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39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4课《观沧海》课件(共39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2.4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09:51:40

图片预览

内容文字预览

(共39张PPT)
你对曹操有什么了解?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重要人物。
“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
指挥和领导了以少胜多的官渡之战。
“望梅止渴”故事是他行军打仗中的经典之作。
“宁死我负天下人,勿使天下人负我。
白脸奸雄
一代枭雄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相关常识,积累“碣、澹、竦峙”等词语,能准确地、有节奏地、有感情地朗读《观沧海》。
2、抓住关键句,体会诗人面对短暂的人生,悲凉中又充满慷慨的感情。
3、理解面对同一景色,不同境遇的人的感情会有所不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曾历任 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杰出的诗人。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文学史上“三曹”是指曹操、曹丕、曹植。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三曹”
指汉魏年间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因他们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是建安文学的代表,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曹操 建安文学的领袖人物,风格清俊通脱,代表作有《龟虽寿》、《观沧海》、《短歌行》等。
曹丕 擅长诗文及辞赋,其名作有《燕歌行》、《与吴质书》等,其中《燕歌行》全诗均用七言,句句押韵,在中国七言诗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第一首可以考证的七言诗。
曹植 是第一个大力创作五言诗的作家,标志着文人五言诗的完全成熟,他的散文和辞赋也表现出了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代表作《洛神赋》、《与吴季重书》和《与杨祖徳书》。
建安前几年至魏明帝最后一年(239年)这段时间的文学,实即曹氏势力统治下的文学,而创作主要是在建安年间。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笔直抒胸襟,抒发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掀起了我国诗歌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个高潮。由于其时正是汉献帝建安年代,故后世称为建安文学,也称建安风骨。建安文学的十大代表诗人: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建安文学”
背景介绍:
《观沧海》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公元207年,曹操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在平定乌桓,消灭袁绍残余势力后,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站在高高的碣石山上,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目睹祖国的大好河山后,更激起诗人要一统天下的强烈愿望,故才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诗句。
中国古代诗歌
古体诗
近体诗
(格律诗)

(长短句)

古风(古诗)
乐府诗
诗无定句
句无定字
律诗(8句)
绝句(4句)
五言或七言
杂剧
散曲
小令
套数
小令
中调
长调
文学常识
汉乐府诗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
中的第一章,是曹操的名篇。
1. 汉朝的音乐机构,本是汉武帝设立的音乐机构,其职责为训练乐工,采集民间歌谣等。
2. 后人将乐府中收集编录的诗称为“汉乐府诗”,简称汉乐府。
3. 六朝时, 乐府乃由机关的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的名称。
相关知识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初读诗歌,感受豪情
1.读准字音
2.把握节奏
观 沧 海
初读诗歌,感受豪情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3.欣赏名家朗读
4.比一比:如果你是曹操,你会怎样读自己的诗呢?
品读诗歌,理解诗义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课文注释
临:到达,登上。
碣石:山名。碣石山,在现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碣石山。
以:连词,来,用来。
沧海:大海。 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萧瑟: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行:运行。 若:如同,像。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至,达到极点。
志:思想感情。
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诗意。
此句交代了观海的地点,直接写事,写登山所见。 “观”字统领全篇。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诗句解析
到达,登上。
译文:向东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荡漾是动景;山岛耸立是静景,动静结合相互映衬,写出了大海波澜壮阔的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诗句解析
水波荡漾的样子。
耸立。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草木茂盛是静景,秋风洪波是动景,动静结合,给人眼前呈现出了一幅欣欣向荣和宏伟壮观的画面。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诗句解析
译文: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秋风吹动
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诗人借助奇特的想象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句解析
银河
译文: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出
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
来的。
最后两句诗在《步出夏门行》各章末尾都有,应为合乐时所加的套语与正文内容没有直接关系。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诗句解析
幸运
达到极点。
译文:幸运到极点,唱这首歌来表达意愿。
这首乐府诗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诗歌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雄心壮志和博大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诗 意 理 解
整体感知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2)交代观海的地点
(3--8):描写海水与山岛。
(9-12):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13-14):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诗文赏析
1.纵观全诗,全诗围绕哪个字来展开写的?

2.曹操登碣石观沧海,是在什么季节?他“观”到了什么?
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等。
“眼观之景”
日、月、星辰
“心观之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眼观之景
心观之景
实写
虚写

虚实结合
品读诗歌,理解诗义
3.所写之景有何特点?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静态。动静结合,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岛上草木生机勃勃,欣欣向荣,静景;海上秋风瑟起,海浪翻涌,动景,展现了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气势。
夸张,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海水
山岛
树木
百草
秋风
洪波
日月
星汉
澹澹
丛生
丰茂
萧瑟
涌起
若出其中
若出其里
竦峙
(虚景)
(实景)
波澜壮阔
欣欣向荣
洪波巨澜
统领


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相配,显示出大海惊人的力量和宏伟的气象
(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4.“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曹操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6.作者由眼前壮阔的景象想到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想?
“诗言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渴望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背景链接: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及袁绍的残余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登上了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这座碣石山。当时正值秋风萧瑟之际,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曹操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运用夸张和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包容星汉的壮阔景象。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7.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8.哪些诗句最能体现诗人的抱负?诗歌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作者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和奇特的想象描绘出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观沧海
曹操
虚写
总写
分写
实写
(想象)
写作手法
动静结合
借景抒情
这首诗不但写景,而且借景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抒发了自己气吞山河的豪情壮志,表现了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宏伟政治抱负和奋发乐观的精神。
全诗的基调苍凉慷慨,这也是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全诗语言质朴,想象丰富,气势磅礴,苍凉悲壮。
主旨归纳
板书设计
观沧海
实景
虚景
动:水、秋风、洪波
静:山岛、树木、百草
日、月、星汉
借景抒情
统一天下的抱负
小结要点
1.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歌散文特点慷慨悲凉。
2. 注意生字的默写和读音:碣石、澹澹、竦峙、萧瑟。
3. 写作手法: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想象)、借景抒情。
4. 诗歌表达的情感: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典型考题
1.根据要求默写诗句。
(1)曹操《观沧海》中诗句“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 _________”,以奇特想象创造出大海浑涵万物、气宇盖世的艺术境界。
(2)曹操《观沧海》中,“__________, _________”两句描写了荡漾的海水与耸立的山岛,两者一动一静,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
(3)本诗主要表达方式是描写,但是也有两句诗是叙事的,这两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观沧海》中与“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意思相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当堂练习
2.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3.下列对《观沧海》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B.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的海上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开阔的意境和雄浑的气势是诗人宽广胸怀和豪迈气魄的表现,诗里洋溢着作者饱满的激情,意思又很含蓄。
C.最后一句卒章显志,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D.这是一首四言乐府诗,既总写了沧海全景,又进行了分写。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C
4.诗中描写的沧海景色有什么特点?通过写景表现诗人怎样的心态?
诗人眼中的沧海波澜壮阔、生机勃勃,映衬出诗人雄心勃勃、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积极向上的心态。
5.知识拓展
从同时期作品中找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大意:年老的千里马伏在马棚边,它的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的雄心不会止息。
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6.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祝大家学习顺利!
努力,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