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0:26:2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一)-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
没有一句台词的角色
①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你被选上了吗?”我们小心翼翼地问地。
②“是。”她丢给我们一个字。
③“那你为什么不开心?”我壮着胆子问。
④“因为我的角色!《节日》里只有4个人物:父亲、母亲、女儿和儿子。”
⑤“你的角色是什么?”
⑥“他们让我演狗!”说完,妹妹转身奔上楼,剩下我们面面相觑。妹妹有幸扮演“人类最忠实的朋友”,全家不知该恭喜她,还是安慰她。饭后爸爸和妹妹谈了很久,但他们不肯透露谈话的内容。
⑦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⑧演出那天,我翻开节目单,找到妹妹的名字:“甄妮——豆豆(狗)”。偷偷环视四周,整个礼堂都坐满了,其中有很多熟人和朋友,我赶紧往椅子里缩了缩。有一个演狗的妹妹,毕竟不是很有面子的事。幸好,灯光转暗,演出开始了。
⑨先出场的是“父亲”,他在舞台正中的沙发上坐下,召集家人讨论节日的意义。接着“母亲”“女儿”和“儿子”先后出场。在一家人的谈话声中,妹妹穿着一套黄色的、毛茸茸的狗道具,手脚并用地爬进场。
⑩但这不是简单地爬,“豆豆”蹦蹦跳跳、摇头摆尾地跑进客厅,她先在地毯上伸个懒腰,然后才在壁炉前安顿下来,开始呼呼大睡。一连串动作,表演得惟妙推肖。很多观众也注意到了,四周传来轻轻的笑声。
接下来,“父亲”开始给全家讲故事。他刚说道:“夜晚,万籁俱寂,就连老鼠……”“豆豆”突然从睡梦中惊醒,机警地四下张望,仿佛在说:“老鼠?哪儿有老鼠?”神情和我家的小狗一模一样。我用手掩着嘴,强忍住笑。
“父亲”继续讲:“突然,轻微的响声从屋顶传来……”昏昏欲睡的“豆豆”又一次惊醒,好像察觉到异样,仰视屋顶,喉咙里发出“呜呜”的低吼。太逼真了!妹妹一定费尽了心思。很明显,这时候的观众已不再注意主角们的对白,几百双眼睛全盯着妹妹。主角的对话还在继续,妹妹幽默精湛的表演也没有间断,台下的笑声更是此起彼伏。
那晚,妹林的角色没有一句台词,却抢了所有观众的目光,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
四十年后,我对那句话仍然记忆犹新。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
1.对待演出,妹妹的神情态度先后有很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词语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2.短文将 这部分内容写得很详细,将 等内容写得很简略,这样写的作用是 。
3.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① ;②
4.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能不能用第 自然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替换?说一说你的理由。
5.下列对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的说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事情起因,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B.结尾写出对爸爸的话的理解,点明文章中心,引人深思,给人启迪。
C.本文首尾呼应,中心明确,寓事于理,给人启迪。
6.第 自然段画双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语“主角”有何含义?“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了怎样的人生态度?联系实际谈谈本文对我们扮演好生活中的角色有什么启示?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材料一】2021年5月22日,“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于长沙逝世。袁隆平曾说过他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要实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数据如下图)。
【材料二】2021年5月22日,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吴孟超于上海逝世。从医70余载,吴院士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救治2万多名患者,把中国的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 50%提高到90%以上……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
【材料三】今年的5月22日,是袁隆平和吴孟超两位院士逝世两周年的日子。仰望星空,宇宙中有两颗小行星,一颗是编号为8117的“袁隆平星”,一颗是编号为17606的“吴孟超星”——两位科学家对人民对人类的贡献将永远为世人所铭记。
7.材料一和材料二的中心观点是什么?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8.根据材料,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袁隆平院士的梦想就是让国人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苦日子。
B.自1964年起,我国谷物的单亩产量呈现总体提升趋势。
C.吴孟超院士大大提高了中国肝癌手术的成功率。
D.为了铭记两位院士的贡献,人们用两位院士的名字给小行星命名。
9.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请回忆课文内容和阅读材料谈一谈你对“科学精神”的理解。
10.“追星”是崇拜偶像的行为。小学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呢?在学习“科学发现”单元后,六(1)班举行了“夜空中最亮的星”主题演讲。请你结合阅读材料和日常阅读,确定观点,整理素材,根据提示完成演讲稿提纲。
“夜空中最亮的星”演讲稿提纲
演讲题目
中心观点
说明观点的材料 示例:①袁隆平院士为实现杂交水稻梦一生奋斗


阅读。
当风筝遇上风
①风悄悄地来了,她看着草坪上那只刚买回来的风筝,心想:怎么风还不来?等她回过神来的时候,风已经走了。
②她一手拿着风筝,一手握着风筝线,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一阵微风滑过脸颊,她轻轻放开了拿在手中的风筝,并将其推向空中,接着,慢慢地放着另一只手中的线。她开心地笑了。
③看着她的笑容,我也笑了,望着她看了很久,心里萌发出了一丝感触。
④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吗?
⑤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自己遇不上好的机遇,总觉得平日伯乐见不着一个,众马却成群结队地拥挤喧哗在大街小巷。
⑥实际上并不是没有机遇,而是你没有真正地把握好机遇。
⑦人的一生,机遇会有许多次,但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它。
⑧当我们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烦恼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知识仓库,看看仓库里的资源是否已经枯竭。这时,我们就无暇去考虑“命运对自己是否公平”了,而会去为自己“充电”,去储备各方面的“原料”。其实,我们只要做好这些,比每日烦恼,要轻松得多。相信老天在适当的时机,会给我们以相应的回报,而那时的收获就不仅仅是如此了。
⑨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就像风筝遇上风的时候,要把握好机遇,让风筝飞得更高更远。让风筝带着我们心中的理想,乘着风旅行吧!
11.解释下列词语。
(1)怨天尤人:
(2)怀才不遇:
12.文题“当风筝遇上风”中,除了表面含义,“风筝”还指 ,“风”还指 ,“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 。
1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情?
14.当还没有遇上“风”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做?
阅读短文,完成习题。
为什么说森林是“地球之肺”
①森林是大自然的卫士,是生态平衡的支柱。它能维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氧气平衡,还能净化空气中的有毒有害气体,因此被人们称为“地球之肺”。
②森林是氧气的“天然制造厂”。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氧气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绿色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能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释放出大量的氧气,这对全球生物的生存与气候的稳定,有着很大的影响。有人测算过,一株胸径33厘米的栗树有11万片叶子,其表面积为340平方米,一座森林有成千上万棵树,树叶的面积就非常巨大了。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的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的氧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了森林,人类和各种动物都无法生存下去。
③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森林中的植物能净化二氧化硫、氟化氢、氯气等气体。二氧化硫是分布广、危害大的有毒气体,森林能吸收二氧化硫,并将它转化为树木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氟化氢也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许多种树木都能吸收大气中的氟化氢,每公顷银桦树能吸收11.8千克的氟,每公顷桑树能吸收4.3千克的氟,每公顷垂柳能吸收3.9千克的氟。
④森林还被人们比作“天然的吸尘器”。假如把1亩森林的叶片全部展开,可铺满75亩的地面。由于一些叶片上细毛多,一些叶片还能分泌黏液和油脂,因此森林能拦截、过滤、吸附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据科学家测算,每15亩的松林可消除36吨烟尘,每平方米榆树叶可滞留3.39吨粉尘。当带有粉尘的气流经过森林地带时,由于茂密的枝叶减低了风速,空气中的大部分粉尘都会落下来。一场大雨后,粉尘被淋洗到地面,树叶也被雨水洗干净,便又恢复了滞尘能力。
⑤森林是名副其实的“地球之肺”。离开了森林,一切生物都将难以呼吸,难以生存。
15.这篇短文是从 、 、 三个方面来说明森林是“地球之肺”的。
16.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样表达的好处是什么?
17.第②自然段“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氧气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中加点的词“绝大多数”可以去掉吗?请说明理由。
18.读了“离开了森林,一切生物都将难以呼吸,难以生存”这句话,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设计一条保护森林的宣传标语。
阅读作品节选部分,完成习题。
①大雁们浩浩荡荡地飞过来了,一大群接着一大群络绎不绝。“但愿我的那群大雁千万不要没有向我告别就飞走!”他心里想道,因为他一心要把事情的原委始末全都告诉他们,而且还要告诉他们,现在他又是一个真正的人了。
②又一群大雁飞起来了,这一群飞翔得比其他大雁更矫健,鸣叫得比其他大雁更嘹亮。他们身上那股说不出来的神态告诉了他,这就是带着他周游过各地的雁群,可是他却不能够像前一天那样只消看上一眼就认准无误。
③大雁们放慢速度,沿着海岸来回盘旋。男孩立即明白过来,那就是他的雁群。可是他暗暗纳闷,大雁们为什么不飞落到他的身边,因为他们不会看不见他站在那里。
④他用尽力气想发出模仿鸟语的声音,然而想不到舌头直僵僵地不听使唤了!他再也发不出那种正确的鸟语来了。
⑤空中传来了阿卡的鸣叫声,可是他再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呀?难道大雁们说话的腔调全变啦?”他心里茫然不知所措。
⑥他朝他们挥舞自己的尖顶小帽,他沿着海岸大步奔跑,嘴里放声高喊:“我在这里,你在哪里?”
⑦然而这样做似乎使得雁群受到了惊吓,他们飞上天空朝海面拐过去了。这时候他总算明白过来了!大雁们并不知道他已经又变成人了,他们认不出他来。
(选自《骑鹅旅行记》)
19.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个节选的主要内容。
20.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是对男孩的 、 描写,从中体会出 。
21.“空中传来了阿卡的鸣叫声,可是他再也听不懂她在说些什么”,假如阿卡会说人话,她会说些什么?
22.文中的男孩名字叫什么?结合这部小说中的故事情节,从不同的角度写出你对这个男孩的评价。(至少两点)
23.神奇的想象是很多名著的共同特点,《骑鹅旅行记》就是一部很具有神奇色彩的小说。就你读过的一本名著(包括这本书)结合其具体的内容,谈谈其神奇之处。至少写出两处来。
阅读。
回忆童年走亲戚
①童年的我,最喜欢的就是春节穿上新衣裳跟着父母走亲戚。尤其喜欢去姥姥家,这是因为舅舅是荣军,家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能够享受到浓浓的亲情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吃到猪肉炖白菜、炸鸡、炖鱼、白白的馒头等好食物,满足平时得不到油水的肚子。所以过了年初一,就急切地盼望着跟着父母走亲戚。
②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那年月,春节前后雨雪不断,凛冽的西北风不停地刮着,满坡耀眼的雪。每每走进亲戚家,贴在门窗上大红的春联十分鲜艳,五颜六色的过门钱在风中唰啦啦地响着,好似在向人“招手致意”。亲戚相聚之后,先是相互寒暄一些“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许多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然后,从院子里的柴垛上抽来几把柴草在锅台旁点燃起来,一家人围坐在红红的火苗旁温暖着冻透的手、冰凉的脚。此时,一股暖流涌进每个入的心田,舒畅的亲情弥漫在欢乐的农家小屋之中。
③临近中午时分,亲戚家的女人们开始张罗着午饭,大人们在堂屋正中高矮不等的木质方桌上,泡上一壶当年五毛钱左右一斤的“大把抓”茶叶,喝茶聊天。而我们这些口袋里有了几块糖果和花生的孩子们,手里拿着几个拆分的炮仗,与亲戚家常年很少见面的表兄表弟、表姐表妹们,或在院子里、胡同里,或在厚厚的积雪里,说说笑笑,跑来跑去,燃放鞭炮……小嘴里的那块珍稀的糖果一直甜到心底,欢畅与快乐似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
④我每年跟着父母去比较富裕的姥姥家,还会得到舅舅送给的三角至五角,甚至一元压岁饯,兴奋地装进衣袋里后,顿时感觉一下子富裕起来。
24.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招手致意: 。
寒暄: 。
25.为什么“我”喜欢到姥姥家去走亲戚呢?
26.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一开始。( )。
(2)“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都表示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 )
(3)“小嘴里的那块珍稀的糖果一直甜到心底,欢畅与快乐似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这句话是一个拟人句。( )
27.短文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简要说明。
阅读理解。
那个星期天(节选)
我现在还能感觉到那光线漫长而急遽的变化,孤独而惆怅的黄昏的到来,并且听得見母亲咔嚓咔嚓搓衣服的声音,那声音永无休止就像时光的脚步。那个星期天。就在那天。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心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那个星期天,本该是出去的,去哪儿记不得了。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
28.从选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急速——( )惊慌——( ) 伤感——( )消失——( )
29.“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迸她的怀里。”母亲惊惶的原因是什么?
30.“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当时作者的心情如何?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阅读。
汤姆·索亚历险记(节选)
①这老太太拉低眼镜从镜片上方朝房间看了看,然后她又抬高眼镜从镜片下面看。她很少或者干脆说她从来没戴正眼镜来找像一个小男孩这样小的东西。这副眼镜是很考究的,也是她的骄傲,她配这副眼镜不是为了实用,而是为了“装饰”,为了“漂亮”。她看东西时,即使戴上两片炉子盖也照样看得一清二楚。她不知所措地愣了一会儿,虽然不是凶神恶煞般,但嗓门高得让每个角落都能听到,她说:“好,我发誓如果我抓住你,我就——”
②她话没有说完,因为这时她正弯腰用扫把往床下猛捣,每捣一下,她需要停下来换口气。结果,只捣出来一只猫。“我还从没有见过这么令人吃惊的孩子!”她走到敞开的门口,站在那里朝满园子的西红柿藤和吉普逊草丛中看,想找到汤姆,可还是没有。于是她亮开嗓子朝远处,高声喊道:“汤姆呀,汤姆!”
③这时在她身后传来一声轻微的响声,她转身一把抓住了一个小男孩的短外套的衣角,他想跑都跑不掉了,
④“嘿!我早该想到那个壁橱,你躲在那里干什么?”
⑤“没干什么。”
⑥“没干什么?!瞧你那双手,再看你那张嘴,还有那浑身是什么?”
⑦“我不知道,姨妈。”
⑧“哎,我知道,那是蜜饯——对,就是。我已跟你讲过有四十遍了,不要动我的蜜饯,否则我就打你。把鞭子递给我。”
⑨鞭子在空中晃悠——情况万分紧急。
⑩“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
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拔腿就逃,顷刻他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他的波莉姨妈站在那儿先是一愣,随后突然轻声笑了起来。
“这个臭小子,我怎么老是不吸取教训?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也不知开过多少次了。难道我不该有所提防吗?人老了,糊涂才是最大的糊涂蛋。俗话说得好,老狗学不会新把戏。可是天啦!他耍的鬼把戏里从来没有两天一样的,谁能猜出下个鬼主意是什么?他似乎知道,他能折磨我多长时间,我才会动肝火,而且他也知道他只要想个法哄哄我,惹我大笑一场,就会万事皆休,我也不会揍他一顿。哎呀,我那死去的亲姐姐的儿子,可怜的孩子,我怎么也不忍心揍他。每一次饶了他,我良心都受谴责;可是每一回打他,我都有点心痛不忍。”
31.选文是 (国家)的 写的。
32.汤姆躲在了( )
A.床底下 B.草丛中 C.壁橱里 D.木栅栏后
33.选文中画“——”的句子是对波莉姨妈 的描写,写出了波莉姨妈 。
34.选文主要写了什么?
参考答案:
1. 2. 演出时 演出前的报名、定角色、排练 详略得当,突出妹妹表演时的投入和成功,让文章的中心更明确 3. 听从父亲的教导,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条狗,非常投入 演出时表演得惟妙惟肖 4.不能替换。因为如果替换了,就提前暴露了父亲和妹妹谈话的内容,没有了悬念,不能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5.C 6.“主角”指积极努力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是积极面对生活中的不公、困难或挫折,努力进取的人生态度。我们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找准自己的定位,脚踏实地,不怨天不尤人,通过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解析】1.本题是对文章内容和感情的考查。
按顺序找到相应段落,结合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等语句,找出表现人物的心理或找出表达感情的词语即可。
结合第①段“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知报名时妹妹是热情万分的;结合第①段“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可知定角色的时候妹妹却是一脸冰霜;结合第⑦段“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可知排练时妹妹很投入,排练归来后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文章内容可知,第⑧— 都是写演出时的内容,第①—⑦段则是写了演出前的准备,据此可知文章详写了演出时这部分内容,演出前的报名、定角色、排练都是略写,详略得当,使文章主次分明,突出突出妹妹表演时的投入和成功,让文章的中心更明确。
3.本题是对内容概括的考查。
根据问题,找到相应的段落,逐条总结即可,在总结的时候寻找每段的中心句和文章的中心句。或者找到重点词语,用自己的语言将词语整理组合也可。
结合第 段“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第⑦段“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可知,妹妹演出成功的原因:①演出态度好;②表演技术好。
4.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
结合第⑦段“总之,妹妹没有退出,她积极参加每次排练。我们都纳闷:演一只狗有什么可排练的?但妹妹却练得很投入,还买了一副护膝。据说这样她在舞台上爬时,膝盖就不会疼了。妹妹还告诉我们,她的动物角色名叫‘豆豆’。我注意到,每次排练归来,妹妹眼里都闪着兴奋的光芒”,第 段“后来,妹妹说让她改变态度的是爸爸的一句话”可知第⑥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没有交代爸爸和妹妹谈话的内容是为了设置悬念,引起读者兴趣。如果加上,就提前暴露了父亲和妹妹谈话的内容,不能达成设置悬念和引起读者兴趣的效果,因此不能去掉。
5.本题考查文章开头和结尾的作用。
结合第①段“为了募捐,学校准备排练一部叫《节日》的话剧。告示一贴出,妹妹便热情万分地去报名当演员。可是定角色那天,妹妹回家后一脸冰霜,嘴唇紧闭”,第 段“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可知文章开头开门见山,直接点明事情起因、直接了当,结尾部分写出对爸爸的话的理解,点明文章中心,启迪作者。文章开头与结尾没有形成收尾呼应的效果,据此可知C项说法有误。
故选C。
6.本题考查分析词语和句子的含义、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妹妹在表演中扮演一只没有台词的小狗,但是妹妹没有沮丧,而是在爸爸的鼓励下积极参加每次排练,非常投入,为演好自己的角色费尽心思,最终在表演时用惟妙惟肖的表演吸引人们的注意,成为台上的主角,告诉人们不要抱怨命运或生活对自己的不公,积极努力做好自己的工作,就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获得他人和社会认可的人。
结合第 段“如果你用演主角的态度去演一只狗,狗也会成为主角。”、第 段“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可知“主角”的含义;从文中妹妹的事情可知“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指出的人生态度是: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与磨难,我们都要全力以赴,积极进取,不能消极对待。
学生结合文章内容主旨完成作答即可,结合第 段“命运赋予我们不同的角色,与其怨天尤人,不如全力以赴,再小的角色也可能变成主角,哪怕你一句台词也没有”去作答。
7.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为实现科学梦想终生奋斗。 8.A 9.梦想 奋斗 不断探索 持之以恒 独立思考 不断创新 10. 夜空中最亮的星、这才是我们最该追的星、致敬最闪亮的星等。 他们把科学事业当做自己毕生的追求,是当之无愧的明星,是小学生最该追的星。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从医70余载守望初心,矢志不渝。 宇航员陈东为自己的梦想奋斗十余个春秋,训练强度之大超出常人想象,最终圆梦。
【解析】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掌握。
结合【材料一】“袁隆平曾说过他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要实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材料二】“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可知袁隆平院士和吴孟超院士一生都在为实现自己的科学梦想而奋斗,据此概括即可。
8.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与掌握。
A.结合【材料一】“袁隆平曾说过他一直以来有两个梦想要实现: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可知说法有误。
故选A。
9.本题考查理解词语的意思。
结合【材料一】“这两个梦想促使他不能也不想停下来”、【材料二】“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和课文内容理解既可以。可从坚持不懈、坚定理想、矢志不渝等方面完成作答。
10.本题考查演讲稿。
审题可知,要求学生结合阅读材料和日常阅读,确定观点,整理素材,根据提示完成演讲稿提纲。答案不唯一,言之有理即可。
从“‘夜空中最亮的星’演讲稿提纲”可知演讲题目可以确定为:夜空中最亮的星。从“科学发现”“小学生应该追什么样的星呢”和材料内容可以确定中心观点为:科学家才是我们该追的星。
从【材料二】“2021年5月22日,誉为‘中国肝胆外科之父’的中国科学院吴孟超于上海逝世。从医70余载,吴院士完成了1.6万余台肝脏手术,自主创新30多项重大医学成果,救治2万多名患者,把中国的肝癌手术成功率从不到 50%提高到90%以上……手中握刀,游刃肝胆,精准无误;满腔热忱,守望初心,矢志不渝。”可概括第二个材料内容。
学生根据日常阅读完成第三个材料即可。
示例:“两弹一星之父”邓稼先,历经多年,为我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1. 埋怨上天,怪罪别人。形容对不如意的事情一味归咎于客观。 有才能而得不到施展的机会。 12. 人 机遇 每一个有追求的人遇上机遇的时候 13.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了“她”紧张和期盼的心情。 14.我们应该不断学习,不断储备知识,使自己的积淀变得更加深厚做一个在机遇面前最有准备的人。
【解析】11.本题考查解释词语。
(1)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许多觉得自己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怨天尤人,抱怨”可知,不够成功的人总会抱怨这个抱怨那个,因此怨天尤人的意思是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怨恨天命,责怪别人;形容老是埋怨或归罪于客观。
(2)结合文章第⑦自然段句子“当我们为自己怀才不遇而烦恼时,我们应该打开自己的知识仓库”可知,我们觉得自己空有才华却没有人赏识,因此怀才不遇的意思是怀有才能而没有得到施展的机会。
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文题“当风筝遇上风”的表明意思是当风来临时,风筝需要抓好时机,飞向天空,才能借助风飞得更高更远。由“当风筝遇上风,不正像人遇上机遇一样吗?”可知,实际是以“风筝”与“风”来比喻“人”与“机遇”之间的关系,当机会来临时,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风筝”指人,“风”指机遇。“当风筝遇上风”的深层意思是有准备的人遇上机遇。
1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与分析人物心情。
“她一手摸着风等,一手握着风筝线”是对人物的动作描写,“正紧张地注视着四周的动静”是对人物的神态描写写出了人物正在专注的感受着风的来临,好随时准备放飞风筝,表现了“她”等待风来放风筝时焦虑与期待的心情。
1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
文章以“风筝与风”来比喻“人与机遇”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当机遇来临时,只有有准备的人才能抓住。在机遇来临之前,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将自己的知识仓库补满,去为自己“充电”,去储备各方面的“原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机遇来临之时,好好的抓住。围绕“做好准备,才能抓住机遇”等方面结合自身实际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即可。如:要努力磨炼自己,提高自己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让自己浮躁的心慢慢静下来。
15. 森林是氧气的“天然制造厂” 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 森林还被人们比作“天然的吸尘器” 16.举例子、列数字 通过具体的例子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氧气之多 17.不可以去掉,“绝大多数”是指事物的大部分,接近全部的数量。用“绝大多数”来说明氧气的产生除了绿色植物,还有一少部分是其他物体产生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科学性,若去掉,就不准确了。 18.我想到了滥砍滥伐的现象。
爱护森林,人人有责。
【解析】1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森林是氧气的‘天然制造厂’”,第③自然段中“森林对大气有很强的净化作用”;第④自然段中“森林还被人们比作‘天然的吸尘器’”可知,短文是从这三方面来说明森林是“地球之肺”的。
16.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②自然段画线的句子“有人测算过,一株胸径33厘米的栗树有11万片叶子,其表面积为340平方米,一座森林有成千上万棵树,树叶的面积就非常巨大了。地球上的绿色植物每年要吸收4000亿吨的二氧化碳,释放2000亿吨的氧气。”中的“11万片”“340平方米”“2000亿吨”可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栗树”的大小来说明树叶的面积,故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样就更能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氧气的“天然制造厂”,从而使文章更清楚,更有说服力。
17.本题考查说明语言的赏析。
绝大多数:表示数量多,但不是全部。结合第②自然段“在地球上,绝大多数的氧气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可知,句子是指大多数氧气,而不是全部氧气是由森林的绿色植物产生的;要是去掉的话,就说明是全部的氧气都是由森林中的绿色植物产生的,若去掉就不能体现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18.本题考查拟写宣传标语。
“离开了森林,一切生物都将难以呼吸,难以生存”这句话说明了森林在生物中的重要性,可以想到生活中破坏森林的现象,如:森林面积减少,鸟儿没有了家园,土地流失。
设计一条保护森林的宣传标语即可,答案不唯一。
如:树木拥有绿色,地球才有脉搏。
19.变成人后的小男孩(尼尔斯)与阿卡和雁群告别。 20. 动作 语言 尼尔斯急切的心情 21.尼尔斯,我已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始末,我真替你高兴,你是个善良的好孩子,你给我们带来了许多快乐,也帮助我们做了许多事儿。快回去吧,我们会永远记着你的。 22.尼尔斯 从他没有变成小狐仙之前经常捉弄家里的小动物,还捉弄小狐仙这些情节中,可以看出他曾经是个顽劣、淘气、喜欢捉弄人的孩子;从他帮助雁群和狐狸斯密尔周旋、以及遇到困难总是想办法去克服这些情节中我看出他又是一个善良、机智勇敢、乐于助人的孩子。 23.《西游记》中有神奇的宝贝。如芭蕉扇能把人扇到八万四千里之外,并且能变幻大小,可以缩小成为一个小树叶,放在嘴里;如孙悟空的金箍棒可以无限量的重,无限量的轻,也可以变大变小和能伸能缩。
【解析】19.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概括。
结合文末的选自《骑鹅旅行记》,可知短文的主人公是尼尔斯,结合第①自然段中“现在他又是一个真正的人了”可知,尼尔斯已经变回人了,所以本片段主要描写变回人的尼尔斯与雁群告别。
20.本题考查对句子的赏析。
结合第⑥自然段中画线句子“他朝他们挥舞自己的尖顶小帽,他沿着海岸大步奔跑,嘴里放声高喊:‘我在这里,你在哪里?’”中的“挥舞”“奔跑”“喊”可知,这是抓住小男孩的动作进行描写;“我在这里,你在哪里?”可知,这是对小男孩的语言进行了描写,从这一系列的动作和语言描写中,体会到了尼尔斯急切地和雁群打着招呼,并努力地引起大雁们注意的急切的心情。
21.本考查语言表达。
结合短文第①自然段中“他心里想道,因为他一心要把事情的原委始末全都告诉他们,而且还要告诉他们,现在他又是一个真正的人了”来想象阿卡有可能对他说的话,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如:尼尔斯,别着急,我都明白了,你是一个好孩子,我们来年再见。
22.本题考查对名著的理解及人物形象的评价。
结合文末的选自《骑鹅旅行记》,可知,本文讲的一个放鹅娃尼尔斯的故事,故文中的男孩的名字叫尼尔斯。
再结合小说中的故事情节来分析小男孩的性格特点。只要合理即可。
结合名著中“尼尔斯想:雄鹅要是真的飞了那还了得,父母从教堂回来一定会很伤心的。”可知,尼尔斯是一位体谅父母的孩子。
结合名著中的“尼尔斯是个天才的小猎人,他在山林里发现了一种名叫‘黑马’的鸟,并把他抓来炖肉。可是,当他被放出去后,他就死了。”可知,他是一位淘气、顽劣的孩子。
23.本题考查课外阅读与积累。
找出自己读过的名著中具有神奇色彩的内容,答案不唯一。
如:《西游记》中:那怪物一个筋斗翻上岸来,跳入波浪里去。神奇之处:可以翻筋倒海。
“悟空叫:‘师兄,这棵树叶子齐整,好似玉兔般的耳朵,我瞧了一瞧,上面生有火焰,连枝桠都红彤彤的,不知是个什么树。’行者掐指一算,跳下来,对八戒道:‘这个树叫火焰山辣木,果实叫紫衫儿,一株三十年,开花结实。那紫衫儿子好吃,千万不可错过,你们且拿了些去,留待咱们路上吃。’”神奇之处:一棵树上生有火焰,并且结出了美味的紫衫果实。这种神奇的元素使得故事中充满了奇异、神秘的色彩,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24. 指过门钱在风中摇动从而在来问候。 亲戚们见面时说的一些冷暖之类的应酬话。 25.因为姥姥家比较富裕,生活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能够享受到浓浓的亲情外,还能够得到一些压岁钱和吃到好吃的食物。 26. × √ × 27.流露出作者喜欢童年生活,怀念童年生活的思想感情。
【解析】24.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贴在门窗上大红的春联十分鲜艳,五颜六色的过门钱在风中唰啦啦地响着,好似在向人‘招手致意’”可知,“招手致意”的意思:通过挥手向对方表达一些情感,这里形容过门钱在风中摇动中,像在问候。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亲戚相聚之后,先是相互寒暄一些”可知,“寒暄”的意思:问候与应酬。这里指亲戚们见面时的问候的话语。
25.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结合第①自然段中“尤其喜欢去姥姥家,这是因为舅舅是荣军,家里生活条件相对较好,除了能够享受到浓浓的亲情外,更重要的是能够吃到猪肉炖白菜、炸鸡、炖鱼、白白的馒头等好食物,满足平时得不到油水的肚子”和第④自然段中“我每年跟着父母去比较富裕的姥姥家,还会得到舅舅送给的三角至五角,甚至一元压岁饯,兴奋地装进衣袋里后,顿时感觉一下子富裕起来”可知,我想去姥姥家的原因是:姥姥家里生活条件比较好,在这儿不但能享受到浓浓的亲情,还会吃到一些平时吃不到的东西和得到压岁钱。
26.本题考查对短文内容的理解。
(1)结合第②自然段中“走亲戚,一般从正月初二开始”可知,题干叙述有误。
(2)结合第②自然段中“亲戚相聚之后,先是相互寒暄一些‘过年好、老人壮实、孩子旺相’等许多吉祥真诚的问候和热情的祝福”可知,题干叙述正确。
(3)结合句子“小嘴里的那块珍稀的糖果一直甜到心底,欢畅与快乐似春风荡漾在每个人的脸上”可知,把“欢畅与快乐”比作“春风”,故运用了比喻的手法。题干叙述有误。
27.本题考查短文的情感概括。
通过读短文可知,短文主要写了童年时,“我”与家人们在走亲戚时与亲戚们的玩耍和寒暄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童年的留恋与怀念之情。
28. 急遽 惊惶 惆怅 消逝 29.“惊惶”写出了母亲看到孩子难过时的紧张、慌乱。 30.这句话借写时间流逝,说明作者的情绪已经失落到了极点。
【解析】28.本题考查找近义词。
急速:是快速、立即的意思。近义词有:马上、赶忙、飞速、急遽等;惊慌:恐惧,心里很不安定。近义词有:惊恐、惊惶、慌乱等;伤感:因感触而悲伤。近义词有:悲伤、惆怅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于没有踪迹。近义词有:消逝、隐没、消散等。
29.本题考查对选文中句子含义的理解。
从句子“我感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中用的“惊惶地甩了甩手”、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这些一系列动作,可以看出母亲因为承诺没有兑现而感到自责和不安。结合这句话的上下文的内容可知,“惊惶”的原因是母亲内心紧张,不安。
30.本题考查对句子含义的理解和体会思想感情。
结合文段内容可知,母亲一开始答应陪孩子出去玩,后来一直因为忙碌,忽视了孩子的感受,最终没有遵守承诺,因而让孩子的情绪从满怀期望到低落到极点,所以才会让作者感到这星期天的时间无可挽回地消失过去了,内心变得极度的伤心、难过和失落。
31. 美国 马克·吐温 32.C 33. 语言 内心的矛盾,以及对汤姆的爱 34.波莉姨妈的蜜饯被汤姆偷吃了,她找到了汤姆并想惩罚他,汤姆却因鬼主意多而逃脱了,波莉姨妈又气又心生怜爱。
【解析】31.本题考查作家作品。
《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1876年发表的长篇小说。
小说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上半世纪美国密西西比河畔的一个普通小镇上。主人公汤姆·索亚天真活泼、敢于探险、追求自由,不堪忍受束缚个性、枯燥乏味的生活,幻想干一番英雄事业。
32.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理解。
由短文第④自然段“嘿!我早该想到那个壁橱,你躲在那里干什么?”可知,汤姆躲在了壁橱里。
故选C。
33.本题考查描写手法与句子理解。
分析句子“每一次饶了他,我良心都受谴责;可是每一回打他,我都有点心痛不忍”可知,“良心”“心痛不忍”是波利姨妈的心里描写,突出波利姨妈的善良。
34.本题考查概括短文内容。
由短文第⑧自然段“哎,我知道,那是蜜饯——对,就是。我已跟你讲过有四十遍了,不要动我的蜜饯,否则我就打你。把鞭子递给我”可知,汤姆偷偷动了姨妈的蜜饯;
由短文第⑨自然段“鞭子在空中晃悠——情况万分紧急”可知,姨妈要打汤姆;
由短文第⑩自然段“不得了!瞧你身后是什么,姨妈!”老太太以为有危险,急忙撩起裙子,转过身去。汤姆拔腿就逃,顷刻他爬过高高的木栅栏,一转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可知,汤姆设计逃过惩罚;
由短文第自然段“和我开这样的玩笑,也不知开过多少次了。难道我不该有所提防吗”“每一次饶了他,我良心都受谴责;可是每一回打他,我都有点心痛不忍”可知,姨妈对汤姆的伎俩了如指掌,却还是“上当”了充分体现出姨妈对汤姆的爱;
通过阅读,知道选文主要写了汤姆偷吃姨妈的蜜饯,被姨妈抓到,当姨妈想要惩罚他时,汤姆设计逃跑了,姨妈对他有无奈又关心。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