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7.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06:26:25

文档简介

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 14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小题。
材料一:
“社会性死亡”最早出自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他认为人的死亡分三种:一是听诊器和脑电波仪测出的肌体死亡;二是以神经末端和分子的活动为基准的代谢死亡;三是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会性死亡。托马斯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其依然具有续存价值。
如今,“社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多指某人的“丑行”被广泛传播——其“丑行”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捏造的——致使这个人被网民“公开处刑”,说明他(她)已经“社死”。“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泄私愤行为,完全不顾对方的人格权益。要知道,以“社死”为目的的维权,或故意制造他人“社死”的行为,往往存在违法风险。
我国《民法典》第九百九十条明确规定“人格权是民事主体享有的生命权、身体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隐私权等权利”。其中名誉权是对民事主体的品德、声望、才能、信用等的社会评价。第一千零二十四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除此之外,《民法典》第一千零三十二条也明确规定“自然人享有隐私权。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以刺探、侵扰、泄露、公开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隐私权”。显然,以“社死”为目的的信息传播行为,不但可能侵犯名誉权,也可能侵犯隐私权。
新媒体时代,新兴传播渠道,无疑扩大了大众对外公诸其诉求的机会。新型媒介的发展方兴未艾,我国对其采取的监管措施,相对包容宽松。然而,有些网民不能误认为“动动手指”“敲敲键盘”,便可以随意践踏他人的正当权利。
面对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个人要学会依法维权。诸多“社死”事件中,利益受损者往往缺乏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我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侵害自然人的个人信息权益”。公众处理个人信息时,要明白个人行为“应当具有明确、合理的目的,并应当限于实现处理目的的最小范围,不得进行与处理目的无关的个人信息处理”。实际上,即使基于个人同意而进行的个人信息处理活动,个人也有权撤回其同意。但遗憾的是,很多类似事件,有的人往往在沉默中任由个人信息在网络中传播。
个人权益受损后要学会救济。一般而言,救济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救济;二是私力救济;三是司法救济。社会救济有时也称为社会救助,是社会基于同情和慈善的心理,对弱势者行善施舍,多表现为暂时性的消极措施。对遭受“社死”的受害者而言,社会救济意味着能够获得同情和理解,甚至能够获得社会组织的支持与声援。私力救济指的是权利主体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依靠自身的力量,通过实施自助行为来救济自己被侵害的民事权利,比如自己澄清事实等。司法救济则指当法律赋予人们的基本权利遭受侵害时,法院应当对这种侵害行为做有效的补救,以最大限度地救济和保护他们的正当权益,最大程度维护基于利益平衡的司法和谐。
总而言之,以泄私愤为目的,发布不实信息,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本质上是以追求正义为幌子、裹挟社会情绪、侵犯他人人格权的行为。
(摘编自聂书江《制造他人的“社会性死亡”:小心裹挟情绪的伪正义》)
材料二:
站在我们写作者的角度看,人的“社死”时刻是耐人寻味的,它比纯粹的美好时刻或丑陋时刻更吸引我。当个人在社交场合遭受挫折、误解或打击时,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复杂。我认为,复杂性是小说很重要的特质。人在这么复杂的社会,要想一直保持“正常”和“体面”太难了。写作者要想笔下的人物活生生地站在你面前,就必须让他真实的内心世界袒露才行。
“社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比如A正在办公室对B吐槽C,恰好C进来了,B发现了,暗示A不要说下去,但A毫不知情,依旧兴致勃勃地在说,最终等他发现时,C依旧站在他身后。这可谓是经典的“社死”时刻:A会窘迫,B会难堪,C会惊诧和难过。
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前来围观评判,而当事者往往无力辩驳,毕竟是寡不敌众,甚至还会火上浇油,有人戏称这是对当事者的“公开处刑”。这个时候,就不是一笑了之的事情了,其严重程度会影响到当事者的生活、工作和家庭。身处其中,人该会面临多大的精神压力,无力、绝望、焦灼、愤怒、委屈……种种情绪在心中翻腾,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这些都是写作者着力想要去呈现的,“社会性”和“死亡”缺一不可。
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有“社死”发生,对写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良机”去体味人的内心世界,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就好比是一粒石子丢入湖面,写作者不仅要写到石子,也要写到因此泛起的涟漪。对当事者来说,这可能是一个窘迫的时刻;而对于写作者来说,这是一个创作的良机。所谓“你之蜜糖,我之砒霜”,说的就是这回事吧。
(摘编自邓安庆《相比纯粹的美好或丑陋 真实的“社死”更吸引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社会性死亡”的本意是提醒人们要善待离世的人,因为他们依然具有续存价值。它并非网络新媒体出现后的产物。
B.作为网络流行语的“社死”的含义是指某人或真实或捏造的“丑行”被他人肆意公布,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行为。
C.如果没有经过调查就利用网络舆论发布不实言论,哪怕以正义为名,让他人陷于“社死”的处境,也是一种非法行为。
D.当小说中的人物遭遇“社死”时刻,内心世界极为复杂,是让写作者将笔下人物内心的复杂性呈现出来的创作良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有些人将现实生活中的纠纷随手一拍就诉诸网络,这种网络曝光的便捷性和随意性很可能侵犯了他人的正当权益。
B.因“社死”而权益受损,个人要学会依法维权,但以恶意制造他人“社死”为目的的维权却可能是侵权的。
C.写作者充分看到了“社死”时刻的创作价值,只要抓住这个“良机”去窥探人物的内心世界,就能够展示“社死”的复杂性。
D.用材料一的观点来评价材料二的行为,无论在现实世界还是在网络空间,如果写作者带着隐秘的欲望围观评判,也会成为“社死”的推手。
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判别以下哪种行为不属于救济的范畴( )(3分)
A.一个清华女生在食堂,怀疑自己被一位男生“咸猪手”。她在朋友圈公开了这名清华学弟的名字和学号,声称让学弟“社死”。男生当场否认了学姐的说法,并表示可以通过调取监控以证清白,后来,监控摄像头还原了学弟的清白。
B.广受关注的伪造血衣诬陷老师体罚的广州妈妈被判刑。广州市白云区法院对被告人刘某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虚假信息、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一案,以寻衅滋事罪判处刘某有期徒刑一年六个月,缓刑二年。
C.现实题材电视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中,讲到了随机杀人案的凶手在案件发生后遭到了网民的疯狂攻击。一些媒体为了获取更吸引受众的新闻,甚至直接将话筒伸向了凶手的家属,要求他们血债血偿。凶手的父母为了躲避媒体的追击,只能躲到一个小渔村里过着艰苦乏味的生活。
D.“天价便饭”视频中,爆料游客称“一顿便饭收费1900元”,并继而给该店贴上了“黑店”的标签。可后来经过当地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发现,该店明码标价,斤两正常,海鲜加啤酒的“大餐”也显然不只是“便饭”。
4.根据两则材料内容,概括“社死”的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3小题,12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小题。
文本一:
寻找王×成
张港
1973年的冬天,冷得邪乎,兴安岭上龙门农场,田鼠冻得钻进知青宿舍。于是,可怕的鼠疫暴发了。
1月27日夜,狂风打鼓,大雪拍门。一辆马爬犁从三分场驰到卫生院,抬下上海人李志鹏。李志鹏脸泛了青。高烧的人这个脸色,是真不行了。他要说什么,又发不出声音。他指指我上衣口袋,比画着。我明白了,他是要写字。我的破钢笔其实只是摆设,极少用。
李志鹏哆嗦着接笔,哆嗦着摸出一块挺旧的手绢包。在手绢上,他费力地写出个“王”,笔就不下水了。我接来笔,用舌头洇了洇,又下水了。他接着写,写得太费力,写了老长时间,之后他就闭上了眼睛。送他来的上海人比画:“把这个包——交给这个人——对吗?”
李志鹏点点头,我们几个人连声喊:“一定一定一定。”李志鹏的眼睛睁了一下又合上,就再也没有睁开。
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处理完后事,我们想起了那手绢包。
脏兮兮的旧手绢,里面是钞票,35元。皱手绢上的字,歪歪扭扭,第一个是“王”;第三个是“成”;中间这个,有人说是“之”,有人说像“云”,有人分析是“立”。不管怎么说,一定要将这手绢包送到王×成手上——我们点头了,我们答应过李志鹏。
龙门农场也就五六千人,找一个人还不难。我们先从三分场开始,先从上海人入手,可是,没有王×成。
我们成立了“专案小组”,分工负责,分片包干,拉开大网。然而,还是找不到。
一转眼,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每一个人走时,都对我说“一定一定,一定要找到王×成”。
之后,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
一晃,我也离开了农场,也娶着了媳妇。我给媳妇讲手绢包的事。媳妇手指在舌上抹湿,一张一张数过那35元钱。她将手指头塞进我的秋衣破洞里,一转一搅:“真的不少哩!够织件毛衣哩!”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
儿子降生,特能吃,而他娘没奶。因为钱断了,所以奶粉断了。媳妇先是骂我无能,然后又是骂我无能,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
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可是,那个王×成,就是找不到。
寻找王×成的队伍渐渐发展壮大,我们这些最穷的人家却最先安装上电话,打着长途电话研究王×成,研究手绢包。
那一年,上海来了兴致勃勃的电话:“找到了,在上海,原来的龙门知青。”电话要我带上东西,赶赴沪上。“邮不行吗?”“不行,面当面,物对人,得确认。”
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那人叫王子成,手绢不对,钱的数额也不对。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
一晃,我发现自己老了。这个手绢包,让我长出许多皱纹。可是,怎么办呢?那个大风雪之夜,李志鹏最后那样子,总在梦里,总在醒时。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
不管不顾地不分时间地点人物地大讲这个手绢包的故事,发动群众,搜寻王×成。
这天,我接到个电话,那人自称龙门农场的,在城里治病。事情重要,电话说不行,要我到医院会面。
路上,我忽然想到,这自称叫于诚的人,莫不就是找了20年的王×成?
比我还老的于诚,果然就是“王×成”。
于诚摸着手绢包:“是不是 35 块?是不是两张 10 块,一张 5 块,剩下 1 元的,还有两张 5 角?”
“是是是,对对对!”
“两张10块的,卖榛子钱;一张5块的,土豆钱……”于诚老泪纵横。
“找了 20 年呀!原来是你。”我终于明白了,在农场时,我是知青,他是山东移民,我们相隔二十多公里。
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
我傻了,我不能不傻。
于诚缓缓气,说:“去过六分场吧。”
我没去过。
“去六分场的路,总走过吧!”
我记不得。
“一辆胶轮拖拉机着火,你们知青救火。这还不记得?”
好像——这事有。
“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我就攒了钱,托人买上海毛线,我得赔人家毛衣呀!托来转去,没了下落。想不到,钱钱钱……钱在这儿,你你你……你在这儿。”
泪如水泼,我不会说话了。
(2020年24期)
文本二:
从体裁来说,故事应该与小说有显著区别,否则它就不是一种文体。故事的基本涵义是旧事、旧业、先例、典故等,因此,故事一般讲的是已过去的真实事件,不可过于夸张或扭曲。当然,故事中的虚构与小说中的真实,都是相对而言的。这里面有个谁主谁次的问题,故事中事件主体不能背离,这是大原则,小说则不一样,芝麻可以说成西瓜,这是它们之间真实与虚构的区别或差异。
故事中事件的真实性决定其运用的表达形式,即说故事主要通过叙述的方式来讲一个带有寓意的事件。因此,写故事又叫讲故事,主要用的是叙述的方法,而小说常用的是描写的方法。我们认为一个故事“好”,亦因为它侧重于事情过程的描述,强调情节跌宕起伏,从而阐发某种道理或者价值观。试想,如果你在讲故事过程中大量使用情景描写,别人会怎么看你,肯定会认为你不是在讲故事,而是在吹牛皮!
另外,讲述一个故事,必须话有所指,意有所图,这就是说讲故事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这也就是故事中所谓的故事核。故事核就像目的地,是故事中要鲜明的。这在讲故事过程中也常要有所提示,或头或尾或文中,这在寓言故事中更是可见一斑。寓言故事的讲述者始终是主导,其目标方向很明确,故事中所运用的各种手法,目的总是先将读者引向歧途(这很关键),最后再引向故事核。
故事留给读者的是事,人反而淡化了。好的故事,几十年后不忘的还是故事本身,而不是故事中的主人公。当然,故事本身也能体现人物的性格特征,但那只是副产品。
5.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李志鹏临终前艰难地留下遗言,表明他不想将钱据为己有,也引出下文寻找王×成的故事。
B.“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形象地写出“我”生活的贫困,反映了寻找王×成的艰难。
C.于诚看到“我”后老泪纵横,虽然其实知道“我”是他找的人,依然为“我”的精神感动。
D.小说不仅写了我在寻找王×成,还有众多的人也参与到寻找的队伍中,传递了人间正能量。
6.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以“寻找王×成”为题,新颖有趣,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激发出读者的阅读兴趣。
B.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既完善了小说内容,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我”的儿子没钱买奶粉吃,媳妇骂“我”无能,侧面表现“我”一定要将钱交给王×成的决心。
D.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述,由“我”对王×成的寻找贯穿主体情节的始末,使得故事叙述真实紧凑。
7.读了文本二,如果要把《寻找王×成》推荐给《故事会》,你将从哪些方面阐明理由?(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3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今有羿、逢蒙①、繁弱②于此,而无弦,则必不能中也。中非独弦也,而弦为弓中之具也。夫立功名亦有具,不得其具,贤虽过汤、武,则劳而无功矣。汤尝约于郼、薄矣,武王尝穷于毕、 矣,伊尹尝居于庖厨矣,太公尝隐于钓鱼矣。贤非衰也,智非愚也,皆无其具也。故凡立功名,虽贤,必有其具,然后可成。
宓子贱治亶父,恐鲁君之听谗人,而令己不得行其术也,将辞而行,请近吏二人于鲁君与之俱。至于亶父,邑吏皆朝。宓子贱令吏二人书。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吏甚患之,辞而请归。宓子贱曰:“子之书甚不善,子勉归矣!”二吏归报于君,曰:“宓子不得为书。”君曰:“何故?”吏对曰:“宓子使臣书,而时掣摇臣之肘,书恶而有甚怒,吏皆笑宓子。此臣所以辞而去也。”鲁君太息而叹曰:“宓子以此谏寡人之不肖也。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微二人,寡人几过。”遂发所爱而令之亶父,告宓子曰:“自今以来,亶父非寡人之有也,子之有也。有便于亶父者,子决为之矣。五岁而言其要。”宓子敬诺,乃得行其术于亶父。三年,巫马旗短褐衣弊裘而往观化于亶父,见夜渔者,得则舍之。巫马旗问焉,曰:“渔为得也,今子得而舍之,何也?”对曰:“宓子不欲人之取小鱼也。所舍者小鱼也。”巫马旗归,告孔子曰:“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敢问宓子何以至于此?”孔子曰:“丘尝与之言曰:‘诚乎此者刑乎彼。’宓子必行此术于亶父也。”夫宓子之得行此术也,鲁君后得之也。
鲁君后得之者,宓子先有其备也。先有其备,岂遽必哉?此鲁君之贤也。
三月婴儿,轩冕在前,弗知欲也;斧钺在后,弗知恶也;慈母之爱,谕焉。诚也。故诚有诚乃合于情。精有精乃通于天。乃通于天水木石之性皆可动也又况于有血气者乎?故凡说与治之务莫若诚。听言哀者,不若见其哭也;听言怒者,不若见其斗也。说与治不诚,其动人心不神。
(节选自《吕氏春秋》,有删改)
【注】①羿、逢蒙:《荀子·正论篇》:“羿、逢蒙者,天下之善射者也。”②繁弱:古良弓名。
8.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乃A通B于C天D水E木F石G之H性I皆J可K动L也M又N况O于P有Q血R气S者T乎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汤尝约于郼、薄矣”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含义相同。
B.太公,指姜子牙,相传其曾垂钓于渭水之滨,偶遇周文王获赏识,后辅佐文王建立霸业。
C.“宓子先有其备也”与“圣心备焉”(《劝学》)两句中的“备”字含义不同。
D.轩冕,古时卿大夫乘轩戴冕,因用以代表官位爵禄或显贵的人,文中指官位爵禄。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开篇以善射之人必须拥有良弓和弓弦才能射中目标类比,说明建立功名也必须具备一定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B.宓子贱治理亶父时,担心鲁君听信谗言,于是假装干扰两位官吏的书写委婉地向鲁君进行劝诫,成功地说服了鲁君。
C.三年之后,巫马旗简装粗服,暗地里到亶父去观察宓子贱施行教化的情况,并从人们捕鱼的行为中得到了答案。
D.文末以婴儿能懂得母爱为例探讨宓子贱治理亶父的成功之道,认为劝勉他人、治理政事要赤心诚意才能感化人心。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寡人之乱子,而令宓子不得行其术,必数有之矣。
宓子之德至矣。使民暗行,若有严刑于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12~13小题。
酬洪昇①
朱彝尊
金台酒坐擘红笺②,云散星离又十年。
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
梧桐夜雨③词凄绝,薏苡④明珠谤偶然。
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揽下河船。
【注】①洪昇:清代戏曲家,《长生殿》作者。因于佟大后丧服之期演唱《长生殿》,被革去国子监大学生籍。在京滞留期间,与谪官的朱彝尊交往。后于杭州,二人重遇,遂有此诗。②金台:即黄金台,战国时燕昭王所筑,以求人才。擘红笺:指分笺题诗、酬唱。③梧桐夜雨:《长生殿》中有“夜雨梧桐落叶时”的诗句。④薏苡:一种植物果实。据《后汉书》载,马援在交趾常吃薏苡,回家时装了一车,被诬告说带回一车明珠。
12.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首联起句叙述当下相聚酒楼吟诗作对的情景,次句用“云散星离”比喻二人十年的分离。
B. 颔联将洪昇比作诗人洪玉父和词人柳永,盛赞洪昇之才,也暗示其与柳永相同的命运。
C. 尾联起句的“岂”字与首联次句的“又”字相呼应,前后脉络相承,强调二人相见之难。
D. 有感于白发相逢不易,诗人最后邀请友人下船游湖,突出彼此友情的深厚与珍贵。
13. 有人评论此诗“句句发自肺腑,颈联尤其催人泪下”,请对颈联加以赏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赤壁赋》中客人感叹自己的命运时,希望与神仙和明月同在的两句是“ , 。”
(2)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以鸟鸣为主要描写对象,表达了词人沉郁苦闷的心情的两句是“ , ”。
(3)《谏太宗十思疏》中用“ , ”两句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指出历代帝王在施政时大多虎头蛇尾,不能善始善终。
(4)“沧海”经常出现在古诗文中,或展现宽阔胸襟,或寄托忧思情怀,或抒发离情别绪,等等,如“ , ”。
三、语言运用题(共 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小题。
已有的精神疾病诊断方式包括专科医生访谈和量表诊断,这些诊断方式存在局限性主观性强,量化指标缺乏。而基于脑电、语音、表情等生理、行为信号的人工智能诊断新技术,其诊断准确率能达到70%~90%。研究表明,相较于传统诊疗模式而言,在精神疾病的预测诊断、干预治疗等方面,人工智能诊断潜力巨大,人们看好其发展前景。脑电、心电、肌电等电生理信号都与人的精神状态相关,甚至鼾声、微表情、步态等人类感官难以察觉规律或精准捕捉的行为信号都可以用作人工智能判读精神健康的依据。信息技术让很多之前难以探测到的“蛛丝马迹”,可以被甄别、掌握以及高效利用。除了解决“无迹可寻”的难题,人工智能在治疗方面也有独特优势。医生治疗时需实时得到反馈才能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提供的及时诊疗“反馈”,能助力医生对症施治,提升治疗效果。
15.下列选项中,“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刚才读了一遍,你的这篇文章写得还可以。
B.今天天气实在热得可以,开空调吧。
C.继续努力吧,你可以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D.把这些事情做完,你就可以走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小题。
书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一种载体,在中国古代它又被称为尺素、尺牍、尺翰、双鲤、鸿雁等。
书信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古代“书”和“信”是有区别的。“书”指信件这种最古老的称谓,从春秋一直沿用到今天;“信”,则指送信的人,而并非是信件信函的意思。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7小题。
近来,苏东坡又火了。苏东坡早已不仅仅是个古代的文学人物、政治人物,而且成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文化符号。苏东坡从众多文人中脱颖而出,除了他具有传奇丰富的人生故事、儒释道于一体的人生观和诗文书画俱佳的才华,还因为他塑造了令人神往的文化人格。
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有何特别?首先,苏东坡虽“只缘身在此山中”,但一生始终秉持勇于进言、经世济民的立世准则。朝堂上,他能在王安石变法时直陈得失,丝毫不计个人之利害;贬谪中,他并不灰心丧气,更未就此躺平,每到一地,他总是撸起袖子加油干,力求造福一方百姓。其次,苏东坡有着超然物外、宠辱不惊的人格魅力。纵览苏东坡的一生,他虽也曾深受恩宠,名头大,官位大,但也曾饱受贬谪之苦,人生起伏更大。他在一地鸡毛的生活中能够“一蓑烟雨任平生”,让生活在苦难中开出花来。
其实,苏东坡的热度从未消减,历朝历代谈论、研究、追随他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今天,我们在各种文艺作品中讲述苏东坡、吟咏苏东坡,也是在呼唤苏东坡身上的那种文化人格。
17. 在论述苏东坡的文化人格时,文中使用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等词句,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4 分)
四、写作(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没有热情,人只不过是一种潜在的力量。就像火石,在它能够发出火星之前等待着铁的撞击。——柯米尔
你们的理性与热情,是你们远航之魂的舵和帆。——纪伯伦
无知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雨果
理性为情感所掌握,如同一个软弱的人落在了一个泼辣的妇人手中。——萨迪
有人说为人做事要热情,有人说为人做事要理性,你是怎么看待二者的关系?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答案
【答案】1. B B.“……‘社死’的含义是指……”错误,选项缺少“自嘲式的‘社死’”这一限制,且断章取义,原文为“‘社死’成为网络流行语,其含义多指某人的‘丑行’被广泛传播”“‘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而且原文是“有些场景下”。
2. C C.“写作者充分看到了‘社死’时刻的创作价值,只要……就……”过于绝对,原文为“对写作者来说,要做的就是借助这个‘良机’去体味人的内心世界,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此处略掉了“也去观察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3. C 材料一将“救济分为三类:一是社会救济;二是私力救济;三是司法救济”。C.“社死”给当事人造成伤害,不属于救济范畴。其他选项都属于救济的范畴。
4.既有自嘲式“社死”也有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所以“社死”既有主动发生的也有被动接受的;“社死”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社死”会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会让当事者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社死”发生时既有当事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有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由“‘社死’有些是个人以自嘲的方式自我暴露,然而,有些场景下,‘社死’成了有些人肆意公布他人信息,并使其暴露在众人凝视下的泄私愤行为,完全不顾对方的人格权益”可得出:既有自嘲式的“社死”也有他人恶意制造的“社死”,所以“社死”既有主动发生的也有被动接受的。
由“‘社死’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可得出:“社死”的影响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甚至是多方面的。
由“而到了网络世界,所谓‘社死’的情况就会复杂很多。一件事情会在瞬间传遍网络,一件小的事情,有时候会发酵成网络的狂欢盛事。所谓‘社会性’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而他面对的是一个鲁迅所说的‘无物之阵’”可得出:“社死”会伴随着众多陌生人的参与,带着各自隐秘的欲望和成形的观念,会让当事者面临很大的精神压力。“社死”发生时既有当事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也有因为此事而牵扯到的各方。
5.C “虽然他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错误,由文中“于诚翻来覆去地看手绢,翻来覆去摩挲那些市面上已难见的旧纸币。突然,他将钱拍我手上,说:‘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于诚见到“我”后先数钱,后来“突然”意识到“我”是张眼镜,说明他当时并没有认出“我”,不是早就知道“我”是他找的人。故选C。
6.B “小说插叙‘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错误,“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它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但文章结尾于诚讲述的“我”当年救助一辆着火的拖拉机的情节,体现了“我”助人为乐的品质以及人与人之间相互感恩的主题,是小说故事的组成部分,不能去掉,所以应该是“补叙”而不是“插叙”。故选B。
7.①事件真实感人;②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③故事本身是一篇好故事,主旨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
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从表达效果来看,由文中“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可知,“我”是农场知青,是故事的经历者,也是故事的讲述者,通过“我”的视角来讲述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可信性。
从情节安排来看,由文中“上海小伙子李志鹏就这样走了。最后陪他的,只有三个上海知青加上一个东北的我”“上海知青大返城,专案小组成员最后剩了我一个”“我与上海书信不断,上海与我书信不断”“想想那个大风雪之夜的李志鹏,我带上干粮,买了车票”“我与上海人通话,决定发起一次大规模的总攻……发动群众,搜寻王×成”“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这些钱是你的呀!”可知,“我”从李志鹏死、帮他寻找钱的主人、与王子成见面到与于诚见面,“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故事更加紧凑,叙事性强,情节跌宕起伏。
从内容主旨来看,由文中“有个人,救火烧了毛衣。后来我打听了,他叫张眼镜”“原来张眼镜就是你呀!”“她枕在我的手臂上,日子穷而甜。……最后,她摸出手绢包摔在炕上。我狠狠地瞪她,说:‘不行!’”和“虽然路费是上海人出的,可我欠了债,债是大田的野草,锄了又长”可知,“我”救人烧了自己的毛衣,但生活再穷也不花“别人”的钱,还为了替别人寻人欠了债,突出了“我”勇于助人、讲求诚信高尚品格,小说的主题明确,赞美高尚人性,极具普世价值。
8.DIM 句意: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乃通于天”引自前文,省略关联词语“若”,与后面的部分构成有逻辑关系的复句,因此在D处断开;“水木石之性”作“可动”的主语,形式较长,在I处断开;“皆可动也”中“也”是句末语气词,“又况”引出下句,在M处断开。故选DIM。
9.A【解析】A.错误。穷困/约定。两句的“约”字含义不同。句意: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约定作儿女亲家。C.正确。准备/具备。句意:宓子事先有了准备/圣人的心思全都具备了。故选A。
10.B【解析】B.“假装干扰”错误,由原文“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可知,是宓子贱故意干扰。故选B。
11.(1)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
(2)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底下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不敢为非作歹)。
【(1)“乱”,扰乱;“行”,实行;“术”,主张;“数”,多次。(2)“至”,达到;“暗”,私底下;“行”,做事,行事;“若”,像。】
参考译文:
即使这里有羿、逢蒙这样的善射之人和繁弱这样的良弓,却没有弓弦,那么必定不能射中(目标)。射中(目标)不仅仅依靠弓弦,可弓弦是射中的条件。建立功名也要有条件,不具备条件,即使贤德超过了汤、武王,那也会劳而无功。汤曾经在郼、薄遭受贫困,武王曾经在毕、裎遭受困窘,伊尹曾经在厨房里当仆隶,太公曾经隐居钓鱼。他们的贤德并不是衰微了,他们的才智并不是愚蠢了,都是因为没有具备条件。所以凡是建立功名,即使贤德,也必定要具备条件,然后才可以成功。
宓子贱去治理亶父,担心鲁国君主听信谗人的坏话,从而使自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将要辞行的时候,他请求鲁国君主宠信的两个官吏跟自己一起前往。到了亶父,亶父的官吏都来拜见。宓子贱让那两个官吏做记录。官吏刚要书写,宓子贱从旁边不时地摇动他们的胳膊肘,官吏写得很不好,宓子贱就为此而发怒。官吏对此很害怕,就告辞请求回去。宓子贱说:“你们写得很不好,赶快回去吧!”两个官吏回去以后向鲁国君主禀报说:“没法给宓子书写文书。”鲁国君主说:“为什么?”官吏回答说:“宓子让我们书写,却不时地摇动我们的胳膊肘,写得不好又很生气,亶父的官吏都因宓子这样做而发笑。这就是我们所以要告辞离开的原因。”鲁国君主长叹道:“宓子是用这种方式对我的缺点进行劝谏啊。我扰乱宓子贱,使宓子贱不能实行自己的主张,这样的事一定多次发生过了。假如没有你们两个人,我几乎要犯错误。”于是就派亲信去亶父,告诉宓子说:“从今以后,亶父不归我所有,归你所有。有对亶父有利的事情,你自己决断去做吧。五年以后报告施政的要点。”宓子恭敬地答应了,这才得以在亶父实行自己的主张。过了三年,巫马旗穿着粗劣的衣服和破旧的皮衣到亶父去观察施行教化的情况,看到夜里捕鱼的人,捕到鱼却扔回水里。巫马旗问他说:“捕鱼是为了得到鱼,现在你得到鱼却把它扔回水里,这是为什么?”那人回答说:“宓子不想让人们捕取小鱼。我扔回水的都是小鱼。”巫马旗回去以后,告诉孔子说:“宓子的德政达到极点了,他能让人们私下里做事就像有严刑在身旁一样。请问宓子用什么办法达到这种境地的?”孔子说:“我曾经跟他说过:‘自己内心赤诚,你的主张就能在外实行。’宓子一定是在亶父实行这个主张了。”宓子得以实行这个主张,是因为鲁国君主后来领悟到这一点。
鲁国君主之所以后来能领悟到这一点,是因为宓子事先有了准备。事先有了准备,难道就一定能让君主领悟到吗?这就是鲁国君主的贤明之处啊。
三个月的婴儿,官车、官帽在前边不知道羡慕,斧钺之类兵器在后边不知道害怕,对慈母的爱却能懂得。这是因为婴儿的心赤诚啊。所以诚而又诚才合乎真情。精而又精才与天性相通。与天性相通,水、木、石的本性都可以改变,更何况有血气的人呢?所以凡是劝说别人治理政事,要做的事没有比赤诚更重要的了。听别人说的话很悲哀,不如看到他哭泣;听别人说话很愤怒,不如看到他搏斗。劝说别人与治理政事不赤诚,那就不能真正感动别人。
12. A 13. ①上句化用《长生殿》的词句,盛赞洪昇戏剧创作的成就,又以戏词的凄苦氛围暗示洪昇现今所处的心境。
②下句以马援被诬的典故,表示洪昇被谤同样荒唐,发自内心地为友人鸣不平,语含婉讽。
③颈联寄寓作者对友人无辜遭控的深切同情和对统治者不恤人才的愤懑。
14 (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2)江晚正愁余 山深闻鹧鸪
有善始者实繁,能克终者盖寡。
示例一: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日生烟。
示例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示例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C(C项中的“可以”和文中加点处的“可以”均为助动词,表示可能或能够。 A 项,形容词,意为“好,过得去,不坏”; B 项,形容词,意为“厉害”; D 项,助动词,表示许可)
16.“书”指信件,是最古老的称谓,从春秋一直沿用到今天;“信”,则指送信的人,而并非信件信函的意思。
17. ①语言口语化,通俗易懂,富有时代气息;②使苏东坡积极乐观的形象更为鲜活。【详解】“躺平”写出了苏轼面对贬谪的乐观旷达的精神,“撸起袖子加油干”写出了苏轼不受自身遭遇的影响,一心为民。“一地鸡毛”写出了苏轼不幸的经历。“躺平”“撸起袖子加油干”“一地鸡毛”这些现代化的口语用来描写苏轼,通俗易懂,让读者更明白苏轼的经历和精神,富有时代气息,也写出了苏轼在不幸的生活经历中积极乐观的精神。
18.【写作提示】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呈现“热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材料由四句名言构成。第一句指出热情的意义,缺少热情,人的力量便无法展现;第二句综合理性与热情的关系,能提供前行的方向和动力;第三句指出热情需要理性来加持,否则热心便缺少方向;第四句强调光有热情,会影响理性的判断,理性便不能保证以平和的心态全面观察事物而有失偏颇。综上,材料强调“热情”与“理性”的辩证关系,二者看似矛盾,但实际上又有统一的一面。写作时应当扣住“热情”与“理性”两个关键词立意,不可偏废。
行文构思上,先概括材料,由材料引出观点,如:热血与理性兼具。接下来从为什么的角度展开论述,一、理性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无论是为人处世还是人生态度上,都要保持理性的心态。二、热情较之理性,更多的是一种态度,是悲天悯人的情怀,对待事物敢做敢当的责任感,以及不畏强暴,大度能容的心胸以及即使一无所有也不怕从头再来的勇气等。三、失去理性的热情可以说是考虑不周的鲁莽和冲动,而失去了热情的理性则是懦弱与胆怯、顺从与屈服。理性和热情交织,摩擦出亮丽的火花。
审题:
1.热血与理性兼具,方能行稳致远。 2.以理性看世界,以热情报中华。
3.以理性为墨,用热情点染。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