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吉林省长春市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09:16:20

文档简介

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延续艰难。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提取……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二
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无论是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还是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保持中医药的本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然而,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使其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和西医虽有共通之处,但诊治思维不同、防治手段各异,在管理上必然有所区别。我们应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疗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单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医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把中医药的根脉保存好。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是墨守成规。中医药发展需要兼容并蓄,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但是,如果离开中医药的主体地位,丢掉中医药原创思维,哪怕融入再多的高科技,也是徒具其表。我们不仅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摘编自王君平《遵循规律,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材料三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医药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少地方,中药不能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可以说,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但是,中医药如果不去拥抱世界,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权、话语权。因此,中医药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中医药独特的整体观、辩证观、系统观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治病防病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医药走出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健康难题。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医药只有为更多人解除病痛,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智慧”,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信赖。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文明互鉴,为加强各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摘编自王君平《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
B.我们要对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秘方和诊疗技术进行收集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否则就会失传。
C.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
D.要想中医药根深叶茂,要想岐黄之术生生不息,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
解析 A项,“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错误,从材料二来看,这只是一种假设,是中医药存在的风险。B项,“否则就会失传”错误,从材料二来看,应该是“有失传的风险”。C项,“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错误,材料二中说的是“如果简单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阻碍中医药的发展”。
答案 D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材料二更加强调“守正”。
B.材料三从增强国际话语权、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三个角度论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
C.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举例、道理论证。
D.由材料三可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对此我们更要讲好中医药故事。
解析 A项,“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错误,材料一强调的是“守正”和“创新”。C项,“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错误,没有运用“对比论证”。D项,“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错误,原因分析不全面,材料三中说的是“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
答案 B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强调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制作六味地黄丸,用以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后六味地黄丸发扬光大,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良药。
B.2019年5月20日,在广州市代表团参与的广州—奥克兰—洛杉矶三城经贸合作活动中,广药集团与奥克兰大学的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关系。
C.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专家黄世林设计了由雄黄、青黛、丹参和太子参组成的中药“复方黄黛片”,用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我国利用多样性阵列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数千种中药粗提物及化学单体的分子反应图谱,形成了分子版《本草纲目》。
解析 材料一主要强调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B项是和中外交流相关的,讲的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相关问题。
答案 B
4.三则材料均谈到中医药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5分)
解析 本题要求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虽然是谈自己的看法,但不能脱离原文,每则材料其实都涉及“怎么做”的问题,考生需要回到材料中筛选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概括。材料一讲的是“怎么做”的问题,关键信息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材料二讲的是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问题,关键信息是“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材料三主要论述的是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关键信息是“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答案 ①传承精华,守正创新;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③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搭链往地上一撂,搭链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搭链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砰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臭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6.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作者善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石匠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7.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5.B 6.C 7.①“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②又指石匠精湛的手艺、沉稳内敛的性格、“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③还指石匠这样的闯江湖的手艺人和与之相关的纯朴民风、生活方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带给我的留恋与向往。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的分析能力。
B.“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错误。从原文“不发表阔论高谈”以及对“我”说的一番话“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可知石匠并非口拙言迟。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错误,“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直接描写石匠的动作表明他精湛的技艺,应为“正面描写”。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意蕴的把握能力。
小说写道“从搭走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作者把水碾子碾谷发出的声音比作山歌。但是,因为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的声音就沉闷如沉雷了”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既指石匠锤凿发出的叮叮当当的好听的声音以及经过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
原文写道“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并且经石匠修理后的水碾发出的“清越、悠扬”的声音,可以看出石匠精湛的手艺。“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当我让“见过世面”的石匠讲点什么的时候,他的深奥的话语给我留下了无限的深思,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可概括出:“石匠留下的歌”又指石石匠精湛的手艺、沉稳内敛的性格、“见过世面”的人生阅历、对生活独到的感悟带给我的人生启蒙和启迪。
本文作者回忆了小时候在深山里的生活情境,父亲用水碾子碾谷,然后来自山外面的、手艺精湛的石匠给修理石碾,而这用水碾子碾谷,石匠修理石碾都代表着传统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石匠留下的歌”还指石匠这样的闯江湖的手艺人和与之相关的纯朴民风、生活方式所代表的传统文化与文明带给我的留恋与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安石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B.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C.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D.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答案 B
解析 “至”的意思是“甚至”,连词,用在并列词语最后一项之前,表示突出这一项,所以“至”前应断开,排除A、C两项;“京师乱起”是“忧”的具体内容,中间不能断开,排除D项。故选B。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B.经术,指经学,注解诸子百家经典、阐明书中蕴含的义理的一种学问。
C.上疏,指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D.膏泽,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恩惠、恩泽。文中用作动词,指施恩惠。
答案 B
解析 “注解诸子百家”错,应该是“儒家”。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用于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的读书人大都是庸俗的。
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时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遇事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答案 C
解析 “甚至有人……”错。由原文“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可知,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可见该句是王安石所说,意思是他甚至说,而不是“甚至有人对他说”。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答案 (2)盘庚没有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改变自己的计划;(他)考虑到(事情)适宜就采取行动,认为正确(就)看不出有什么值得后悔的地方。(得分点:为,因为;第一个“度”,计划;第二个“度”,考虑;义,适宜)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熙宁二年,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神宗对王安石说:“人们都不能了解你,以为你只知道经学,不明白世上的事务。”王安石回答说:“通经学正可以用来治理世上的事务,但是后世所谓学习经学的读书人,大都是些庸人,所以世俗全都认为经学不可以施行在社会事务。”神宗又问:“那么你实施的话以什么为先?”王安石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今最为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很对。于是设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制置三司条例司为临时官署名),任命王安石和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共同掌管。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法相继问世,称为新法,并派遣提举官四十多人,颁行新法于天下。王安石性格固执,遇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见解,执意不肯改变。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熙宁七年春天,全国干旱很久,饥民流离失所,皇帝忧容满面,上朝时感叹不已,想要全部废除不好的法度。神宗说:“现在人们怨叹,甚至有人说出对朝廷不恭顺的话来。自亲近大臣到皇后家族,没有不说免行钱有害的。两宫太后声泪俱下,担忧京城里会发生动乱,认为天旱更加失去了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把所见到的流民扶老携幼的困苦情状,画成图进献神宗,说:“旱灾是由王安石招致来的。罢免王安石,上天一定会下雨。”慈圣、宣仁两位太后痛哭流涕地对神宗说:“王安石扰乱了天下。”过了很久,王安石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次担任宰相,一年多后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也没有再被召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 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项,“‘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说法错误。“贝锦”比喻花言巧语,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诗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令人失色。故选B项。
答案 B
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世态炎凉的感慨。诗人想通过广泛交游来施展自己的才能和抱负,但是“黄金散尽交不成”,尝尽了世态炎凉。②受人排挤的愤懑。“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两句写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闻之令人心惊。运用典故,意指谗言可畏。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③荣辱偕忘的洒脱。诗人与朋友倾心畅谈,“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襟怀磊落,洒脱无羁。④光阴虚度的无奈。“白首为儒身被轻”抒发了作者年华老去、不得重用、反被轻视的无奈。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的能力。“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散尽了黄金也不得与世人相交,身为儒生一辈子都被世俗社会轻视。抒发了世态炎凉的感慨。“一说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苍蝇”比喻谗人,“贝锦”比喻花言巧语。这都是用《诗经》典故,指小人毁谤之声非常喧闹。这两句是说,到处都是世俗小人的谗谤声,谈笑间闻之令人失色。“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这一典故出自刘向的《新序·杂事》篇。这里指谗言可畏。这两句是说古代贤人曾参怎么会是杀人犯呢?接连三次的谣言,竟然让最信任他的母亲也受到惊吓。以上集中对世风进行批判,揭露世间贤愚不分,贤者遭诽谤,小人得志猖狂,抒发了受人排挤的愤懑。“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君”指王十二。这两句是说,握着你的手,说句心里话吧,光荣和耻辱对于我来说又算得了什么?表现了诗人荣辱偕忘的洒脱。“白首为儒身被轻”,年华老去,可是作者壮志未酬,空有一身才华却依然被人轻视,不得重用,抒发了作者虚度光阴的无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房玄龄认为,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攻城略地,创业极艰。魏征则认为,守成更难。毕竟,忧劳可以兴国,德衰易亡身,《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表此意。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中的栏杆“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文人墨客多用“扁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加之以师旅 因之以饥馑 (2)莫不殷忧而道著 功成而德衰 (3)多于周身之帛缕 多于九土之城郭 (4)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________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________。虽然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    )。________,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________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旨趣“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所未有 春意阑珊 胡言乱语 避世绝俗
B.前所未有 秀色可餐 寥寥数语 避世绝俗
C.无与伦比 春意阑珊 胡言乱语 愤世嫉俗
D.无与伦比 秀色可餐 寥寥数语 愤世嫉俗
解析 无与伦比:没有能够比得上的(多含褒义)。前所未有: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春意阑珊:阑珊,将尽,将衰。指春天就要过去了。寥寥数语:非常简括地说。胡言乱语:没有根据,不符实际地瞎说,或说胡话。愤世嫉俗:对黑暗的社会现实和不良的习俗表示愤恨、憎恶。嫉,憎恨。避世绝俗:脱离现实生活,不和人们往来。形容隐居山林,不与世人交往。一般指消极处世的态度。
答案 D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B.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C.充满了纯净、清幽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D.充满了纯净、清幽之美,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解析 根据主语一致的原则,根据语境考虑,应该是先“清幽”后“纯净”。
答案 B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B.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C.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其旨趣“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D.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解析 前后主语一致,语意要合乎逻辑。
答案 B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①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②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③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
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一拃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④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密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句使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描写了田里的辣椒秧的生机勃勃、整齐有序、一望无际。
B.第②句使用了比喻、对偶、对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辣子的种类很多,外形也各不相同。
C.第③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香气以人的特征,使读者可想见生椒香的诱人、活泼,颇有情趣。
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了辣子花的颜色、形态等,展现了作者对辣子开花进而结果的期待。
答案 B
解析 “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并未进行对比;也并不能得出“青辣子的种类很多”的结论,由后面“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可知,这句话并非只写“青辣子”。
19 刘星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项“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这两句诗是说诗人面对满眼凋零的“落花时节”,慨叹的是与友人在颠沛流离中的重逢,引用不当。
B项“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这两句词抒发的是凭高望远的苍茫之感和不见所思的空虚怅惘,与夸奖钱艺眼界开阔的目的不相符,引用不恰当。
C项“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句诗是说漂泊异乡的游子,每逢佳节良辰,就倍加思念亲人,引用恰当。
D项“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这两句诗的表层意思是说“江州司马”的眼泪多,实际是说诗人因与琵琶女有着相似的处境遭遇而引起的情感共鸣,所以流下了眼泪,引用不恰当。
答案 C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有情怀的人,肯定有内涵,有梦想,有爱心,有责任,不浮躁,不沉迷,活得精致。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怀有大有小,情怀也有多有少。古人的情怀你我有目共睹,从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有悬壶济世的医生情怀,有保卫国家的战士情怀,有为国家效力的文人情怀,等等。而现在,情怀似乎正在远离我们。有人说:这几年“情怀”这个词基本被玩烂了,甚至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消费情怀”也在商业圈、娱乐圈兴起。可是,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金太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
这个材料主要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情怀,有情怀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古代人的情怀等,接下来又转到现在,现在的情怀甚至沦为一个贬义词,被过度消费,最后以“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这个问题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确定写作的方向。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这里所讲的就是“现代人与情怀”,写作时可以从这个话题入手。主材料从定义、意义、区别,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对于情怀认知的现状几方面来阐释“情怀”这个写作的核心词汇,简洁明了。
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对“情怀”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好,文章就会出现偏差。写作时,我们可以先谈什么是情怀,再谈现代人又需要什么样的情怀,最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情怀等。
引导性材料一方面在明面上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文体上要写成演讲稿,写作内容上要体现演讲稿的特色,围绕“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发出倡议。另一方面,通过暗示对写作角色(现代青年)和写作对象(金太阳中学的同学)的设定,强调了写作的自身意识和交流意识。所以写作时要体现演讲稿的目的性、对象性、场景性、角色性等特点,避免套作等假大空情况出现。
具体写作内容上要能够做到:①以演讲稿格式写作;②体现一名现代青年的认识和思考;③和自身身份、所在学校进行结合;④联系主材料的相关内容写作;⑤写出希望和建议。
[参考立意] 1.争做新时代有情怀的人。
2.情怀成就梦想。
3.有情怀的人生更有滋味。
4.情怀可以助力成功。长春田中实高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现代文阅读(26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材料一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医药工作做出的重要指示。如何处理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关系到中医药的前途和命运。
传承精华,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源远流长。传承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离开传承谈创新,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医药的精华,沉淀在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中,流传在历代中医大家的临床实践中,散落在疗效显著的民间奇方中,这是中医药学深厚的根基,也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命脉。传承不足,让多种中医技艺面临失传,让中医医道延续艰难。深入挖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必须培养大批中医“专才”,这样才能使“国宝”代代相传。
守正创新,就是要让中医药发展清流激荡。只传承,不创新,捧着金饭碗也只会越吃越穷。让中医药老树发新芽,唯一的出路就是创新。中医药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史。从《黄帝内经》奠定中医理论体系,到明清时期瘟病学的产生,再到现代青蒿素的提取……创新,始终是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根本动力。随着人类疾病谱的变化,中医药需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的“源头活水”,在更多领域取得新突破。
没有传承,创新就失去根基;没有创新,传承就失去未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必将让中医药获得无限生机,为健康中国建设提供新动力!
(摘编自白剑峰《守正创新,为中医药注入源头活水》)
材料二
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中医药呈边缘化趋势。事实证明,中医药一旦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必将丧失自我。因此,无论是看待中医、研究中医,还是运用中医、推广中医,必须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保持中医药的本色。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蕴含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中医药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这些理论是长期积淀形成的,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然而,眼下不少中医秘方、验方和诊疗技术面临失传的风险。我们应该把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掘出来,整理收集保护起来,使其更好地传承下来,为人类健康造福。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必须改革中医药管理体制。中医和西医虽有共通之处,但诊治思维不同、防治手段各异,在管理上必然有所区别。我们应把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作为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有利于发挥中医药的特色优势、有利于提升中医药疗效、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原则,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管理制度。如果简单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很可能会事与愿违,阻碍中医药的发展。因此,我们要突出中医药的系统性和整体性,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把中医药的根脉保存好。
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并不意味着自我封闭,更不是墨守成规。中医药发展需要兼容并蓄,借鉴吸收现代科技成果。但是,如果离开中医药的主体地位,丢掉中医药原创思维,哪怕融入再多的高科技,也是徒具其表。我们不仅要遵循自身发展规律,更要借助现代科技手段,推动中医药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医药发祥于中华大地,植根于中华文化。中医既是古代的,也是现代的,更是未来的。只有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中医药才能根深叶茂,岐黄之术方可生生不息。
(摘编自王君平《遵循规律,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材料三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增强国际话语权。作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元素,中医药只有成为国际“通用语言”,才能更好地走向世界。目前,中医药传播到世界上183个国家和地区,但在不少地方,中药不能以药品的身份进口,只能以保健品、食品的名义销售。可以说,走向世界面临的不只是文化的差异,还有难以逾越的标准壁垒。但是,中医药如果不去拥抱世界,不去迎接国际化的挑战,不仅会丧失广阔的市场,甚至会丧失国际评审、行业标准制定的参与权、话语权。因此,中医药必须主动出击,迎接挑战,参与国际标准制定,这样才能掌握主动权。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中医药独特的整体观、辩证观、系统观等,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治病防病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中医药走出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健康难题。中医药不仅是中国的,更是世界的。中医药只有为更多人解除病痛,才能更好地彰显“中国智慧”,赢得世界各国人民的信赖。
中医药走向世界,必须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中医药学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有利于促进文明互鉴,为加强各国人民心灵沟通、增进传统友好搭起一座新的桥梁。近年来,通过共建“一带一路”,我国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了中医药海外中心,这成为讲好中医药故事、展示中医药魅力的窗口。中医药走向世界,必将促进中华文明的传播和世界文明的交流,让不同的文明交流融合、共同发展。
(摘编自王君平《走向世界,让“中国处方”造福人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近百年来,随着西风东渐,西医成为主流医学,而我国中医药则背离了自身发展规律,中医西化,特色弱化。
B.我们要对藏在古籍、散在民间、融入生活的中医秘方和诊疗技术进行收集保护,以便更好地传承,否则就会失传。
C.当下中医药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套用西医管理模式,因此我们应当把中医药特色优势用制度、标准、规范固定下来。
D.要想中医药根深叶茂,要想岐黄之术生生不息,就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立足根基,挖掘精华,保持特色。
2.根据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均提到中医药的守正和创新问题,但侧重点不同,材料一更加强调“创新”,材料二更加强调“守正”。
B.材料三从增强国际话语权、立足解决人类健康难题、做好民心相通的大文章三个角度论述中医药走向世界的问题。
C.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材料一主要运用了对比、举例和引用论证,材料二和材料三主要运用了举例、道理论证。
D.由材料三可知,由于中西文化存在差异,所以中医药走向世界的步伐受到阻碍,对此我们更要讲好中医药故事。
3.下列做法中,不符合材料一中强调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钱乙在张仲景《金匮要略》的基础上制作六味地黄丸,用以治疗小儿的“五迟”之症,后六味地黄丸发扬光大,成为滋阴补肾、养生保健的良药。
B.2019年5月20日,在广州市代表团参与的广州—奥克兰—洛杉矶三城经贸合作活动中,广药集团与奥克兰大学的孔子学院达成合作关系。
C.20世纪80年代,我国中医专家黄世林设计了由雄黄、青黛、丹参和太子参组成的中药“复方黄黛片”,用以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我国利用多样性阵列芯片、高通量测序技术建立了数千种中药粗提物及化学单体的分子反应图谱,形成了分子版《本草纲目》。
4.三则材料均谈到中医药的传承问题,请结合材料谈谈如何才能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5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石匠留下的歌
何立伟
从山外头来了一个石匠,在水碾子坊前歇脚。他把背上的搭链往地上一撂,搭链里发出了金属的沉闷的音响。侧耳,听了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他大声说:“碾子要凿了哦!”
爹正在水碾子坊里扫谷。提着高粱帚子出来,见是陌生客,忙取了紫竹烟筒递过去。那石匠其时已将一根纸烟夹在食指与中指之间。似乎从他吸纸烟的派头上,看出其人的不凡。
水碾子正要凿槽咧。很快讲定了工价。无争无吵。各自一派让得三分的气度。那石匠绕碾子转了三圈,也并不发表阔论高谈。从搭链里取了锤凿,水碾子坊里,就叮叮当当热闹了起来。四面的苍苍郁郁的山壑里,一时贮满了这十分好听的声音。
先前这水碾子终日碾谷,其音清越,其韵悠扬,好比寨前的四妹子,不紧不慢,打出好听的山歌来。后来,日日磨,日日磨,磨平了石槽,碾子就一声一声闷如沉雷了。
天热起来,他就索性打起赤膊,凿。他膀大腰圆,甩锤子的时候,上身的肌肉有规律地滚动。汗水使他宽阔的胸膛油着异彩。简直那本身就是一錾一錾凿出来的。像一尊石雕。拿来了蒲扇,拿来了茶罐,拿来了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爹吩咐:“你好生招呼石匠吧。”我说:“好。”爹放不下心,又吩咐:“这石匠一定见过世界,莫要让他笑话我桃花寨的人不晓得礼数。”
我说:“好。”
我就同他打扇,将砰茶斟得满满的,双手稳稳递与他。请他歇憩。请他喝茶。手上捏一把平日藏在柜里舍不得吸的,切得极细极细的烟丝。我想同他谈讲。只想他是见过世界的,那重重的山外头是个什么模样呢?默默喝茶,默默吸烟,默默歇憩。从鼻孔里口角里喷出的烟云浓浓的,辣辣的,也是默默的。
但几分钟以后他又拿起了锤子。烟蒂在脚边断续着残烟几缕。山谷里,飞着钢与石的回音。很长的一声一声。仿佛四山里万人千人在凿岩取石,你呼我应。
又歇憩的时候,我急切地同他说:“说个故事我听吧。说个故事!”“故事?什么故事?”他放下了锤子。
真的,什么故事呢?竟不晓得这个世界有哪样一些故事。于是我说:“随便你同我讲点什么吧。反正我什么都不晓得。”
“等你长大了,三十岁四十岁五十岁了,你就会什么都晓得的。用不着别人讲。”他将那多茧的厚实的手掌放在我的脑壳上,“唉,你还细,你还不懂事。生活里头有的是酸甜苦辣,你只能够尝,不能够讲。讲不出。生活里头没有故事。”
好久了我才说:“那就打一个山歌吧。”歉意地一笑,摇摇头,他又去凿那磨槽。
洁白的石砾在錾子尖上跳跃,落在地上,落在他的裤褶缝里,如一层层雪粉。直到黄昏从山沟里溢了出来,才将那叮叮咚咚的锤声淹没掉。这时,那很大的碾槽,正凿得如一朵刚刚绽放的山茶花。
掌灯吃夜饭时,他累了,倦了。爹招待他,用了好香的米酒,用了一条腊得透明的麂子腿。那麂子,还是去冬大雪封山时,爹在鹰嘴岩打的。好肥的麂子。爹舍不得吃,除非来了贵客。爹问他这问他那。爹这人,就景仰见过世界的人。那石匠总是回答得很少,很有分寸。你总觉得他不肯说出来的东西必定深奥。他那紫红的脸膛,深刻的皱纹,使你感觉到他是一部书,但谁也无法打开。爹只好死劲地敬酒。
“多谢。明日赶早,我还要行路。”“往哪边走?岩陀,还是檀木坡?”“哪里有工夫做,就到哪里去。石匠嘛,走四方,吃四方。”他笑了一下,笑得很淡。有雪白的牙齿。
起身,打一轮拱手,他晃晃地朝东厢房走去。
第二日天刚放明,爬起来我就要去找石匠。要问他,见了世界的人,为什么不会讲故事?
爹朝水闸走去,说:“这时候才起来,石匠他走了咧!”
跑到高处,朝雾中的石板路望去,终于看见了他那朦胧胧的背影。其实无法说那是背影,整个的只是小小的一个黑点了。那黑点,在这迷蒙的天地之间,越来越小,越来越小,就消失在雾之中了。他走了,同他来时一样,同他吸烟凿石时一样,是默的,无声无臭的。天和地,好大呵!
哗啦!爹把水扯开了。蓄了一夜的溪水,扑过来,攀住染满了青苔的木轮子,木轮子就滚动起来,吱吱呀呀地带动了水磨。这清新的空气里,就颤动着它那好听的声音了。
比先前还要好听些!清越。悠扬。娓娓地,悄悄地,向你叙述着什么。长大后,我一直觉得,这水碾子的声音,是那个默默的石匠留下的一支很长很长的歌,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
(选自《人民文学》1983年06期,有删改)
5.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我”对了解“世界”的问题很是急切,但因为年纪小,又不知应该了解这个世界的什么,不知如何向石匠发问。
B.“爹”对石匠热情招待,目的是想通过见过世界的石匠了解外面的世界,但那个石匠却口拙言迟,不愿回答。
C.石匠“赤膊”凿槽形象的刻画,既展现了石匠身体的健壮,也展现了生命阳刚之美,更暗含劳动塑造人生的思想。
D.这篇小说故事简单,只是叙写了一个石匠来为“我”家修理水碾与“爹”与“我”想通过石匠了解外界的故事。
6.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烟丝”和“纸烟”两物,分别了代表山内、山外两种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生活。
B.“我”和“爹”的“问”与石匠的默默辛勤的錾凿,构成了小说深层的问答关系。
C.石匠侧耳一听水碾子坊里碾谷的嗡嗡声,就可知碾子的状态,侧面写出石匠精湛的技艺。
D.作者善用典型化的场景烘托人物。石匠劳作声与周围环境相融合,突出石匠的技艺高超。
7.小说标题“石匠留下的歌”具有怎样的意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材料一:
熙宁二年,安石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度,最方今之所急也。”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天下。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七年春,天下久旱,饥民流离,帝忧形于色,对朝嗟叹,欲尽罢法度之不善者。帝曰:“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监安上门郑侠上疏,绘所见流民扶老携幼困苦之状,为图以献,曰:“旱由安石所致。去安石,天必雨。”慈圣、宣仁二太后流涕谓帝曰:“安石乱天下。”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摘编自《宋史·王安石传》)
材料二: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节选自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B.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C.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D.今人情咨怨/至出不逊语/自近臣以至后族/无不言其害/两宫泣下忧京师/乱起以为天旱/更失人心
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等合称“宰执”。
B.经术,指经学,注解诸子百家经典、阐明书中蕴含的义理的一种学问。
C.上疏,指臣下向皇帝进呈奏章。此处的“疏”和《谏太宗十思疏》的“疏”同义。
D.膏泽,常用意义有两个,一是滋润作物的及时雨,二是恩惠、恩泽。文中用作动词,指施恩惠。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安石见解独到。他认为经术是用来处理时务的,世人之所以认为经术不能用于处理时务,是因为后世的读书人大都是庸俗的。
B.王安石勇于变法。熙宁二年,他回答皇帝说,改变风俗、建立法令制度是当时最急迫的事情,神宗认为他说的是正确的。
C.王安石固执己见。他遇事不管对错都坚持己见,甚至有人对他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
D.王安石富有担当。他改革社会因循苟且的不良风气,把能否帮助皇帝大有作为和让老百姓得到好处作为评价自己的标准。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节选)
李 白
黄金散尽交不成,白首为儒身被轻。
一谈一笑失颜色,苍蝇贝锦喧谤声。
曾参岂是杀人者?谗言三及慈母惊。
与君论心握君手,荣辱于余亦何有?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曾经写了一首《寒夜独酌有怀》赠给李白,李白这首诗是酬答朋友、抒发己志之作。
B.诗歌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苍蝇”喻谗人,“贝锦”喻忠言。小人的谗谤与忠言相互交织,谈笑间令人失色。
C.“与君论心握君手”表现了诗人与王十二深挚的感情,诗人由之前对现实境遇的感慨转为向朋友表达心志。
D.诗歌的最后一句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表明了诗人肯定的态度,增强了诗歌的语势,感情激烈,富有感染力。
这首诗蕴含着作者复杂的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8分)
(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塑造了一个自信的子路形象,他设想一个中等国家夹在大国之间,并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他仍可以治理有方,做到国富民强。
(2)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房玄龄认为,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攻城略地,创业极艰。魏征则认为,守成更难。毕竟,忧劳可以兴国,德衰易亡身,《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即表此意。
(3)在《阿房宫赋》中,杜牧用一系列对比突出秦皇只顾个人享乐而不顾百姓的行为,他夸张地说,阿房宫屋顶上的瓦缝“________________”,阿房宫中的栏杆“________________”。
(4)在中国古典诗文中,文人墨客多用“扁舟”的意象来承载自己向往自由、渴望回归自然、淡泊世事等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当我站在宣城陵阳山谢公楼的遗址上,面对着晚秋的江城画色,“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的谪仙名句,油然浮荡在耳际。而当驻足采石矶头,在横江雪浪的壮观里沉浸,“惊波一起三山动”“涛似连山喷雪来”的隽永,又使我同诗人一样跃动着猛撞心扉的惊喜,获得一种________的艺术享受。
碧山,坐落在皖南黟县的西北面,它北连盂山,南对霭峰,风景十分幽美。《徽州府志》记载,此地有十里桃花,春时与绿树交映,________。虽然我来时已是黄叶飘飞,秋色照眼,但从李白《山中问答》诗中仍能领略它的浓春逸趣。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诗人眼中的碧山,(    )。________,寓沉重于闲适,寄托了诗人________的万千感慨。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旨趣“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1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前所未有 春意阑珊 胡言乱语 避世绝俗
B.前所未有 秀色可餐 寥寥数语 避世绝俗
C.无与伦比 春意阑珊 胡言乱语 愤世嫉俗
D.无与伦比 秀色可餐 寥寥数语 愤世嫉俗
16.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B.充满了清幽、纯净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C.充满了纯净、清幽之美,是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所无可比拟的
D.充满了纯净、清幽之美,名利场、是非窝的“人间”无法与之比拟
17.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B.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淡而愈浓,近而愈远”,其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
C.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其旨趣“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D.明代诗人李东阳说它旨趣“可与知者道,难与俗人言”,“淡而愈浓,近而愈远”。
1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八月的乡村,雨水时不时就来一场,艳阳抽空普照头顶。风调雨顺的天气,是庄稼人的欢喜,五谷庄稼的最爱。走进自家的田里,①最先看到的是一行一行长得翠绿茁盛的辣椒秧,织成绿毯,远远扯向天边。②秧子上坠满了一根挨一根的辣子,青锥般的直畅顺溜,羊角似的弯曲有致。尤其是红辣子穿得一袭火色,在长菱形的密叶间,煞是点睛醒目。③而更叫人垂涎三尺的是那一股独特的生椒香,也以挡不住的诱惑,迫不及待地窜进鼻孔。蓦地,满脑子关于辣子的记忆,一下子就从时光里浮现出来。
爱吃辣子的父亲,也是种植辣子的好把式。每年二月二一过,地里就早早施了肥。三月深耕,整地打畦,趁着春阳旺天,下进种子,敷上薄膜,灌一次饱水。没几天,银光闪亮的大棚里,就长出一簇簇淡绿的辣椒苗子。到了四月,泥土酥软,地气渐升,清明节送来一场好雨。辣子苗长到了一拃高时,起苗移栽,大水漫灌。五月除草培土,六月施肥复灌。④七月辣子开花了,清亮亮,一树银星,珍珠般地洒在枝叶间。八月间,喝够了水肥的辣子苗,铆足劲头,一阵猛长。十几天时间,辣子条就密实地挂满了枝杈。大个子的青辣子,足足接近半尺;小个头的青辣子,也不甘示弱,抓住条枝,使劲朝下引体伸展。
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句使用了比喻、比拟、夸张的修辞,描写了田里的辣椒秧的生机勃勃、整齐有序、一望无际。
B.第②句使用了比喻、对偶、对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青辣子的种类很多,外形也各不相同。
C.第③句使用了比拟的修辞,赋予香气以人的特征,使读者可想见生椒香的诱人、活泼,颇有情趣。
D.第④句使用了比喻的修辞,写了辣子花的颜色、形态等,展现了作者对辣子开花进而结果的期待。
19.刘星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他引用的古诗文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3分)
A.刘星秋天去杭州旅游,在西湖断桥上遇到了自己的同班同学赵甲,刘星对赵甲说:“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B.刘星的好朋友钱艺喜欢读书,经常抓紧各种时间阅读经典。刘星夸奖他说:“读书真的让你眼界开阔,可谓‘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啊。”
C.刘星在过圣诞节时,看到了他们班的美国籍外教在上课时有点黯然伤神,刘星对老师说:“您的感受就是我们中国人说的‘每逢佳节倍思亲’吧。”
D.刘星和全班同学去看电影《美丽人生》,大家都为主人公命运的悲惨流下了泪水,刘星感慨地说:“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四、写作
2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50分)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有情怀的人,肯定有内涵,有梦想,有爱心,有责任,不浮躁,不沉迷,活得精致。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怀有大有小,情怀也有多有少。古人的情怀你我有目共睹,从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有悬壶济世的医生情怀,有保卫国家的战士情怀,有为国家效力的文人情怀,等等。而现在,情怀似乎正在远离我们。有人说:这几年“情怀”这个词基本被玩烂了,甚至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消费情怀”也在商业圈、娱乐圈兴起。可是,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金太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