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生物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3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3-07-21 00:21: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本卷由系统自动生成,请仔细校对后使用,答案仅供参考
云南省玉溪师范学院附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 生物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班级、姓名、考号等信息
2.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 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1. 玉米的高甜与非甜为一对相对性状,现有两袋高甜玉米种子(编号为甲、乙),已知其中有一袋是纯种,请用最简便的方法,鉴别并保留高甜玉米种子(  )
A. 甲×乙 B. 甲×乙,得到的F1反复自交,筛选出高甜玉米
C. 甲、乙分别与隐性个体测交 D. 甲×甲;乙×乙
2. 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 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 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杂交实验结果推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 B. 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
C. 红花与白花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 D. 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类型比红花植株的多
3. 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F2中出现了黄色圆粒、黄色皱粒、绿色圆粒和绿色皱粒四种性状表现,其比例为9∶3∶3∶1。下列与此无关的解释是(  )
A. F1产生了4种比例相等的配子 B. 雌配子和雄配子的数量相等
C. F1产生的四种雌雄配子随机结合 D. 必须有足量的F2个体
4. 已知人的红绿色盲属于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用B、b表示),先天性耳聋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D对d完全显性)。如图中 Ⅱ2为色觉正常的耳聋患者,Ⅱ5为听觉正常的红绿色盲患者。Ⅱ4(不携带d基因)和 Ⅱ3婚后生下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患耳聋、红绿色盲、既耳聋又红绿色盲的概率分别是(  )
A. 0、、0 B. 0、、
C. 0、、0 D. 、、
5. 如图I、Ⅱ、Ⅲ、Ⅳ分别表示某种哺乳动物细胞(2N)进行减数分裂的不同时期,其中同源染色体分离发生在( )
A. I B. Ⅱ C. Ⅲ D. Ⅳ
6. 在减数分裂过程中,下列哪些行为使有性生殖子代产生多种可能的基因型和表型( )
①间期DNA的复制和相关蛋白质的合成
②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的互换
③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④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姐妹染色单体的分开
A. ①④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7. 某原核生物因一个碱基对改变而导致所编码蛋白质的一个脯氨酸(密码子有CCU、CCC、CCA、CCG)转变为组氨酸(密码子有CAU、CAC)。基因中最可能发生改变的是(  )
A. G—C变为T—A B. A—T变为C—G
C. 鸟嘌呤变为胸腺嘧啶 D. 胞嘧啶变为腺嘌呤
8. 下列关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的实验中,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可以用菠菜做实验材料,但是必须撕取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细胞
B. 使用显微镜时应先用低倍镜观察,再用高倍镜观察
C. 使用高倍镜时可看到叶绿体双层膜结构
D. 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时应使细胞处于活体状态
9. 下列叙述中属于染色体变异的是(  )
①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导致猫叫综合征 ②减数分裂过程中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
③联会的同源染色体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发生互换 ④唐氏综合征患者细胞中多1条21号染色体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0. 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 研究生物多样性进化历程的主要依据是化石
C.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
D. 有性生殖的出现加快了生物进化的速度
11. 北美洲某种臭虫以当地无患子科植物的气球状蔓生果为食,臭虫需要用锋利的喙刺穿果实,其喙长与臭虫数量的关系如图1所示;1920年,有人从亚洲引进平底金苏雨树,其果实的果皮比较薄,据统计到1980年以它为食的臭虫的数量与其喙长的关系如图2所示。下列叙述不合理的是(  )
A. 平底金苏雨树与臭虫间发生了协同进化
B. 平底金苏雨树与当地植物存在竞争关系
C. 臭虫体内控制喙长度的基因发生突变可能早于引进平底金苏雨树
D. 生活在无患子科植物和平底金苏雨树上的臭虫间形成了地理隔离
12. 如表是某科研小组研究光合作用强度时所得到的部分结果,请结合图1和图2,判断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
A.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P>K,则M>N
B. 若改变的条件为温度,且M>N,则P>K
C.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M>N,则P>K
D. 若改变的条件为CO2浓度,且P>K,则M>N
13. 如图表示三株脱淀粉(经充分“饥饿”处理)的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放在透光的不同钟罩内,以下关于本实验目的的叙述,最准确的是(  )
A. 证明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是CO2
B. 证明光合作用的速率随CO2浓度增高而增大
C. 证明过多的CO2会阻碍光合作用
D. 证明NaOH能促进光合作用
14. 如图为与有丝分裂相关的坐标曲线。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c→d过程细胞中核DNA含量不变
B.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则e点时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与a点相同
C. 若纵坐标表示一条染色体中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D. 若纵坐标表示一个细胞中核DNA的含量,则a→c过程染色体数目不变
15. 如图甲为某生物细胞分裂的模式图;图乙表示进行有丝分裂细胞的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图丙表示有丝分裂过程中某一时期染色体、染色单体和核DNA的数量关系。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图甲细胞中染色体数与核DNA分子数之比为1∶1
B. 图乙中BC段会有DNA的复制和染色单体的形成
C. 图乙中DE段染色体数目加倍,但核DNA分子数不变
D. 图丙所处时期与图甲细胞相同,对应图乙中的CD段的某一时期
16. α-鹅膏蕈碱是一种环状八肽。下列关于该多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该多肽分子中的N元素主要存在肽键中
B. 能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
C. 水解时,H2O中H的去向有氨基和羧基
D. 若组成该多肽的氨基酸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为a,则该蛋白质的相对分子质量为8a-126
17. 下列对生命系统的认识正确的是(  )
A. 生物体中由功能相关的器官联合组成的系统层次,是每种生物个体都具有的
B. 蛋白质和核酸等生物大分子本身也算作系统,也属于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C. 生态系统是生命系统的一个层次,它代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所有生物
D. 生命系统的每个层次都能完成一定的生命活动,能完整地表现出生命活动的最小生命系统是细胞
18. 如图所示结构最可能为下列哪个选项的细胞结构示意图(  )
A. 酵母菌 B. 蓝细菌 C. 大肠杆菌 D. 心肌细胞
19. 如图中甲是渗透作用装置示意图,实验开始时内外液面持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 水分子能自由透过半透膜,而蔗糖不能透过半透膜
B. 水分子由蔗糖溶液渗出半透膜外的速率,可用图乙表示
C. 蔗糖溶液浓度不断下降直至稳定,可用图乙来表示
D. 玻璃管内液面高度不断增大直至稳定,可用图丙来表示
20. 下列关于酶本质的探索历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巴斯德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活酵母细胞的参与
B. 毕希纳通过实验证明了引起发酵的酿酶是蛋白质
C. 科学家们相继获得脲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的结晶,并证明这些酶都是蛋白质
D. 切赫和奥尔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21. 如图中曲线Ⅰ、Ⅱ分别表示物质甲在无催化剂条件和有酶催化条件下生成物质乙所需的能量变化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 ad段表示在无催化剂条件下,物质甲生成物质乙需要的活化能
B. 若将酶改为无机催化剂,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下移动
C. 若仅增加反应物甲的量,则图中曲线的原有形状均发生改变
D. 若曲线Ⅱ为最适酶促条件下的曲线,改变酶促条件后,则b点在纵轴上将向上移动
22. 已知水稻的抗旱性(A)和多颗粒(B)为显性,各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且独立遗传。现有抗旱、多颗粒植株若干,对其进行测交,子代的性状分离比为抗旱多颗粒∶抗旱少颗粒∶敏旱多颗粒∶敏旱少颗粒=2∶2∶1∶1,若这些亲代植株相互受粉,后代性状分离比为(  )
A. 24∶8∶3∶1 B. 9∶3∶3∶1
C. 15∶5∶3∶1 D. 25∶15∶15∶9
23. 下列关于人类性染色体和伴性遗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性染色体上基因的遗传均不遵循分离定律
B. 女儿的两条X染色体都来自母亲
C. 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绿色盲具有交叉遗传的特点
D. 人体的精细胞内都含有Y染色体
24. 某DNA分子片段中共含有300个碱基对,其中含A为120个,则含C多少个(  )
A. 120 B. 180 C. 240 D. 360
25. (2020·全国Ⅱ,4)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中染色体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二倍体植物的配子只含有一个染色体组
B. 每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为非同源染色体
C. 每个染色体组中都含有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D. 每个染色体组中各染色体DNA的碱基序列不同
26. 下图中甲、乙、丙、丁表示生物的几种变异类型,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图甲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易位 B. 图乙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重复
C. 图丙表示生殖过程中的基因重组 D. 图丁表示的是染色体的数目变异
27. 源自同一祖先的生物,如果它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彼此就会变得很不相同,从而向着不同的方向进化,称为趋异进化;源自不同祖先的生物,由于相似的生活方式,整体或者部分形态构造向着同一方向改变,这就属于趋同进化。下列相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 趋异进化通常会经过漫长的地理隔离,最终可能会形成新的物种
B. 通过漫长的趋同进化,不同生物的基因库最终相同
C. 趋同进化说明自然选择可使不同生物对同一环境产生相似的适应性
D. 海豚(哺乳动物)和鱼一样,有着适应游泳的流线型躯体,这属于趋同进化
28. 从一个种群中随机抽出400个个体,其中基因型为DD、dd的个体分别是120个和40个,则该种群D和d的基因频率分别是(  )
A. 60%、40% B. 40%、60% C. 90%、10% D. 10%、90%
29. 几丁质是一种非还原多糖,广泛存在于甲壳类动物和昆虫的外骨骼中。该多糖的基本单位是N-乙酰葡糖胺(化学式为C8H15NO6)。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组成几丁质的化学元素有C、H、O、N四种
B. 几丁质也是以碳链为骨架的生物大分子
C. 几丁质的主要功能是为机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D. 斐林试剂无法检测生物组织中是否含有几丁质
30.细胞核中富含热胁迫敏感蛋白,在热胁迫条件下会发生错误折叠。为探究错误折叠蛋白的修复机制,研究者让融合蛋白L-G在细胞中表达,该蛋白分布在细胞核中,其中L是受热胁迫易错误折叠的部分,G是能发出绿色荧光的热稳定部分。研究发现,错误折叠蛋白在热胁迫条件下进入核仁,若破坏核仁,错误折叠的蛋白将不能修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融合蛋白在细胞质合成后通过核孔进入细胞核
B. 正常温度和热胁迫条件下融合蛋白均能发出绿色荧光
C. 修复好的热胁迫敏感蛋白主要在核仁内发挥作用
D. 核仁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第Ⅱ卷 非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
31. 下面的左图为某种真菌线粒体中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示意图,右上图为其中一个生理过程的模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Ⅰ、Ⅱ代表的结构或物质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完成过程①需要的物质是从细胞质进入细胞核的,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图中分析,基因表达过程中转录的发生场所有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中Ⅲ为________________(填名称),携带的氨基酸是____________。若蛋白质2在线粒体内膜上发挥作用,推测其功能可能是参与有氧呼吸的第______________阶段。
(5)用α-鹅膏蕈碱处理细胞后发现,细胞质基质中RNA含量显著减少,那么推测α-鹅膏蕈碱抑制的过程是__________(填序号),线粒体功能__________(填“会”或“不会”)受到影响。
(6)图乙为图甲中①过程,图中的b和d二者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图中a是一种酶分子,它能促进c的合成,其名称为____________________。
32. 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又是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请据图回答:
(1)以上4个图中属于原核细胞的是________(填字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________(填字母)。蓝细菌是________(填字母),它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原因是其细胞内含有________、________。C是________(填“细菌”或“真菌”)。
(2)B与D细胞结构的主要区别是__________________。
(3)C的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中,A的DNA主要存在于________ 中。
33. 有甲、乙、丙、丁四只兔,甲、乙为黑毛雌兔,丙为黑毛雄兔,丁为褐毛雄兔,现对上述兔子进行多次交配实验,结果如下:
甲×丁→全为黑毛小兔;
丁×乙→褐毛小兔和黑毛小兔各约占一半。
请回答以下问题:(显、隐性遗传因子分别用A、a表示)
(1)褐毛与黑毛这一对相对性状中,________为显性性状。
(2)甲、乙、丁三只兔的遗传因子组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利用甲、乙、丁中任意一只或多只兔来鉴定丙兔是纯合子还是杂合子。
第一步:让________________多次交配;
第二步:从后代中选多只________雌兔与丙兔多次交配。
结果与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4. 草本植物报春花多数为二型花柱,少数为同型花柱(如图1所示)。花药的位置明显低于柱头的为长柱型花;柱头位置明显低于花药的为短柱型花。同型花柱的花中,花药与柱头高度相近。请回答下列问题:
(1)熊蜂、蝴蝶和天蛾等昆虫,它们的喙细而长,在吸食花筒底部花蜜的同时,也起到帮助报春花传粉的作用,这是长期________的结果。
(2)研究发现,随着海拔高度增加,高山上环境温度降低,传粉昆虫减少,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为研究上述现象,科研人员进行模拟实验,处理及结果如图2所示。
①本实验中,套袋处理可以防止______________,模拟了高山上__________________的条件。
②据图可知,套袋处理后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较高,二型花柱的花结实率明显低或不结实,推测同型花柱报春花传粉方式主要为________(填“自花传粉”或“异花传粉”)。
结合图1和图2分析,二型花柱的花主要传粉方式为________,这种传粉方式虽然有利于增加报春花的________多样性,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而高海拔环境下同型花柱的花比例增大。
35. 酶的抑制剂能降低酶的活性,不同的抑制剂对酶活性的影响不同。某科研小组通过实验研究了两种抑制剂对某消化酶酶促反应速率的影响,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绘图(如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该实验的自变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中对无关变量应进行控制,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项即可) ,如何控制无关变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分析,随着底物浓度的升高,抑制剂______(填“Ⅰ”或“Ⅱ”)的作用逐渐减小甚至消失。从活化能的角度分析,推测抑制剂能降低酶促反应速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认为该实验小组的实验过程应如下:
a.将某消化酶溶液等分为①②③三组,将每组等分为若干份;
b.在一定条件下将三组消化酶溶液均与等量的不同浓度的底物混合;
c.在①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②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Ⅰ,③中加入等量的抑制剂Ⅱ;
d.定时取样检测各反应中底物的量或产物的量,记录实验结果并绘图。
你认为该实验操作是否正确?________。如果不正确,请进行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D 2. D 3. B 4. A 5. B 6. B 7. A 8. C 9. B 10. C 11. D 12. D 13. B 14. D 15. D 16. D 17. D 18. A 19. B 20. B 21. D 22. A 23. C 24. B 25. C 26. D 27. B 28. A 29. C 30. C
31. (1)核膜 线粒体DNA (2)ATP、核糖核苷酸、酶 (3)细胞核、线粒体 (4)tRNA 苏氨酸 三 (5)① 会 (6)前者含脱氧核糖,后者含核糖 RNA聚合酶
32. (1)C、D A、D D 叶绿素 藻蓝素 细菌
(2)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3)拟核 细胞核
33. (1)黑毛 (2)AA Aa aa
(3)乙兔与丁兔 褐毛 如果后代全为黑毛兔,则丙兔为纯合子,如果后代中有褐毛兔,则丙兔为杂合子
34. (1)自然选择(或协同进化)
(2)①外来花粉的干扰 无传粉者(或传粉昆虫减少) ②自花传粉
(3)异花传粉 遗传(或基因) 同型花柱报春花的传粉方式主要为自花传粉,在传粉昆虫减少的条件下结实率更高,有利于繁殖
35. (1)抑制剂的种类和底物浓度 温度、pH、酶浓度、抑制剂的使用量等 无关变量应相同且适宜
(2)Ⅰ 在抑制剂的作用下,酶的活性降低,其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下降 (3)不正确 步骤c应与步骤b互换,即先对酶溶液进行处理再加入底物
答案第2页 总2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