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学》教学设计
学科 语文 教材名称 教材出版社
课题 《劝学》 年级 学期
教学 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应持的态度的论述; 2、 背诵全文。
过程和方法 1、学习本文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 2、 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比喻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2、背诵全文,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方法 1、启发式研究性教学法 2、朗读法 3、点拨法 4、讲解法
教学资源 课堂教学 教材 教案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预设(分课时写)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学习的名言警句, 2、教师补充,然后进入本片课文学习, 3、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理清生字词。 二、作者背景介绍: 1、题解: 《劝学》是《荀子》第一篇,“劝”是“劝勉”的意思。《劝学》论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2、作者:荀子,名况,战国后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世称“荀卿”。 荀子是孔孟之后最著名的儒家学者,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学识渊博,重实践,具有一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生字词和断句,整体感知文章。 提出思考题:课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分别设置了哪些分论点? 学生带着思考题集体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结构。 四、研习课文第一段,了解具体内容: 1、教师简介课文内容结构,学生整体把握; 2、学生集体朗读第一段,体会所讲内容; 3、教师翻译讲解第一段内容,理清文言词语,概括本段内容; 4、讲解文章选用比喻句的含义和内在联系。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 1、学生回顾课文整体内容结构,以及第一段具体内容; 2、学生试着背诵第一段。 二、研习课文2—3段,理解文章具体内容: 1、教师翻译讲解第二段内容,注意文言词语和对比论证的运用; 注:提问学生本段的文言词语和所采用的论证方法。 2、教师讲解翻译第三段,概括具体内容并理清文言词语; 3、学生集体朗诵2—3段,体会所学内容; 4、回顾整篇课文,总结课文内容结构,用原文的语句回答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应持的态度。 三、分析艺术特色: 大量运用生活中常见的比喻和排比; 语言精练整齐,多用对仗。 四、文言知识归纳总结: 1、特殊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 2、通假字:輮、有、暴、假、生、知。 3、古今异义:青、金、参省、致、爪牙。 4、词类活用:名词动用,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状语。 5、一词多义、一词多用 a 实词,青、利、 b 虚词,而、于、之 五,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优点 1、围绕课文内容结构讲解课文,紧扣主题; 2、教学方法上,较为恰当的运用了点播,提问和自主探究等教学方法; 3、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爱学习,好学习的浓厚兴趣。
存在的缺点和不 足 1、教师范读过程中的发音和语速控制不到位; 2、翻译讲解较快,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翻译讨论之中; 3、教学时间安排控制不尽合理,导致部分内容未能充分讲述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