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化市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测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4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随着技术对人们生活空间的不断介入,人们的整体行为模式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由此而来的必然会是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的改变。
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并叠加在了原有的乡村工业化的基础上,以极为迅捷的发展步伐改变着人们原有的生活模态。
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
最值得强调的是,工业或者机器、技术以及产业的下乡,更多还是属于经济或生计意义上的。此时,乡村生活的基调或其基本结构仍旧还是以农业为主、辅之以工业的。只是先前的那种“工”的存在会更多地体现在农业以外的手工劳作上,而现在的“工”则更多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乡村中的家庭结构依旧是相对稳固的,而乡村的工业化生产则是离土不离乡的模式,人们在农业的基底上借助乡村工业化去实现物质生活面貌的根本改观。
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不同于农工相辅的“牛郎织女”模式的新式乡村发展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
(摘编自赵旭东《从工业下乡到文化下乡》)
材料二:
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这并不是说中国乡村人口是固定的。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口在增加,一块地上只要几代的繁殖,人口就到了饱和点;过剩的人口自得宣泄出外,负起锄头去另辟新地。可是老根是不常动的。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孤立和隔膜并不是以个人为单位的,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的。从农业本身看,许多人群居在一处是无需的。耕种活动里分工的程度很浅,至多在男女间有一些分工,就像女的插秧、男的锄地等。这种合作与其说是为了增加效率,不如说是因为在某一时间里忙不过来,家里人出来帮帮忙。耕种活动中不向分工专业方面充分发展,农业本身也就没有许多人住在一起的必要了。
乡下最小的社区可以只有一户人家。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这一点对于我们乡土社会的性质很有影响。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中国乡土社区的单位是村落,从三家村起可以到几千户的大村。孤立和隔膜并不是绝对的,但是人口的流动率小,社区间的往来也必然疏少。可以说,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他们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社会结构与文化样态互为影响,后者会随着前者的改变而改变,前者会基于价值观念的文化向度而做出相应改变。
B. “三级两跳”是费孝通先生对我国乡村社会发展观察分析后做出的判断,是对从农业化到工业化再到信息化的形象概括。
C. 属于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现象与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现象有本质的区别,对人类的贡献也有根本性的不同。
D. 乡土性中国体现的不流动是从人与空间的关系着眼,孤立隔膜是从社区之间的关系着眼,这两个特点都是相对的。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过去工业下乡到现在的文化下乡,农村经历了一个极大的质的转变,这也成为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新维度。
B. 材料一认为工业下乡前乡土中国生活方式的模式类似于“牛郎织女”模式,这种模式较少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
C. 在乡土社会,家庭是最基本的抚育社群,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但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
D. 费孝通所说的乡土社会的乡土性是指老根不常动,人们的活动范围有限,住在一处的集团与其他集团之间是有隔膜的。
3. 下列描述,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的一项是( )
A.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B. 一轮满月升起来,照亮了寂静的山谷、秋日的败草、一丛丛荆棘怪石,还有香雪手中那只发光的小盒子。(《哦,香雪》)
C. 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保持着他们个别负责、独来独往的精神。(《乡土中国》)
D. 夜幕降下、灯光亮起,与空中明月交相辉映。民宿中的人们三三两两,或坐或躺,或闲聊或赏景,惬意极了!(《乡村月夜》)
4. 费孝通将乡村发展喻为“三级两跳”,请简要说明“两跳”及其转变特征。(6分)
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请依据材料观点,为当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出建议。(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5小题,25分)
天嚣
赵长天
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
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
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谁 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
“门别开得太大!”
“找根棍子撑住!”
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开啦! ”撤掉顶门柱,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当门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饰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
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里。
注释:“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肖像细节和心理细节,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
C.送瓜人冒着生命危险给试验队员们送来西瓜,表现了戈壁牧民们对试验队员的关爱,以及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注重从人物的直觉印象和切身感受来渲染和烘托“天嚣”下的恐怖氛围,为人物的出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和背景。
B.文章以“渴”作为叙事的线索串联起了整个故事,小说脉络清晰,结尾情节突转,既在意料之中又出乎意料之外。
C.文章第一自然段,借用钢架房来突出风的狂暴凶猛。这段描写,为下文中实验队员打开门时的极其艰难埋下了伏笔。
D.小说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危难中互相救助的故事,折射出困境中、灾难面前生命力的伟大和互助精神的可贵。
8、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使用了比喻、拟人和侧面描写的手法,突出了风沙的狂暴,有利于烘托人物的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
B.第三段写空气中的粉尘被风化成细小的砂粒,这一笔交待,为第二十一自然段中“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做了铺垫。
C.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美好的谜”结尾,这样的处理,给读者留下来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D.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极其恶劣,越是恶劣的自然环境,越能衬托出人的渺小卑微,更能突出小说警示人们要敬畏自然的意图。
9、对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说是试验队员,也有人说是蒙古族同胞,你的看法如何?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说明你的看法及理由。(8分)
10、小说的题目是“天嚣”,也有人认为用“美好的谜”做题目也很好。你认为哪一个题目好?简述你的理由。(8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10分)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客至》迎接客人到来的喜悦的句子是:“ , 。”
(2)杜甫盛情招待崔明府,频频劝饮,但是“ , 。”因力不从心,酒菜欠丰,而不免歉疚。我们仿佛听到那实在而又亲切的家常话,字里行间充满了融洽气氛。
(3)黄庭坚《登快阁》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描绘了初登快阁时所览胜景,也是诗人胸 襟怀抱的写照,意境开阔。
(4)《登快阁》中抒发自己渴望回归家庭寄情山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黄庭坚《登快阁》中用典抒发因世无知己、怀才不遇之感慨的一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7小题,共34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4小题,12分)
1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赁屋(lìn) 吮吸(shǔn) 挈妇(qiè) 屠戮(lù)
B.莴苣(wō) 虾篓(lǒu) 胆怯(què) 罗睺星(hóu)
C.蠕动(rú) 籼米(xiān) 浸透(qin ) 尸骸(hái)
D.泅水(qiú) 譬如(bi)) 黯然(àn) 菱角(líng)
13、下列各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菲薄 掂记 微漠 涅槃
B.荤腥 客栈 恶耗 竦身
C.谄媚 戳穿 桀骜 莲藕
D.蓬头 跺脚 梳装 辗转
14、下列各句中画线词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假以时日,我们可以巧立名目,开发大批新颖别致的旅游项目,为景区再添光彩。
B.李老汉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别人给他的帮助和恩惠,哪怕仅仅是一句安慰的话,他也睚眦必报。
C.政务诚信建设是全社会信用建设的关键,政府无信则权威不立,各级政府要把诚信施政作为重要准则,只有政府率先垂范,社会诚信才能蔚然成风。
D.参加了今年高考作文阅卷的陈老师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学生的作文水平令人担忧,语句不通、表意不明、文不加点的低分作文越来越多。”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 分)
A.现今,防止考试作弊的手段已从道德层面延伸到技术层面,手机探测仪、信息干扰仪、录像监控设备等将对考生作弊起到震慑作用。
B.美国主流媒体的报道经常充斥偏袒偏见,民调机构也不时被传出和利益集团联手,通过问卷设计偏向、抽样数量不实等手段人为影响民调结果。
C.中国男足主教练里皮在赛后发布会上提出辞职,中国足协接受这一辞职请求,并表示接下来将深刻反思,重组男足国家队,打好接下来的比赛。
D.作为一名斗士,鲁迅的内心既坚硬又柔软,他的一生,就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真实写照。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7题。
我们要挖掘好红色资源,使之在体量上有所增加。红色资源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以及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对当代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唯有充分发掘好红色资源,才能让党史、新中国史的“参天巨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事实上,① ,其中既有基于地域、建筑、档案资料等的实物资源,也有基于人物事迹、宣传口号、经典故事等的精神资源,需要我们沉下心来仔细挖掘。“时代楷模”张富清的感人事迹一经挖掘,便让尘封已久的“战斗英雄”“人民功臣”的故事被人知晓,感动和影响了无数人,这就是对红色资源挖掘的最好例证。因此,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既要做好“挖潜”文章,深入挖掘现有资源中尚未被充分利用的部分,积极向外拓展相关红色资源挖掘工作,形成并扩大红色资源体系;② ,广泛挖掘尚未被发现的那些红色资源,注重将红色资源挖掘与退役军人信息登记、党史研究、方志编撰等工作结合起来,从挖掘先进人物、英雄模范的光辉事迹入手,系统提取其中的红色资源关联内容,从而连点成线、织线成面,③ 。
(摘编自刘政《充分激发红色资源新活力》)
16、提取以上材料的要点,给“红色资源”下定义,不超过75个字。(4分)
17、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8个字。(6分)
18、汉字书写水平测验。请将《燕歌行》节选部分用正楷字体抄写在空格内,要求:笔画规范、字体端正、书写整洁。(12分)
拟行路难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③踯躅④不敢言。
五、写作(60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红楼梦》中的贾雨村刚出场时是个穷书生,他饱读诗书,有真才实学,心怀大志,脂砚斋曾为他写下“雨村真是英雄”的批语。可在登科及第步入官场后,他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逐渐变成了一个忘恩负义、丧尽天良的奸险小人。书中曾预言他“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脂砚斋曾十几次怒批他为“奸雄”。
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出身寒微,从小学习刻苦,有较高的人生目标,凭借优异成绩考上了重点大学。但是,由于毕业后长期遭到旁人的歧视,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扭曲,他贪慕钱、权与“胜”,失去了读书人的信仰,逐渐沦为一个不择手段、没有道德底线的黑恶分子,最终坠入毁灭的深渊。
作为新时代的有为青年,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警示意义。请结合材料选取一个角度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语文答案
【答案】
1. A 2. C 3. D
4. ①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
②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 ①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②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③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④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互为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一“社会结构影响着文化存在的表达形态,社会结构转变了,其外在的文化形态自然也会随之改变”可知,社会结构不会基于文化样态而做出改变。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C.“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却很常见”表述绝对化。根据材料二“在中国乡下这种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是不常见的。在四川的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而大多的农民是聚村居”可知,只有一户人家的小社区在四川山区种梯田的地方可能有这类情形。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中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强调的是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
A.该项是纯粹的“桃花源”生活情形,据原文“……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我们不妨称之为‘桃花源模式’”可知,“桃花源模式”并不等于真实的“桃花源”,故该项不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
B.该项描写香雪拿着换得的铅笔盒夜晚回家的地方,显然不是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C.说的是外国人的精神追求,更不能反映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
D.民宿中的人们先月色下享受生活,反映了新的发展阶段的农村人们精神意义上追求,所以最符合材料所界定的“桃花源模式”生活。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1)根据“费孝通先生曾极为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乡村发展的‘三级两跳’: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从工业化到信息化或者后工业化。第一跳的转型还没有真正完全实现,作为第二跳的由工业化向信息化的转变就紧随其后发生了……”可知:乡村发展的“第一跳”,指从农业化到工业化,作为农业辅助的手工劳作被机器大生产代替;“第二跳”指从工业化到信息化。
(2)根据“从乡土中国到工业化中国的转变,根本上还属于物质层面的工业下乡,是实际生活的物质改变;而到了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第一跳属于物质上的转变,是实际生活水平的提升;第二跳侧重思想观念与精神意识等文化上的转变,更多触及人们对于新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1)根据“第二跳,便更多的是观念性或精神性的文化下乡了,即从曾经的物质性的‘实’的层面转换到了精神性、文化性的‘虚’的层面上来,这对人自身的存在而言显然意味着一种根本性的转变。这一转变可以说构成了理解中国当下文化转型的一个新的维度,也意味着在乡村生活中要有更多价值和观念层面的新变化”可知,新农村建设应以实现信息化为目标,注重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文化意义上的追求。
(2)根据“而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一方面,留存在村里的人会因为更多精神性意义的触动而尝试生活样式的改变;另一方面,外部世界的种种观念或思考会对乡村自身构造出来的新发展模式产生驱动和影响,使得乡村从精神意义上被重新塑造,成为有似于陶渊明所描述的‘桃花源’意义上的理想生活之地,甚至让能够在乡村的环境中生活也成了人们在精神意义上追求的对象……这种模式更注重于精神性意义的追求,这显然也是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所旧有的、从来都不缺乏的另一种对于乡村生活的想象”可知,新农村建设中,留存在村里的人应以精神性意义上的追求为指引,尝试改变生活样式。
(3)根据“一旦到了文化下乡这一新的发展阶段,那便无可避免地触及到人们的观念、价值、精神和意义诸层次。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美国的乡下大多是一户人家自成一个单位,很少屋沿相接的邻舍。我们中国很少类似的情形”可知,要借鉴外来文化观念,积极构造新式乡村发展模式,使乡村成为人们追求的理想生活之地。
(4)根据“那些从城市落入乡村的事物更多会属于人的精神观念或思想意识上的,因此它显然更多地触及到了人们对于新出现的生活方式的认同与选择”“而所有这些从根本上而言,也是当下的人们在一种文化自觉意识的牵引之下的新乡村发展道路的选择。由此使得文化进入到了乡村,附带着城市人的休闲旅游进入到了乡村,同时那些艺术家们也因此而介入到了乡村的生活和建设之中来”“它是富有艺术以及审美情趣的,同时也无形地跟更多人所选择的闲暇生活的乡村旅游密切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更成为新时代里一种艺术以及艺术家的乡村介入的意义引领”可知,要吸引更多的艺术家介入农村建设,提升乡村艺术和审美情趣,打造乡村休闲旅游胜地。
6、D。
解析:A项“多了”,其中“肖像细节”在文章开头部分没有。B项属于“错了”。该项中“都说明这个故事纯属偶然”解说错误。“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都是“互帮互助”的结果,绝非选项所言的“纯属偶然”。C项“偏了”。其中“对祖国科研事业腾飞的热切期盼”生硬拔高了思想情感。
7、C。
解析:该项中“埋下了伏笔”理解错误,应该是“做了铺垫”。第一段的描写,使得后面开门的艰难自然合理,即是铺垫。铺垫的作用,即是使后面的内容出现得更合理或者更突出。(错了)
8、D。
解析:“警示人们要敬畏自然的意图”无中生有。小说描写恶劣的自然环境,目的是烘托人的形象,没有警示人们的意图。此类错误,往往出自无根据的猜想和推测。
9、第一种:试验队员是主人公(2分)。①文章为试验队员设置了恶劣的自然环境,意在衬托队员们坚韧顽强、不惧困难的形象。②围绕试验队员,文章安排了三处典型情节。③试验队员们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第二种:蒙古族同胞是主人公。(2分)①试验队员们在恶劣的环境中坚守,是蒙古族同胞出场的背景。②蒙古族同胞冒着巨大危险给队员们送西瓜,展示了舍己救人的品格。③蒙古族同胞忘我救人的举动,表现了文章的主题。
10、第一种:“天嚣”题目好。(2分)“天嚣”指的是狂风肆虐的严酷的自然环境,用“天嚣”做题目,可以突出实验队员不惧艰难、坚韧顽强的高大形象;“天嚣”还是故事的背景,引出了下文中互相救助的故事;“天嚣”中发生的故事,更能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
第二种:“美好的谜”题目好。(2分)因为不懂蒙语,无法交流,所以成了“美好的谜”这样,可以突出互相救助的主题;设下悬念,让读者探索谜底,引发阅读兴趣;美好可以指实验队员不惧艰难,也可指蒙古族同胞忘我救人,体现人物特点。
11、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落木千山天远大 ;澄江一道月分明
万里归船弄长笛 ; 此心吾与白鸥盟
朱弦已为佳人绝 ; 青眼聊因美酒横
12、A(B项,“怯”应读“qiè”。C项,“浸”应读“jìn”。D项,
“譬”应读“pi”。)
13、C(A项,掂-惦。B项,恶一噩。D项,装-妆。)
14、C(A项,“巧立名目”指定出许多名目,以达到某种不正当的目的,是贬义词。B项,“睚眦必报”指极小的仇报也要报复,是贬义词,这里所用的感彩刚好相反。C项,“率先垂范”指带头给下级或晚辈做示范。D项,“文不加点”形容写文章很快,不用涂改就写成。)
15、A(B项,“民调机构也不时被传出和利益集团联手,通过问卷设计偏向、抽样数量不实等手段人为影响民调结果”成分残缺,缺宾语中心语,应为“传出……的丑闻”。 C项,“中国足协接受这一辞职请求,并表示接下来将深刻反思,重组男足国家队,打好接下来的比赛”错误,偷换主语,“打好接下来的比赛”的应该是“男足国家队”,而非“中国足协”。D项,不合逻辑。应为““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是他的一生的真实写照”。)
16、红色资源是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1分),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1分)所创造及形成的对当代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1分)的实物资源和精神资源的总和(1分)。(要点∶时间、创造者、作用、包含种类等属性,各1分)
17、红色资源种类极多;②又要做好"挖深"工作;③不断增加其体量。
19、参考2022年全国Ⅰ卷作文标准阅卷,建议以45分切入。
【审题指导】第一段材料讲述的是《红楼梦》中贾雨村的人生轨迹。一个满腹才华、抱负不凡的穷书生,因为在走入官场后迷失了人生的方向,丢失了读书时的雄心壮志,丧失了做人的良知与道德,最终从“英雄”蜕变为“奸雄”,让人感叹。第二段材料讲述的是热播剧《狂飙》中的高启盛的人生轨迹。一个成绩优异的学霸,在踏入社会后,开始执著于追求钱、权与“胜”,逐渐丢弃了学生时代的理想目标,抛弃了做人的道德底线,堕落为一个黑恶分子。两段材料讲述的都是学霸“黑化”的故事,虽然他们都是文艺作品中的人物,但其人生轨迹能给有为青年带来深刻的启示。考生可以选取的写作角度是多样化的,如分析“才”与“德”的关系,思考坚持理想、信仰、初心在成才路上的意义,思考读书的意义,思考健全的人格与成才之间的关系,如何看待功利心,等等。
【参考立意】1.立德广才,方成其志。2.德才兼备,方为栋梁。3.德为才之本,才为德之力。4.无德有才终坏事。5.以德为先,以才为后。6.成才路上,携理想(信仰、初心)前行。7.读书人不必有太多功利心。8.健全的人格有助于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