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2《登高》课件(共34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56.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07:05:4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4张PPT)
登 高
——杜甫
诗歌常识
古体诗
近体诗


古代诗歌
古风(四言、五言、七言、杂言)
乐府诗(歌、行、吟、引、曲)
律诗(五言律诗、七言律诗、排律)
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小令
中调
长调
散曲
剧曲
(形成于唐)
(诗余、长短句)
(词余)
1.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一种诗体。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 其句数、字数、平仄、对仗、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有律诗和绝句
2.律诗
①规定诗句数量。一般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称为排律或长律)
②诗句字数整齐。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③中间两联必须对仗。每两句成一联,八句律诗计四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末联)。其中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又,每联中上句称出句,下句称对句。
④有严格的声律要求。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韵,一韵到底。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3.绝句
每首定格为四句,以五言、七言为 主,简称五绝、七绝,偶有六言绝句。韵律与律诗相 同,只是不一定对仗。
近体诗的常识
写景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
抒情诗
咏物诗
咏怀诗(咏史诗)
叙事诗(送别诗、思乡诗)
借景抒情 情景交融
直抒胸臆
借物抒怀 托物言志
借古讽今 借古咏怀
叙事抒情
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评价: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
杜甫小传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乃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后弃官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1、读书壮游时期(712-745):
《望岳》
2、困守长安时期(746-755):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丽人行》、《兵车行》、《出塞》
(忧国忧民)
(涉世不深)
3、陷贼与为官时期(756-759):
组诗“三吏”、“三别”
(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
4、漂泊西南时期(759-77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江村》、《登岳阳楼》
(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
《月夜》、《春望》
杜甫, 有《杜工部集》。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作不仅将现实主义诗歌创作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而且也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诗歌的最高水平。他的作品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因而被称为“诗史”,正因为杜甫写出了诗史,所以人们称他为“诗圣”。
“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背景介绍
客居四川
动荡社会
漂泊生活
疾病缠身
登高远眺
“安史之乱”
苍茫秋景
滚滚长江
《登高》
“古今七言律第一”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诵读指导
登 高
整体感知
这首诗给我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悲伤、悲愤、
孤独、沉郁、顿挫
研讨思想内容
首联写登高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哪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什么特点 ?
迅疾的秋风、高远的天空、哀鸣的猿啼、孤零冷落的小岛、水落而出的白沙、低飞盘旋的水鸟。
这些都是具有夔州三峡秋季特征的典型景物,捕捉入诗,不但形象鲜明,使人读了如临其境,展示一幅既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秋景。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诗人,一个有阔大的胸襟的知识分子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
酬而产生惆怅;也可以感到豁达、坦荡、开阔的胸襟。
如何理解诗中出现的“猿鸣”、“飞鸟”、“落叶”、“长江”这四个意象?
使人听到它的叫声感到非常悲凉。
猿鸣——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
比喻孤独无依。
飞鸟——
落木——
落叶飘零,已是晚秋,暗喻杜甫的人生也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长江——
猿啼 
郦道元《小经注·江水》中有:“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
李白《朝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
飞鸟 —— 在空中盘旋,说明它无处停息,比喻孤独无依。
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 ——阮籍《咏怀》)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杜甫《孤雁》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苏轼《卜算子》
飞鸟:
常常比喻孤独无依之情
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到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晚秋。
落木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木”是作为“树”的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树”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春夏之交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林庚《说木叶》
长江——一泻千里,比喻时间的流逝。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
李白《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
流水
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传达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颈联哪些字眼可以充分突出是抒情?各有何含义?
离国别家,漂泊路途之远
万——
离家万里,流浪他乡的时间之久
常——
感叹年老多病,精神疲惫不堪
多——
感叹独自登台,形单影只,万分凄凉
独——
从“万里”、“作客”、“百年(老年)、“多病”、“独”这些字眼中,你能领悟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身逢战乱、时值悲秋、离乡万里、漂泊他乡、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再加上国家多难,诗人身受八重愁苦。倍感老病孤独,身世凄凉,十分眷念家乡和亲人,也为国家多难忧心忡忡。
万里悲秋常做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愁上加愁
万里:地之远也
秋:时之凄惨也
作客:羁旅也
常作客:久旅也
悲中添悲
百年:齿暮也
多病:衰疾也
台:高迥处也
独登台:无亲朋也
宋代的罗大经曾说这两句话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意思:
“恨”与“停”如何理解?
恨:感叹过分的愁苦和愤恨,以致两鬓过早地斑白了
停:感叹因穷困潦倒没酒可喝,只好停下酒杯,郁积在胸中的愁闷得不到渲泄的情状
尾联中“艰难”、“潦倒”二词形容的是国家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这一联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境界?
既是国家,也是个人。客观上,“国破”与“家亡”是因果关系;主观上,诗人一直忧国忧民,为国家破亡忧心如焚。
从联句的对仗关系看,“苦恨”与“新停”相对,应是副词加动词,“苦”是副词“很”,“恨”是动词“遗憾”。
诗人很遗憾过早的白了双鬓,不能多为国家出力。
万里悲秋常作客
远—思乡
秋本悲凉,亦更悲
多年漂泊
狐死尚且首丘

百年多病独登台
落叶无法归根
顽疾缠身
节日更显孤苦
登高所见
如此苍凉
醉里眉攒万国愁
杜甫
结论:忧国忧民的形象
概括主旨的方法:
事件/意象+图景/意境(氛围)+作者情感=诗歌主旨
模版:
这首诗通过诗人xxx所见所闻/对xxxx等意象的描写,
描绘了一幅xxxx图/渲染营造了xxxx的氛围,
抒发了诗人xxxx的情感。
尝试总结本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 ,描绘/渲染了 ,倾诉/抒发了 。
本诗主旨:
这首诗通过诗人重阳登临江边所见所感(对登高所见急凤、哀猿、孤岛、飞鸟、落木、江水等意象的描绘),描绘/渲染了一幅壮阔的长江秋景图(渲染了一种雄浑高远,又肃杀凄凉的意境),倾诉/抒发了诗人常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和抱负无成的怅恨,抒发了诗人对时世艰难、国势衰微的忧虑感慨。
《登 高》
“拔山扛鼎”式的悲歌,“古今七律第一”
急风高天 鸣猿清渚
景 阔大悲凉
白沙飞鸟 落木江水
情景交融
羁旅异乡 晚年多病
情 深沉蕴藉
国难家愁 护病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