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8张PPT)
期末专题复习
专题六 材料探究与综合性学习
刚跨入中学大门,一切都是新的,你肯定也认识了不少新同学,结交了新朋友,有了新感受。班级围绕“交友之道”开展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列任务。
1.【了解称谓】不同的朋友之间,称谓不同。下列称谓按顺序与选项对应关系正确的一项是( )
甲:忘年之交 乙:君子之交
丙:莫逆之交 丁:竹马之交
①彼此情投意合的朋友
②幼年就相交的朋友
③不计年岁长幼、以才能德行为主的交往
④看上去很平淡,重在道义的朋友
A.③①②④ B.②④①③
C.③④①② D.④③①②
(一)(21-22·潍坊奎文区期中)综合性学习。
C
解析:
“忘年之交”指“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而交情深厚的朋友”,甲对应的应该是③;“君子之交”指“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乙对应的应该是④;“莫逆之交”指“彼此情投意合,非常相好的朋友”,丙对应的应该是①;“竹马之交”里的“竹马”是小孩当马骑的竹竿,“竹马之交”指“童年时代就要好的朋友”,丁对应的应该是②。所以选C。
2.【交友利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互联网丰富和改变了现代人的交友方式,多种多样的网上交友方式有利也有弊。请先明确你的态度,然后简要谈谈你的看法(至少两条理由)。
答案示例二:
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弊。网上的朋友互相之间不熟悉,很难有真心话说,而且网上所说的与现实生活总会有差距,如果把握不好还有可能上当受骗。
答案示例一:
我认为网上交友有利。网上交友范围广,山南海北皆朋友,只要志趣相投,地域不是障碍。而且网上的朋友可以随心所欲地交流,不像与身边的朋友交谈总有所顾忌,怕说真心话。
有可能上当受骗。
3.【交友启示】下列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古人交友的故事,说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
材料一 东汉末年时,管宁与华歆为同窗好友。有一天,两人同在园中锄草,发现地里有块金子,管宁对金子视如瓦片,挥锄不止,而华歆则拾起金子放在一旁。又一次,两人同席读书,有达官显贵乘车路过,管宁不受干扰,读书如故,而华歆却出门观看,羡慕不已。管宁见华歆与自己并非真正志同道合,便割席分坐。自此以后,管宁再也不以华歆为友。
材料二 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被贬官。当范仲淹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党,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
答案示例:①“道不同不相为谋”,那些和自己习惯爱好、志向不同的人,我们应远离。②患难之时见真情,能共患难的朋友才是真心的朋友。
解析:材料一中“管宁割席”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朋友,应该建立在共同的思想基础和奋斗目标上,一起追求、一起进步,不与志不同、道不合者为友。材料二中范仲淹被贬官,王质不怕被说成“朋党”,带病去送范仲淹离京,可见他是范仲淹真心的朋友,是患难之交。
【甲】①起帆中学七年级三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
②“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③在这里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了多彩的世界;在这里我们与作者同频共振,读懂了喜怒哀乐; , ……④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一份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⑤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悟读书方法,领略书的魅力!”
【乙】活动中,关于读书,下面是三位同学的认识:
甲同学:网络时代,信息量很大,可以看的书很多,但是,面对茫茫书海,我们不知从何下手。
乙同学:学习那么紧张,要做很多题,读课外书太耽误学习了。
丙同学:我们读过很多书,但读后很容易忘记,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
(二)(20-21·临沂费县期末)综合性学习。
4.【甲】段中第①句标点有误,修改方法为将 改为 。
5.【甲】段中第⑤句有语病,修改方法为将 改为 。
6.请根据【甲】文第③句语境在空缺处补写句子。
7.请你针对【乙】段中三位同学关于读书的理解,选取其中一位同学的认识给他你的读书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4.【甲】段中第①句标点有误,修改方法为将 改为 。
书名号
解析:
活动的主题应使用双引号而不用书名号。
双引号
5.【甲】段中第⑤句有语病,修改方法为将 改为 。
感悟读书方法
解析:
⑤句“感悟”和“方法”搭配不当,可改为“学习读书方法”。
学习读书方法
【甲】①起帆中学七年级三班开展《少年正是读书时》活动。下面是主持人的开场白:
②“书是人类知识的宝库,书是人类精神的殿堂。③在这里我们开阔了视野,认识了多彩的世界;在这里我们与作者同频共振,读懂了喜怒哀乐; , ……④每一次读书,我们都心存一份感动;每一次读书,我们的心灵都得到一次净化。⑤下面,让我们一起去感悟读书方法,领略书的魅力!”
6.请根据【甲】文第③句语境在空缺处补写句子。
解析:
例句的结构为“在这里我们……,动词+……”,以此来仿写,需要写出读书的好处。
(示例)在这里我们学习了技能 提高了实践能力
7.请你针对【乙】段中三位同学关于读书的理解,选取其中一位同学的认识给他你的读书建议,注意语言得体。
答案示例:
我选择乙同学。正所谓“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不仅能使我们学到丰富的知识,还可以提高自身修养,锻炼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读书并不耽误学习。
8.【我来写】下面是为赞颂孔子所写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补写出下联。
上联:华夏之师,传道解惑为莘莘学子
下联: ,
9.【我主持】如果你有幸作为“走近孔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则开场白。
10.【我介绍】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孔子的一段话,其中一处有语序毛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②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③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④国学专家、石雕老总潘守宇常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⑤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⑥自孔子以前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⑦中国上下5 000年文化代表非孔子莫属。
标点:第 句,修改意见: 。
语序:第 句,修改意见: 。
(三)(2021·临沂沂水一模)为了进一步激发同学们对古代文人及其作品的热情,学校某班成立了“文学部落”研究小组,拟计划开展以“走近孔子”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8.【我来写】下面是为赞颂孔子所写的对联中的上联,请为它补写出下联。
上联:华夏之师,传道解惑为莘莘学子
下联: ,
(示例)贤德之圣,奔走讲说扬中华文明
解析:
上下联应字数相同,相对应的词语词性相同,语意相关。首先明确赞颂对象是孔子,然后分析应拟写的下联的结构为:四字词语概括人物形象+四字动词+五个字(动宾短语)。
9.【我主持】如果你有幸作为“走近孔子”综合性学习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拟写一则开场白。
答案示例:
亲爱的同学们,五千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化曾经在人类文明史上创造了无数的奇迹,孔子便是这些奇迹中最耀眼的一颗明星。让我们走近这位先贤,去领悟他超人的智慧、深邃的思想、积极的人生态度,“走近孔子”综合性学习活动现在开始。
解析:
开场白是活动开始之前,主持人用来导入节目、渲染气氛、调动观众情绪的话。拟写时要注意措辞和气氛的配合,注意要贴合主题。本题要紧扣“走近孔子”这一主题,可以用一些修辞手法渲染气氛,让开场白更富有文采,同时还需要注意情感真挚。
10.【我介绍】下面是一位同学介绍孔子的一段话,其中一处有语序毛病,一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你找出来并提出修改意见。
①一个好的老师,能让他的学生变化气质。②而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这本书就是《论语》,这个人就是孔子,这个民族就是中华民族,这种气质就是“文质彬彬”的君子气质。③百年奇特几张纸,千古英雄一窖尘。④国学专家、石雕老总潘守宇常说: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⑤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⑥自孔子以前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自孔子以后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⑦中国上下5 000年文化代表非孔子莫属。
标点:第 句,修改意见: ,
。
语序:第 句,修改意见: ,
⑥
解析:第⑥句“自孔子以前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与“自孔子以后2 500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之间是并列关系,应将其间的逗号改为分号。第②句中“有一个人,有一本书,能让一个民族变化气质”,先说“人”,再说“书”,所以后面顺序也应如此。
②
应将“赖孔子而传”后面的逗号改为分号(或:将“赖孔子而传”后面的“,”改为“;”)
应将“这本书就是《论语》”和“这个人就是孔子”调换位置。
11.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几百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12.下面是某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1)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前后文,补全空缺内容。
(2)【乙】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四)(20-21·潍坊安丘期末)综合性学习。
学校组织以“善待汉字,热爱母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1.同学们在这次活动中搜集到如下资料,请你阅读分析后得出一个结论。(不超过30字)
①“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目前全球已有几百所“孔子学院”(国外学习汉语的学校)。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
②在我国一个有600多人参加的高级翻译大赛中,许多选手英译汉时错字连篇,词不达意,词汇贫乏。在一等奖空缺的情况下,文字流畅、词汇丰富的二等奖得主竟然是一个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评委普遍认为,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
答案示例:
全球(世界各地)“汉语热”迅速升温,我国汉字应用水平却在下降。
解析:
分别抓住两则材料中别国“汉语热”和中国人汉字应用水平呈现下降趋势的信息点来概括即可。
12.下面是某同学演讲词中的两段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甲】我与汉字形影不离,朝夕相处。忧伤时,汉字为我擦泪;欢乐时,汉字为我鼓掌。 ;课下写作时,携汉字低声吟唱。
【乙】①一个民族的文化能否得到复兴,不是取决于它吸收了多少外来文化的精华,而是取决于这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是否得到了很好的传承。②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是中华民族的血液。③在网络时代,我们不能“握着鼠标丢了笔杆”,不能让汉字沦为“失落的文明”。
(1)请结合【甲】段文意,仿照前后文,补全空缺内容。
(2)【乙】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答案示例:
课堂交流时,邀汉字激情舞蹈
答案示例: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汉字比作“根”“血液”,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汉字的重要性。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