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专项特训:修辞手法-(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分班考专项特训:修辞手法-(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79.5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0:53:1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专项特训:修辞手法-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一、选择题
1.为了增强效果,广告词往往也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对下列广告词的修辞手法辨别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类失去联想,世界将会怎样?
②牛奶香浓,丝般感受。
③只要您拥有春兰空调,春天就永远陪伴着您。
④点点滴滴汇心海,片片真情暖人心。
A.反问 对偶 夸张 对比
B.双关 对比 拟人 对偶
C.反问 比喻 夸张 对比
D.双关 比喻 拟人 对偶
2.对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那翠绿的叶子,那淡淡的香气,那满树的繁花,给我这个小小的书房带来了一室的春光,一室的清香,一室的暖意。(排比)
B.柳树的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拟人)
C.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反问)
D.他长得像我的哥哥,我一看见他就觉得亲切。(比喻)
3.下列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B.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
C.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
D.我呆呆地望着来来往往吊唁的人,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泪珠就一滴一滴地掉下来。
4.对句子使用的修辞方法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生命物质是否会存在于火星的岩层之中呢?(反问)
B.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拟人)
C.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比喻)
D.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排比)
5.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比喻)
B.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拟人、比喻)
C.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排比、拟人)
D.青山原不老,为雪白头;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对偶、拟人)
6.下面句子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组是( )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对偶 、比喻、夸张)
B.操场上锣鼓喧天,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夸张)
C.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设问)
D.古人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引用)
7.下面的句子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B.在天安门前璀璨的华灯下面,我怎能不想起这位亲爱的战友呢?
C.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D.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8.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这一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一句用了对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C.“弯弯的金水河像一条玉带横贯东西。”这一句运用了做比较的说明方法。
9.下列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B.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C.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D.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下面的句子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答案正确的一组是( )
①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 ②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
③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 ④娇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
A.比喻 比喻 反问 拟人 B.夸张 比喻 设问 拟人
C.夸张 比喻 反问 拟人 D.比喻 夸张 设问 拟人
11.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B.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C.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D.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
12.对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阳光下盛开的百合花就是您的笑容。(比喻)
B.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设问)
C.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拟人)
D.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吗? (反问)
13.下列句子中,和例句运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A.荷花在荷叶上翩翩起舞。
B.厦门的鼓浪屿固然美丽,可惜只有巴掌大。
C.矗立在河边的巨石像位智慧老者。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14.下列句子中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
B.到了正午,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
C.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伏在那儿纹丝不动。
D.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奶奶的剪纸神了,剪猫像猫,剪虎像虎。”这是比喻句。
B.“你怎么能说垃圾分类与我们无关呢?”这是反问句。
C.“小溪快乐地向前奔跑。”这是拟人句。
D.“大自然是美丽的,是富饶的,是慷慨的。”这是排比句。
16.最恰当地与“晨光熹微,美丽的珠山景区笼罩在云雾之中…”搭配起来,组成比喻句的是( )
A.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B.使我仿佛置身在仙境一般。
C.使我感觉自己像做梦一样。
D.使我发出由衷地赞叹。
17.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着了火。
B.晚饭桌边,靠着妈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了。
C.他的脸皮真厚,连针也刺不进去。
D.他的演讲刚一结束,全场就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18.下面没有运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B.天安门广场人真多。
C.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9.下列句子修辞手法判断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夸张
B.看羊还不够资格的八儿,难道还能设什么法来反抗吗? ——反问
C.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拟人
D.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比喻
20.“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夸张 C.拟人 D.引用
二、填空题
21.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每一处沙滩,每一片耕地,每一座山脉,每一条河流,每一根闪闪发光的松针,每一只嗡嗡鸣叫的昆虫。
(2)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3)我的目光跟着它的脚步,它走着,走着,一路上遇到不少同伴,它们互相打着招呼。
(4)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5)地球,这位人类的母亲,这个生命的摇篮,是那样的美丽壮观,和蔼可亲。
22.写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
(2)路边的小杨树忽然沙啦啦地喧闹起来,就像在嘻嘻地笑。( )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
(4)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23.品析句子,体会具体描写的好处。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
作者写雨点儿在“起劲地跳跃”是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24.分析句子,然后完成练习。
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1)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 。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以 衬 。
(2)“只听见”连用两次,这是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起到了 的作用,我也能写这样的句子:教室里非常安静,只听见 ,只听见 。
25.写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今年的丁香花开得格外茂盛,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2)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4)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参考答案:
1.D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掌握情况。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句中的“联想”,一语双关,既指品牌也指抽象的“联想”,是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
②句中把“牛奶的香味”比作“丝”,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③句中将“春天”当作人来写,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④句中字数相同,意义相关,是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故选:D。
2.D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手法。
A.句中有三个结构相似、意思相近且语意一致的词语成串排列,是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
B.句中将“柳树的枝条”当作人来写,从“无精打采”“懒”可看出是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
C.句子是反问句,问而不答,答案就在句中,是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
D.句子只是陈述事实进行比较,不是比喻句。判断不正确。
故选:D。
3.C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判断。
A.出自《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意思是四周黑洞洞的容易碰壁。可知使用了反问。
B.出自《好的故事》,把“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比作“一天云锦”“万颗奔星”,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这梦境的幻化无穷,充满生机,以及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可知运用了比喻。
C.“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陈述句,没有使用修辞。
D.“想到我永远见不到伯父的面了,听不到他的声音了,也得不到他的爱抚了”可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表达“我”对伯父的怀念与不舍。
4.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错误。本题为疑问句,表达的意思是不确定的。反问是用问的形式表达确定的意思或者加重语气进行强调的一种修辞手法。
B.正确。“发抖、呻吟”是人的行为,用来形容木桥,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C.正确。将“小小的花苞”比喻为“衣襟上的盘花扣”,使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D.正确。使用三个“我是……”的句式,使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5.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判断。
A.正确.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将“飞奔的马上男女老少”比作了“彩虹”,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
B.正确.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将“小花”比作“星星”,可知使用了比喻。“从墙上窥着行人”将其当作人来写,可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
C.有误。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我是……”可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句中把“花”比作了“礼品”“冠冕”……,可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说法错误。
D.正确。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啭、歌唱;我婆娑起舞,芳草为我鼓掌。可知将花当作人来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句中“青山”对“绿水”,“原”对“本”,“不老”对“无忧”……故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
6.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这两句诗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
对比:将五岭和细浪作对比,将乌蒙与泥丸作对比。
对偶: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细浪对走泥丸。
比喻:把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
夸张:把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故判断正确。
B.“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这是夸大事实,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判断正确。
C.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太平淡无味了。这是反问句。故判断错误。
D.文中引用古人诗句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激发了读者的想象和阅读兴趣,增添了文章的文学色彩,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故判断正确吧。
综上所述,答案选C。
7.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没有运用修辞手法。
B.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以问句结尾,原句暗含答案,句中有反问词“怎能”。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群比作海上的波浪。
D.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骏马和大牛当成人来写。
故答案选A。
8.C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把“花苞”比作“盘花扣”,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B.“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近现代毛泽东的《七律·长征》,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五岭对乌蒙;逶迤对磅礴;腾细浪对走泥丸,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把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
C.把“金水河”比作“玉带”,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故选C。
9.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A.将“河”比作“带子”,用了比喻修辞。
B.把“骏马和大牛”赋予人的动作和思想,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C.将“花苞”比作“盘花扣”,用了比喻修辞。
D.出自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意思: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蓝天,明媚温柔。把湖水碧波比作蓝天,用了比喻修辞。
10.C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辨析。
①这巴掌大的地方住不了人。“巴掌大的地方”可知将事物的特点进行夸小,使用了夸张的修辞。
②“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雨。”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将雨比作牛毛、花针、细雨。
③难道你没有一点同情心吗?可知采用了反问的修辞。
④娇弱的花儿在暴雨中瑟瑟发抖。“瑟瑟发抖”可知将花儿拟人化,可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
11.A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A.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木桥”人格化。
B.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山洪”比喻为“野马”。
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花苞”比喻为“盘花扣”。
D.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河”比喻为“带子”。
故选:A。
12.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B.句子“您说得太对了,这就是京剧中的杂技成分。”没有对句子“这,不是太像杂技了吗?”的问题进行解答,这里没有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故选项B错误。
设问句是以自问自答的形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己提问自己回答,如:北大荒你不喜欢吗?喜欢,它物产丰富、景色秀丽,让人流连忘返。
13.B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句子夸大化雨,运用夸张的手法。
A.句子把荷花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
B.句子夸小厦门的鼓浪屿只有巴掌大,运用夸张的手法。和例句的修辞手法一致。
C.句子把巨石比作智慧老者,运用比喻的手法。
D.这个句子运用了比喻和对偶的修辞手法。
14.D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判断。
A.“石头像雹子一样”可是采用了比喻的修辞,将“石头”比作“雹子”,表现了战士们对敌人的仇恨。
B.“天安门广场已经成了人的海洋,红旗翻动,像海上的波浪。”使用了比喻的修辞,表现了人多的场景。
C.“这个伟大的战士,像千斤巨石”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将战士比作巨石,表现了战士的纹丝不动。
D.“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采用了动作描写,表现了副班长对敌人的痛恨。
15.A
【详解】考查修辞手法。
A.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这里不是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只说奶奶剪的猫和虎很形象,这里的像并不是比喻词。
16.B
【详解】本题考查对比喻的掌握。
A.结合“使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可知,句中没有喻体和比喻词,故不是比喻句。
B.结合“使我仿佛置身在仙境一般”可知,句中有喻体和比喻词,把“笼罩在云雾中的珠山景区”比作了“仙境”,故是比喻句。
C.结合“使我感觉自己像做梦一样”可知,句中有比喻词,但没有喻体,故不是比喻句。
D.结合“使我发出由衷地赞叹”可知,句中没有比喻词和喻体,故不是比喻句。
结合题干可知,要组成的比喻句,应选:B。
17.B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A句子意思是太阳出来,天气很炎热,地面很烫。句中说“地上已经着了火”,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句子意思是八儿晚饭吃得很多,肚子很鼓。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肚子比作小鼓。
C句子意思是他的脸皮很厚,但不可能针刺不进去,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脸皮厚的特点。
D句子意思是他的演讲很精彩,全场响起了很响的掌声,但是不至于有“雷声”那么大,所以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18.B
【详解】此题考查修辞手法。
A.“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出自宋·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原诗(节选):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意思是:乌云上涌,就如墨汁泼下,却又在天边露出一段山峦,明丽清新,大雨激起的水花如白珠碎石,飞溅入船。忽然间狂风卷地而来,吹散了满天的乌云,而那西湖的湖水碧波如镜,明媚温柔。
这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乌云比作“翻墨”,把大雨比作白珠碎石,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天气阴沉沉,大雨倾盆而下的情景。
B.天安门广场人真多。未运用修辞手法。
C.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
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小花比作星星,写出了小花小而多的特点。
D.“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出自毛泽东《七律·长征》,原诗(节选):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意思是: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五岭山脉弯弯曲曲,高高矮矮,绵延千里,“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在红军看来,也不过是腾跃着的细小的波浪。高大的乌蒙山脉也不过是往后滚动的小泥球。这是非常新颖的比喻!把起伏绵延的五岭山脉这样的庞然大物也为翻腾着的细小的波浪,把那样高大的乌蒙山脉比作在脚下滚动的小泥球。想象奇特,夸张已极。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气概。
故选B。
19.D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修辞手法的判断。
A.正确,“家家灯火”指的是很多人家里是灯火通明,“鞭炮声日夜不绝”也指的是很多人都在放鞭炮,是用了夸张的手法突显除夕的热闹。
B.正确,句子中有很明显的反问词“难道”,故此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C.正确,“花生仁儿脱了他的红外套”,“花生”是不会“脱外套”的,句子将“花生”当成人来写,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D.错误,“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的意思是一整天也没织成一段布,哭泣的眼泪如同下雨般零落。这里用了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
故答案选D。
20.C
【详解】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辨析。
结合“花生仁脱了它的红外套,这是不消说的事。”中的“脱了它的外套”可知,这是把花生仁人格化了,故使用了拟人的手法。故选:C。
21. 排比 反问 拟人 夸张 比喻
【详解】考查修辞方法的解析和运用。
首先要了解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等,然后通读整句,了解句意,抓住关键信息,辨析所用的修辞方法。
(1)“每一……”出现了六次,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2)用疑问的句式,表达肯定的观点,运用了反问的手法。
(3)把“它”看做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直上银河去”夸大事实,运用了夸张的手法。
(5)把“地球”比作“母亲、摇篮”,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22. 排比 拟人 比喻、夸张 对偶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
(1)本题“将我……”“使我……”“让我……”“令我……”句式相同,运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本题将杨树当做人来写,会嘻嘻地笑,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3)本题“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的意思是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把绵延的五岭比作细浪,磅礴的乌蒙山比作泥丸,运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大山(五岭和乌蒙)说成细浪与泥丸,这是缩小的夸张。
(4)本题“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上下句对仗工整。上句的“七八个”对应下句的“两三点”,两者都是数词与量组的组合,而后名词“星天”与“雨山”相对,方位介词“外”与“前”相对。
23. 拟人 这样写是作者在借景抒情,表达“我”如愿穿上雨衣的快乐。
【详解】本题主要考查理解句子以及对具体描写的分析能力。
“我走在街上,甩着两只透明的绿袖子,觉得好像雨点儿都特别爱往我的雨衣上落。它们在我的头顶和肩膀上起劲地跳跃:滴答,滴答滴答……”从“起劲地跳跃”可知,作者把雨点儿当作人来写,运用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我”穿上雨衣后的喜悦之情。
24. 会场庄严肃静 动 静 突出强调 老师抑扬顿挫的讲课声 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
【详解】(1)本题考查了理解句子的意思和表达方式。
理解句子指的是说出句子的表层意思,有时又要说出句子的深层含义。表层意思就是指根据字面所表达的,深层意思是指句子所包含的感情,观点,议论或主旨等。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
原句出自课文《开国大典》,这篇课文主要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人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参加开国大典的事。从加点词中可以知道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全场非常安静,这样的表达方式是以有声衬托无声,以动衬静。
(2)本题考查修辞手法辨析和补充句子。
反复是为了突出某种感情,强调某种意思,加深读者的印象,有意重复某些词语或句子的一种修辞方法。作用:①用于说理性文章,起强调作用。②抒情写景,感染力强。③承上启下,划段分层三部曲。
在句中突出强调了会场庄严肃静。
结合所给句子,“教室里非常安静”学生根据学校生活,写一写能够衬托教室安静的事物即可。
25. 比喻 夸张 拟人 反复
【详解】本题考查修辞手法。
(1)由“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可知把丁香花比作星星,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2)该句出自唐代李白的《夜宿山寺》,句意:山上寺院好似有百丈之高,站在上边仿佛都能摘下星辰。结合句意可知是夸张手法,形象而又逼真地写出了山寺之奇高,星夜之奇妙。
(3)把木桥当作人来写,拟人句。
(4)由“前进、前进、前进进”可知是反复的修辞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