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两首 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两首 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3.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语文S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2 19:09:0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3古诗两首
第 一 课 时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本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1.谈话引出课题。
   我们祖国风光秀美,山川壮丽,古代流 ( http: / / www.21cnjy.com )传下来大量赞颂祖国山川的优美诗篇。第3课介绍了两首古诗。板书:3古诗两首今天老师先带你们到辽阔的大草原去看看。
  2.播放敕勒川草原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你觉得大草原怎么样?
  这美丽辽阔的大草原名叫敕勒川,曾经流行着一首赞美它的民歌,叫《敕勒歌》。板书:敕勒歌齐读课题。这首诗一直流传到现在,今天我们来学习它。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请你们自己读读这首诗,遇到不认识的字把它画下来,再看拼音多读几遍,把它记住。
  2.同桌互读诗句,纠正字音,再把课文读通顺。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名读课文。
  提醒“见”的读音。
 三、熟读课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
   要求:(1)把诗句读流利。想想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2)你读懂了哪些词句,还有哪些词句不明白,把它画下来。
  2.小组交流。
  3.指名读。说说诗中写了哪些景物。
  (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草原,茂盛的牧草,肥壮的牛羊。)
  4.学生对读懂的词语和不明白的词语进行交流,针对学生不明白的词语教师解疑。
  川:指平原。
  敕勒川:敕勒是古代的民族,敕勒川指敕勒族居住的平原。
  阴山:指阴山山脉,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偏西一带,东西走向。(可用简图)
  穹庐:游牧民族所住的用毡子做的圆顶帐篷。现俗称蒙古包。
  四野:周围,四面八方。
  苍苍:深蓝色。
  茫茫:辽阔无边的样子。
  见:露出,呈现。
  四、细读诗文,体会诗意。
   1.学习第一句。
  (1)指名读第一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美丽富饶的敕勒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铺展。
   天空像一顶巨大的圆顶帐篷笼罩着大草原的四面八方。
  (2)展开想象,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一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一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一句。
  2.学习第二句。
  (1)指名读第二句,说诗意。教师随机点拨。
   蓝蓝的天空下是辽阔的大草原,一阵阵微风吹过,使草儿低伏,现露出一群群肥壮的牛羊。
  (2)展开想像,体会诗意,感情朗读背诵第二句。
   ①指名读,师生评读。请你们想象第二句的情景,有感情地读这一句,比比谁读得好。
  ②闭眼想象诗中的情景,齐读、背诵第二句。
  3.读全诗,说诗意。
  (1)自由读,把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2)同桌互相说说诗的意思。
  (3)指名说诗意。
  五、赏读讨论,背诵诗文。
   1.学了这首古诗,你最喜欢的是哪一句,为什么?
  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然后说说为什么喜欢。
  ①小组讨论。
  ②集体汇报,教师随机点拨。如: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这句把天比作巨大的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让我们看到了天地相连的景象,想起了牧民的蒙古包和他们的生活。
 “天苍苍,野茫茫。”
  读了这句,让我们看到了蔚蓝色的天空下那辽阔的绿色大草原。
  “风吹草低见牛羊。”
  这一句把草原写活了。让我们看到茂盛的牧草和时隐时现的肥壮的牛羊。
  2.背诵诗文。
  这首诗就像一幅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再想象一下诗中壮美的情景,有感情地背诵一遍。
 六、忆生字,指导书写。
  1.读要求会写的字:首、川、阴、似。
  2.按结构记忆字形。
   独体字:首、川。
   左右结构的字:阴、似。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首、似
第 二 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本首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用具 教学方法 合作交流
朗读感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诗题。
  1.背诵《敕勒歌》。
  脍炙人口的北朝民歌《敕勒歌》描绘了雄奇壮丽的草原风光。今天老师再带你们到风光秀丽的庐山看看。
  2.庐山风光录像,引出诗题。
  学生观看后,谈谈对庐山的印象。
  庐山秀丽的风光,吸引了古今中外许多文人来观赏,并留下了很多有名的诗篇。今天我们来学习赞美庐山瀑布的古诗《望庐山瀑布》。
  板书:望庐山瀑布
  3.介绍诗人。
  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
  师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李白的资料。
  4.读题,解题。
   齐读课题,“望”是什么意思?
   再读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望”不用“看”?
  二、初读诗文,读准字音。
  1.自由读诗句,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小组合作读诗句,互相纠正字音,把诗句读正确。
  3.开火车认读生字。
  4.指导名读全诗。
  三、再读诗文,理解词语。
  1.自学诗文,边读边想读懂了哪些词,还有哪些词不明白。
  2.小组交流,互相解答。
  3.全班交流,教解答学生未解决的词语。
   香炉:指香炉峰,庐山西北部的高峰。
   生紫烟:“生”生出。“紫烟”指山顶的雾气在阳光照射下呈现的颜色。
  九天:传说中天有九层,九天是最高层。形容天极高。
  4.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试着说说每句大意。
  四、赏读诗文,理解诗意。
  1.赏读第一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一句。指句读,齐读。
 (2)观看课件,理解“生紫烟”中生的意境。(弥漫)
 (3)为什么说是“挂”前川?
  因为瀑布是从上面直泻下来,就像挂在山前。
  2.赏读第二句。
 (1)有语气地朗读第二句。指名读,齐读。
 (2)观看课件,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夸张写法及“疑似银河落九天”的气势。
  3.指导朗读,体会诗情。
  在学生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教师指导学生按节拍有感情地朗读诗文,在读中体会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五、想象意境,背诵诗文。
  1.让学生看着挂图,想象诗句中描绘的景色背诵诗文。
  2.同桌互相背诵。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评选能正确、流利、有感情背诵诗文的小能手。
  六、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会写的字:尺、挂、流、烟,
  2.记忆生字。
   按结构记字。
   独体字:尺
   左右结构的字:挂、流、烟。
  3.指导书写。
  让学生观察字帖里的字,然后描和写。
  重点指导书写“流“。
  七、总结谈话,课后拓展。
  1.这节课,我们和诗人一起领略了庐山瀑布的磅礴气势,体会到诗人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感情。
  2.请同学们课后收集你喜欢的古诗。在古诗朗诵会上读给大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