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8.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4-11-02 21:11: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伽利略、辩论、信奉”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伽利略的质疑,反复试验,公开试验求证真理的过程。
3.初步学习从两个相反方面表达的方式。
4.通过侧面描写探寻人物内心的方法,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到启发。
2.拉近文本与学生间的距离,探寻人物内心,感悟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着追求真理的精神。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1.今天想跟老师去做一次旅游吗?好!让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通过任意门一起来到意大利托斯卡纳省比萨城,看一看被称作世界奇迹的比萨斜塔。出示图画(比萨斜塔)说它是奇迹,是因为它“斜而不倒”。 1972年10月,意大利发生了一次大地震,整个塔身大幅度摇晃达22分钟之久,但是比萨斜塔仍巍然屹立。所以这一奇特景观,吸引着很多游客来这里参观。
2.课文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 ( http: / / www.21cnjy.com )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做个介绍。(必要时教师做补充)(伽利略,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是一位敢于提出疑问,大胆试验的人。具体说,是物理学家,天文学家。他是利用望远镜观察天体取得大量成果的第一人。他发现月球表面高低不平,木星有四个卫星,太阳黑子、银河由无数恒星组成的等等。今天我们学的《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也是伽利略提出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物理现象。
  亚里士多德,两千三百多年前希腊的哲学家 ( http: / / www.21cnjy.com ),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他。他说的话被看作是不容许更改的真理。马克思和恩格斯都称他是古希腊哲学中“最博学的人物”。)
3.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 ( http: / / www.21cnjy.com )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他们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伽利略,他曾经以很大的勇气,冲破人们对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迷信,大胆地研究物体从高处落地的规律。课文介绍当时伽利略研究这一问题的经过,课文的题目就是他研究的结果。下面我们来看着他的这一结果是怎样得来的?揭题,生读题。着(zháo)地,是落在地上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课文读完了,词语都掌握了吗?伽利略 辩论 信奉 违背 一磅 拴住 拖着 宣布 固执 比萨塔 胆大妄为
读准字音(加粗字):
哲学家   教授   固执 的确 更正 胆大妄为 比萨斜塔(整个名称)
“当作”的“当”,这里是看成,作为的意思;
“同时着地”的“着”是接触到的意思。
“惊讶”的“讶”。
注意字形:区别“宜”和“宣”,“妄”和“忘”的不同。
3.理清课文脉络,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 ( http: / / www.21cnjy.com )示:课文讲的是意大利著名科学家伽利略青年时期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进行试验,以认真态度研究科学的故事。分段应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1)课文是介绍伽利略的。一开头就 ( http: / / www.21cnjy.com )有必要概括地交代一下伽利略是怎样一个人。看看哪一小段是担负这个任务的呢?(第1自然段。这就是文章的第一大段。)
(2)因为课文是表现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敢于提出问题的,所以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究竟是谁?(是大家信奉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
  故事中的两位人物都出现了,这又该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担负这个任务的?(第2自然段)
(3)既然课文是介绍伽利略不迷信权 ( http: / / www.21cnjy.com )威,肯大胆提出问题,课文也交代了不迷信的权威是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接着就该说明这位权威亚里士多德的什么言论引起了伽利略的疑问呢?看看哪个自然段或哪几个自然段是专负这个责任的?(第3自然段)
(4)引起伽利略的疑问提出来了。下一步,就该叙述伽利略为了证实自己提出的问题是对的要做什么?(试验)
  试验的结果证明自己的怀疑是对的,为了让大家都知道,就要公开验证,这就是在哪里试验呢?(比萨斜塔)
(5)结果引起极大的轰动,这又是一段了。看看哪一个或哪几个自然段包管这一点意思呢?(第4~6自然段)
(6)课文主要讲了什么?用三言两语概括。
三、品读课文。
  1.读第—自然段,思考:
  (1)这一段讲什么?(讲人们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2)什么样的人叫“辩论家” 人们为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称伽利略为辩论家 (辩论家指有一定辩论口才和辩论能力的人。因为伽利略在学校念书的时候,提出的问题,有的连老师也无法解答,可见伽利略当学生时候就善于思考,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3)根据老师刚才的叙 ( http: / / www.21cnjy.com )述,想—想“不寻常”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不平常,不简单。伽利略平时肯动脑,善思考,能发现疑问,与其他同学不一样)
  2.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信奉”是什么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 人们信奉亚里土多德表现在哪里 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相信,并照着去做。“人们把他的话当作真理……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 ”)
  (2)从这里可以看出,人们对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达到了什么程度 (盲目的程度)
  (3)这段话中,“不容许、更改、责备、违背”这些词语怎么理解
  不容许:不许。
  更改:改换、改变的意思。
  责备:批评的意思。
  违背:在这里是不遵守、不服从的意思。
  (4)小结:这些词集中表现了当时人 ( http: / / www.21cnjy.com )们对亚里士多德是绝对相信的,达到一种盲目相信的程度,这是一种迷信。这种迷信和伽利略的敢于怀疑的科学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为表现伽利略敢于怀疑亚里士多德的话所具有的科学精神和勇气作了很好的反衬。
四、板书设计
   25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伽利略怀疑 分析试验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辩论 寻常 解答 ( http: / / www.21cnjy.com )信奉 容许 违背 曾经 拖住 解释 教授 宣布
固执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那时候的人都很信奉亚里士多德。
(1)信奉是什么意思?(相信)单单是相信而已吗?(是非常相信,认为他说的话就是真理!)
(2)也就是说。
如果亚里士多德说:地球是圆的,那人们就会说——(地球就是圆的。)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人们就会说——(地球是就是方的。)
如果他说地球是方的,有人说地球是就是圆的。结果会怎样?
3.这节课,让我们再去看看,有什么不同的收获?
二、深入感悟
引导: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们感受到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经到了什么地步?(迷信的地步!崇拜的地步!不容怀疑!不容更改!)
1.所以如果他提出(出示投影):“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人们也就会认为——( “一个十磅重的铁球和……”)
(1)依照我们的感觉,请注意仅仅是直觉。十磅重的铁球和一磅重的铁球谁落得快?(十磅重的快)为什么?(十磅比一磅重嘛,它重它就落得快。)
(2)那我们就可以进行一个有趣的推理了。按照这个逻辑我们可以推断十一磅铁球落地速度要比十磅铁球—(还要快。)
(3)真聪明!二十磅比十一磅——(更快)也就是说,铁球越重,落地速度——(越快!)
(4)同学们不仅会推理还会总结规律,真厉害!那么反过来,0.8磅比一磅落地速度——(要慢!)
(5)同样我们可以总结为:铁球越轻,落地速度——(越慢!)
(6)十磅重是一磅重的10倍,所以亚里士多德就说(齐读):“两个铁球….速度是一磅重的十倍。”
(7)好,这是大哲学家的论断,这就是真理!
2.当时的人们都是这样认为的吗?(是!)真的都这样认为?(不是!)谁不是这样认为的?(伽利略)
(1)对比了解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感受伽利略的微不足道。让我看看当时伽利略当时是多大了?(年仅25岁,大学数学教授。)
哦,如果从年龄上来看,我们会觉得他——(很年轻。)
如果和两千多年前的大科学家亚里士多德来比一下,我们感觉伽利略简直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很微不足道的人。)
(2)就是这样一个微不足道、乳臭未干的年轻人他却对亚里士多德的话产生了疑问,什么疑问?
3.出示课件:“他想…这怎么解释呢?”
(1)好好读这段话,看你读懂了什么?
(2)假设比赛:
不合作的铁球:一磅重的铁球:你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说我比十磅慢吗?十磅铁球兄弟使劲拉我啊!十磅铁球:一磅铁球兄弟,你太慢了!影响老兄的正常发挥了!结局:速度降低,到达终点最后。两个铁球都垂头丧气,互相指责!
独立的铁球:正常发挥!
一磅铁球:老兄,我抱紧你,让我们融为一 ( http: / / www.21cnjy.com )体吧!十磅铁球:老弟,团结就是力量!结局:发挥出色,骄傲的冠军!看,我们的裁判疑惑了(齐读):“这样,一个事实中得出….解释呢?”
4.我们姑且放下伽利略想到的两个不同的结论有没有道理。我们首先要关注伽利略产生疑问去想这个事情本身。伽利略这个推断有道理吗?(有道理!)
(1)好了,伽利略马上安排召开记者招 ( http: / / www.21cnjy.com )待会,向CCTV、MTV、意大利时报、美国联合时报第一时间发布这一惊人的推断!
(2)没有发布新闻啊!那他去做什么了呢?(“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的确说错了。”)
(3)哦,原来他去做试验去了,他做了一次?(不是)两次,三次?(不是,是许多次!)
(4)这许多次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吗?(不是!)如果都是在实验室做的实验,这叫做重复做!
(5)大家猜想一下他可能都到哪里做了哪些试验!(田野里、高楼上、有风的时候。)
5.现在假想我们就是和伽利略相处最近的他的学生,我们肯定有很多的问题想对老师提出,我这个学生最笨,先让我来提问吧!谁当伽利略!
(1)伽老师,我想请问您为什么要不辞劳苦地做那么多次试验?(为了保证我的推断是正确的!)
(2)我还想请教一下伽老师,您经过试验后的结果是怎样的?(“两个不同…没有关系!”)
(3)谢谢您把您的结论首先告诉了我。谢 ( http: / / www.21cnjy.com )谢您!现在伽利略先生可以接受咱们同学们的内部秘密采访了,对他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便提问。(其它学生问)
(4)好了好了,大家的疑问有很多。事实胜于雄辩,伽老师郑重宣布:我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实验。
6.这一天,很多人来到斜塔周围。你们也来到了这十七世纪的比萨斜塔。到了吗?(到了)
(1)你来做什么来了?我来“看看….还是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
(2)你听到大家的谈话了吗?大家在说什么?听到了。有的说:“…”有的说:“……”
(3)听了这些人的谈论,你对伽利略的公开实验什么心情?(担心。)担心什么?(担心失败!担心伽利略不敢做试验了!)
(4)你们的担心我也是有的,我们了解了伽利略做了很多次试验,还用担心吗?(不用!)
(5)看,我们也不要担心伽利略不敢做实验了,他准时在塔顶上出现了!往下齐读——(生读)
7.朗读最后一段,再看看插图,想一想,议一议:
(1)公开试验成功了。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因为什么呢?“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样。”)
(2)现在把回答的一句话,跟老 ( http: / / www.21cnjy.com )师提问的一句话,颠倒顺序,它们中间加上“所以”,看看句子的意思变没变,为什么?(颠倒顺序:因为大家看见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正跟伽利略说的一个样,所以斜塔周围的人都忍不住惊讶地呼喊起来。
意思一点没变,因为把先说结果的句子跟后 ( http: / / www.21cnjy.com )说原因的句子,颠倒了顺序。这种先说原因(因为),后说结果的句子,一般中间要加上“所以”一词。)
(3)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时大家才明白,原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这句话里的“原来”,有两个意思:一个是“起初”的意思,还有一个意思是表示发现了不知道的真实情况。你认为是前者,还是后者?
  (是后者)
(4)这句话最后指出“大哲学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不是全都对的”换个意思不变的另一种说法,是什么?(“也会有错的”)
(5)这句话还有什么进一层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意思,联系生活实际,大家说一说这句话给你什么启发。(权威、专家学识渊博,懂得东西比一般人要多,这是事实,应该尊重,应该学习他们。但是权威、专家说的话也不是全都对的,也会有错误。因此,不能盲目迷信、一味崇拜。伽利略“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行动,就足以说明了这个问题。我们应该学习他不盲目迷信权威、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敢想敢做的创新精神。)
三、畅谈感受,深化主题。
1.这时大家明白了什么?( “原来…全都对的。”师投影)
2.再读这句话,从这句话你体会到什么?或者你明白了什么?(我明白了不要迷信大哲学家。我明白了要敢于怀疑。)
3.从这件事,你学到了什么?(我要向伽利略学习敢于怀疑,认真探究。学到了要坚持真理……)
四、拓展延伸
1.其实,不仅要敢于怀疑,还要努力求证 ( http: / / www.21cnjy.com );不要被别人的话压倒,敢于探索。要敢于怀疑的不仅仅是大哲学家的话,还要敢于怀疑名人的话、书本、怀疑家长的话、老师的话等等。而且不能光会怀疑还要去实践证明你的认识是正确的!
2.因为这样的敢于怀疑的精神和探索的态度,伽利略成为了伟大的科学家!
出示投影1:伽利略的成就。不仅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就这个故事还被一位科学家霍金怀疑呢!想看一下吗!
出示投影2:怀疑的故事,和霍金的成就!
3.最后祝我们的同学都养成敢于怀疑、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怕权威的探索精神。送给同学们我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爷爷的一句话:“不怀疑不能见真理,所以我很希望大家都有一种怀疑的态度,不要为已完成的学说压倒。”咱们一起共勉!
五、练习背诵第3自然段。自己轻声读,再同桌互检。
六、板书设计
25、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怀疑(亚里士多德的那句话)-------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两个相互矛盾的结论)-------善于思考
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科学态度
【二度修改】
【教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