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6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共6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1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0:09:3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68张PPT)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
掌握有关文学常识。
品味语言,体会诗的意境,感受诗歌中景物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培养热爱祖国古代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诗歌分类】
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
①古体诗: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
②近体诗:律诗和绝句。
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 、写景诗 、友情送别诗 、爱国怀乡诗、咏物诗 、咏史怀古诗 、边塞征战诗 、山水田园诗 、宫怨诗和闺怨诗 、爱情诗 。
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
【诗歌的朗读节奏划分】
四言诗句一般按“22”的音节划分。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五言诗句一般按“212”或“221”的音节划分。
如: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七言诗句一般按“2、2、2、1”或“2、2、1、2”的音节划分。
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古诗词一般按音节划分朗读节奏。
政治上最得意的一笔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军事上最成功的一战是官渡之战,
后果最严重的一次疏忽是放走刘备,
失败得最惨的一战是赤壁之战,
最受肯定的是他的才略,
最受指责的是他的人品,
最有争议的是他的历史功过,
最没有争议的是他的文学成就。
猜 一 猜
曹操及其创作
曹操
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市)人。
善诗歌,其诗大都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他的散文亦清峻整洁。
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
建安七子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文学
东汉末年一大批文学家在铜雀台,用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内容比较真实地反映了东汉末年的社会现实和文人的思想情操。
1.定义:
2.特征: 作者
语言
故事
反映
3.乐府双璧指的是:
1.定义: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收集、创作的诗歌。
2.特征: 作者 来源广泛
语言 通俗易懂
故事 生动感人
反映 百姓生活
3.乐府双璧指的是:《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认识汉乐府
曹操
政治家、军事家精兵法、善诗歌
作品风格
建安风骨
气魄雄伟
慷慨悲壮
诗歌体裁
乐府诗
配乐的诗歌
节奏鲜明
诗歌内容
乐府民歌
抒写政治抱负
作 者
助读材料
听读诗歌,
标记注音,
划分节奏。
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
水何 澹澹,山岛 竦峙。
树木 丛生,百草 丰茂。
jié
ɡuān
dàn
sǒnɡ
zhì
秋风 萧瑟,洪波 涌起。
日月 之行,若出 其中。
星汉 灿烂,若出 其里。
幸甚 至哉,歌以 咏志。
xiāo

xínɡ
zāi
观 沧 海 [东汉]曹 操
朗读诗歌
自由朗读,同学互评。
读出韵律,读出情感。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壮美、豪迈、宏伟......
激情澎湃,
气势磅礴......
气魄雄伟,
慷慨悲壮......
曹操
朗读诗歌
6
学会读诗
停顿
有理解地诵读,
读好诗歌的节奏
01
延缓
用语气的轻重缓急
和抑扬顿挫来表达对诗歌的理解
03
重读
重读凸显景物特点、
诗人情感等需强调的词语
02
语调
读好押韵词,
读出绵延不绝的意味
04
2.结合注释,读通大意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观”字统领全篇,是本诗的线索,“沧海”,即大海。题目交代了诗歌的主要事件。
到达,登上。
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东汉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策马东来,登上碣石山,我要饱览这大海的壮观。
译文
把握诗意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海面浩渺,水波荡漾,突兀耸立的山岛,最先跃入眼帘。岛上的树木,一丛丛生长着,百草丰茂繁密。大海在萧瑟秋风中,汹涌起伏着不尽的波澜。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把握诗意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太阳和月亮昼夜不停运转,都像是大海吐纳的;天上的银河,星光璀璨,好像也出自大海广阔的胸间。(今日我观赏大海,)真是幸运到了极点,且让我引吭高歌,倾吐宏伟的心愿。


幸运得很,好极了。幸,幸运。至,达到极点。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诗歌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银河
把握诗意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一层(开头两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第二层(3—8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第三层(9—10句)
梳理层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第四层(11-12句)
1.全诗以哪个字统领全篇?诗人登上碣石后观看到什么景色?这些景色又有什么特点?这些景物中哪些是实写和虚写?
2.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和宏大的抱负?运用了什么手法?
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品读诗歌
海的宏伟(实写)
海的气概(虚写):日月出其中,
星汉出其里
海水——水何澹澹
山岛——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洪波—洪波涌起
波澜壮阔
生机勃勃
宽阔博大
品读诗歌
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一统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品读诗歌
诗歌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言事点题 地点、俯视
登山望海的勃勃英姿
实 写
(看)第一眼观海全景,大处落笔
气势苍茫浑然,辽阔威严
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听)转入动态,波澜壮阔
显示大海惊人力量,宏伟气象


(想)诗的高潮,奇特的想象、夸张
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借以抒发内心豪迈的情怀与胸襟
乐府诗合乐时的附文
曹操
观沧海
虚 写
言志
梳理结构
1.动静结合
2.虚实相生
3.借景抒情
写作手法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学完这首诗,你如何评价曹操呢?
胸怀宽广、心有壮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知人论世
李白
他自称“酒中仙”,别人称他为“诗仙”。
他豪放不羁,喜欢喝酒作诗,喝酒之后经常诗兴大发,写下许多著名的诗篇。
他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他是唐代的“旅游达人”,足迹遍布祖国的名山大川。
他十分自信,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相传,他曾让贵妃捧砚力士脱靴。
李白及其创作风格
1-25岁
读书写作 剑术 隐居
25-42岁
仗剑漫游 求道求仕
42——44岁 声震朝廷
龙巾拭吐 御手调羹 贵妃捧砚 力士脱靴
44-55岁
漫游得道
55-61/62岁
引祸流放 窘迫病逝
李白生平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解诗题
从此诗的标题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龙标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
今湖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南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内容
古尊右卑左,即降职。
今湖南洪江西,唐时甚僻。
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
他一生坎坷,性格与李白相似,傲岸不羁。
他写过诗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被称为“诗家夫子”,他写的七绝,无人能敌,因此又被誉为“七绝圣手”。
他是盛唐著名的边塞诗人,高适、岑参都是他的好友。
王昌龄及写作背景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读 诗 韵
亲爱的王兄: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
天宝三年
通 诗 意
亲爱的王兄:
柳絮落尽了,杜鹃不住地哀啼。听说你竟然将被贬到龙标去啦,一路上还要经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李白
天宝三年
小 组 合 作
为何开头选取“杨花”、“子规”?而不直接叙事抒情呢?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点明了什么季节?
“杨花”、“子规”“明月”;暮春时节
品 诗 句
“杨花”在旧体诗中常象征离散、漂泊 。
“子规鸟”即杜鹃鸟,叫声凄凉,有“不如归去”之意,古人用来作为悲情之鸟,李白用“子规啼”表示对朋友悲惨命运的忧虑,对朋友的挽留不舍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的景象,更包含了飘零之感和离别之思。
赏析:
本诗首句首先借助环境交代时令(暮春),同时寓情于景,通过杨花、子规鸟意象,渲染了在暮春季节的一种无限悲凉、哀伤、惆怅气氛;表达了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至荒远之地的深切同情以及悲苦哀怨 的心情。
【闻道龙标过五溪】
此句写景还是叙事?一个“过”字写出了什么?
品 诗 句
表明龙标荒远,
友人被贬之偏远、旅途之艰难,
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李白因何而愁
有愁为何不向人当面说,却要“与明月”?
悟 情 感
诗人对朋友远赴偏远之地的牵挂,对朋友遭遇的深切同情和关心,
以及因朋友要去的地方偏僻荒凉而充满了深深的担忧之情。
作者并不在朋友身边,“闻” “遥”可证。
明月给人的感受如冰似玉,晶莹润泽,象征着亲情、友情的纯洁。
明月是圆的,象征团圆,引人深思。
表明王昌龄人格的高洁。
愁心
明月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
你认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好在哪里?
悟 情 感
朋友
愁 心 相 伴


明 主 旨
(牵挂 同情 担忧)
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抒写真挚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君逐月到夜郎西。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想象惊人,气概超逸,笔势灵动,充分地显示出李白的艺术个性,这也是《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之所以有长久的艺术魅力的真正原因。
课堂小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对偶联
王湾
五言律诗
读 作 者
王湾是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他流传至今最有名的诗歌就是《次北固山下》,相传这首诗得到当时的宰相张说的极度赞赏,并亲自书写悬挂于宰相政事堂上,让文人学士作为学习的典范。
唐末诗人郑谷还说“何如海日生残夜,一句能令万古传”。
到底《次北固山下》是一首怎样的诗歌,竟有如此大的魅力呢,我们一起来学习。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读 诗 韵
押 韵
an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通 诗 意
次,停宿。
客路,旅人前行的路。
青山,北固山。
风正,风顺。
悬,挂。
残夜,夜将尽未尽之时。
乡书,思念故乡的书信。
达,到,送到。
归雁,北归的大雁。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通 诗 意
旅途在青山之外,行舟于绿水之中。
潮水长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书信不知送往何处,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赏 诗 句
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有何联系
写行程:作者已到北固山,但还要乘舟向前,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首联
写船上所见之景: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壮美景色;
颔联
写船上所见之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同时又点明了时令;
颈 联
触景生情:借北归的大雁传递家书来直接表达思乡之情。
尾联
相为因果,浑然一体
赏 诗 句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
诗人行在碧色苍翠的青山前,泛舟于微波荡漾绿水间,乘船顺着江水而下,来到了北固山脚下。
这句点题。借景引发下文,奠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与后文表达思乡之情作铺垫。
赏 诗 句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颔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运用什么手法,这句诗有什么作用?
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
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
这两句诗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这是横向的景色;“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这是纵向的景色。这一横一纵的景象开阔宁静,呈现出宏大的盛唐气象,表现诗人宽阔的胸襟。
赏 诗 句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既写景又点出时令。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而且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新旧事物更替的自然理趣,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海、太阳以生命,太阳不说“升”而说“生”,太阳像一个婴儿一样在海上诞生了,并渐渐生长起。这样,把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描写得传神入化。同样,“江春入旧年”也用拟人的手法说江上的春天跨入(闯入)了“旧年”,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赏 诗 句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
直抒胸臆,表达思乡之情。
用设问的方式,诗人自问自答中借“鸿雁传书”的故事,寄托思乡之情,点明主旨。
明 主 旨
即景生情
旅途思乡
(首联)行舟泊:青山外 绿水前
(颔联)望江面:两岸阔 一帆悬
(颈联)观日出:生残夜 入旧年
(尾联)思家乡:望归雁 传乡书
次北固山下
主题概括:这首诗写诗人泊舟北固山时所见江南初春的景象和感受,抒发了诗人流落在外不得归乡的愁思。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千古流传,寓情于景,景中含理,打动人的不仅仅是他深深的思乡之情,还有他乐观积极的情绪,每当我们处于低谷的事情,不要气馁,美好的新生的事物必将取代旧的事物,光明必将取代黑暗。
课内得法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马致远
马致远,号东篱,一说字千里,大都(今北京)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曾任江浙行省属官,不久即退隐田园,写出许多“叹世”之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代表作有杂剧《汉宫秋》《青衫泪》等。在他的作品中,最能反映他风格的是散曲,散曲中又以小令《天净沙 秋思》最为有名,被誉为“秋思之祖”。
走 近 作 者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一部杂剧,一般由四折戏加一个楔子构成。一折,相当于现代戏剧的一幕;楔子,相当于序幕或过场,放在全剧的开头或中间。角色有旦、末、丑、净等。除演唱外还有科白,“科”表示动作或舞台效果,“白”是道白或说白。先白后唱,是元杂剧的定格。
元 曲 知 识
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
汉 赋
唐 诗
宋 词
元 曲
明清小说
分别代表着一个时代文学作品的最高成就。
“曲”分类
剧曲
散曲
散套:是同一宫调的若干小令相联而成的组曲
小令:只有一支曲子
元 曲 知 识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词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常用于写景、抒情。课文中所选的元曲,就属于这种形式。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连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于叙述比较复杂的内容。
元 曲 知 识
这首小令选自《全元散曲》(中华书局1981年版)。
这是马致远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足迹所到之处,总有聚散依依的哀婉,而这种哀婉又与他对国家的哀伤联结在一起。
这首小令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写 作 背 景
有感情地诵读,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天净沙·秋思
[元]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散曲,每句末字押“ɑ”韵。
听 读 课 文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秋”是特定季节,“思”是题眼,意思是“思绪”。“秋思”二字概括了全曲的内容,暗含游子思乡的愁绪。
干枯的藤、衰老的树,树上栖息着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
译 文
黄昏时将要回巢的乌鸦。乌鸦:凄凉、哀怨、不祥之象征,往往与生离死别结下不解之缘。
读 通 大 意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小的桥、潺潺的流水,近处坐落着几处人家。古旧的道路、萧瑟的秋风,走来一匹疲惫不堪的瘦马。夕阳已经朝西方落下,思家怀乡的漂泊人还远在天涯。
译 文
天边,指远离家乡的地方。
形容悲伤到极点。
读 通 大 意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动静结合,以乐景写哀情,更增其哀。
运用白描手法,选取藤、树、鸦、桥、水、人家、道、风、马九种意象,一字一景,描绘出一幅苍凉的深秋暮色图。
“枯”“老”“昏”等词营造出一种萧瑟苍凉的气氛,衬托了旅人内心的孤独凄凉。
“西风”即秋风,既点明季节,又增添悲凉气氛。
品 读 课 文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揭示主题。
“断肠人”是点睛之笔,抒发了作者羁旅异乡的惆怅之情。
点明游子思乡的特定时间,与首句的“昏”相呼应,渲染了悲凉气氛,同时又使全曲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卒章显志、
直接抒情。
品 读 课 文
创 意 表 达
示例:时已入秋,西风一阵紧似一阵地吹着。我牵着马长途跋涉已有一段日子了,望着瘦骨嶙峋、筋疲力尽的马儿,看着满目苍凉的古道,心里掠过一丝淡淡的哀愁。
身旁一棵老树,如一个饱历沧桑的老人,盘根错节,浑身痂疤,枝节扭曲。枯藤缠绕着它。乌鸦站在几乎光秃的树顶上“哇哇”悲鸣。是嫌天冷难耐吗,怎么说你也有家呀。树上那仅有的几片叶子在秋风中瑟瑟发抖。 地上的叶子被风吹着,绕着树根转着圈,“唉,落叶都归根了!”我心里一阵惆怅,那缕哀愁似乎愈浓了。天近黄昏,一抹斜阳照在树顶。远处隐约传来人家的欢笑,似乎那门前的桥下还有流水在夕阳下闪烁,多么温馨啊!人家有家我独无。我站在古道边,任凭风吹拂着我的衣袖。浪迹天涯的日子啊,何时才是尽头呢?什么时候才能结束那种餐风饮露的日子,回到故乡的亲人身边?我轻轻吹起了箫,夕阳下,凄凄的音符仿佛是闪着光的流水,载着我的乡愁,飘去,飘去,今夜我将在哪里投宿呢……
本曲号称“秋思之祖”,在创作上有哪些独特之处?
前三句罗列九种意象(景物),并各着一个修饰词,使各个景物个性鲜明,意象组合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
枯藤老树昏鸦:暗淡枯老之色、凄惨之声烘托游子内心的悲凉,渲染一种凄凉的气氛。
小桥流水人家:人家有家我独无,以恬静闲适之景反衬游子孤苦无依的思家之情。
古道西风瘦马:古道荒凉,西风紧,一年将尽,马都累瘦了,人何以堪,着力渲染荒凉气氛,侧面描写以马写人,表达天涯游子奔波孤苦的心情。
合 作 探 究
枯藤
老树
昏鸦
小桥
流水
人家
古道
西风
瘦马
天净沙·秋思
写景
抒情
羁旅之思
思乡之愁
夕阳西下
断肠人 在天涯
凄凉冷清
游子之悲
结 构 梳 理
这首小令生动地描绘了一幅苍茫悲凉的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漂泊异乡的孤寂、愁苦之情。
主 旨 归 纳
谢 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