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诗词曲鉴赏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课内阅读。
迢迢牵牛星
( )牵牛星,( )河汉女。
( )擢素手,( )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 )一水间,( )不得语。
1.选择恰当的叠词填入诗句中的括号里。(填序号)
A.盈盈 B.迢迢 C.脉脉
D.札札 E.纤纤 F.皎皎
2.按要求写诗句。
(1)这首诗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诗句是: , 。
(2)这首诗中描写牵牛星和织女星遥遥相望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诗句是: , 。
(3)这首诗中通过描写织女的姿态美,意在刻画织女的勤劳形象的诗句是: , 。
(4)这首诗中写出织女因思念牛郎而备受折磨,很痛苦的诗句是: , 。
根据古诗,完成练习。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
3.“浸”的意思是 ;“衔”的意思是 。诗中指 。
4.古人写诗讲究炼字。这首诗中,两个“满”字,描绘了 ;一个“浸”字生动地描绘了 ;一个“横”字表现了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
, 。
, 。
5.将古诗补充完整。
6.诗中“耘田”的意思是 ;“傍”的意思是 ;“阴”的意思是 。
7.请写出古诗的意思 。
阅读。
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8.综合运用
这首诗的作者是 。读到这首诗,我们不禁感慨万千。宋朝的李纲说:“祖宗疆土, , 。”一代一代爱国人士像陆游感叹的那样“位卑 ”。为了保家卫国,英勇的革命者前赴后继,“捐躯赴国难, ”。生活在和平时期,我们不能忘记历史,要时刻缅怀先烈,为建设新中国,在各自岗位上鞠躬尽瘁。
9.信息整合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和《长征》中“ ”这句诗描写的是同一个历史事实。
10.分类整理
除了《长征》这首诗,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诗词?从中选两句你印象深刻的写在下面。
11.拓展阅读
“红军不怕远征难”。除了这首诗中写到的各种艰难,你还知道长征中,红军将士们遇到的哪些艰难?请选一个,简要地写在下面。
12.结合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于 年 月 日,到2019年是建国 周年。
阅读短文,再按要求答题。
凉州词
【唐】 王翰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3.在诗中的横线上把诗句补充完整。
14.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沙场: 。君: 。
15.“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是 ,从中体会到 。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己亥杂诗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16.解释下列词语。
生气: 恃:
17.“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的意思:
18.诗句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B.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9.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是( )
A.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朝野臣民噤声现状的无限悲哀。
B.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期盼上天不拘一格降下人才的迫切心情。
C.作者表达了只有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更有生气的观点。
D.这首诗以祈求上天的口吻,呼唤风雷般的变革,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
阅读古诗,按要求做题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0.这首诗的题目是 ,作者是唐朝诗人 。
21.这首诗写的季节是 ,诗中作者见到了 ,听到了 。
22.诗中点明作者远离家乡的一个字是 ;诗中直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一个字是 。这两个字表达了诗人 的情感。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23.“簸”的意思是 。
24.下面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凸显黄河的壮阔,赞扬它一往无前的顽强。
B.前两句写黄河曲折和风浪之大暗示诗人仕途坎坷。
C.诗歌后两句用典,主要表达诗人隐居避世的渴望。
D.诗歌想象浪漫,表现诗人的百折不挠、积极进取。
日积月累。
游子吟
慈母手中线,
。
,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
25.把诗句补充完整。
26.这首诗的作者是 代的 ,这是一首歌颂 的古诗。他与 齐名,人称“ ”。代表作有《 》。
27.理解词语。
游子: 。 吟: 。
意: 。 言: 。
寸草: 。
28.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29.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前四句的意思。
30.这首诗共三十个字,通过回忆 的场景,突显并歌颂了母爱的 ,表达了诗人对母亲 。
阅读古诗,完成习题。
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1.诗人先写空山 ,接着一声 打破了空寂。诗人用 的手法,描写出山林 (①清晨 ②晌午 ③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32.下列句子对古诗理解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鹿柴”中“柴”读音zhài,是栅栏的意思,所以诗题的意思为:鹿的栅栏。
B.“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一句中“返景”是指诗人返回深林中。
C.“但闻人语响”中的“闻”指的是用鼻子闻味道。
D.这是一首写景的诗,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参考答案:
1.B F
E D
A C 2.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 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 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 泣涕零如雨
【分析】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的识记。
出自两汉佚名的《迢迢牵牛星》,全诗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1)“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意思是那阻隔了牵牛和织女的银河既清且浅,牵牛与织女相去也并不远,虽只一水之隔却相视而不得语也。借神话传说中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故事,抒发了因爱情遭受挫折而痛苦忧伤的心情。
(2)“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意思是在银河东南牵牛星遥遥可见,在银河之西织女星明亮皎洁。“迢迢”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牵牛郎,既是“河汉女”眼中的牛郎,也是“河汉女”心中的牛郎。这第一句是立足织女的感觉来写,第二句才正面写织女。这一二句诗就为后文的种种场面描写、情思描写而张了本。“皎皎河汉女”是写景也是写人。“皎皎”不仅写出了银河的清亮,也是为后文的“清且浅”做铺垫,同时也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
(3)“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意思是织女正摆动柔长洁白的双手,织布机札札地响个不停。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素”字写出织女手的颜色,白嫩娇美。“擢”一个动词,写出织女伸手摆动的劳动姿态,娴熟优美。“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娴练和纯熟。“纤纤擢素手”写得如见其形,“札札弄机杼”写得更如闻其声。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因牛郎不在身边的孤寂苦闷心情。
(4)“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意思是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是写织女织布的结果和织布时的情态。织女虽然整天在忙碌地织布,结果却“不成章”;她整天郁闷不乐,泪流如雨。织女劳而无功,眼泪如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原来是织女在思念着她的牛郎的缘故,她身在此而心在彼。诗明写织女,却暗联牛郎,意在点出织女的心理活动,说明织女无果的原因。这两句诗,也意在写出织女因爱情思念而受到的折磨和痛苦。
3. 淹没 口里含着 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4. 水草长满池塘、池水漫上塘岸的景象 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 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
【分析】3.本题考查古诗默写和字词解释。
宋代雷震的《村晚》,原诗: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浸:淹没。
衔:口里含着。此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4.本题考查古诗内容赏析。
译文: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在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满满的,太阳正要落山,红红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样(是落山后),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他拿着短笛随意的吹奏。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结合诗句含义可知,两个“满”字生动地写出了水草长满池塘,池水漫上塘岸的景象;“浸”字生动地描绘了落日和山倒映在水中的景象;“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5.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6. 除草 靠近 树荫 7.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分析】5.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宋代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原诗: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这首诗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逸趣横生。
6.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耘田:除草。
傍:靠近。
阴:树荫。
7.本题考查古诗翻译。
译文:白天去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首句“昼出耘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就搓麻线,再织成布。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
8. 毛泽东 当以死守 不可以尺寸与人 未敢忘忧国 视死忽如归 9.大渡桥横铁索寒 10.长征万里路遥迢。风萧萧,雨飘飘。浩气比天,千军势如潮。 11.将士们饥寒交迫,没有暖和的衣服穿,没有能够果腹的食物。 12. 1949 10 1 70
【解析】8.本题考查有关爱国名言名句和诗词积累。
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出自宋朝李纲之口。这句话的意思是: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位卑未敢忘忧国”意思是虽然职位低微却从未敢忘记忧虑国事。诗句出自宋代陆游的《病起书怀》。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出自曹植的《白马篇》。意思是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得胜利与自由的荣光。
9.本题考查对诗词的理解能力。
“两军夹江上,泸定决分晓。”反映的长征中的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
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可以看出“大渡桥横铁索寒”写了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史实。
10.本题考查对诗词的识记能力。
过草地 张爱萍
一九三五年八月
绿原无垠漫风烟,蓬高没膝步泥潭。野菜水煮果腹暖,干草火烧驱夜寒。随意坐地堪露宿,卧看行云逐浪翻。帐月席茵刀枪枕,谈笑低吟道明天。
长征
一九三五年八月,经巴西阿西作 林伯渠
刚过草地到巴阿,无那西风日末斜。且喜境界新耳目,不虞粮秣少胡麻。巨猿解缆技殊巧,野虻射人事可嗟。前路纵遥知马力,谁予便利敢分家。
七律
为纪念长征胜利五十周年而作 乌兰夫
一九八六年十月
共话长征忆昔年,朝朝塞北望江南。行踪奇正敌围破,信息浮沉民意浅。捷报迅传逾朔漠,义诗响应度阴山。此生留得豪情在,再作长征岂畏难。
11.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长征中遇到的困难:过雪山,饥寒交迫,翻越高海拔金山,敌军围追堵截造成的困难,内部错误造成的困难,部队生存发展遇到的困难等。
12.本题考查对文化常识的识记能力。
国庆节是由一个国家制定的用来纪念国家本身的法定假日。它们通常是这个国家的独立、宪法的签署、元首诞辰或其他有重大纪念意义的周年纪念日;也有些是这个国家守护神的圣人节。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接受全国政协的建议,通过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决定每年10月1日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的伟大日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13.葡萄美酒夜光杯 14. 战场 你 15. 如果醉倒在战场上,请你不要笑话,从古至今外出征战又有几人能回? 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解析】13.本题考查古诗默写。
“葡萄美酒夜光杯”出自唐代王翰的《凉州词》
全诗为: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意思是:酒筵上甘醇的葡萄美酒盛满在精美的夜光杯之中,歌伎们弹奏起急促欢快的琵琶声助兴催饮,想到即将跨马奔赴沙场杀敌报国,战士们个个豪情满怀。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
1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沙场:平坦空旷的沙地,古时多指战场。
君:你。
15.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的意思今日一定要一醉方休,即使醉倒在战场上又何妨?此次出征为国效力,本来就打算马革裹尸,没有准备活着回来。表达了将士们英勇豪迈的气概。
16. 活力,生命力。诗中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依靠。 17.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18.B 19.D
【解析】16.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学生注意平时要多积累。
“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生气”在这里指的是生气勃勃的局面。“恃”在这里的意思是依靠。
17.本题考查诗句理解。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作答。
九州:中国的别称之一。生气:生气勃勃的局面。恃:依靠。喑:沉默,不说话。“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意思是中国要想生气勃勃就需要风雷激荡,这种万马无声的局面实在令人悲哀。
18.本题考查诗歌节奏的划分。
“九州生气恃风雷”意思是只有依靠风雷激荡般的巨大力量才能使中国大地焕发勃勃生机。结合诗句的意思可知,诗歌节奏为四一二。故应划分为: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故选B。
19.本题考查诗歌中心思想,注意联系上下文分析。
《己亥杂诗》这首诗以祈祷天神的口吻,呼唤着风雷般的变革,以打破清王朝束缚思想、扼杀人才造成的死气沉沉的局面,表达了作者解放人才,变革社会,振兴国家的愿望。结合诗歌内容可知,选D。
20. 《枫桥夜泊》 张继 21. 秋季 月落、霜满天、霜满天、渔火 乌啼、钟声 22. 外 愁 忧国思乡
【解析】20.本题主要考查对古诗的鉴赏。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译文:月亮已落下乌鸦啼叫寒气满天,对着江边枫树和渔火忧愁而眠。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半夜里敲钟的声音传到了客船。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枫桥夜泊》是唐代诗人张继的作品。
21.考查了文学常识及诗歌内容的理解。
结合积累及诗句理解,从“江枫渔火对愁眠。”可知,这是写秋季的。从“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可知,诗人从所见、所听、所感三个方面写,看到“月落”“霜满天”“霜满天”“渔火”,听到“乌啼”“钟声”,感到“愁眠”。
22.本题主要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从“姑苏城外寒山寺”意思姑苏城外那寂寞清静寒山古寺:可知,“外”点明作者远离家乡。从“江枫渔火对愁眠。”可知,诗中点明作者远离家乡的一个字是。诗中直接表现出诗人心情的一个字是“愁”,这首诗也将作者羁旅之思,家国之忧,以及身处乱世尚无归宿的顾虑充分地表现出来,是写愁的代表作,抒发了作者孤寂忧愁的情感。
23.掀翻,上下簸动 24.C
【解析】23.本题考查字词解释。
译文: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如今好像要直飞上高空的银河,请你带上我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簸:掀翻,上下簸动。
2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主题思想。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见唐·刘禹锡《浪淘沙》。淘:用水冲洗。簸:摇动。自:来自。这两句大意是:九曲黄河之中有无数的砂砾,它们随同黄河流经万里,经受了浪涛的冲洗和狂风的簸荡,从天涯一直来到这里。诗人歌咏九曲黄河中的万里黄沙,赞扬它们冲风破浪,一往无前的顽强性格。我们引用时可取其象征意义,歌颂与它们有着共同特点的事物或人们。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采用了张骞为武帝寻找河源和牛郎织女相隔银河的典故,驰骋想象,表示要迎着狂风巨浪,顶着万里黄沙,逆流而上,直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
刘禹锡写诗常借物抒情言志,牛郎和织女是天上的星宿名称,和高高在上、距己遥远的朝中之位相似。刘禹锡本在高处任职,由于谗言遭到贬谪下放的不公待遇,但诗人为苍生造福的社会理想永不改变。刘禹锡渴望回到能够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位,有一番作为,纵然是恶浪频袭也不改入世的初衷。由此可见,诗人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多么让人欣羡!这首诗用夸张等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的浪漫主义情怀,气势大起大落,给人一种磅礴壮阔的雄浑之美,一不留神就会落后于诗人的思路。
25.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报得三春晖 26. 唐 孟郊 母爱 贾岛 郊寒岛瘦 游子吟 27. 离家远游的人。即诗人自己。 古代诗歌体裁的一种。 担心。 说。 小草,比喻微小。后用来比喻子女报答不尽父母的养育之恩。 28.A 29.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一针一线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离家的孩子迟迟不回。 30. 母亲为自己临行前缝衣 母爱的伟大与无私 深深的感激与尊敬
【分析】25.本题考查了诗歌默写。
结合诗歌的背诵完成。《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意思是: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26.本题考查了文学常识。这首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孟郊: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县)人,祖籍平昌(今山东德州临邑县),先世居汝州(今属河南汝州),唐代著名诗人,少年时期隐居嵩山。
孟郊现存诗歌574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今传本《孟东野诗集》10卷。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岛瘦”。
27.本题考查理解词语意思。
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理解词语意思。
这首诗意思是:慈母手中那一条条的针线,是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子女那小草一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游子:出门远游的人。即作者自己。吟:吟诵,诵读。
意恐:心里很担心。归:回家。寸草:小草,这里比喻儿女。
28.本题考查了修辞的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句把“儿女”比作“寸草”,把“母亲”比作“春天的阳光。”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选A。
29.本题考查诗句理解。
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诗的前四句的意思是:慈祥的母亲手里拿着针线,为即将远行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时她一针一线缝得密密实实,怕的是离家的孩子迟迟不回。
30.本题考查古诗表达的感情。
《游子吟》是唐代诗人孟郊创作的五言乐府诗。全诗共三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过回忆一个看似平常的临行前缝衣的场景,凸显并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诗人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
31. 看不见人影 人语 以动衬静 ③ 32.D
【分析】31.考查根据诗的内容填空。
理解诗意: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幽暗处的青苔上。
诗人先写空山寂静,没有人影,接着说话声打破了寂静。全诗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诗人采用了“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写了傍晚的景色。
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32.考查古诗理解与判断。
A鹿柴:鹿柴(zhài):王维辋川别墅之一(在今陕西省蓝田县西南)。故说法错误。
B返景:同“返影”,太阳将落时通过云彩反射的阳光。
C闻:听见
D这是写景诗。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说法正确。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