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4.2《荷塘月色》课件(共36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98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0:49: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6张PPT)







朱自清(1898-1948) 原名自华,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
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
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
抗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
1948年贫病中逝世。毛泽东说:“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
煤屑( ) 酣眠( ) 鹢首( )
蓊郁( ) 倩影( ) 敛裾 ( )
斑驳( ) 媛女( ) 动脉( )
袅娜( ) 颤动( ) 梵婀玲 ( )
息事宁人( ) 前倨后恭 ( )
预习检测
xiè
hān

wěng
qiàn


bān bó
fàn
yuàn
chǔ 处理(动词)
chù 处所(名词)
多音字:

hé荷花(名词)
hè负荷(动词)


qū曲折
qǔ曲调
mài 脉搏
mò 脉脉含情


báo 很薄(口单)
bó 淡薄(书双)
bò 薄荷

chàn 颤动
zhàn 打颤 颤栗
音近字:霎shà时 刹chà那
形近字:缀 zhuì (连缀) 辍chuò(笔耕不辍)

词义:颇pō 很
宛然:好象,仿佛
斑驳:多种颜色夹杂
稀疏:空间隔得远,时间拉得长
大意:主要的意思
疏忽,不注意
新词:袅娜niǎonuó:枝条柔弱细长
女子姿态轻盈柔美
蓊郁wěngyù 草木茂盛的样子
完成丛书160页,1、2题
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幽僻  羞涩  凝碧  没精打彩
B.丰致  酣眠  惦记  专心致志
C.渺茫  弥望  稀蔬  豁然开朗
D.幽静  风姿  斑驳  游目骋怀
整体感知
抓住关键词语,理出作者游踪,探究作者情感路线。
游踪:
情感路线:
家——小路——荷塘——家
不宁静—-- 受用无边月色—--我什么没有—--无福消受
独 出 家 门
观 荷 赏 月
返 回 家 门
颇 不 宁 静
赏 景 排 忧
无 法 超 脱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一节 点明了作者颇不宁静的心境,交代了作者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
文眼 就是文中画龙点睛,揭示全篇主旨的关键性的语句。文眼有时出现在篇首,那后必有照应;有时出现在篇末,卒章显志,那前必有伏笔;出现在篇中,那前必有伏笔后有照应。文眼一般在抒情议论性的句子中。
1、浏览课文,找到作者集中描绘荷塘月色的段落
第4自然段:月下的荷塘
第5自然段:荷塘上的月色
第6自然段:荷塘四周景色
文本扫描:
月下荷塘
荷 波
荷 叶
荷 花
荷 香
流 水
荷塘 曲曲折折 用叠词,突出广度
荷叶 田田 用叠词,突出密度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用比喻,以动写静,写出
了高而圆而美且具动感的风姿
荷花 袅娜,拟人,饱满的花朵姿态柔美
羞涩,拟人,含苞欲放的娇美情态
明珠,比喻,晶莹剔透闪光 ||洁白晶莹隐约
星星,比喻,忽明忽暗闪光 ||暗示月光柔和
美人,比喻,纤尘不染的美质
荷香 渺茫的歌声,通感,将嗅觉形象诉诸听觉, 时     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 扩     大意境,烘托出环境的优雅、宁静
荷波 闪电,比喻,突出快速
凝碧,写色彩
流水 脉脉,拟人,静默而有深情
修辞手法:通感
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
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
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
举例:
(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
(2)人靓歌甜。 (听觉转为味觉)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
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
(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
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


“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 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
结论


“浮”突出静态美,轻柔
“笼”可与之对应。
“漂”突出动态美,
“笼”不能与之对应。
结论
“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
《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
荷塘月色
月光如水
黑影斑驳
正面写月光
侧面烘托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柳影如画
光影似曲
画 面 是
—美丽的
气 氛 是
—宁静的
格 调 是
—雅致的



荷塘月色
整体又是有机和谐的……
荷塘月色的描写很美,美在哪些方面?
色彩是
—清淡的

荷 塘 四 周

空隙
树色
树梢:远山
树缝:路灯光
树上:蝉声与蛙声
独出家门
观荷赏月
返回家门
小径漫步
月下荷塘
荷塘月色
荷塘四周
惦念江南
荷 叶 荷 花 荷 香 荷 波 流 水
月光如水
薄雾似纱
花叶若梦
黑影斑驳
柳影如画
光影似曲
正面写月
侧面烘托
颇不宁静
赏景排忧
无法超脱
空隙
树色
树梢:远山
树缝:路灯光
树上:蝉声与蛙声
关于朱自清当时的思想情况,他的夫人陈竹隐女士,有过很具体的描述:
“大革命失败了,蒋介石统治了全国,佩弦(朱自清,字佩弦)当时没有找到正确的出路,四顾茫然,‘觉得心上的阴影越来越大。他又在苦闷中彷徨了’ 。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徨徨然。’但在当时,他两条路都没有走,而是采取了逃避的办法。他先前曾经说过:‘我只有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他还没能摆脱这种思想,又顾虑着 ‘ 妻子儿女一大家,都指我生活,’ 便觉得 ‘ 还是暂时超然的好’。”(《忆佩弦》)
在《一封信》中他表白说:
“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象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象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
为什么课文的开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什么课文中“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作者在后半部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可以在这一段中找到答案或线索。比如 “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的伏线在“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里。而“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中的“且”字也有暗暗关涉下文的意思。
第一,认为该文借景抒情,意在表现作者愁闷凄凉的心境;
第二,认为作者沉醉于荷塘月色的美景之中,意在逃避现实,从矛盾痛苦之中得到暂时的解脱,文中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
第三,认为是在表现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本文主旨
有多种说法
综合说法:
《荷塘月色》流露的思想感情,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白色恐怖的严酷现实的不满,以及他苦闷彷徨、希望在一个幽静的环境中寻求精神上的解脱又无法解脱的矛盾心情
小 结
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文眼:
脉络:
心里颇不宁静
觉得是个自由的人
我什么也没有
想起采莲的事
心里颇不宁静。
分析思想感情:
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困惑
寻求
超脱
回到
现实
对美好追求的寄托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悦
仍是淡淡的哀愁
写作特点
1、情景交融
2、语言朴素典雅、凝炼生动、准确清新,富有韵味。
(1)精心选用恰当的动词。
(2)作者善于运用叠词,传神地描写事物特征,加强语气,舒展文气,增加音韵美,深化物态情貌。
(3)作者善于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修辞手法,使语言形象生动,创造出引人入神的意境。
与“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的修辞特点不同的一句是
A.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淡紫色的。
C.绿茸茸的草地,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明眸(móu)     倩影(qiàn)
独处(chù) 鹢首徐回(yì)
B.宁静(níng) 悄悄(qiào)
曲折(qǔ) 妖童媛女(yuàn)
C.脉脉(mò) 霎时(chà)
乍看(zhà) 缕缕清香(lǚ)
D.羞涩(sè) 煤屑(xiè)
踱步(duó) 蓊郁(wě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