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三)-(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三)-(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0:27:0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现代文阅读经典题型检测卷(三)-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现代文阅读。
我的老师
魏巍
①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
②她是我二年级、三年级和四年级前一学期的老师。现在回想起来,她那时大约有十八九岁。在我的记忆里,她是一个温柔美丽的人。
③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
④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
⑤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朋友家里。在她朋友的园子里,她还让我们观察蜜蜂,也是在那时候,我认识了蜂王,并且平生第一次吃了蜂蜜。
⑥她爱诗,并且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直到现在我还记得她读诗的音调,还能背诵她教我们的诗:
圆天盖着大海,
黑水托着孤舟,
远看不见山,
那天边只有云头,
也看不见树,
那水上只有海鸥……
⑦今天想起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别的老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⑧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好几年没有回来,我和母亲非常牵挂他,不知道他的死活。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前面焚起香来,把两个象征记号的字条卷着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这时候蔡老师安慰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啊。
⑨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意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
⑩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屋里地上,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候,我忽然爬起来,迷迷糊糊地往外就走。
母亲喊住我:“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
“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张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了一会儿,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纯真的心,就是那些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
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作者写了蔡老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7件事情,有详有略,请在详写的事情序号上打“√”(1、2、3、4、5、6、7),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第③段加点的词句,“狡猾”在文中指 。“我”的“狡猾”主要表现在 。“我”认为蔡老师“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是因为 。
3.第⑦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连用两个反问,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下面也使用这种方法表达情感的句子是( )
A.在假日里,她把我们带到她的家里和朋友家里。
B.我们见了别的老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
C.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那么依恋!
D.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张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
4.下列关于文章的开头和结尾,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写明我的老师是蔡老师,给人简洁明了的感觉。
B.文章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引人深思。
C.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首尾呼应,这样写让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D.文章以问句结尾,强调了主题,加深读者的印象。
课外阅读
下一次就是你
①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
②有一个女孩对足球十分痴(chī)迷,一个偶然机会,她被父母送到了体校学踢足球。
③在体校,女孩并不是一个很出色的球员,因为此前她并没有受过规范的训练,踢球的动作、感觉都比不上先入校的队友。女孩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就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这时,职业队也经常去体校挑选后备力量,每次选人,女孩都卖力地踢球,然而终场哨响,女孩总是没有被选中,而她的队友已经有不少陆续进了职业队,没选中的也有人悄悄离队。于是,平时训练最刻苦认真的女孩便去找一直对她赞赏有加的教练,教练总是很委婉地说:“名额(é)不够,下一次就是你。"天真的女孩似乎看到了希望,树立了信心,又努力地接着练了下去。
④一年之后,女孩仍没有被选上,她实在没有信心再练下去,她认为自己虽然场上意识不错,但个头太矮,又是半路出家,再加上每次选人时,她都迫切希望被选上,因此上场后就显得紧张,导致平时训练水平发挥不出来。她为自己在足球道路上黯(àn)淡的前程感到迷茫,就有了离开体校的打算。
⑤这天,她没有参加训练,而是告诉教练说:“看来我不适合踢足球了,我想读书,想考大学。”教练见女孩去意已决,默默地看着她,什么也没说。然而,第二天女孩却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她激动不已地立马前去报了到。其实,她骨子里还是喜欢着足球。女孩这次很高兴地跑去找教练了,她发现教练的眼中同她一样闪烁着喜悦的光芒。教练这次开口说话了:“孩子,以前我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其实那句话不是真的,我是不想打击你而告诉你说你的球艺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这个女孩就是获得“20世纪世界最佳女子足球运动员”称号的我国球星孙雯。
5.根据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委婉:
黯淡:
6.“立马”的意思是“立刻”,类似的词语还有 、 、 (写出3个即可)
7.根据上下文填空。
(1)女孩才入体校,上场训中 ,情绪一度很低落。
(2)女孩有离开体校的打算,因为 激动不已。
(3)教练对女孩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因为 。
8.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是( )
A.锻炼身体 B.调节生活情趣 C.进职业队打上主力 D.赚大钱
9.文章开头写道:“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结合孙雯的经历选出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 )
A.阳光能照到地球上的每个角落。
B.失败是成功之母。
C.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
D.只要相信自己是金子,总会发光的。
阅读课文片段,回答问题。
①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而且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有一次,父亲也许看我的样子太可怜了,也许自己有什么高兴的事,(1)他对我笑着说:“你来,我给你看看表里是什么在响,可是只许看,不许动。”
②没有请求,父亲就自动给我看,我高兴极了,同时我的心也加速跳动。(2)父亲取出一把小刀,把表盖拨开,我的面前立即呈现出一个美丽的世界:蓝色的、红色的小宝石,钉住几个金黄色的齿轮,里边还有一个小尾巴似的东西不停地摆来摆去。这小世界( )被表盖保护着,( )被一层玻璃蒙着。(3)我看得入神,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是过了一会儿,父亲还是把表盖上了。父亲的表里边真是好看。
10.在句中的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1.文中句子(1)是 描写,句子(2)是 描写,句子(3)是 描写。
12.为什么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13.从文中说明“我”是一个 的孩子。本学期我还明白了一些道理,从《匆匆》一课中明白了 ;通过《学奕》这篇课文懂得了 ;读了《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知晓 ;学习了《北京的春节》,我们知道习作时要 。
阅读。
母亲的微信步数
①母亲喜欢走路,年轻时就喜欢隔三岔五地去赶集,一口气能走上五六里路。记忆中,她总是风风火火,见人就说:“每天动一动,少生一场病。”
②我明白,母亲这样做是因为家庭负担重,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她( )要做农活,( )要拉扯我们兄妹三人。她不敢病,也病不起,( )身体棒棒的,( )能支撑起这个家。后来,我们兄妹三人先后考上大学后,父亲也回到了家,母亲终于有了一些闲暇,每天晚饭后,她就和父亲一起,绕着村子走上几圈。那时,微信刚有了运动圈,母亲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天看看自己的排名,给大姨、二姨和亲戚朋友们点赞。
③好不容易,我们都在城里立了足,安稳的日子还没过上几年。父亲却突然患上癌症去世了,家里只剩下母亲孤零零的了。我们轮番劝母亲来城里,和我们谁住一起都行。母亲却总是推辞,她说,自己住乡下习惯了,家里还有田地、菜园、鸡鸭,她一样都割舍不下。
④我们放心不下母亲,便轮流回家看她。母亲每每看到我们回来,总是嗔怪我们:“这来来回回的,多浪费钱啊,还耽误你们的时间。”她举起手机,打开微信运动对我们说:“看,我身体好着呢,每天能走一万步,你们忙自己的事去吧。”
⑤这倒是真的,母亲至今依然保持着走路的习惯,每天,她的微信步数总在我的朋友圈里遥遥领先。于是,我就养成了每天看母亲微信步数的习惯。看到步数一直居高不下,我的心里就踏实多了。
⑥一次,我加班到凌晨一点才回家,临睡前,发现母亲当天的微信步数只有两百多。天哪!到底怎么了?一晚上,我都心神不宁,母亲会不会生病了、不舒服、一直躺在床上?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急忙给母亲打去电话,那头却传来了母亲爽朗的笑声:“傻丫头,你二姑家女儿不是快出嫁了吗?昨天我就在她家帮忙缝了一天被子呢!”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⑦不久前,公司接了一个大型项目,我每天忙得很,半个月都没给母亲打电话,只是偶尔看看母亲依然每天成千上万的微信步数。项目快要竣工,我们和甲方会面时,我居然遇到了邻村的朋友小萌。一见面,我们就“叽叽喳喳”地聊个不停。说到村里的事时,她突然问我:“兰姨的腿好点了吗?”我一愣,妈妈的腿怎么了?小萌说,你居然不知道啊,兰姨前段时间去摘果子,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了……
⑧我心急如焚,害怕电话里母亲不说实话,我没有打招呼,第二天一早就赶紧请假买票回家了。推开门,看到的一幕让我眼眶湿润了。母亲靠坐在床上,一条腿用被子高高垫起,在她的床头,一根长长的带子系着手机,她不停地推动着手机左右摇晃着,嘴里还念念叨叨:“1301,1302……”
⑨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大声喊道:“妈——”母亲看着我,尴尬地笑笑,连说:“我平时可是真走的啊……这不,怕打扰你们工作……”
⑩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内心五味杂陈,我想_____________________。
14.在第②自然段括号内填入合适的关联词。
15.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嗔怪: 。
五味杂陈: 。
16.阅读第⑤—⑩自然段,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母亲: 微信步数很少 笑着说没事 靠床晃手机
“我”:踏实→__________→ 松了一口气→____________五味杂陈
17.品读文章第⑧自然段划线句子,这句话主要通过对母亲的 和 描写刻画了她的形象,从中你体会出
18.“我紧紧地抱住母亲,内心五味杂陈”,此时的“我”会想些什么?请在横线处将文章的结尾补充完整。
19.短文以“母亲的微信步数”为题精妙在哪?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①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A】周有光50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岁后主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连筷子都拿不动。【B】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卸任云南保山地委书记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扛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C】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他们心念苍生,以苦为乐,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30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这种舒适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⑥高原之上有高峰 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 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 艰难踏上新征程 面对生命这颗长满可能性的大树 只要肯努力 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有删改)
20.给短文第⑥自然段空白处填上标点符号。
21.仔细阅读文章,完成填空。
①本文中,作者的主要观点是 。
围绕这个观点,作者是从 、 、 这三方面具体展开论述的。
②你赞同作者的观点吗?请结合课文内容或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
22.短文第③自然段中引用了孟子的名言,“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样写的好处是 。
23.这里有一个事例,请仔细阅读并思考:将它填入文中【A】【B】【C】哪一处最合适?( )(填序号)
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
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陋巷里的春天
①我刚刚搬到老城深处居住的时候,每天都能在小巷子里看到一位父亲推着轮椅来回走动,他的儿子,总坐在轮椅上,满面春风。
②三个月后,我去一所中学讲授写作课。老师事先把几篇写得比较有文采的学生作文交给我,便于我在公开课上点评。
③我从十篇作文中发现了一篇名为《陋巷里的春天》的作文。那位学生写到这样一段话:
④“我身居一条窄窄的巷子里,巷子就是河流,父亲每天推着我,从河流里经过,我的轮椅就是我的船,父亲就是那位船工。没有浪花的一条河,沿途的两岸是高高的墙或人家的垂花门,时而有红梅、蔷薇、牵牛花从院墙上伸出来,那些就是汹涌的浪花了。”
⑤我瞬间想起自己的邻居,那个坐在轮椅上的孩子。对照这段美得近乎诗意恣肆的文字,我有一种强烈的预感,这一定是那个孩子写的。后面还有一句话——
⑥“陋巷之陋并非贫瘠和简陋,而是一池洼地,洼地才能承载流水,才能映照万物。陋巷里,也照样有春天,相反,和开阔的公园相比,这里的春天别有洞天。”
⑦我对写这篇作文的孩子特别期待,打算把这篇作文在公开课上作为范文朗读。
⑧很快就到了公开课的时间。我边讲课边用目光搜索那个孩子。然而,并没有我那位邻居出现,我有些近乎失落的感觉。转念一想,这样也好,这反倒证明更多身患疾病的孩子内心都阳光普照,多好!
⑨我近乎诵读式地朗诵了那篇《陋巷里的春天》,然后,我示意这篇文章的作者举起手来,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⑩然而,却并没有人举手。我再次强调一遍。这时候,老师走过来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手,她的作文全部是用嘴巴叼着笔来完成的。
我瞬间出了一身汗,感觉愧对这个孩子。在老师的引领下,我走到了孩子身边。是个女孩,脸上并没有尴尬,洋溢着我的邻居少年一样的笑容。她说:“老师,虽然我无法举手,也没有应答,不代表我在伤心,我一直在笑,希望老师能够通过笑容辨识到:我就是人群中最美的一朵会笑的花。”
我几乎热泪盈眶,一整节课下来,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公开课结束,在我的提议下,全班学生都为那个笑容像花朵一样的孩子热烈鼓掌。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花朵,因为,她的心里住着春天。
24.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贫乏( ) 搜寻( ) 宽阔( ) 失望( )
25.理解短文,选择填空,只填序号。
(1)“她的作文全部是用嘴巴叼着笔来完成的。”体现了小女孩( )。
A、文笔厉害
B、身残志坚
C、擅长写字
D、热爱春天
(2)“我瞬间出了一身汗。”因为我感到( )
A、着急 B、激动 C、愧疚 D、纠结
(3)“我就是人群中最美的一朵会笑的花。”体现了小女孩非常( )
A、勤奋好学 B、乐观自信 C、锲而不舍 D、尊敬老师
(4)“全班学生都为那个笑容像花朵一样的孩子热烈鼓掌。”这是( )的掌声。
A、响亮 B、整齐 C、热烈 D、赞美
阅读
半碗青稞面
①周恩来副主席的病还没有痊愈,红军就进入了大草地。
②大草地茫茫无边,全是齐腰深的水草。水草下不是盘根错节的草垛,就是深深的烂泥潭,一不小心踏进泥潭,一眨眼就会被淹没。草地的天气怪极了,从早到晚,一天可以经历春夏秋冬四季。一会儿万里无云,烈日晒得皮肤痛,一会儿又冷雨凄凄,接着就是鹅毛大雪,冻得人牙齿打颤。
③在这杳无人烟的草地上,红军只有可怜的一点青稞作军粮。开始,每到宿营地,红军战士就用脸盆煮一碗青稞面,算做一餐,一日三碗。后来一天只能两碗,再后来,一天只能吃一小碗青稞面了。指战员们饿得全身发软,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健康人尚且如此,病中的周副主席自然更加难受。但周副主席坚决执行命令,绝不多吃一点青稞,还教育战士们,为了能走出草地,北上抗日,一定要特别爱惜粮食。
④战士们听了他的话,都眼含热泪,把仅有的一点青稞面装在粮袋里,拴在腰带上。
⑤这天晚上,又是狂风暴雨。用被单做的帐篷抵挡不住风雨的袭击,战士们都淋成了落汤鸡。周副主席命令警卫员们都到他办公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办公,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里不安。”大家只好走进他的帐篷,和周副主席一起背靠着背坐到天明。草地的寒风吹冷了战士们的肌骨,可周副主席的深情却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
⑥这样走了几天,草地仍然无边无际。战士们的青稞面吃完了,路上的野菜也吃光了。总部命令,把军马杀掉吃肉。人多马少,马肉也很快吃光。于是,红军烧皮带吃,甚至把随身带的纸张咽下去充饥。红军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⑦周副主席下了命令,把他珍存的半碗青稞面分给大家泡水喝。
⑧警卫员急了:“那您吃什么?”
⑨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着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革命同志的生命,就会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
⑩这掺上了一点点青稞面的热水,分到战士们手中,战士们流泪了。这不是一点点青稞面,这是周副主席的心意和他的生命啊!大家默默地发誓:“只要我们还没有停止呼吸,爬也要爬出草地!”
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这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铁的红军。
26.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7.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 和 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好处是
28.读读文中画“ ”线的句子,说说从中体会到周副主席什么样的品质。
29.文章多处细致描写了草地的自然环境。下列理解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说明过草地会被淹没。 B.衬托红军陷入大困境。
C.表现大草地天气恶劣。 D.表现大草地茫茫无边。
30.班上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继承革命光荣传统,活动内容不合适一项是( )
A.开展阅读分享会。 B.制作小诗集。
C.开展运动会。 D.写一写自己的心愿。
31.谈谈对结尾“摧不垮的铁的红军”的理解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参考答案:
1.
6、7√ 好处:详略分明,突出重点
2. 调皮、机灵 知道老师不会打骂我们,当老师拿起鞭子时,“我”用石板一迎 蔡老师很温柔,我们也善于观察
3.C 4.B
【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对内容的概括能力。
从第④自然段“在课外的时候,她教我们跳舞,我现在还记得她把我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的情景。”可知,此处写老师教我们跳舞;从第⑥自然段可知,此处写老师教我们读诗;从第⑦自然段“我们见了别的老师像老鼠见了猫似的赶快溜掉,而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着她,连她握铅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可知,此处写我们看老师写字;从第⑧自然段“这时候蔡老师安慰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鼓励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知,老师帮我排除和同学之间的小纠纷;从第 自然段“‘找蔡老师……’我模模糊糊地回答。”可知,此处写我梦里寻师。
从篇幅和内容来看,⑥⑦篇幅长,内容丰富,是详写;①②③④⑤篇幅短,内容简单,是略写。这样写的好处是详略得当,使重点突出,更能表明“我”对蔡老师的依恋和喜爱。
2.本题主要考查对词语的理解。
从第③自然段“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在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可知,在“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个句子中,“狡猾”是贬词褒用,在文中是调皮、机灵的意思,“我”的“狡猾”主要表现在老师用教鞭假装打我时,我用石板一迎,表现出“我”猜出老师心思的得意。
从第③自然段“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可知,“我”认为蔡老师“爱我们,并没存心要打的意思”是因为蔡老师很温柔,从来不打骂我们。
3.本题主要考查对句子的理解。
C.“蔡老师!”“对你是那么依恋!”句子连用两个感叹号,直接抒发自己对蔡老师的想念之情。
故选C。
4.本题主要考查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B.从开头“最使我难忘的,是我小学时候的女教师蔡芸芝先生。”可知,这是开门见山的写法,并不是设置悬念。
故选B。
5. 温和而曲折地表达本意。 没有希望,不美好。 6. 顿时 赶紧 马上 7. 女孩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 第二天女孩却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她激动不已地立马前去报了到。其实,她骨子里还是喜欢着足球 是不想打击你而告诉你说你的球艺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 8.C 9.C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解释。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教练总是很委婉地说:“名额(é)不够,下一次就是你。”可知教练并没有明确地拒绝女孩,而是以名额不够为借口,因此委婉的意思是曲折地表达本意。
结合文章第④自然段句子“她为自己在足球道路上黯淡的前程感到迷茫,就有了离开体校的打算。”可知女孩觉得自己在足球这条道路上前程不光明,因此黯淡的意思是没有希望。
6.本题考查近义词。
结合所给词语,写出和“立刻”意思相近的词语即可,如:瞬间、立即、立马、迅速。
7.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1)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女孩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可知女孩才入体校,上场训中练踢球时常常受到队友们的嘲笑,说她是‘野路子’球员,女孩为此情绪一度很低落。
(2)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第二天女孩却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她激动不已地立马前去报了到。其实,她骨子里还是喜欢着足球。”可知女孩有离开体校的打算,因为收到了职业队的录取通知书而激动不已。
(3)结合文章第⑤自然段句子“孩子,以前我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其实那句话不是真的,我是不想打击你而告诉你说你的球艺不精,我是希望你一直努力下去啊!”可知教练对女孩总说下一次就是你,因为希望女孩一直努力下去。
8.本题考查寻找关键词句。
结合文章第③自然段句子“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就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可知每个队员踢足球的目标是进职业队打上主力。
故选C。
9.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意思。
结合文章所讲的孙雯的经历可知让孙雯最终梦想变为现实的是他的坚持和努力,因此“阳光的温暖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微弱的生命!”的意思是成功会青睐每一个付出努力的人。
故选C。
10.不但 还 11. 语言 动作 心理 12.激发了我的好奇心,一直猜想父亲钟表里有什么东西。 13. 好奇心强 珍惜时间
学习要专心致志 真理在不断的质疑中产生 注意详略得当
【解析】10.本题考查关联词。
“这小世界被表盖保护着”与“被一层玻璃蒙着”是递进关系,可以用“不但……还……”相连。
11.本题考查描写方法。
读句①,从“对我笑着说”可知,后面是父亲说的话,因此是语言描写。
读句子②,可知句子“取出”““拨开”写的是父亲的动作,因此是动作描写。
读句子③,从“唯恐父亲再把这美丽的世界盖上”可知句子写的是心里所想,因此是心理描写。
12.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
结合文中第①段中“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的语境可知,因为父亲不让“我”动表,这更激发了“我”的好奇心,所以父亲一把表放在桌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它。
13.本题考查人物形象分析和对课文的理解。
根据第①段中“越不许我动,我越想动,但是我又不敢,因此很痛苦。这样过了许多天。父亲一把表放在子上,我的眼睛就再也离不开”可知“我”其实是一个好奇心很强的孩子,而且善于观察和思考,具有探索的精神。
《匆匆》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写的一篇脸炙人口的散文。文章紧扣“匆匆”二字,细腻地刻画了时间流逝的踪迹,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惋惜,告诉我们要珍惜时间。
《学弈》出自《孟子告子上》,通过弈秋教两人下棋的事,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应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用事实论述了只要善于观察,不断发问,不断解决疑问,锲而不舍的追根求源,就能在现实生活中发现真理的道理。
《北京的春节》的写作特点是详略得当,重点写了腊八、腊月二十三、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五这几天,其他的日子则一笔带过。即使重点写腊八、初一,也不是铺开写,而是突出写最具特色的一两个民俗活动,给人印象颇深。
14.既 又 只有 才 15. 怪罪人家,对别人的言语或行为不满。在文中指母亲看到“我们”轮流回家看她,饱含心疼地责怪“我们”浪费钱和时间 酸甜苦辣咸一起涌上心头,体会不出是哪种味道。在文中指“我”的心情不是滋味,不好受 16.微信步数居高不下 意外摔伤
心神不宁 心急如焚 17. 动作 语言 母亲为了不让“我”担心,一边养腿伤,一边晃手机增加微信运动步数。爱孩子,所以不想让孩子为她牵挂。 18.以后不管母亲每天走多少步,我也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因为,对母亲的呵护,什么时候也不应该被省略。 19.短文以母亲的“微信步数”为贯穿全文情感脉络的线索,从”微信步数“中既可以看出一份浓浓的母爱(怕孩子担心,不敢打扰孩子的工作与生活,腿断了还继续晃手机来凑步数),也可以看出作者对母亲真切的爱与关心。
【解析】14.本题考查关联词语。
关联词语根据在句子中的作用分八大类:并列关系、承接关系、递进关系、因果关系、选择关系、转折关系、假设关系及条件关系。具体选择哪个关联词语,要看分句之间的关系来定。
对第②段中句子进行分析可知,分句“她要做农活”和“要拉扯我们兄妹三人”两个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填入表示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既……又……;“身体棒棒的”和“能支撑起这个家”前一句是后一句的前提条件,后一句是前一句的结果,所以两个句子之间是条件关系,填入表示条件关系的关联词语:只有……才……。
15.本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
嗔怪:本义是责怪。联系上下文可知,母亲表面对我们回家看望她是责怪的态度,但其中却包含这着对我们的爱成分多一些;五味杂陈:指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形容感受复杂而说不清楚。联系第⑧和第⑨自然段中的内容可知,看到母亲的一条腿用被子高高垫起,一边不停地推动着手机左右摇晃这一情形,是指作者心里不是滋味,心情不好受。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掌握。
仔细阅读文段,从第⑤段第三句“看到步数一直居高不下,我的心里就踏实多了。”这句话中可知,“我”通过微信步数来掌握母亲的健康状况,得知“微信步数一直居高不下”心里就踏实多了;
从第⑥段可知,因为“我”加班回家晚,临睡前,发现母亲当天的微信步数只有两百多,开始“心神不宁”担心母亲,然后给母亲打过去电话,听到母亲爽朗的笑声,笑着说没事,“我这才松了一口气”;
从第⑦⑧段可知,“我”遇到了邻村的朋友小萌,从她口中得知母亲摘果子时,不小心从梯子上摔下来“意外受伤”,“我心急如焚”地请假回家,然后看到母亲“靠床摇手机”这一情景;
从第⑨段“我的眼泪忍不住流出来,大声喊道:‘妈——’母亲看着我,尴尬地笑笑,连说:‘我平时可是真走的啊……这不,怕打扰你们工作……’”可知,“我”的心里“五味杂陈”。
17.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掌握和理解。
对第⑧段中划线句子分析可知,这句话中使用了“靠坐、垫起、系着、推动、摇晃”这些描写母亲动作的词语,运用了人物描写手法中的动作描写,从“嘴里还念念叨叨:‘1301,1302……’”这句话中可知,运用了人物描写中的语言描写,所以这句话主要通过对母亲的动作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她的形象,从中体会到了:母亲对孩子的无私的爱。 
18.本题考查补写文章结尾的能力。
通读全文,然后要对第⑩段中作者当时的内心感受有所了解,从词语“五味杂陈”(是指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形容感受复杂说不清楚。)了解当时“我”的心情,接着我们要想想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受?那是是因为“我”只是通过微信步数关心母亲,缺少陪伴与关心,因此产生自责、愧疚的心里。顺着这一思路,此时的“我”会想:无论工作多忙,我以后一定要常回家看看,对母亲的呵护一刻也不能再等了。
19.本题考查文章标题的作用及分析。
从结构上看,文章通过“微信步数”这一行文线索,贯穿全文,结构清晰,从母亲喜欢走路,到我通过微信步数了解母亲的健康情况,一直到母亲靠床摇手机;从特色上看,文题新颖时尚,吸引读者阅读兴趣;从内容上看,揭示了文章主旨:体现出母亲对儿女的真挚的关爱及儿女对母亲的关心。
20.,,,。,,。 21.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 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 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 赞同,勇于尝试才叫生活。 22.为自己的观点提供有力的证据增强表现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23.A
【解析】20.本题考查标点符号。
通过读这一段话可知,这段话是从两个方面来写,一方面是写爬高峰,一方面是写爬生活这颗大树。故在“艰难踏上新征程”和“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的后面加上句号。其余的语句后面加上逗号。
21.本题考查短文内容的理解。
①短文的论点一般是作者发表主要的集中的观点,通常在标题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点。要找出论点,首先看标题,再看文首文尾。通过阅读短文,可知,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首,即:“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后面都是具体的论述。
结合第②自然段中“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第③自然段中“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第④自然段中“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可知,作者是从走出舒适区,勇于“再出发”,敢于“求极限”,需要“讨苦吃”这三方面来论述这个观点的。
②结合短文内容或生活实际来谈谈自己对作者的这一观点的看法,先表明自己的态度,再说理由,只要合理即可。
如:我赞同。在生活中,我们要向这些运动员学习那种向更高的目标前进的精神。
22.本题考查对引语的赏析。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意思: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这是引用孟子的一句话,主要为“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提供了强有力的论据,从而更能增强对一观点的说服力。
23.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及排序。
结合句子“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解决了火炸药领域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可知,这是写王泽山院士在一次一次地大胆地挑战,终于解决了世界性难题,故可以放在“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这个分观点的后面,故放在A处。
24. 贫瘠 搜索 开阔 失落 25. B C B D
【解析】24.本题考查近义词。
贫乏:穷困,贫困。结合第⑥段“陋巷之陋并非贫瘠和简陋”可知文中相近的是:贫瘠。
搜寻:搜索;寻求,寻找。结合第⑧段“我边讲课边用目光搜索那个孩子”可知文中相近的是:搜索。
宽阔:横向距离很大;宽而开朗。结合第⑥段“陋巷里,也照样有春天,相反,和开阔的公园相比,这里的春天别有洞天”可知文中相近的是:开阔。
失望:由于希望落空而内心沮丧,不高兴;觉得没希望,失掉信心;希望没有着落。结合第⑧段“然而,并没有我那位邻居出现,我有些近乎失落的感觉”可知文中相近的是:失落。
25.(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⑩段“我再次强调一遍。这时候,老师走过来告诉我,这篇文章的作者并没有手,她的作文全部是用嘴巴叼着笔来完成的”可以看出小女孩的身残志坚。
故选B。
(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 段“我瞬间出了一身汗,感觉愧对这个孩子”可知是愧疚。
故选C。
(3)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第 段“我走到了孩子身边。是个女孩,脸上并没有尴尬,洋溢着我的邻居少年一样的笑容”可知体现了小女孩的乐观自信。
故选B。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
结合第 段“公开课结束,在我的提议下,全班学生都为那个笑容像花朵一样的孩子热烈鼓掌。所有人都觉得,她是花朵,因为,她的心里住着春天”可以看出这是大家对她的赞美。
故选D。
26.本文主要写了长征途中粮食短缺,周副主席与战士们同吃、同休息,还把自己的青稞面分给大家的故事。 27. 比喻 对比 将周副主席的深情比作火,将战士们身体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作对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周副主席对大家的关心和战士们内心的感动,突出了周副主席为他人着想的品质。 28.周副主席坚定不移的革命意志以及心系战士、愿与战士们同甘共苦的品质。 29.B 30.C 31.他们有周副主席这样的共产党的领导和关心,能战胜前进途中的任何困难。
【解析】26.本题考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思路。一般形式为:什么人在什么情况下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注意表述的简洁通顺。
本文的主要人物是周恩来副主席,主要事件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没有过多的粮食,每个人只有一袋青稞面,周恩来为了鼓励战士坚持到最后,把自己的半袋青稞分享给战士们。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红军战士走向最后的胜利。
27.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作用。
阅读短文,结合划线句子“草地的寒风吹冷了战士们的肌骨,可周副主席的深情却像火烤暖了战士们的心”可知,这句话将周副主席的深情比作火,将战士们身体的寒冷与内心的温暖对比,运用了比喻和对比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革命军队中领导人爱兵如子,珍惜革命力量的精神,突出战士们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长征精神。
28.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阅读短文,结合第⑤段中“周副主席命令警卫员们都到他办公的帐篷里去休息。大家怕影响他办公,不肯去。他冒着大雨亲自来了,说:‘你们不去,我心里不安。’”第⑦段中“周副主席下了命令,把他珍存的半碗青稞面分给大家泡水喝”第⑨段中“周副主席两只大眼睛放着严峻的光芒,清瘦的脸上肌肉抖动着:‘有同志们活着就有我。只要多留一个革命同志的生命,就会给革命事业增加一份力量。拿出来分掉!’”可知,句子通过对周副主席神态、语言的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周副主席对红军战士的关心和爱护,对革命事业坚定不移的品质。
29.本题考查对文章描写方法的理解。
阅读短文,结合第②段中“水草下不是盘根错节的草垛,就是深深的烂泥潭,一不小心踏进泥潭,一眨眼就会被淹没”“一会儿万里无云,烈日晒得皮肤痛,一会儿又冷雨凄凄,接着就是鹅毛大雪,冻得人牙齿打颤”可知,文章多处细致描写了草地的自然环境,这些描写衬托了红军陷入了大困境,说明红军长征的艰险。故选B。
30.本题考查思维的拓展。
阅读可知,主要讲了红军长征过草地,没有过多的粮食,每个人只有一袋青稞面,周恩来为了鼓励战士坚持到最后,把自己的半袋青稞分享给战士们。周恩来无私奉献的精神,使红军战士走向最后的胜利。
联系上下文,同学们围绕“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分享革命故事,继承光荣传统,创造美好未来。即活动内容可以分类搜集红色诗词,开展阅读分享会,交流各自的感受和体会,写一写自己的心愿,深深感受到了其中蕴含的深厚的革命情怀。开展运动会并不能体现“奋斗的历程”这个主题,故选C。
3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阅读第 段中“战士们又上路了,在这茫茫的草地上,行进着摧不垮的铁的红军”可知,因为红军战士有坚强的意志和杰出的领导者,是不会被困难吓倒和摧毁的,有周副主席的关心和领导,这样的队伍就会坚不可摧,能够战胜—切困难和敌人,表达对周副主席的崇敬和赞美。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