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文言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小古文《北人食菱》,完成小题。
北人生而不识菱①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夫②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③强不知以为知也。
(出自[明]江盈科《雪涛小说》)
【注释】①菱:俗称菱角,水生植物,去壳可以吃中间的果实。②夫[fú],不译。③坐:因为。
1.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并壳入口( ) A.吞并 B.一起 C.聚集
(2)或曰:“食菱须去壳。”( ) A.有时 B.也许 C.有的人
2.联系上下文,对文中画线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前山后山都有 B.前山有,后山没有 C.前山后山都没有
3.“其人自护其短”中自护的“短”指的是什么?
4.北人“强不知以为知”的态度,与《两小儿辩日》中的“ ”形成鲜明的对比。
阅读。
不亦快哉
夏七月,赤日停天①,亦无风,亦无云。前后庭赫然如洪炉,无一鸟敢来飞。汗出遍身,纵横成渠。置饭于前,不可得吃。呼簟②欲卧地上,则地湿如膏,苍蝇又来,缘颈附鼻,驱之不去。正莫可如何,忽然大黑车轴疾澍③,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於瀑布。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
①赤日停天:红红的太阳挂在天上不动。②簟(diàn):竹席。呼簟,叫人拿来竹席。
③澍(shù):及时的雨
5.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夏天?(可用上文中的语言也可根据短文内容用自己的语言)
6.用“ ”画出文中描写雷雨的句子。
7.文中把雨声比喻成 ;把从屋檐落下的雨比喻成 。
8.“不亦快哉”换成今天的话说,就是“难道不是很快乐的吗?”读了短文,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觉得快乐?
阅读《书戴嵩画牛》,回答问题。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9.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好书画( ) (2)尤所爱( )
(3)谬矣( ) (4)古语有云( )
10.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所宝以百数 。
(2)拊掌大笑曰 。
11.判断:选择正确的一项填在括号里( )
A.尾搐入两股间:是说牛尾巴夹在两个屁股中间。
B.今乃掉尾而斗:是说这牛连尾巴都掉了还在争斗。
C.听了牧童的话,戴嵩说不能改动了。
D.杜处士十分喜爱戴嵩的《牛》这幅画。
12.读过这个故事,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3.请写出一句与牧童有关的诗句:
阅读。
《伯牙鼓琴》
伯牙鼓①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②在太山③,锺子期曰:“善哉④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⑤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wéi wèi)世无足⑥复为鼓琴者。
14.用“√”选择加点字正确的读音。
15.读文中标“ ”的部分,填空。
(1)借助注释可知,“鼓”就是“弹”,“鼓琴”就是“ ”。
(2)联系上下文可知“之”代指“伯牙的 ”。
(3)连起来,“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意思就是:伯牙 ,锺子期 。
16.用“﹏﹏﹏”标出锺子期听到伯牙琴声时的感受。
17.伯牙善鼓琴,还会表现出什么动人的场景,锺子期又会怎么说呢?发挥你的想象力,根据课文仿写句子。
(1)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2)志在 ,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 。”
18.由这个传说,人们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作“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难觅或乐曲高妙。你还能写两句与友情相关的名句或诗句吗?
(1)
(2)
阅读理解。
司马光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9.解释划横线字的意思。
(1)群儿戏于庭。( )
(2)众皆弃去。( )
(3)光持石击瓮破之。( )
20.读了这则小故事,你觉得司马光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阅读下面文言文
精卫填海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1.这篇文章选自《 》,主人公精卫是炎帝的 。
22.写出下列字词在文中的含义。
溺: 堙:
23.这个神话故事哪些地方让你感觉很神奇,用“____”在文中画出来。
24.“精卫填海”表现了一种 的精神。
25.下列各项中,也体现了这种精神的有( )(可多选)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终于完成了治水大业。
C.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来诸葛亮成就大业。
阅读。
慎交游
人在少年,神情未定,所与款狎①,熏渍陶染②,言笑举动,无心于学,潜移暗化,自然似之、何况操履艺能③,较明易习者也?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④□久而自臭也□墨子悲于染丝⑤ ,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注释:①款狎:亲近,指交往比较亲密。②熏渍陶染:熏陶感染。③操履艺能:操履,操守德行。艺能,技艺才能。④鲍鱼之肆:腌制咸鱼的店,有腥臭味。⑤墨子悲于染丝:墨子看见洁白的蚕丝被染成不同的颜色之后,无论怎样清洗都无法复原。
26.请给文中画“﹏﹏﹏”的句子加上标点符号,并把这句话的意思写下来。
27.作者想表达什么观点?请从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写下来。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塞翁失马
近塞上①之人有善术者②,马无故亡③而入胡。人皆吊④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居⑥数月,其马将⑦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⑧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⑨。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壮者引弦而战。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注释:①塞上:长城一带。②术:术数,推测人事吉凶祸福的法术,如看相,占卜等,这是迷信活动。③亡:逃跑。④吊:对其不幸表示安慰。⑤何遽:怎么就,表示反问。⑥居:经过。⑦将:带领。⑧富:多。⑨髀:(bì)大腿。
28.请为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近塞上之人( )
A.靠近 B.不久 C.距离短 D.亲密
(2)有善术者( )
A.善良 B.擅长 C.好 D.容易
(3)马无故亡而入胡( )
A.过去的,原来的 B.所以 C.原因 D.朋友
29.请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0.“塞翁失马”至今已成为成语,常与 连用,从这个故事中,你得到的启示是 。
参考答案:
1. B C 2.A 3.指的是不知道怎么食用菱角。
4.孔子不能决
【解析】1.本题考查字词的理解。
解答此题时要遵循“字不离句”的原则和平时积累的字、词、句,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1)并壳入口: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并:一起。
(2)或曰:有人对他说。或:有的人。
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句子的理解。
“何”的意思是哪里。“前山后山,何地不有?”的意思是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
这是一个反问句,意思就是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都有。选A。
3.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其人自护其短”的意思是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短”的意思是缺点。
“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意思是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意思是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由此可知,这个人想要掩饰的缺点是不知道怎么食用菱角。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夫菱生于水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的意思是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由此可知,这个人自作聪明,不懂装懂。与《两小儿辩日》中的“孔子不能决”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两小儿辩日》讲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小孩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
【点睛】参考译文: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在南方做官,(一次)他在酒席上吃菱角,(这个出生在北方的人)连菱角壳也一起放进嘴里吃。有人对他说:“吃菱角必须去掉壳再吃。”那人为了掩饰自己的缺点,(护住自己的无知),说:“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问的人说:“北方也有这种东西吗?”他回答说:“前面的山后面的山,哪块地没有呢!”菱角生长在水中,(他)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勉强把自己不知道的当作知道的。
5.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 6.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於瀑布。 7. 鼓声 瀑布 8.炎热的夏日,闷得全身是汗,也没有食欲。但是一场大雨,下得人清气爽,汗收了,食欲也有了,非常爽快。
【解析】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
结合原文的内容“夏七月,赤日停天,亦无风,亦无云。”可以得出这个夏天是红日停在天上,也没有风,也没有云彩。
6.本题考查的是找出文段中的关键句。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忽然大黑车轴疾澍,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於瀑布。”可以得出这是描写雷雨的句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忽然传来像大黑车轴很快走过的声音,好像数百万金鼓在敲,屋楷上的水像瀑布流下。
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澎湃之声,如数百万金鼓,檐溜浩於瀑布”可以得出把雨声比喻成鼓声;把从屋檐落下的雨比喻成瀑布。
8.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结合原文的内容进行分析,从“身汗顿收,地燥如扫,苍蝇尽去,饭便得吃。不亦快哉!”意思是身上的温立刻没有了,地干燥得像扫了一样,苍蝇全都离去,可以吃得下饭。不是很快乐的吗!可以得出作者感到快乐是因为炎热的夏日,闷得全身是汗,也没有食欲。但是一场大雨,下得人清气爽,汗收了,食欲也有了,非常爽快。围绕这个方面来回答即可。
【点睛】译文:夏天的七月,红日停在天上,也没有风,也没有云彩;前后院热烘烘地像大火炉子,没有一只鸟敢飞来。汗出遍了全身,纵横流得成水渠。把饭放在面前,也不想吃。喊人把凉席拿来想躺在地上,可以地湿得像软膏,苍蝇又来围着脖颈转落在鼻子上,驱赶不走,正在无可奈何,忽然传来像大黑车轴很快走过的声音,好像数百万金鼓在敲,屋楷上的水像瀑布流下来,身上的温立刻没有了,地干燥得像扫了一样,苍蝇全都离去,可以吃得下饭。不是很快乐的吗!
9. 爱好 尤其,特别 错,差 说 10. 被当作宝物的数以百计 拍着手掌大笑着说 11.D 12.实践出真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3.牧童骑黄牛,牧童归去横牛背,牧童遥指杏花村。
【解析】9.本题考查的是字词解释,结合整句话的语境进行分析。
(1)本题中“好书画”意思是喜好书画,所以“好”的意思是爱好。
(2)本题中“尤所爱”意思是他特别喜爱,所以“尤”的意思是尤其,特别。
(3)本题中“谬矣”意思是错了,所以“谬”的意思是错,差。
(4)本题中“古语有云”意思是古人说,所以“云”的意思是说。
10.本题考查的是翻译句子。
结合整句话的语境进行理解,写出语句中的关键词语即可。
(1)本句话中:所宝:所珍藏的。宝,珍藏。数(shǔ):清点数目,计算。整句话的意思是被当作宝物的数以百计。
(2)本句话中:拊(fǔ)掌:拍掌,嘲笑时的体态语。整句话的意思是拍着手掌大笑着说。
11.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
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可以得出理解正确的是D项。A项:“尾搐入两股间”是说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B项:“今乃掉尾而斗”是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C项:原文内容是说: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
12.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主旨和主要内容的分析。
此文开篇一句点明了杜处士的喜爱及书画收藏的丰富,接着特意点出“戴嵩《牛》一轴”是杜处士特别珍爱的精品,并以“锦囊玉轴”四个字简洁形象地写出了这幅画在杜处士心目中的地位。然后才转入正题,写杜处士晾画时,一个牧童面对这样一幅珍品“拊掌大笑”,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画的错误——“掉尾而斗”。以牧童特有的天真和对生活的熟悉,一方面说明错误的理由——“斗牛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另一方面则通过“此画斗牛耶?”一问和“谬矣”这一肯定的结论,在嘲讽中表现了全文的主题思想,让杜处士不得不“笑而然之”。最后引用古语“耕当问奴,织当问婢。”,进一步揭示了实践出真知的真理。全文虽然只有寥寥数语,但牧童的天真未凿、处士的豁达冲和均跃然纸上,简洁生动,意趣盎然。
13.本题考查的是诗词歌赋的积累。
与牧童有关的诗句:
1.原文: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出自:清代·袁枚《所见》
2.原文:牧竖持蓑笠,逢人气傲然。卧牛吹短笛,耕却傍溪田。出自:唐代·崔道融《牧竖》
3.原文: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出自:宋代·雷震《村晚》
4.原文: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出自:唐代·吕岩《牧童》 5、原文: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横吹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出自:宋代·黄庭坚《牧童诗》
【点睛】参考译文:
蜀中有一位杜处士,喜好书画,珍藏的书画作品有数百件。其中有戴嵩画的《斗牛图》一幅,他特别喜爱,于是用锦缎作画套,又用玉装饰卷轴,并经常随身携带。有一天,他晾晒书画,一个牧童看到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道:“这画上画的是角斗的牛吗?牛在互相争斗时,力量用在角上,尾巴夹在两条后腿中间,但这幅画却画成牛摇着尾巴互相争斗,错了。”杜处士笑了笑,认为牧童的话是对的。古人说:“种田要问耕种的农民,织布要问织绢的婢女。”这个道理是不变的。
14.wéi 15. 弹琴 琴声 弹琴 听他弹琴 16.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17. 徐徐乎若清风 明月 皎皎乎若明月 18.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解析】14.本题主要考查对字音的识记。
以为yǐ wéi:认为。wèi表目的:为了。为何。
15.本题主要考查解释字词。
(1)借助注释可知,“鼓”就是“弹”,“鼓琴”就是弹琴。
(2)“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之”代指“伯牙的琴声。
(3)“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意思: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
16.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从“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这是锺子期听到伯牙琴声时的感受。
17.本题主要考查仿写句子。
志在清风,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徐徐乎若清风。”
伯牙志在炊烟,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琴声若袅袅炊烟。”
18.本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的积累。
友情相关的名句或诗句: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点睛】参考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泰山。”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9. 庭院 全,都 指司马光 20.机智勇敢,遇事不慌,乐于助人。
【分析】译文:
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一个小孩爬到水缸上,失足落入缸中淹到水里,别的孩子都吓跑了,司马光却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水缸破了,水流出来,小孩因此得救。
1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群儿戏于庭”意思是司马光和一群小朋友在庭院里玩耍,“庭”指庭院。
“众皆弃去”意思是别的孩子都吓跑了,“皆”意思是全,都。
“光持石击瓮破之”意思是司马光却镇静地拿起一块石头猛击水缸,“光”指司马光。
20.本题考查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由原文可知,在遇到失足落入缸中淹到水里的孩子,这种突发状况,司马光没有和别的孩子一样,全都吓跑了,而是砸缸救人,可以看出司马光机智勇敢,遇事不慌,乐于助人。
21. 山海经 北山经 小女儿 22. 溺水,淹没 填塞 23.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24.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到底 25.ABC
【解析】2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文言文《精卫填海》,选自《山海经·北山经》。
从“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可以知道精卫是炎帝的小女儿。少女:古义:最小的女儿。今义:指未婚的少年女子。
22.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溺:淹没在水里,即溺水,淹没。
堙:填塞。
23.本题考查找关键句。
句子“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描写了女娃溺水之后变身成了“精卫”鸟,每天从山上衔来石头和草木,投入东海。这个句子是整个故事中最为神奇的部分。
24.本题考查文章主旨。
本文讲述的是炎帝的小女儿在东海游玩被淹死后化为“精卫”鸟,常往东海投小树枝、小石子,想要填平东海的故事,体现了精卫不畏艰难、坚韧不拔的品格。
精卫是一个意志坚定、不屈不挠、锲而不舍、人定胜天、自强不息、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人。
25.本题考查人物形象。
A.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用绳子也能把木头锯断,水珠滴落,天长日久也可以把石头滴穿。这个成语指只要坚持不懈,力量虽小也能守成艰难的事情。
B.大禹坚持十三年,耗尽心血和体力来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大禹是一个意志坚定、不屈不挠的人。
C.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的一片诚心所感动,便离开隆中,到新野为刘备出谋策划。刘备为了请到诸葛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三个选项都体现了不畏艰难、坚韧不拔、不怕困难,与困难斗争到底的精神。故选ABC。
【点睛】参考译文:炎帝的小女儿,名叫女娃。女娃到东海游玩,在海里溺水而未能回来,因此变为精卫鸟,(它)常常衔着西山上的树枝和石子,填塞东海。
26., , ; , , 。
因此,与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芝草兰花的屋子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芬芳起来;与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进入满是咸鱼的店铺一样,时间一长,自己也变得腥臭了。 27.墨子悲于染丝,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
【分析】译文:人在少年时期,思想情操尚未定型,受到与他亲近的朋友熏陶感染,言谈举止,即使并不是有意向对方学习,也会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相似起来,何况操行技能等明显容易学习的方面呢?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
26.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和句子翻译。
方法:(1)在读通顺的前提下,利用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及关键字词等方法进行翻译。(2)原则: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3)方式:直译和意译①直译: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翻译。方法:对:对译,逐字逐句翻译。比如:“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翻译为收没天下的武器,把它们集中到咸阳。留:保留基本词汇、专有名词,如年号、人名、地名、朝代等。比如:“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翻译为太守是谁呢?他就是庐陵郡的欧阳修。②意译:用意译将文中的比喻、借代、用典等翻译出来,使文意更通顺。比如:翻译“秋毫不敢有所近。”直译:连秋天里野兽的毫毛也不敢接近。意译:连最小的东西都不敢占有。
本句话讲述的了:和好人在一起时怎么样,和坏人在一起时怎么样。所以“久而自芳也”后面应用分号,表示两个句子存在一定关系,其它地方是正常的断句,用逗号,结尾处用句号,表示一个句子的完结。
“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翻译:因此,和好人在一起,好像进入种满芝和兰等香草的屋子,时间长了自己就会变得芳香起来;和坏人在一起,就像进入出售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自己也会发出腥臭。
27.本题考查寻找关键句子。
文章结尾处“墨子悲于染丝 ,是之谓矣,君子必慎交游焉。”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意思是:墨子曾对被染上颜色的素丝发出感叹,说的是就是这个道理啊。德才兼备的人对于结交朋友必定很谨慎啊!告诉我们交友要谨慎。
28. A B C 29.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30. 焉知祸福/安知祸福 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好坏是会互相转换的。我们应该用积极的心态应对事物的不同变化。
【解析】28.本题考查学生对字词释义的理解能力。
完成此类题目,需要结合相语境判断字词释义即可。
(1)“近塞上之人”意思是: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近”意思是“靠近”。
故选:A。
(2)“有善术者”意思是: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善”意思是“擅长”。
故选:B。
(3)“马无故亡而入胡”意思是: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故”意思是“原因 ”。
故选:C。
29.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翻译能力。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⑤不为福乎?’”句子意思是: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
30.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识记与阅读感悟能力。
“塞翁失马”常与“焉知祸福”或“安知祸福”连用,意思是:比喻虽然一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
结合本文内容,通过一个循环往复的极富戏剧性故事,阐述了祸与福的对立统一关系,从中可知这则寓言启发人们用发展的眼光辩证地去看问题:身处逆境不消沉,树立“柳暗花明”的乐观信念;身处顺境不迷醉,保持“死于安乐”的忧患意识。据此整理作答,有类似答案也可。
【点睛】参考译文:
靠近边境一带居住的人中有一个精通术数的人,他们家的马无缘无故跑到了胡人的住地。人们都前来慰问他。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带着胡人的良马回来了。人们都前来祝贺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坏事呢?”他家中有很多好马,他的儿子喜欢骑马,结果从马上掉下来摔得大腿骨折。人们都前来安慰他们一家。那个老人说:“这怎么就不能是一件好事呢?”过了一年,胡人大举入侵边境一带,壮年男子都拿起弓箭去作战。靠近边境一带的人,绝大部分都死了。唯独这个人因为腿瘸的缘故免于征战,父子得以保全生命。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