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基础练(含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五单元基础练(含解析)部编版九年级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08:28:4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五单元基础练
一、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不符合句意的一项是( )
A.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不屈不挠、不断奋斗的中国人)
B.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说谎话骗人)
C.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指土地下面)
D.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无法捉摸,飘忽不定)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部电影必须有许多生动的细节,细节抓得好,处理得好,的确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B.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C.支教的王老师,看着村子里山穷水尽的现状,不禁热泪盈眶。
D.不言而喻,在历史的长河中,诸葛亮一直是“智慧”的代名词。
3.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压榨 吵闹声 孜孜不倦 画龙点晴
B.虚妄 摆架子 轻而易举 自暴自弃
C.鲁钝 创造主 持之以恒 走头无路
D.汲取 茅草房 不攻自破 不足为矩
4.选出依次填在横线上最恰当的一组词语( )
(1)因此,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________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2)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________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3)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的人和________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A.放弃 探求 缺乏 B.丢弃 探求 缺少
C.抛弃 探究 缺乏 D.放弃 探索 缺欠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方志敏忍着病痛先后撰写出《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等12篇文稿和信件,为中华民族奉献了不朽的精神。
B.今年上半年全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广西考区面试成绩于6月12日公布,考生可登录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网查询。
C.2018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塑战速决”,但并不是只有这一天,我们就该对塑料污染问题痛心疾首。
D.经过为期近4天的海上航行,首艘由我国自主建造、设计的亚洲最大自航绞吸挖泥船——“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整个宏村呈“牛”型结构布局。那巍峨苍翠的雷岗当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至的民居群宛如páng大的牛躯。九曲十弯的水渠,聚村中天然泉水汇合蓄成一口斗月形的池塘,形如牛肠和牛胃水渠最后注入村南的湖泊,俗称牛肚。接着,人们又在绕村溪河上先后架起了四座桥梁,作为牛腿历经数年,一幅牛的图腾跃然而出。这种别出心裁的村落水系设计,为村民创造了一种“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的良好环境。
(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巍峨( ) páng( )大 湖泊(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四个义项。请根据语境,为“别出心裁”一词中的“裁”选择恰当的义项( )
A.减除 B.决定,判断 C.安排取舍 D.用剪子剪布或用刀子割纸
(4)上述文字主要运用了 、 的修辞手法。
7.古诗文默写。
(1) ,故国东来渭水流。(许浑《咸阳城东楼》)
(2)巴山楚水凄凉地,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范仲淹《岳阳楼记》)
(4) ,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5)李商隐《无题》中赞美献身事业,奉献不止的精神的诗句是: , 。
(6)在前不久的经济高峰论坛上,一企业家在发言结束时说:“转危为机,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让我们用李白《行路难》中“ , ”来激励自己,勇敢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8.文学常识填空。
(1)顾颉刚,字 ,著名的 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2)三皇指的是伏羲、 、 ,五帝指的是 、颛顼、帝喾、 、 。
9.习近平总书记说:“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某校九年级开展“家·国梦”主题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小题。
(1)【家】幸福的家
感受亲情、孝亲敬老,让爱住我家。请捕捉家庭生活中一个温馨感人的镜头,用简洁的语言描绘。
(2)【国】强盛的国
无悔青春,无憾人生,挺起国之脊梁。请根据下面的材料,补写对联。
黄大年,著名地球物理学家。2009年,他毅然放弃国外优越条件回到祖国,赤胆忠心,殚精竭虑,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加速推动了我国的“深探”(地球深层探测)事业,用5年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20年的道路。项目成果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技术研发实现弯道超车,完成了跨代飞跃,书写了地球深层探测领域的传奇,展示了归国科学家至诚报国的风采。2017年1月,他不幸因病去世,年仅58岁。
上联:忆往昔,邓稼先鞠躬尽瘁“两弹”扬国威
下联:
(3)【梦】复兴的民族
细流汇江,江河成海,我们凝聚力量,描绘民族复兴的蓝图。厉害了,我的国!作为追梦少年的你,写一句座右铭,激励我们在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不断前行!(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
二、阅读与理解
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0.“欲说还休”表现了作者 的矛盾心理。
11.下列对本词中的“却道‘天凉好个秋’”,运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冷空气突然南下,气温跌至冰点,行人个个“却道‘天凉好个秋’”。
B.考试成绩公布,小辛再次名列榜首,兴奋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C.恒大痛失足协杯冠军,队长郑智接受采访时“却道‘天凉好个秋’”。
D.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共同回顾过去的时光“却道‘天凉好个秋’”。
水调歌头
苏 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2.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哪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13.“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 ,说说你对这个名句的理解。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九月二十五日
14.本文主要批驳了什么观点?
15.“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中“这一点现象”指什么?
16.从全文来看,“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具体指哪些人?
17.画线句用脊梁比喻有自信力的中国人,有什么作用?
三、作文
18.请以“给自己一些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左右。
参考答案:
1.C
【详解】这道题考查的是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意思,这种词语的意思是语境临时赋予的,具有特殊的表情达意的作用。因此,做这样的题必须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解释,不能借助字典等工具书照抄照搬下来。C 此处“地底下”不是指土地下面,而是指当时还处于地下斗争状态的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力量。
2.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成语(词语)的正确作用。A画龙点睛:比喻写作或说话时在关键处用精辟的词句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B为民请命:替老百姓申诉痛苦。运用时加上引号后,与语境相合,使用正确。C山穷水尽:山和水到了尽头。比喻走投无路,陷入绝境。与语境不符,使用错误。D不言而喻:不用说就可明白。形容事理极其显明。使用正确。据此,答案为C。
3.B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字形的掌握情况,关于字形,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形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B项正确。A项,画龙点睛;C项,走投无路;D项,不足为据。
4.A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辨析及运用能力。考生要准确理解这些词语,并掌握这些词语(短语)的搭配对象、使用范围等方面的特点,同时要把握语境的表达意思,准确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及用法,从而做出准确的选择。“抛弃”是指丢掉不要了,没有一丝的不舍。“丢弃”指放弃实施、实行或运用。“放弃”是指你得不到的只能放开的。根据语境可知,(1)空应填写“放弃”。“探求”指探索寻求,泛指人们对陌生事物和新鲜事物的探索,并试图找寻到答案的行为。“探究”指研究未知事物的精神,或指对事物进行搜查的行为,或指多方寻求答案的过程。“探索”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根据语境可知,(2)空应填写“探求”。“缺少”指在数量上不足,有时也指没有,宾语多是具体事务。“缺乏”指(所需要的、想要的或一般应有的事物)没有或不够。“缺欠”指不足之处。根据语境可知,(3)空应填写“缺乏”。故选A。
5.B
【详解】B句子没有语病。A成分残缺。句末加上“财富”;C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就”改成“才”;D语序不当。“建造”与“设计”对调。
【点睛】病句有不同的类型,常见的有词语选用不当、语义失当、句法错误这几大类。词语选用不当造成的病句比较单一;语义问题包括语义不精练、歧义问题、语义颠倒、语义不周密、语义前后照应不周;句法问题包括搭配不当、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残缺和多余。做题时要仔细分辨类型,有助于找到错误的地方。
6. é 庞 pō 错落有至 错落有致 C 比喻 引用
【详解】(1)巍峨é:形容山或建筑物高大而雄伟。庞大:巨大,很大。“湖泊”的“泊”是多音字,这里读pō。
(2)错落有致:形容事物的布局虽然参差不齐,但却极有情趣,使人看了有好感。注意“致”的正确写法。
(3)C.别出心裁:表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或办法。用来形容诗文、美术、建筑等的构思设想独具一格,与众不同。裁:安排取舍。故选C。
(4)根据“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至的民居群宛如庞大的牛躯”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古木”比作“牛角”,把“民居群”比作“牛躯”;根据“浣汲未防溪路远,家家门前有清泉”可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
7. (1)行人莫问当年事 (2)二十三年弃置身 (3)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4)欲为圣明除弊事 (5)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 (6)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详解】默写古诗文。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解题时一定要在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诗默写要重点注意“弊、蜡炬、沧”这些字词不要写错。
8. 铭坚 历史 神农 女娲 黄帝 唐尧 虞舜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常识的识记和把握。要求学生牢记相关常识。顾颉刚,字铭坚,号颉刚。江苏苏州人。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三皇出自《尚书大传》伏羲、女娲、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9.(1)示例:①小时候依偎在妈妈怀里听故事;②中秋节全家人齐聚一堂,赏月亮,吃月饼,笑声不断。
(2)示例:看今朝,黄大年殚精竭虑(赤胆忠心)“深探”写传奇(展风采树楷模)
(3)示例:凝心聚力,共同圆梦。
【详解】(1)答案不唯一,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个家庭生活温馨感人的镜头即可。如:中考前,爸妈满怀期待送我进考场;孩子去当兵,,父母向着远行的列出挥手。(2)从对联的特点考虑,一是字数要相等;二是词性相当;三是结构相称;四是节奏相应;五是平仄相谐;六是内容相关。上联“忆往昔”可以对“看今朝”,“邓稼先”对“黄大年”,“鞠躬尽瘁”对“殚精竭虑”,“两弹”是邓稼先的成就,可以对“深探”,“扬国威”是动宾结构,可以对“展风采”。(3)答案不唯一,但要注意要求。不得借用名人名言,较精炼、具有激励、警醒之意即可。如:美丽中国梦,你我来践行!
10.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法说 11.C
【解析】10.体味诗中作者的思想感情,要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诗歌的意象来确定诗文的感情基调,从诗歌所表现的意境中去体会作者的情感。“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的意思是: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来。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欲说还休”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之愁,想说却又没法说的矛盾心理。
11.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与运用。
A.形容天气寒冷,使用错误;
B.形容兴奋,使用错误;
C.“却道‘天凉好个秋’”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无奈,正符合郑智此时的心境,使用正确;
D.形容回顾过去的时光,使用错误;
故选C。
12.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13.月亮 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解析】12.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首先理解诗句的大意,然后将涉及到的内容精读并加以理解,找到正确的答案。阅读文本可知,天上宫阙如此美好,但作者毕竟更热爱人间生活。词中“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由出尘之思转向人世情怀的过渡。
13.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关键词句及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要反复阅读诗歌,整体感知大意,结合整首诗歌,分析对该词句的理解。同时要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结合作者的生活经历进行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诗歌传达的思想感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婵娟”指的是“月亮”,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说:唯愿兄弟(亲人)彼此珍重,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月光。表达了作者由心有郁结到心胸开阔的乐观旷达的情怀。
14.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5.指文章开头所列举的信地大物博、信国联、求神拜佛这三种“事实”及有些人的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6.示例:具体指历史上那些可称为“中国的脊梁”的人,也包括现在那些“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战斗”的人。 17.强调有自信力的中国人对民族生存和发展起到的巨大作用,他们才是中华民族的中坚力量,表达了对他们的赞颂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驳论文敌论点的把握。首先根据第一段叙写的社会现象可知第二段即提出了敌方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有了敌论点就可以为下面的反驳树立靶子;据此解答,意思对即可。
15.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解答代词指代内容的题目时,要遵循“词不例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也就是要弄清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的语意及关系。阅读文章前三段内容可知,“这一点现象”指的是文章第1、2 段所写的“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和“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作答。文章第8段“这一类的人们”是指“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结合上下文可知,“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是指“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所说的这些人。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重点语句的理解。文章画线句子用“脊梁”来喻指“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突出强调了拥有自信力的人的巨大作用,语言形象而生动,表达了作者对这类人的赞颂之情。
18.参考例文
给自己一些挑战
三年前,我刚考进镇里的重点初中。一个稚气未脱的男孩子,身穿校服,平凡而普通。
当时教我们语文的,是一个刚从东北来深圳的中年男子,姓马,有着东北汉子特有的身材,而且声音洪亮,目光坚毅,一种不可抗拒的气质吸引着我们,我们亲切地称他为“老马”。
大约是为了锻炼我们这些广东孩子的普通话,在每节语文课前,老马让我们中的一个人上台去演讲,内容自定,但必须脱稿,且每周评出一个优秀,说还要选出表现优秀的参加学校的比赛。老马说:“我们要给自己一些挑战,张口说好普通话,上台展现自己的风采。”
以后每节语文课前的三分钟,便是我们最有趣,更是某个人最紧张的时刻。有的胆怯,有的自信,有的生涩,有的流畅,这个时候老马总是认真地站在讲台旁,用充满鼓励的眼神看着台上的选手。
大约过了一个月,这其中轮到我上台演讲,歪打正着还获得了周优秀。有一天,他走到我身边对我说:“我想让你去参加一个演讲比赛。”
“为什么是我呢?”我嘟哝着,在大众场合表现自己,我还是有些怕。
“因为我认为你行。”声音不是很高,但很坚定。
“……”
事情既然这样,那么就不得不硬着头皮挺下去。为了写演讲稿,我还恶补了几本课外书,好不容易凑成一篇演讲稿《知识,带我去飞翔》,拿给老马看,老马说:“写得还不错,明天在全班同学面前练习练习!”
为了增加现场经验,我不得不在同学们面前反复练习,我很尴尬,流了很多汗……最后,老马对我说:“表现不错,但要注意投入感情。”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演讲比赛如期举行,也许是初次登台,也许是环境陌生,比赛时,我发挥一般,只是获得了一个鼓励奖。当我沮丧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他时,我想我的声音一定比蚊子还小,一句话说了两遍,他还没有弄清楚。
一周后,老马在班会上说:“成败并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要给自己一些表现自我、挑战自我的机会,要敢于做你没做过的事,并且学会如何去做好!”
从那以后,我变得争强好胜,遇到什么比赛,总是冲在前面,学习上也一样。
过了不到两年,老马就不再教我们了。为了感谢他对我的关照,我还特意去看过他,也了解了一些关于他的事情:在家乡他是一个有所成就的老师,已经获得了高级职称;好像是为了挑战自己,才来到深圳的;教我们的时候是临聘的,待遇并不是很高;赶上深圳公开招教,他考入了关内一所不错的中学任教。
今天,面临着决定命运的挑战,我又想起了你,老马,你还是一如既往地给自己一些挑战吗?
【详解】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目中“给自己一些 ”。考题以“自己”为中心,审题没有什么障碍。写好这篇作文,首先要补好题目。横线上可填的内容非常广泛,如《给自己一些空间》《给自己一些节制》《给自己一些幻想》《给自己一些挑战》等。以《给自己一些空间》为例,譬如说工作学习之余留一些休息与调整的时间,在劳逸结合间活出生命的质量;在快节奏的生活中放慢脚步,欣赏人生旅途的风景;艺术化自己的人生,用一些充满情趣、有益身心的小爱好、小兴趣等。总之,作文时,依据补题的内容,选择符合题意的素材,抒写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感悟,表达健康的思想。从体裁来看,适合各类文体的写作,选择最能驾驭的文体作文。
【点睛】半命题作文的补题是关键,可以说是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①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补题时,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②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点,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③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要用上修辞,使文章题目更灵动,更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