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旗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阶段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下图为世界某岛屿位置示意图,乙岛位于中纬度地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飞机自乙岛沿最近航线飞往甲岛,飞行方向是( )
A.西南 B.东北 C.先西北再西南 D.先东北再东南
2.关于两岛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甲岛位于东半球 B.乙岛位于西半球
C.乙岛面积是甲岛面积的4倍 D.乙岛东西方向长约57km
宜居带也叫适合居住带,太阳系宜居带就是太阳系中适宜任何动物、植物以及微生物生存的一个范围。下图为太阳系宜居带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3.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 )
A.木星和土星之间 B.火星和木星之间
C.地球和火星之间 D.水星和地球之间
4.有液态水的存在是宜居的重要条件之一,宜居带存在液态水主要得益于( )
A.行星距离太阳远近适中 B.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C.行星质量和体积适中 D.行星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下图为某季节某沿海地区近地面和高空等压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5.图示的判断,正确的是( )
A.图中气压:甲地>丁地>乙地>丙地 B.乙地盛行下沉气流
C.甲地气温高于乙地 D.甲地多晴朗天气
6.关于图中气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产生四地间环流的主要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B.乙、丁两地之间气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C.水平气压梯度力不影响丙、丁两地之间的风速
D.甲、丙两地之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气压差
下图中M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一支洋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洋流M( )
A.由东北向西南方向流动 B.水温显著低于周边海域
C.促使纽芬兰渔场形成 D.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北凸
8.受M洋流影响,N地区河流( )
A.水温降低,结冰期延长 B.降水增多,径流量增大
C.流速变缓,含沙量减少 D.汛期缩短,枯水期变长
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三角洲的顶部指向河流上游,外缘面向大海。图为某河口三角洲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 )
A.由河口向海洋变细 B.大小混杂分布
C.由海洋向河口变细 D.较冲积扇更粗
10.三角洲所在河段( )
A.以“V”形河谷为主 B.河床呈槽形
C.河流落差大 D.河流径流量小
元朝民间航海家汪大渊带领团队一生远航两次,终点是莫桑比克,两次航行返程都经过了澳大利亚。在他的《岛夷志略》中记载了澳大利亚的风土人情。下图为据汪大渊记载做出的航海轨迹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若汪大渊航海团队在半年内到达莫桑比克,推测从a地出发的时间最可能是( )
A.9、10月 B.11、12月 C.1、2月 D.3、4月
12.假设汪大渊航海团队6月到达阿拉伯沿海,若继续前往莫桑比克,必须( )
A.利用洋流南行 B.借助风力南行 C.等候下个风季 D.利用人力拖行
13.汪大渊航海团队返程经过的地区中( )
A.e地干燥寒凉 B.f地暖热多雨 C.g地炎热干燥 D.h地霪雨霏霏
根据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可将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划分为不同类型黏土区。下图示意黄土高原四类黏土区的南界线。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呈负相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只考虑自然因素对土壤形成的影响,则I→Ⅳ土壤的( )
A.粒径增大 B.黏结性下降 C.有机质减少 D.透水率降低
15.导致图中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夏季风强度 B.冬季风强度 C.热量条件 D.太阳辐射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
16.北京市某中学高二年级学生进行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实践活动。下表为学生观测数据,左图为二分二至日地球在公转轨道的位置示意图。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日期 被测物体影长(厘米) 比值(被测物体长度/影长) 正午太阳高度
9月5日 40 1.5 56.3
9月17日 44.5 1.34 53.3
9月23日 50.1 1.19 50.0
9月29日 57.2 1.04 46.2
10月8日 61.4 0.98 44.2
10月18日 71.8 0.83 39.7
10月29日 80.3 0.74 36.6
11月11日 93.5 0.64 32.6
(1)读表归纳该校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简述原因。(4)
(2)说出左图中A位置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4分)
(3)9月23日这天,老师希望正午的时候车不被晒到,请你用///在答题卡图中画出理想车位的范围(不考虑教学楼宽度影响),并说明理由。(5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
下图为晨昏线通过极点A后,与AC所在的经线相交于B点的示意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其余部分表示白昼,最大的圆为赤道,大虚线圈为回归线,小虚线圈为极圈,C为极圈上的一点,B为经线AC段的中点。
(1)晨昏线通过极点A之日,日期约为____月22日;通过B点之日,日期约为____月7日。
(2)晨昏线通过B点之时(如上图所示),一艘位于赤道上的轮船上的游客恰好看见日出,该轮船所处的经度位置是____;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大约是____。
(3)晨昏线通过B点之日,与北京(40°N)所处纬度不同,但正午太阳高度却相同的纬度是____。如果该日恰逢农历十五,上海地区(121°E)人们还需要等待____分钟才能看到一轮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
(4)在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上海的白昼时间逐渐____,地球的公转速度逐渐____。
1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沃克环流”是指在赤道附近太平洋上空形成的热力环流,图1是在正常年份形成的“沃克环流”示意图。厄尔尼诺现象是指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异常升高,使得赤道附近太平洋大范围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产生的一种现象。图2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海水表面温度分布示意图。
(1)比较正常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侧洋面温度的高低,并说明原因。(4分)
(2)说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近洋面的大气水平运动方向,并分析其形成过程。(4分)
(3)指出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两岸大陆分别应该预防的气象灾害。(5分)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山体效应(图1)是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线(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比外围地区分布要高的现象。其实质是隆起地块内部基面海拔比周围低地高而引起的热力效应。使山体内部气温比外国高。
研究表明山体效应改变了山区气温随纬度变化的水平梯度与随海拔高度变化的垂直梯度,使得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的现象。山体效应通过山体内外同海拔高度上气温差以及山体内外同类型垂直带界线高度差来定量化。图2示意青藏高原和阿尔卑斯山最热月同海拔高度上的气温剖面。
(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山体效应形成的机制。(4分)
(2)据图推测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林线分布的异同。(4分)
(3)比较青藏高原与阿尔卑斯山山体效应的强弱并分析原因。(5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最近航线应该为大圆的劣弧段,由两岛屿经纬度可知,两地的经度值之和大于180度,故乙岛位于甲岛的东北方,飞机自乙岛沿最近航线飞往甲岛的飞行方向为西南。故选A。
2.答案:D
解析:由两岛的经度可知,甲岛位于西半球,乙岛位于东半球,AB错误;根据图示信息可知,甲岛所跨的经纬度多于乙岛,且纬度更低,所以甲岛面积大于乙岛,C错误;乙岛东西方向跨度约36′即为0.6°,根据同一纬线两点的距离计算公式,0.6×111km×cos30°,可以计算出东西方向长约60km。D正确。故选D。
3.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该火箭发射升空时为北京时间2023年1月13号2时10分,此时为东八区区时,对应国际标准时间为12号18时10分,排除A;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此时地方是应为12点,对应西六区,排除B;此时为1月13号,为北半球冬季,西昌比上海纬度低,气候较为温暖,C正确;此时为北半球冬季,全球除极昼极夜范围外,日出东南,日落西南,排除D。故选C。
4.答案:C
解析:八大行星按照离太阳的距离从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由图可知,宜居带的范围主要位于地球和火星之间,C正确,ABD错误。故选C。
5.答案:D
解析:近地面附近,甲处等压面上凸,乙处等压面下凹,相比而言,甲为高压,乙为低压。同理,丙为低压,丁为高压。在水平方向上,近地面空气由甲地流向乙地,在高空水平气流由丁地流向丙地。在垂直方向上,甲地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天气,乙地气温较高,盛行上升气流,多阴雨天气。四地气压从大到小的排序为甲地>乙地>丁地>丙地。D正确,ABC错。故选D。
6.答案:A
解析:图中四地间产生的环流主要原因是下垫面受热不均,陆地地面较冷,而海洋相对较热,从而引起环流,A正确。乙丁两地之间的气流是垂直气流,并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的直接原因,直接影响丙丁两地之间的风速,C错误。甲丙两地之间盛行的是下沉气流,属于垂直气流,产生的直接原因并不是气压差,而是空气受冷收缩下沉,D错误。故选A。
7.答案:D
解析:M是大西洋北部势力最强的一支洋流,据M的海陆位置可知,M是北大西洋暖流,流向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A错误。M是北大西洋暖流,水温显著高于其流经的海域,B错误。北大西洋暖流是风海流,北半球冬季南北温差大,风力大;夏季南北温差小,风力较冬季弱,因此北大西洋暖流冬季势力强,夏季势力弱,C错误。洋流流向和等温线凸向一致,M是北大西洋暖流,流向是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流动,使该海域等温线向北凸,D正确。故选D。
8.答案:B
解析:N地区位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明显,暖流对流经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在盛行西风、暖流作用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和没有结冰期,A错误。暖流对流经地区起到增温增湿作用,降水增多,河流径流量增大,B正确。流速一般受地势影响,不受暖流影响;N地降水多,流量大,河流侵蚀能力强,含沙量可能增加,C错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西部沿海在盛行西风、暖流作用下形成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多、降水季节变化小,因此汛期不会缩短,枯水期不会变长,D错误。故选B。
9.答案:A
解析:由材料“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可知,三角洲是在河流入海口附近,河道变缓,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流速减慢,泥沙沉积下来形成的。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一般来说,河流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细小,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的分选性,因此该河口三角洲沉积物颗粒由河口向海洋随着流速的减慢颗粒由粗变细,A正确,BC错误;冲积扇一般在河流的出山口附近,冲积扇位于山前,一般地势较高水流从陡谷进入平地后堆积下来的物质,因地面坡度的突然变化,水流在平地上散开,无力将沙砾等冲走所致,因此冲积扇颗粒较三角洲粗,D错误。故选A。
10.答案:B
解析:在河流的上游,因地势通常较陡,水流速度较快,以下切侵蚀和向源头侵蚀为主,河谷横剖面呈“V”字型,A错误:在河口地区,水流速度减慢,以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侧蚀)为主,河床横剖面呈槽型,B正确;由材料“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三角形沙洲,称为三角洲”可知,三角洲所在河段水流速度慢,泥沙沉积形成的,因此三角洲所在河段落差小,C错误;由材料可知,河口处河面扩大,水流速度骤减,常有大量泥沙沉积而形成三角洲,因此三角洲所在河段是水流速度慢,不一定是水量较小,D错误。故选B。
答案:11.A;12.C;13.B
解析:11.古时利用风帆借助风力航行速度很慢。题干假设半年内到达莫桑比克,必须尽量在冬季风初起时起航。
12.6月份到达阿拉伯沿海,北印度洋已盛行西南季风,船队若要南行,须经过索马里半岛沿岸,逆西南季风和向北流动的索马里寒流;只有等候下一个风季,才能借助风力和洋流南行。
13.A项,e地处于东南信风背风带,属于热带草原气候;f地在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B项正确;g地受南半球盛行西风影响,降水较多;h地在澳大利亚西部的热带沙漠气候区,降水稀少。
14.答案:D
解析:黄土高原自北向南粒径减小,黏性增强,结合土壤有机质含量与黏结性呈正相关,土壤粒径与黏结性呈负相关,可知有机含量增加,ABC错误。土壤黏性越强,土壤透水率越低,D正确。故选:D。
15.答案:B
解析:黄土高原是在干冷的气候条件下,位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大陆内部地区气候更为干旱,大片沙土裸露,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搬运大量沙尘至黄土高原地区,由于风力减弱,沉积物颗粒减少,所以导致图中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冬季风的强度,B正确。四类黏土由北向南粒径大小差异与夏季风、热量、太阳辐射没有关系,ACD错误。故选:B。
16.答案:(1)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
(2)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
(3)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
解析:(1)据表可知正午太阳高度由56.3到32.6,说明在测量时间段内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原因是9月5日到11月11日,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南移动,所以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减小。
(2)左图中A位置为夏至,这一天全球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这一天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的地区是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区域。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利用已知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解答本题时,要根据表中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来计算教学楼的影长,然后确定哪些停车位不会被太阳晒到。正午时太阳位于正南,教学楼影子朝北,表中显示,9月23日影长与被测物体比例为1.19,根据楼高12米可以计算出教学楼影长大致为10米左右,每个停车位宽度为2.5米,图中停车位靠近教学楼一侧的四排共12个车位正午不被晒到。
17.(1)答案:3 5
解析:根据经度变化规律可知点为北极点;晨昏线的最高点和最低点总是在极点和极圈之间移动,春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晨昏圈通过极点图中晨昏线通过A点后,极点A附近开始出现极昼,故晨昏线通过A点的日期为春分日;B点位于极点A和极圈上C点的中点,因此晨昏圈通过该点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与赤道正中间,日期约为5月7日。
(2)答案:135°W 11°43′N
解析:晨昏线通过B点时,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位于135°W经线上,故位于该点的人恰好看到日出;此时太阳直射在北回归线和赤道正中间,约为11°43′N。
(3)答案:16°34′S 56
解析:北京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为28°17′,故由太阳直射纬线向南28°17′的地方,即16°34′S,其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北京相等。农历十五的圆月挂在天空最高位置时,应为子夜0时,而此时135°E经线是子夜0时,121°E的地方时为23:04,故该地人们56分钟后才能看到圆月挂在天空最高的位置。
(4)答案:延长 减慢
解析:晨昏线经B点至C点期间,太阳直射点继续向北回归线移动,故上海的白昼时间渐长,地球的公转速度渐慢。
18.答案:(1)东侧低,西侧高。原因:东侧受寒流的影响,西侧受暖流的影响。
(2)自西向东。形成过程:西侧海水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东侧海水温度高,气流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近洋面的大气由西侧高压流向东侧低压。
(3)东岸:洪涝。西岸:干旱。
解析:第(1)问,太平洋的东侧受秘鲁寒流的影响,水温低;西侧受暖流的影响,水温高。第(2)问,由材料可知,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近洋面形成低压;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侧温度低,气流下沉,近洋面形成高压,洋面附近的气流由西侧的高压流向东侧的低压。第(3)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洋面温度高,空气受热膨胀上升,沿岸降水增多,易发生洪涝灾害;而同纬度的太平洋西部温度低,气流下沉,沿岸易发生旱灾。
19.答案:(1)地面辐射是大气的直接热源,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辆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
(2)同: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外围)低,内部高)。异: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原因: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
解析:(1)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距地面越远(海拔越高)获得的热量越少。根据山体效应示意图,山体内部海拔高,空气较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山体外部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多,山体内部的气温T1较高。山体外部的地面热量传递到同山体相同海拔高度时热量已大为减弱,T2较低;根据材料,山体内部比外部出现云量减少、降雨量减少。山体内部气候较为干燥降水少,大气的削弱作用弱,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山体外部云量较多,降水较多,太阳辐射被大气削弱的多,地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少,传递给大气的热量也较少。所以山体内部气温比同高度的山体外部气温高,形成山体效应。
(2)林线主要受热量和水分条件影响,高大的山体有山体效应,造成山体内部比山体外部气温更高,降水更多。因此两个山地的林线均自边缘向山体内部逐渐升高(或边缘低,内部高)。根据第3题的分析,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所以青藏高原内部林线高于阿尔卑斯山内部林线。
(3)由图中信息可知青藏高原的海拔(基面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空气更稀薄,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更多,地面辐射传递给大气的热量更多;青藏高原的体积和面积更大,山体的增温现象更显著;青藏高原整体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比阿尔卑斯山更高,全年接收的太阳辐射较多。因此青藏高原的山体效应比阿尔卑斯山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