心中对故乡深深的思念。 8.生活当中我们应该去面对真相,但“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这些“错误”是人们无法得到自己所憧憬的事物时,那种强烈的渴望所造成的,用它可以慰藉心灵的遗憾。因此,作者舍不得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是借燕子来弥补没法回到故乡的遗憾。结合自身实际合理即可给分。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事件的能力。从“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可以提炼出问题的答案。文章的主题是为了表达“我们”远在他乡的孤寂,对家乡的思念,这些“美丽的错误”给了“我们”安慰,排解了“我们”的乡愁。
6.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上下文语境以及文章标题分析即可。从内容上来看,父亲的话体现了他对家乡的思念,而标题中的“燕子”,又表达了“我”的思乡之情;从结构上来看,作者用有关《送别》的事情过渡到写燕子的事情,衔接十分自然。
7.(1)本题考查对关键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解释某句话或某句话中关键词的含义,是中考阅读试题中常见的题型。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目标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朦胧的欢喜”指的是对童年温馨、快乐生活的回忆;“朦胧的悲伤”指的是作者对家乡的思念。(2)此题考查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可以从内容和修辞手法两个方面进行,还要写出表达的情感。这里连用四个问句,增强了语势,表现了作者看到燕子内心的震撼;在结构上引出本文的第二件主要事件:“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
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意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主旨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也就是文章的整体,仔细体味推敲,透过语言的表象去揣摩领悟其中的深意。“美丽的错误”代表着一个人的牵挂和美好愿望,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可据此作答。
9.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需要给予读书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0.⑴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⑵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11.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通过把“慢阅读”和电子阅读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慢阅读”的好处,论证了中心论点。
【解析】9.本题考查文本信息的提取概括。
题干中“文中具体指什么”,暗示答案得在原文找。所谓“慢阅读”可定位至第②段“所谓‘慢阅读’,是指虽然当下进入了‘加急时代’、‘超音速发展时代’,读书,却仍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一句,据此概括即可:“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读书,需要优哉游哉的慢节奏、慢速度以及慢情调;
或从第③段“其实,从思维发展规律方面认识慢阅读,也是很有科学性的。思维是活生生的精神活动和思维触发,更是一种灵感的产物,所以,就需要给予它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分析可得出答案:“慢阅读”中的“慢”在文中具体指需要给予读书足够的时间积蓄、思考余地和宽松环境。
10.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提取。
题目要求结合文章第②自然段分析。根据第②段的句子“只有在慢中,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达成自然衔接,读书应该完成的精神活动,‘体验’、‘思考’、‘质疑’、‘沉淀’才能完成得从容不迫、饱满自在”概括可知: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出发,“慢阅读”能达成与生俱来的机智情趣,才能和书香琴韵的自然衔接,从容不迫、饱满自在地完成“体验”、“思考”、“质疑”、“沉淀”等精神活动;
据第②段的句子“最重要的是,只有‘慢’,兼收并蓄才能得到充分实现,让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概括可知,从读书的目的方面出发,“慢阅读”能兼收并蓄得到充分实现,厚重书香成为人格发展的重要构成。
11.本题考查语段的分析及作用。
定位至④到⑥段,此部分内容为把“慢阅读”和电子阅读进行对比。据第④段“遗憾的是,电子阅读提高了阅读效率,也陷入了不少误区”可知,此段从电子阅读的误区分析;
据⑤段“上述读书看似有成就,轰轰烈烈,其实不然。因为思考不够深入,印象不够深刻,往往会成为‘速朽’,陷入‘快速、快感、快扔’的读书模式中,不能汲取到真正的营养,得到的思想进步和发展也就有限”和第⑥段“这种阅读倾向更容易让人们的精神气质变得非常浮躁和极端功利化,而将最应该坚守的情趣、品格和高尚人格忘掉一边;干什么事情都喜欢急于求成,不愿意等待和遵循循序渐进的规律”概括可知,此两段通过从电子阅读的危害进行分析。
作者通过对电子阅读和“慢阅读”进行对比,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让读者明白电子阅读的误区和危害,从而进一步突出“慢阅读”的优点和好处,达到论证“读书不妨多一些‘慢阅读’”这一中心论点的作用。
12.C 13.C 14.B 15.A
【解析】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A项,“告诉”应该是“申诉”;B项,“寻”是“不久”;C项,正确;D项,“辞”是“推辞”。据此,答案为C。
13.试题分析:考查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①连词,因为;②连词,来; ③介词,凭;④介词,用;⑤连词,因为;⑥介词,凭借;⑦介词,因为; ⑧连词,来。据此,虚词“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①⑤⑦。故答案为C。
14.试题分析:考查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的理解。A项中“之”分别为“的,助词”和“这,代词”;B项中的“以”都是“凭借”;C项中的“于”分别是“比”和“在”;D项中的“且”分别是“而且”和“将要”的意思。故选B。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本文开篇就提出不愿应诏”的理解是不正确的,因为文章开篇陈述的是作者不幸的命运。据此,答案为A。
【点睛】选择题的本质就是去伪存真,舍弃不符合题目要求的错误答案,找到正确的答案,要在自己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可筛选一些较易判定的,缩小范围,也就是“排除法”,这样,能够提高答题的正确率。
参考译文:
臣李密陈言: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我四岁的时候,舅父强迫母亲改变了守节的志向。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年幼丧父,便亲自抚养。臣小的时候经常生病,九岁时不能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没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门庭衰微、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应门户的童仆,生活孤单没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刘氏又早被疾病缠绕,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她。
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举臣为孝廉,后来又有名叫荣的刺史推举臣为优秀人才。臣因为供奉赡养祖母的事无人承担,辞谢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太子的侍从。我凭借卑微低贱的身份,担当侍奉太子的职务,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县的长官登门督促,比流星坠落还要急迫。我很想奉旨为皇上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不被允许。我是进退两难,十分狼狈。
我想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况且我孤单凄苦的程度更为严重呢。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16. (1)人迹板桥霜 (2)千里共婵娟 (3)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4)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这是考查学生默写古诗的能力。复习古诗文名句,首先是要熟练背诵古诗名篇和名句;其次是要字字落实,默写中不能出现错别字、更不能丢字添字;第三是要正确理解古诗文篇段和名句的大意和基本内容。默写时,要注意婵、娟、吟、赋、柯、济、沧几个易错的字形。写完之后,要重新读一下诗句,看有没有张冠李戴的现象发生。
17.这首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通过描述镜子的特征及其遭遇,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
【详解】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这是著名诗人艾青的一首哲理小诗。全诗,语言平白浅显,却蕴涵深刻哲理,让人品味深思。
这首诗表面上是在写镜子,实际上是在写像镜子一样的人,运用的是托物言志的手法。诗人借镜子说世事人情。镜子的特点是忠诚——“决不隐瞒缺点”和真实——“谁都能从它发现自己”。然而,人们面对这“深不可测”的平面,面对它的忠诚与真实,却表现出各自不同的情态:或“喜欢”,或“躲避”,或“打碎”。因此,在诗中,作者赞扬了敢于面对真实的勇士的品格,批判了不敢面对现实的种种丑恶现象。
18. 斯诺 对比和反语 ①真实,客观。追溯采访对象的家庭环境和青少年时代。试图从其出生和成长经历中寻找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②深入红军队伍,全方位、全面的、毫不避讳的转述真实的看法和观点,为读者展现“红色中国”崇高群像。 诗人选用了雷声、闪电、黑夜、太阳这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意象,质朴自然,简约明朗。雷声、闪电、黑暗象征着祖国面临的磨难,太阳象征着光明的未来。诗人用最普通的语言阐述哲理,光明必将穿透黑暗,用最朴素的语言来营造阅读的美感。 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所表现出来的深情大爱。
①爱国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爱国不分国籍。一个人将自身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有价值。
②爱国不分身份。不分年龄。
③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对国家存在的问题,进行揭露批判是爱国;努力改变现状是爱国,奉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是爱国。
【详解】(1)本题考查名著识记。
《红星照耀中国》,曾易名为《西行漫记》,是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所著的纪实文学作品,于1937年10月在伦敦首次出版,于1938年2月首次出版中文版 。该作品真实记录了埃德加·斯诺自1936年6月至1936年10月在中国西北革命根据地进行实地采访的所见所闻,报道了中国和中国工农红军以及许多红军领袖、红军将领的情况。
(2)本题考查写作手法。
《五猖会》运用对比手法,在看会之前,“我”对五猖会充满了期待。但父亲却让我背书。好不容易把书背出来,再去看会,却没有之前的兴致。看会前后的心情形成了对比,表达了对封建家长制度摧残儿童心理的期盼。
《无常》运用了对比法。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刻画出了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狗猫鼠》多用反语和曲笔,如“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并没有自鸣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一正义’的旗子……”,对当时社会上纵容邪恶,不能除恶务尽的现象进行了鞭挞。
故可填“对比和反语”。
(3)本题考查名著鉴赏。
根据“内容呈现”中的文字可知,作者深入了解了徐海东和周恩来的家世,以及他们的成长为革命者的经历,力图从这两方面来展现他们成为共产党人的原因。体现了真实客观的特点。作者还了解红军战士和少先队员参加红军的原因和工作情况。这说明他深入到了红军队伍当中,不仅关注那些领导者,还关注那些红军队伍里的普通人。力求全方位,全面地展现红军的真实面貌,力求真实客观。如果徐海东和周恩来是个人英雄的话,那么红军战士、少先队员“红军战士、少先队员”就是英雄的群像,在斯诺笔下,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4)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诗句中出现的雷声、闪电、黑夜、太阳等意象,都是生活常见的。“特别响”“特别亮”等词句质朴自然,简约明朗。联系时代背景可知,这些意象又有着象征意义,象征着中国大地正遭受的苦难。而“火红的太阳”从漫长的黑夜里喷涌而出,则象征着祖国光明的未来,表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诗句用语朴素自然,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如约而来。质朴的文字饱含着充沛的感情,给读者以感染。
(5)本题考查阅读启示。
总的来说,家国情怀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深沉热爱。如题干中提到的鲁迅对旧制度的批判,徐海东、周恩来、红军战士和少先队员投身革命,为之奋斗一生,艾青用诗歌表达着对光明的向往,保尔要把自己的生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都源自于这种热爱。这就是他们对家国情怀的生动诠释。
表格中提到了鲁迅、徐海东、周恩来、红军战士、少先队员、艾青都是中国人。保尔是外国人,他们都热爱着自己的祖国。由此可知:爱国是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爱国不分国籍。
保尔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把自己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人类的解放事业,最终成为一个钢铁战士,以残疾之躯,完成了小说的创作,创造了生命的奇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由此可知,一个人将自身的追求和祖国人民的利益联系在一起,才能创造出奇迹,才有价值。
徐海东和周恩来是红军的高级将领。红军战士与少先队员都是普通一员。他们身份不同,年龄不同,却都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投身革命。由此可得:爱国不分身份。不分年龄。
鲁迅把手中的笔化作投枪与匕首,辛辣地讽刺并批判着旧社会、旧制度,这是爱国。红军的领导者与普通战士们用手中的枪为武器,为了建设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这也是爱国。同此可知:爱国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批判是爱国,努力改变也是爱国。
19. (1) 示例: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面对烦恼,我们只有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才能战胜烦恼,有所作为。 (2) 晴朗空中的阴霾 就能重见阳光 脚下鞋中的沙子 就能健步如飞 (3)示例:我认为媒体对“小诗人”的过度关注和热捧是“捧杀”,会毁了孩子的前程。如题目中所说的九岁小男孩,他的正常的生活与学习都受到了干扰,这会让年龄过小的他无法承受压力而畏惧写作,扼杀他的天分。从另一方面说,如果他没有将媒体的关注当作压力,而是引以为豪,这又会助长他的骄傲情绪以及功利心,也会扭曲他的创作心态。(言之有理即可)
【详解】(1)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能力。解答此题要读懂材料,找出二者的共同点,用简洁的语句表述。材料分别讲述了林则徐、比尔盖茨在生活中正确面对烦恼而取得的光辉成就,我们可以由此得出结论:人生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就一定能战胜烦恼,有所作为。
(2)本题考查阅句子的仿写能力。解答此题用与例句相同的句式,以生动的比喻形象地表述烦恼与成功间的关系即可。如:烦恼是平静湖面上的浮萍,消除它,就能让湖面明净如镜。烦恼是晴朗天空中突然出现的阴霾,消除它,就能重见美好的阳光。
(3)本题考观点表达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题,两种观点都可以选择,关键在于结合生活实际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果选择第一个观点,就可以结合材料中的九岁男孩的例子来表述理由。
20.例文:
给我一个肯定就够了
生命中总有这样一段日子,那是我们处于失败之中,却无人问津,此时,弱者自甘颓废;而强者,会给自己一个肯定,这往往让人充重拾自我,为人生拼搏。
电子琴考试结果不尽如人意,由于心理原因,我失败了,失败后的几天,没什么人送来关心的话语,这样我忧愁,每天照常练习,但失败的阴影始终如层层雾霭弥漫在心头,让我看不清前行的路,心里一直想着:”我是一个失败者。”浮躁的心里使我焦虑,终于我无法安心练习,躺在床上沉思:“我为什么会失败 怎么才能站起来 ”我仰视惨败的墙壁,眼神迷茫,内心及早,好似一位迷路的旅人无力的寻找求生之路,突然我意识到:“我怎么能看不起自己呢!我肯定会通过的。”想到这,满腔的热血瞬间涌上头颅,眼神也清亮起来,我知道,我重拾了自我,随后便是拼命的练习,最终我通过了考试。我领会了:给自己一个肯定,让失败者重新振作。
生命中总会有那样一段日子,那时我们乐于助人,为他人奉献,换来的知识穿息人流漠视我们的成果,那时我们意识到个人力量于社会来说是如此微不足道,我们会迷惘,弱者会选择做千万人流中的一员;而强者,会给自己一个肯定,继续默默奉献。
大雪过后,北京城沉浸在肃杀的空气中,此时的我在做志愿服务,清扫着路旁的积雪,这事,一个青年男子一脚踩在雪堆上,滑倒了,他站起对雪堆咒骂,还一脚踢散了雪堆,四散的学花随着冷风悠悠的混淆在空气中,无影无踪了。我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被不被别人称许,反被人践踏,不仅怒火中烧想去找他理论,此时,一阵狂风呼啸而过,拍打在脸上,是在叫我冷静。我想:也许这就是人生之理,做一件事有人称赞,就有人 反对。我身为一名志愿者,为大家服务是我的职责所在。只要我自己肯定自己,我在为大家服务,在为社会尽力就够了。想到这,一股荣誉感如一轮火红的太阳在心中冉冉上升,驱散了心中的阴霾。不知不觉中,手上扫雪的速度越来越快了。
给自己一个肯定,让人在困难之路上不再迷茫;给自己一个肯定,让人在奉献之路上不再有迟疑;给自己一个肯定,让自己做事变得更加坚定,从容的面对人生中的每次考验。
【详解】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首先学生要将题目填写完整,可以根据提示语填写“微笑”,也可以填写诗歌之外的内容,如“问候”“鼓励”“拥抱”“梦想”等。文题的重点内容是“给我什么”,而“够了”是关键词。由此来看,本文的写作重点应是叙事,表现“我”内心的独特体验。在材料的选择上,关注生活实际,要写自己的亲身经历。如可以通过写一次考试失利之后,回到家里,妈妈却用微笑迎接我,又面带微笑帮助我分析考试失利的原因,给我带来了鼓励,使我重新鼓起勇气,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最终赢得了下一次考试的胜利。
【点睛】半命题作文,就是限定一半的内容,留出一半的内容由学生填写的作文形式。由于它处在“命”与“非命”、“限制”与“非限制”之间,考生对题目还具有“一半”,甚至是“一多半”的自主选择权,所以考生自主发挥、自由驰骋的空间还相当大。对于考生来说,这种命题形式比全命题作文的灵活度要大得多,从本质上说它只限定了一个写作范围,而把选材、立意、组织、结构的自由留给了考生。想要写好此类作文,关键是要拟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在拟题时,首先必须进行选材上的思考,然后根据所选材料再去拟定一个完整、恰当的题目。此后的构思写作同命题作文就没有什么两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