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分班考专项特训:诗词曲鉴赏-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统编版
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迢迢牵牛星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1.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1)素: (2)札札:
(3)章: (4)脉脉:
2.《适迢牵牛星》中借牵牛星、织女星表达人间绸缪夫妇的哀愁怨恨情思的语句是: , 。
3.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 )
A.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B.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C.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4.赏析“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一句。
5.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
王观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6.这是一首送别词,抒发的感情却与一般的送别诗有明显区别,请写出不同之处。
7.词的下片抒发了 之情、 之情以及对朋友的 之情。
8.宋人王灼《碧鸡漫志》评王观的词是“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这首词“新丽”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请作简要分析。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江上渔者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9.“江上渔者”的意思是 。
10.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你想到的是 。
11.这首诗后两句使用了 的修辞手法。
12.这首诗主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13.联系《岳阳楼记》的名句,说说这首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4.诗中的 既是说石灰 的颜色纯洁,又指人 的情操。现在人们用“ , ”这两句诗来描述志士仁人不畏艰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名声。
15.解释下列词语。
吟: 。 浑: 。
清白: 。 等闲: 。
16.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 。三、四两句描写了 的精神,表达了诗人 的决心。
17.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 )千锤万凿,( )烈火焚身,( )粉骨碎身,我( )要留清白在人间。
18.这首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朗读古诗,完成练习。
竹石
(清)郑燮
咬定青山不放松,
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
19.“磨”的读音为 ,“还”的读音为 ,“劲”的读音为 。
20.第一句用了一个 字,充分表达了竹子的 性格。
21.第二句写出了竹子生命力 。
22.理解后两句诗句的意思。
23.竹子经历了哪些磨难,仍坚强不屈?
24.全诗借物喻人,作者通过咏诵竹子,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①卧听萧萧②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③吾曹④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衙门里供职官居住之处。②萧萧:形容竹叶摇动声。③些小:这里指官职低微。④吾曹:我辈。
25.关于这首诗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题于画作之上的题画诗。
B.郑板桥所作之画、所题之诗,均与风花雪月有关,是封建士大夫茶余酒后的消遣之资。
C.这首诗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切和同情。
26.诗人在衙斋听到萧萧的竹声时想到了什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练习。
寒食①
孟云卿
二月②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③,不独明朝④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⑤冷,江上流莺⑥独坐听。
把酒⑦看花想诸弟,杜陵⑧寒食草青青。
【注释】①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一天(一说前两天)。相传起于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因介子推是被火烧死的,晋文公便下令这一天禁火寒食。②二月:寒食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若冬至在十一月上旬,或是冬至到来年二月间有闰月,则寒食就在二月。③无烟火:寒食节禁火,但穷人常常断炊,不禁也无火。④明朝(zhāo):明天。⑤空斋:空荡的书斋。⑥流莺:鸣声婉转的黄莺。⑦把酒:手执酒杯,谓饮酒。⑧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宣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陵墓。
27.结合注释,写出下列诗句的意思。
(1)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28.孟诗的前两句借 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 之情。这两句诗一写繁华,一写 ,用的是以乐景写哀情的 手法。
29.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和“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都写出了寒食节禁火吃寒食的习俗。
B.《寒食》一诗借咏“寒食”写寒士的辛酸,却并不在“贫”字上大做文章,反而以一种幽默诙谐的自嘲,传达出一种抓住人心的悲哀。
C.《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远处着笔,遥想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近处落想,实写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孟诗表现了诗人节日思亲的伤感和同情民间疾苦的情怀;韦诗抒发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之感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30.传统节日寄托着人们的感情,请选择一个节日,写出与这个节日相关的诗句,并标明出处。
节日:
诗句:
先把诗句补充完整,再完成练习。
春日
胜日寻芳泗水滨, 。
等闲识得东风面, 。
31.把诗句补充完整。
32.朱熹的这首诗表面描绘了 (季节)的美丽景色,实则是一首 (咏史 哲理)诗,表达了诗人于乱世中追求圣人之道的美好愿望。
33.从表面上看,诗歌的第一句“胜日”指 ,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 ;“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 。
34.提到朱熹,我会联想到他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其中的“ ? ”这两句,告诉我们要不断地接受新事物和新知识,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
参考答案:
1. 白皙。 织机发出的响声。 花纹。 相视无言的样子。 2. 盈盈一水间 脉脉不得语 3.A 4.这是描写织女手的特征、劳动的情景及其勤劳的形象。“纤纤”一词,写织女手的形态,纤细柔长。“札札”叠词写出织女织布时不停的织机声,一个“弄”字形象地写出了机梭在织布机上的飞动,同时也写出了织女织布动作的娴熟。这两句诗不仅写出了织女的姿态美,也意在写出织女的勤劳形象,更意在写出织女思念亲人的孤寂苦闷心情。 5.既是织女,也是思妇(诗人)。抒发了虽近在咫尺而衷情难诉的愁苦。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妇女遭受各种束缚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现实。
【解析】略
6.本词没有流露出一般送别诗的伤感之情,整体基调轻松愉快。 7. 惜春 送别 祝福 8.比喻修辞用得巧妙,用语绮丽,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把明澈的水流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美丽可爱,想象别致,意蕴生动。“才始送春归”,点明这里春刚逝去,说明词人心中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心情就更痛苦了。最后两句是词人对鲍浩然的祝愿:希望他生活在“春”里。
【解析】6.本题考查诗词内容理解。
《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是一首送别诗,以眼喻水,以眉喻山,设喻巧妙、情趣盎然,又语带双关,写得妙趣横生,在送别词中独树一帜。一反送别词中惯常的悲悲切切,写得情意绵绵而又富有灵性。
7.本题考查表达情感。
词的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又送君归去”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词人将心中沉痛之情暂时搁置,对友人送出美好祝福。
8.本题考查诗词写法。
本词以眼波和眉峰来比喻浙东的山山水水,仿佛这位美人正在期待人的到来,贴切、自然、富有真情实感,比喻实在是新颖。这正是”新丽”的表现。
9.在江里打鱼的人 10.劳动人民的辛苦 11.比喻 12.对比。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通过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13.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这是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个写照。
【解析】9.本题考查诗词题目的理解。
渔者:捕鱼的人。“江上渔者”的意思是在江里打鱼的人。
10.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首句说江岸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十分热闹。自然引出第二句。原来人们往来江上的目的是“但爱鲈鱼美”。但爱,即只爱。鲈鱼体扁狭,头大鳞细,味道鲜美。人们拥到江上,是为了先得为快。但是却无人知道鲈鱼捕捉不易,无人体察过捕鱼者的艰辛。故读到这波涛滚滚的江水,想到的是劳动人民的辛苦。
11.本题考查对修辞手法的掌握。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意思是你看那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把“小船”比作“树叶”,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2.本题考查诗歌的表现手法。
结合诗歌“江上”和“风波”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可知,这首诗通过岸上人来人往,只想着鲈鱼的美味和船上渔民风里来浪里去这两幅画面的对比,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江上往来人”的规劝。
13.本题考查体会作者情感。
认真读诗可知,这首的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味道鲜美的鲈鱼,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这种情怀与《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致的。
14. 清白 洁白 高尚 粉骨碎身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5. 吟诵 平常 全 高尚的情操 16. 志士仁人无论面临怎样严峻的考验都从容不迫,视若平常 不怕牺牲、为国尽忠 坚守高尚节操 17. 无论 不管 即使 也 18.奉献
【解析】略
19. mó hái jìng 20. 咬 不屈的 21.顽强 22.经历成千上万次的折磨和打击,不管是酷暑的东南风,还是严冬的西北风,它都经受得住,仍然坚韧挺拔,顽强地生存着。 23.“破岩”“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 24.还表达了自己不怕困难,不同流合污、不向恶势利低头的态度。
【解析】略
25.B 26.想到了民间百姓的疾苦。
【解析】略
27. 二月的江南花开满枝头,在他乡过寒食节足够悲哀了。 端着酒杯赏花时又想起了几个弟弟,寒食时,杜陵这一带已是野草青青了。 28. 江南二月繁花竞丽 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 悲苦 反衬 29.C 30. 示例:春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详解】3.《寒食寄京师诸弟》一诗中,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处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31.无边光景一时新 万紫千红总是春 32. 春天 哲理 33. 晴日 地点 出游目的 34.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详解】本题考查对古诗的积累与理解的能力。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咏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出游目的。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 但泗水在宋人南渡时早已被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去那里“寻芳”。其实诗中的“泗水”暗指孔门,“寻芳”指追求圣人之道。本诗是一首哲理诗。朱熹的另一首诗《观书有感》借助池塘水清是因有活水注入的现象,比喻要不断接受新事物,才能保持思想的活跃与进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