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50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1课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共50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29.2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3-07-21 11:19:5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50张PPT)
 
初中历史和高中历史的不同要求:
初中:
高中:
是什么(时间、事件、人物等)
是什么(特点)、为什么(原因)、怎么样(影响、评价)、横向纵向相互关联等
因此在高中历史学习中,我们的重点是历史的原因、本质以及其意义,当然历史的事件我们也要牢记!!这是学好历史的关键,是出发点,是基础,是根本!!!
高中历史更加强调核心素养的培养
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唯物史观的重要原理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生产工具
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形式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的形式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主要原因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这一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情境导入
1965年5月,中国地质科学院的研究人员在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一个小山坡上,挖掘到两颗古人类门齿化石。这种形状的牙齿,在人类学中被称为铲形门齿。
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
学习目标:
1、能说出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分布,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中华文明起源的特点;
2 、结合考古发掘成果,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3、搜集甲骨文、青铜铭文及文献记载等相关史料,从“史 料实证”角度认识考古材料与文献在研究早期国家起源中的作用;
4、知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等概念,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中国古代“家国同构”的政治特点。
石器比较
比较 形状 用途 制作方法
旧石器 简单、粗糙 剥去动植物的毛皮、果皮 砸打、打制
新石器 光滑、钻孔、有造型 种植农作物的农具 打磨结合
一、石器时代的古人类和文化遗存
1.旧石器时代(距今约300万年——1万年)
问题探究:1.中国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主要有哪些
2.我国早期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3.这一阶段古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从事渔猎和采集,过着群居生活
已经学会用火
分布既分散又集中,主要分布在黄河和长江流域(满天星斗)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1.旧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含义
时间
代表
特点
社会组织形式
1.旧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含义 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时代
时间 距今约300万年~约1万年
代表 元谋人(距今170万年)
北京人(距今70—20万年)
山顶洞人(距今18000年)
特点 使用打制石器,从事渔猎采集,过群居生活,学会用火
社会组织形式 原始人群,晚期进入母系氏族社会
1
2
3
4
5
6
从事原始农业
使用陶器
使用磨制石器
从事养畜业
开始定居生活
修建村落
2.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1万年——7千年)
问题探究:这一时期人类主要生产生活方式是怎样的?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中上游(河南渑池仰韶村)
特征:彩绘陶器 粟
仰韶文化
3.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姜寨遗址内有五组房屋,系五个大家族。大房中是族内举行集会议事的公共房子,中型房子供族长使用,小房子是各家庭使用。遗址有氏族公共墓地,各个墓葬随葬品不多,差别不大。
尚未产生贫富分化
(母系社会)
大汶口文化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黄河下游(山东省泰安市大汶口镇)
特征:红陶
3.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时间:距今7000~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特征:干栏式房屋、水稻、养蚕缫丝
河姆渡文化
3.新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7千年——5千年)
河姆渡猪纹陶钵
干栏式房屋
黑陶制作水平尤佳,蛋壳黑陶“薄如纸,硬如瓷,声如磬,亮如漆”,蛋壳黑陶以高柄杯最具特色。这种杯上端盘口较大,重心偏上,很不稳定,所以不实用,很可能是当时的一种贵重的礼器。
龙山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黄河一带(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县龙山镇)
特征:黑陶 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4.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4千年)
龙山文化又称黑陶文化,泛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约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以精美的磨光黑陶为显著特征的文化遗存。考古认为华夏族(汉族前身)是在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基础上孕育的。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辽河上游(内蒙古赤峰红山)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红山文化
4.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4千年)
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的积石冢、祭坛和女神庙(右)
社会形态:初期处于母系氏族社会的全盛时期,晚期逐渐向父系氏族过渡。东山嘴祭坛和牛河梁女神庙、积石冢做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现象,表明红山文化晚期的原始崇拜已经向原始宗教发展,已经涉及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即宗教意识形态领域。
良渚文化
时间:距今约5000年
空间:长江下游(杭州市瓶窑镇)
特征:精美玉器 城墙 祭坛神庙
4.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5千年——4千年)
良渚古城
世界上最早的水利工程
分布趋势:
从满天星斗趋向于以中原为中心,奠定了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
中国新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中国旧石器时代重要人类遗址分布图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分布特征?
材料一:源于关中盆地的仰韶文化的一个支系,以成熟型玫瑰花图案彩陶盆为主要特征的庙底沟类型,与源于辽西走廊遍及燕山以北西辽河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一个支系,即以龙形(包括鳞纹)图案彩陶和刻画纹陶的瓮罐为主要特征的红山后类型......它们终于在河北省的西北部相遇,然后在辽西大凌河上游重合,产生了以龙纹与花结合的图案彩陶为主要特征的新的文化群体。红山文化坛、庙、冢就是它们相遇后迸发出的“火花”所导致的社会文化飞跃发展的迹象......坛的平面图前部像北京天坛的圜丘,后部像北京天坛的祈年殿方基;庙的彩塑神像的眼球使用玉石质镶填,与我国传统彩塑技法一致;冢的结构与后世帝王陵墓相似;龙与花的结合会使人自然联想到我们今天的自称“华人”和“龙的传人”。发生在距今五六千年间的历史转折,它的光芒所披之广,延续时间之长是个奇迹。所以,以红山文化坛、庙、冢象征中华文明曙光应当是恰如其分的。
——苏秉琦,原载《辽宁画报》1987年1期
一体:相互交流融合、相互影响;
共同构成具有中华特色的文明特征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社会 父系氏族社会
观念、私有制都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一旦出现在氏族内部,就产生巨大的离心作用,并在产品交换、部落之间的战争中不断扩大,从而加速原始公有制的崩溃。
——朱绍侯 张海鹏 齐涛《中国古代史》
3.社会组织:生产关系角度—人的地位和作用
生产力的发展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组织关系,在二三百万年的原始社会时期,经历原始人群、母系、父系氏族社会3个阶段。
(二)原始社会特征
材料一:初期的“刀耕火种”以妇女为主,因而成年女子就将婚盟氏族的丈夫“娶”来,参加自己的公社……后来,发展出了较高级的耜耕或者犁耕,农业劳动又转变为以男子为主,因而“女娶男”又改变为“男娶女”,即由女方居住的家庭形式改变为男方居住的家庭形式,形成父系大家庭。
——《中国大通史 史前卷》
材料二: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随葬品的差异
思考:据材料,思考原始社会可以分为哪些阶段?推动的过程?
阶段: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会—父系氏族社会
过程:农业的产生—生产力的提高—剩余产品 —私有制出现—阶级分化—国家出现
一、中华文明的起源——石器时代
生产关系
社会组织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址 发展概况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父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中、下游 龙山文化
辽河下游 红山文化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生产关系
社会组织 时间 地域 文化遗址 发展概况
母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 黄河中游 仰韶文化 彩绘陶器、粟
黄河下游 大汶口文化
长江下游 河姆渡文化 水稻、养蚕缫丝
父系氏族公社 距今约5000年前 黄河中、下游 龙山文化 黑陶
辽河下游 红山文化 玉器、祭坛、神庙
长江下游 良渚文化 1、三皇:燧人氏(钻木取火);伏羲氏(发明网、陷阱、原始的烹调、八卦);神农氏(炎帝:为我国农业始祖和医药始祖)
2、五帝:
(1)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
(2)炎黄部落联盟:炎帝与黄帝被后世共尊为华夏始祖(炎黄子孙、华夏认同)
(3)权力继承制度:禅让制:标准:选贤与能
性质:公天下/天下为公
2、五帝后期:“万邦”时代:具备国家初始形态(陶寺遗址中有宫殿建筑)
神话色彩浓厚
涿(zhuō)鹿之战(约4600年前)
二、神话传说探起源——从部落联盟到国家的建立
发掘出土了中国最早的天文建筑、各种礼器和乐器……有宫殿、天文建筑、礼器、阶层分化明显,具备了国家的初始形态。
陶寺遗址发现朱书文字并成功破译,将汉字的成熟期至少推进至距今4000年前,是探索中国古代文明起源的重大突破。扁壶上的朱书文字,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探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物证。
——李健民:《陶寺遗址出土的朱书"文"字扁壶》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陶寺遗址—传说中的黄帝
国 家
国家形成的标志:一是阶级和阶层的存在,二是公共权力(公共权威,稳定的公职人员——官僚机构),强制性机构和统治的存在等。
——王震中《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2013》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陕西临潼姜寨聚落遗址复原图
氏族公社 → 部落联盟 → 早期国家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及2001号大墓
二里头遗址一号宫殿复原图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夏朝:最早的奴隶制王朝
地位 是中国最早的奴隶制王朝(世袭制)。
时间 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
统治 王位传承:禹死后,其子启继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
②中央:夏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后”;中央设有主管行政、军事司法和宗教的机构与职官。(出现公共权力)
③地方:夏朝仍聚族而居,除对夏部族生活的地区实行直接统治外,对其他地区间接统治(管理松散)
文化 历法—《夏小正》
考古遗存 考古学家在河南洛阳偃师发现的二里头遗址,很有可能是夏文化的遗存。
时间地域都吻合夏文化,但缺少印证夏朝的文字。
材料1:据文献记载,夏朝王畿内外分布着许多封国。首先是姒姓封国。史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如: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形城氏、衰氏、费氏、杞氏、増氏、辛氏、冥氏、斟戈氏等。此外,还有承认夏朝为“天下共主”地位的众多异姓族邦,其中明确称之“夏伯”“夏方伯”的族邦就有融氏之后己姓昆吾…夏与这些族邦或长期结盟,或短暂结盟,随着夏王朝势力的消长,它们与夏王朝的关系或即或离,有的邦甚至后来演化成为夏的敌对势力。
----摘编自詹子庆《夏史与夏代文明》
夏王朝的统治
与新石器时代晚期“万邦古国”相比,夏朝国家有何发展 反映了中华文明怎样的发展趋势
相较于万邦古国的分散林立,夏朝的领导地位得到承认,这是权力趋于集中的一种体现。也体现了文明的融合趋势。
三、商朝的兴衰
1.公元前1600年:商汤建国,定都亳
2.盘庚迁殷
商朝建立后,中原屡有洪灾,贵族内部多次发生争夺王位,国力一度衰弱,国都一再迁徙。直到前1300年商王盘庚,迁都至殷,才得安定,后未再迁都。所以商朝也被称为殷朝。
龟甲兽骨—甲骨文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加强自身统治
商代刻在占卜用过的龟甲、兽骨上的记录文字。商代文字主要保存在龟甲和牛肩胛骨上的,近人称之为甲骨文。因多为记录占卜之事,亦称卜辞。商统治者非常迷信,大事必占卜,要将所问事项、占卜日期、吉凶结果等都刻在龟甲或牛肩胛骨上。在殷墟发现的甲骨卜辞约有10万多片,所及甲骨文单字总数约有4500字左右,今已确认者约有2000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种成熟文字。
.
三、商和西周的政治经济文化
3.1 商朝文字:
甲骨文中的十二生肖?
3、中华文明的发展——信史时代
商朝的国家管理实行内外服制度。(原因?特点?)
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特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原因:①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未打破;②社会生产力不高没有能力对广大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3、中华文明的发展——信史时代
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特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原因:①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未打破;②社会生产力不高没有能力对广大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3、商的政治制度
①中央决策制度: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设有尹(相)最高的政务官、事务官(王事、神事、民事、军事系统)
②地方行政制度:内外服制度
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外服: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落。松散、集权程度不高
材料一 外服之地只是间接地受商统治,隶属关系并不稳固,往往视商之国力盛衰而定。外服以至外服以外的方国,其经济多较商落后,故而也不时进入王畿抢掠。终商一代,与方国的战争十分频繁。
——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特点:直接统治与间接统治相结合
原因:①社会组织中的血缘关系未打破;②社会生产力不高没有能力对广大地区实行直接统治
3、商朝:内外服制,信史时代
建立
时间
统治
统治特点
文化
商朝灭亡
3、商朝:内外服制,信史时代
建立 约公元前1600年,商汤灭夏,建立商朝
时间 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
统治 ①盘庚迁殷;稳定统治,为商朝中兴奠基;
②商王是最高统治者,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
③内外服制
a.内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区
b.外服:商王间接控制的方国和部族
统治特点 ①神权、王权相结合,迷信色彩浓厚;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文化 ①甲骨文,成熟文字;占卜②干支纪日法
商朝灭亡 (1)商纣暴政:修建宫苑、生活腐朽;炮烙之刑残害臣民;
(2)武王伐纣:公元前1046,周武王伐纣,牧野之战,商纣自焚(牧野之战)。
4、西周:分封制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含义 周天子把王畿以外地区的土地和人民,分
封给诸侯,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分封对象 王族(主体)、功臣、先代贵族
诸侯权利 封地世袭统治权(管理土地、人民,设官员;收赋税;建武装)
诸侯义务 镇守疆土、随从作战、朝觐述职、缴纳赋税
分封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分封特点 对象多元;同姓主体;血缘纽带;等级森严
发展轨迹 始于商,成熟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废止
于战国。
体现策略:以亲制疏,将血缘内聚力转化为政治向心力。
4、西周:分封制
分封等级 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积极影响 ①加强了对地方 的统治;
②促进了对边疆地区的开发,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西周贵族统治集团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等级序列;
④传播了周文化,推动了天下一家的民族认同、文化心理认同。
消极影响 ①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是
导致诸侯国分裂割据混战的根源
②形成了贵族内部森严的等级制。
◎商代内外服制度
相同点:
①都是为了巩固奴隶主贵族统治。
②都以王城为中心,周边有大量的附属国拱卫王室。
③诸侯都承担了一定的义务,且具有相当的独立性。
◎西周分封制示意图
不同点:
①内外服制下,王室与附属国是同盟关系,未必有血缘关系;贵族等级分封制下,诸侯国的主体都与王室有血缘关系或姻亲关系。②内外服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限,国家结构相对松散;
贵族分封制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国家结构趋于严密,诸侯国周天子的义务更加明确,形成“天下共主”的政治局面。
三、商和西周——天下归一
问题14:比较商代内外服制度与西周等级分封制的异同。
4、西周:宗法制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含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
固国家统治秩序。
目的 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
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原则 嫡长子继承制(核心)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特点 血缘和政治相结合,家国同构。
评价 保证了(西周)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稳定了统治。 保障分封制的推行; 是中国宗法观念的源头,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世 影响 ①利:忠孝观念;尊老爱幼、兄弟相亲;家国一体;
②弊:道德专制(家长制作风)、男尊女卑、等级观念、任人唯亲等现象不利于民主法治发展
礼乐制度
(1)含义:“礼”是维护贵族等级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礼仪规定。“乐”是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舞。
考点: 西周的礼乐制度——权力认同制度——等级观念生活化——天下归心
礼的来源:起源于原始先民的习俗仪式,后逐渐演变为人们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范。
乐的来源:指音乐、舞蹈、歌咏等。因此,在祭祀、宴享、朝贺等场合的礼节仪式中,都规定了与之相配合的各种音乐。
4、西周:礼乐制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含义 ①“礼”:维护贵族等级秩序典章制度和礼仪规
定。
②“乐”:配合“礼”进行维护等级差别的乐。
内容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例如,祭神、
结婚、丧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要求不同
级安于名分,遵守礼制,不得僭越。
目的 维护分封制及宗法制形成的等级秩序
实质 等级制度、工具
春秋战国 礼崩乐坏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的关系
【概念阐释】所谓“家国同构”,是指家庭、家族和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缘—宗法关系来统领,存在着严格的父权家长制。父为“家君”,君为“国父”,君父同伦,家国同构,宗法制度因而渗透于社会整体,甚至掩盖了阶级和等级关系。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4、商周:井田制
含义 土地规整,沟洫灌溉,疆界分明,形似“井”

所有制 奴隶主土地国有制,土地名义上国家公有,
实际上国王所有,不能随意买卖。
经营方式 耕种私田,同养公田
特点 ①土地不得转让买卖;
②土地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
③领主强迫庶民耕种,并交纳贡赋;
发展历程 商朝兴起,西周盛行,春秋瓦解,战国废除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
“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田百亩,同养公田。”
——《孟子》
4、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井田制
建立 约公元前1046年,牧野之战,武王伐纣
时间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
政治制度 ①地方管理制度:分封制
②权力分配制度:宗法制
③维护等级制度:礼乐制
经济 ①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不能随意买卖);
②手工业:青铜铸造
文化 青铜文化;出现敬天保民的早期民本思想
制度特点 ①血缘关系为纽带,家国一体;
②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西周灭亡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行政;公元前771
年,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西周灭亡。
二、早期国家:夏商周(奴隶社会)
5、商周:手工业、商业
手工业 ①青铜铸造是手工业生产的主要部门,
种类繁多,纹饰华丽。
②出现养蚕缫丝技术,绢帛是商周贵族普遍的衣着材料。
商业 商业初步发展
特点 技艺精 数量多 种类全 工艺美
造型奇
教材补充: 工商食官 商周时期政府占有工商业者并进行垄断性经营的制度。当时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
酒器:何尊
饪食器:德方鼎
乐器:编钟
周代衣裳要有等级,要有章纹
合作探究:商周治国理念的变化
材料一:“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左传》
材料二:“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予畏上帝,不敢不征,……尔尚辅余一人,致天之罚。“
——《尚书·盘庚》
材料三:“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诰》
材料四:“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思考: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观念?有什么历史意义?
参考答案
这两则材料反映了西周统治者从重神观念向重人观念的转变,统治者逐渐认识到民的重要性,这一转变对中国历史上民本思想的产生有重大影响。孔子、孟子的“仁”与“仁政”思想,以及历代以民为本、民为邦本的呼声,在治国理政上发挥出积极作用。基本上,中国历史上治理比较好的时期,也是民本思想受重视的时期。
材料解读
材料一:祀:祭祀;戎:战争。国家的大事,在于祭祀与战争。
材料二:殛:通“急”,杀死。意为商汤灭夏乃是受天之命。
材料三:人不应当用水做镜子来观察自己,而应依据群众的言论来反省自己。
材料四:想要永远保持王位,子孙后辈必须保障人民的基本利益。
本课时间轴
约170万年
约1万年
约5000年
约前2070年
约前1600年
前1046年
前771年
旧石器时代 新石器时代早中期 新石器时代晚期 木石为主,少量青铜时代
元谋人、北京人 仰韶文化(黄河) 大汶口文化(黄河) 河姆渡文化(长江) 龙山文化(黄河) 红山文化(辽河) 良渚文化(长江) 三皇五帝时代: 炎黄部落 尧舜时期 夏 商 西周
原始人群 母系氏族公社 父系氏族公社 夏商西周早期国家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中华文明的起源 ——石器时代 中华文明的产生 ——万邦时代 中华文明的发展
——青铜时代
①甲骨文和青铜文化;
②开始形成多元一体的心理认同(华夏子孙);
③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
④敬天保民的早期民本思想。
①王权与神权相结合,神权色彩浓厚;
②血缘纽带、家国一体(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宗法制);
③最高统治集团尚未实现权力高度集中(从内外服到分封制)。
经济形态:以农业为主;手工业青铜铸造发达(青铜时代);
土地制度:井田制,奴隶主土地国有;集体劳动;
社会形态:奴隶制
【小结 】中国早期国家的特征(重点难点)
1、经济基础
2、政治特点
3、文化思想
中外历史纲要(上)
感谢聆听
学有所获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