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57张PPT)
大气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第二节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课时2
大气热力环流
1.绘制并运用热力环流示意图,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地理实践力)
2.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解释相关自然及生产和生活中的现象。(地理实践力)
课程标准
学习目标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目标一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目标二 常见的热力环流
课时对点练
内容索引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
<
目标一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1.大气运动
(1)主要形式
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 )
气流______
气流______
上升
下沉
风
(2)主要意义
造成大气中热量和 的输送
形成各种 变化
水汽
天气
2.热力环流:由于地面 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冷热不均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3.形成过程
(1)图a:在高空,A地受热-空气 -A′处形成 ;
B、C两地冷-空气 -B′、C′形成 ;
空气从气压高的A′向气压低的B′、C′两地扩散。
膨胀上升
高气压
收缩下沉
低气压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图b: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形成 ;
B、C两地-气流下沉-形成 ;
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
低气压
高气压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核心归纳
(1)温压关系:近地面,冷高压,热低压,如甲、乙、丙三地。
(2)风压关系:水平方向上,风总是从高压吹向低压,如①②③④处风向。
(3)等压面凸凹关系:近地面与高空的等压面凸起方向相反。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江苏省如皋中学阶段练习)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1.若右图表示热力环流,则
A.甲处气温低于乙处
B.乙处多阴雨天气
C.丙处气压高于丁处
D.丁处气压高于乙处
√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甲地温度较高,乙地温度较低,A错误;
上升气流处对流运动旺盛,降水多,下沉气流处降水较
少,B错误;
气流由丙地流向丁地,因此丙地气压高于丁地,C正确;
近地面气压大于高空,乙地气压应高于丁地,D错误。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023·江苏省如皋中学阶段练习)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完成1~2题。
2.关于热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热力环流中气温越低的地方,气压一定越高
B.近地面气温高,空气做上升运动,气压较低
C.近地面大气气温低的地方,高空的等压面向上拱起
D.热力环流与气旋、反气旋都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高空气温低于近地面,但气压也低于近地面,A错误;
近地面气温较高时,空气受热上升,气体流失使近地面气压较低,B正确;
近地面气温低时形成高压,高空为低压,等压面向下凹,C错误;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气旋、反气旋不是,D错误。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3~4题。
3.图中①②两地是近地面两点,其说法正确的是
A.①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B.②处气温偏低,气流上升
C.①处气温偏高,气流下沉
D.②处气温偏低,气流下沉
√
读图可知,①处气体膨胀上升,是由于近地面受热;
②处气体收缩下沉,是因为近地面受冷,D正确。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回答3~4题。
4.图中四点,气压最高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图中①②③④四点气压值的大小关系是②>①>③>④,B正确。
常见的热力环流
>
<
目标二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1.城市风
(1)成因分析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3)影响与应用: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避免大气污染物流向市区。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海陆风
(1)海陆热力差异
陆地比热容小,升温降温速度快,白天为热源,夜晚为冷源;
海洋比热容大,升温降温速度慢,白天为冷源,夜晚为热源。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海陆风的形成
白天,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形成海风。
夜晚,陆温<海温,陆地气压>海洋气压,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形成陆风。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3)影响与应用:海陆风使海滨地区气温日较差较小,夏季气温低,空气较湿润,是避暑的好地方。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3.山谷风
(1)成因分析
白天,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升温快,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
夜晚,山坡比同高度的山谷降温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山风。
XINZHIYUXI
新知预习
(2)影响与应用
①夜晚谷地中盛行上升气流,气流上升过程中降温,水汽凝结形成降水。
②山谷(小盆地)常因夜间冷的山风吹向谷底(小盆地),使谷底(小盆地)内形成逆温层,大气稳定,易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山谷(小盆地)地区不宜布局大气污染型工业。
1.[综合思维]巴山多夜雨,是由于自然界的哪种热力环流模式造成的?
HEXINTANJIU
核心探究
答案 巴山夜雨指的是山地地区夜间降雨,属于山谷风的山风发生时产生的降雨。
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北”其实是北方,诗中的“君”应该是诗人的朋友、知己;巴山,指大巴山,这时泛指巴蜀一带)。右图为“巴山夜雨”画作。
2.[区域认知]简析巴山多夜雨的原因。
HEXINTANJIU
核心探究
答案 巴山地区谷地众多,夜晚山坡降温快,冷空气沿坡面下沉到谷底,形成山风;谷底气流被迫抬升,当山风强烈,谷底气流上升剧烈,若空气中水汽含量大且源源不断供应时,就会出现夜雨连绵。
唐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北”其实是北方,诗中的“君”应该是诗人的朋友、知己;巴山,指大巴山,这时泛指巴蜀一带)。右图为“巴山夜雨”画作。
(2023·北京朝阳区月考)读图,完成1~2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1.上图中能正确反映水库与度假村之间热力环流的是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白天,度假村升温快,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水库升温慢,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近地面气流从水库流向度假村。夜晚的情况与之相反。符合题意的是③④,故选D。
(2023·北京朝阳区月考)读图,完成1~2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2.水库建成后,对该度假村的影响叙述正确的是
A.蒸发量减小 B.晴朗的天气增多
C.空气湿度增加 D.气温日较差增大
√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水库建成蓄水后,水面变大,水分蒸发增多,阴雨天气也会增多,空气湿度增加,A、B错误,C正确。
受水库的调节作用,附近度假村的气温日较差会减小,故D错误。
(2023·浙江玉环中学阶段练习)右图为“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3~4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3.下列能反映白天绿洲与周围沙漠地区大气运动的是
绿洲升温慢、降温慢,白天绿洲温度相对较低,大气受冷,盛行下沉气流;沙漠温度高,盛行上升气流,从而形成热力环流,C正确。
√
(2023·浙江玉环中学阶段练习)下图为“沙漠地区绿洲示意图”。完成3~4题。
对点落实
DUIDIANLUOSHI
4.下列现象的形成与绿洲和沙漠间的大气运动形成原理相似的是
A.晴朗天空呈蔚蓝色
B.热岛环流
C.北方春季的沙尘暴
D.晴天昼夜温差大
热岛环流的形成与绿洲和沙漠间的大气运动形成原理相似,B正确。
√
课时对点练
(2023·天津北辰区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蜡烛后,切大葱或洋葱处
A.空气受热上升 B.空气遇冷下沉
C.空气遇冷上升 D.空气受热下沉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看,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切大葱或洋葱处气流下沉,可以减少切葱产生的气体的上升,故选B。
11
12
13
14
15
16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天津北辰区期中)生活中,我们在切大葱或洋葱的时候,会忍不住“泪流满面”。为此,我们可以在切菜的时候在旁边点燃一支蜡烛,便可极大地缓解眼部的不适感。如图为“切大葱或洋葱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2.下列热力环流示意图能反映题图蜡烛附近空气环流的是
√
点燃蜡烛后,蜡烛加热,气温上升,蜡烛处气流上升,蜡烛处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两侧空气温度低,空气遇冷下沉,形成高压,底层气流由两侧流向蜡烛,高空由蜡烛流向两侧。B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3.图中各序号气压相等的是
A.④和⑤ B.①和③
C.①和④ D.③和⑤
根据气压变化的原理,在同一等压面上的各点气压相同。图中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气压相等;①与④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①海拔高,气压低于④;③与⑤在同一垂直方向上,⑤海拔高,气压低于③。因此气压由高到低排序为④>①=②=③>⑤。
16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读“等高面与等压面关系示意图”,完成3~4题。
4.下列关于图中甲、乙两地大气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甲地气压低于乙地
B.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C.甲地空气受热下沉
D.乙地易形成阴雨天气
高空气压分布状况与近地面相反,由上题分析可知高空气压④>⑤,则近地面气压甲地高于乙地,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高空气流由乙地的高空流向甲地的高空,即由④流向⑤。垂直方向上甲地气流下沉,说明甲地气温较低,多为晴朗天气;乙地气流上升,说明乙地气温高,易形成阴雨天气。
√
基础过关
(2023·四川南充月考)在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读图,完成5~6题。
5.有关图甲描述正确的是
A.曲线①表示海洋气温曲线
B.曲线②表示海洋气温曲线
C.曲线①所示昼夜温差小
D.曲线②所示昼夜温差大
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气温日变化幅度比陆地要小,所以曲线①是陆地气温变化曲线,昼夜温差较大;②是海洋气温变化曲线,昼夜温差较小,所以选B。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四川南充月考)在下面两图中,图甲表示的是“某滨海地区陆地和海洋表面气温日变化的曲线图”,图乙表示的是“该地区海陆之间气流的运动状况图”。读图,完成5~6题。
6.由图甲推断,图乙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
A.17时~次日7时 B.17时~次日5时
C.7时~当日17时 D.5时~次日17时
海风是近地面风由海洋吹向陆地,海洋上是高气压,陆地上是低气压,是陆地气温上升快造成的,应该是白天,对照图甲中的曲线,可以判断海风出现时间约为7时~当日17时,C正确。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一年中,北京热岛强度
A.春季夜间最强 B.夏季日变化幅度最小
C.秋季正午最强 D.冬季日变化幅度最大
16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据材料可知,纵坐标热岛强度为城市中心区与郊区温度差值,差值越大,则城市热岛强度越强。由此可见,北京热岛强度春季夜间并非最强,A错误。
夏季的城市热岛强度日变化相较于其他季节最小,B正确。
秋季正午时热岛强度并非最强,其热岛强度相对较弱,C错误。
冬季日变化幅度并非最大,D错误。
16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郊区温度所得数值。右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8.由于热岛效应导致的城郊间热力环流是
√
据图可知市区气温较高,郊区气温较低,因此市区气流上升,郊区气流下沉,风由郊区吹向市区,D正确。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城市热岛强度是指城市中心区温度减去郊区温度所得数值。下图为“北京市热岛强度的季节和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9.下列措施不能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是
A.扩大城市水面面积
B.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
C.大量建设城市道路
D.营造绿色通风系统
√
基础过关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扩大城市水面面积,利用水体比热容来减小城市气温上升幅度。屋顶绿化和墙壁垂直绿化可增加绿地,缓解热岛效应。大量建设城市道路将进一步加剧城市热岛效应,C符合题意。营造绿色通风系统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故选C。
基础过关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10~11题。
10.“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
A.便于室内空气流出 B.便于室外空气流入
C.便于室内热量散发 D.便于采光
由材料可知,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水的热容量较大,气温较低,空气收缩下沉,高处空气由四周流向塔中心,则“风塔”顶部四面镂空的主要目的是便于室外空气流入,B正确。
16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伊朗古城亚兹德古老的“风塔”是建筑物中用来通风降温的建构。风塔高过屋顶的部分四面镂空,悬空连接到室内大厅(左图),塔下中央建有一个水池(右图)。据此完成10~11题。
11.白天,室内大厅的空气运动
A.从四周流向水池 B.从水池流向四周
C.中央为上升气流 D.四周为下沉气流
水的热容量较大,即吸收相同的热量水温相对较低,白天,室内水池使温度降低,气压增高,则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运动,水平方向上空气由水池流向四周,B正确。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2023·湖北宜昌期中)下图为“某山谷夜晚近地面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2.此时关于甲、乙两点温度和气压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温度:甲大于乙 ②温度:甲小于乙
③气压:甲大于乙 ④气压:甲小于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图中谷底处等压面向地面凸出,为低压,山坡处等压面向高空凸出,为高压,据此可判断谷底气温较高,气流上升;山坡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因此甲的气压大于乙,乙的温度大于甲,故选B。
16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湖北宜昌期中)下图为“某山谷夜晚近地面气压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13题。
13.此时气流运动状况主要是
①气流沿着山坡下沉 ②气流沿着山坡爬升
③谷底上空气流下沉 ④谷底气流垂直上升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由上题可知,此时气流运动状况为气流沿着山坡下沉,谷底气流上升,选B。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2023·山西长治调研)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岳阳和常德分别位于洞庭湖的东、西两侧。下图为“岳阳和常德
11
12
13
14
15
16
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4~15题。
14.岳阳陆风最大的时刻约在
A.3时 B.6时
C.9时 D.14时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整体而言,陆风应主要出现在夜间-日出前后,选项中14时岳阳应吹湖风,排除D。
3:00、6:00以及9:00三个时间相比而言,6时岳阳湖陆风风速距平绝对值最大,表示陆风的风力最大,A、C错,B正确。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2023·山西长治调研)湖陆风是在较大水域和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天气现象。岳阳和常德分别位于洞庭湖的东、西两侧。下图为“岳阳和常德
逐时湖陆风风速距平(距平是某一系列数值中的某一个数值与平均值的差)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14~15题。
15.常德与岳阳的湖陆风相比
A.常德的陆风强于岳阳的湖风
B.常德与岳阳的湖风风向一致
C.常德湖陆热力差异大于岳阳
D.常德湖陆风的转变晚于岳阳
√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陆风主要出现在夜间,整体而言,常德陆风距平数值远小于岳阳湖风距平数值,常德的陆风弱于岳阳的湖风。由于岳阳和常德分别位于洞庭湖的东西两侧,所以常德与岳阳的湖风风向并不一致,A、B错。
图中湖陆风风速距平曲线岳阳波动更为剧
烈,表明岳阳湖陆热力性质差异较常德更大,C错。
根据图示信息可知,岳阳和常德由陆风转为湖风的时间分别约在9:00和13:00前后,岳阳和常德由湖风转为陆风的时间分别约在18时和24时前后,所以常德湖陆风的转变晚于岳阳,D正确。
16.(2023·河北沧县中学阶段练习)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5分)
材料一 屋顶绿化是人们根据建筑屋顶的荷载、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条件,通过一定的施工手段,在建筑屋顶种植生长习性与之相适应的各种植物,以营建绿色景观。
材料二 城市热岛效应示意图。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描述图中气温曲线的空间分布特点。(4分)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从市中心向郊区波动下降;植被覆盖率高的地方气温低(植被覆盖率低的地方气温高)。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4分)
答案 植被覆盖率提高,地面升温慢,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热量减少;植被吸收二氧化碳,大气温室效应减弱。
能力提升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火电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试说明理由。(3分)
答案 不合理。乙位于城市和郊区之间,受城市热力环流影响大,污染物会随城市风吹向市中心。
(4)一般城市降水会比郊区偏多,试分析原因。(4分)
答案 城市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城市尘埃物质多,凝结核多,水汽易凝结。
本课结束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