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荷花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8.1《荷花淀》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3-07-21 11:42: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8.1 《荷花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学习通过人物对话、景物烘托表现人物性格和感情的手法。
2. 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3. 以读促写,提高学生写记叙文的能力。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体会荷花淀清新优美,富有诗情画意的荷花淀派的写作风格。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并把握本文的描写手法对刻画人物性格及心理的作用。
审美鉴赏与创造:品读文本,揣摩人物的内心世界。
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抗日战争时期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把握课文的基本内容。
难点:领略小说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美和人物形象的人情美。
学习提示
革命为了人民群众,也要依靠人民群众。本课三篇小说用不同方式抒写了革命者的情怀,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荷花淀》歌颂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争精神与美好情感,《小二黑结婚》讲述了根据地青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追求婚姻自主、走向新生活的故事,《党费》表现了地下工作者对党的忠诚与忘我的牺牲精神。
阅读时,要体会这几位作者深入生活、讴歌人民的共同创作追求,以及他们各自不同的创作风格。《荷花淀》以清新的笔触刻画了善良勇敢的抗日军民形象,充满诗情画意;《小二黑结婚》具有极强的乡土气息,“土味”的语言使得人物形象个性鲜明;《党费》中的故事扣人心弦,体现了革命斗争的艰险和革命者对党的热爱与忠诚。
三篇小说都注意通过细节塑造人物、表达情感,如水生嫂被苇眉子扎破手指时的动作、神态,三仙姑老来俏妆扮的悄然变化,黄新珍藏的镰刀锤头和县委的印幸都还鲜红的旧党证,都从不同侧面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精神品格。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阅读时要细细品味。
一、导入新课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一个中秋节的晚上,嫦娥偷吃了仙药后不由自主地往上飘,就在她离月宫还差一步的时候,随身佩戴的宝镜却掉了下来,这块宝镜摔成了大大小小的99个碎片,于是地上便有了大大小小99个水淀。荷花淀便是其中的一个淀泊,它属白洋淀水域。《荷花淀》可以说是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一提起战争,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硝烟弥漫、血肉横飞,但在本文里又是怎样一副截然不同的战争面呢?
二、作者介绍
孙犁(1913-2002),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人,现代作家。
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作协天津分会主席等职。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篇小说《铁木前传》,短篇小说集《白洋淀》《荷花淀》《采蒲台》《嘱咐》,小说与散文集《白洋淀纪事》等。
三、背景介绍
《荷花淀》写于1945年春天,是一部以战争为题材的小说,是孙犁“在延安的窑洞里一盏油灯下,用自制的墨水和草纸写成”的,最初发表在《解放日报》副刊上,反响很大。孙犁自己说“这篇小说引起延安读者的注意,我想是因为同志们长年在西北高原工作,习惯于那里的大风沙的气候,忽然见到关于白洋淀水乡的描写,刮来的是带有荷花香味的风,于是情不自禁地感到新鲜吧。当然,这不是最主要的,最主要的是献身于抗日的战士们,看到我们的抗日根据地不断扩大,群众的抗日决心日益坚决,而妇女们的抗日情绪也如此令人鼓舞,因此就对这篇小说产生了喜爱之心”。
四、知识支架
荷花淀派
“荷花淀派”产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是由这一流派的开创者孙犁发起的。孙犁围绕着《天津日报·文艺周刊》发现、培养了一批年轻作者,发表了大量与《荷花淀》风格相近的作品。这些作品一般不正面书写战争、革命等所谓的“重大题材”,而是把写作的重心放到白洋淀周边京津保地区的乡村人民的日常生活,通过对乡村风俗、景色、人物的描摹,以小见大,表现时代变迁。作品风格冲淡、自然,语言清丽、优美,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诗情画意,将思想性与艺术性比较完美地结合起来,在当时普遍铿锵雄武的战歌体写作中独树一帜。主要代表作家有孙犁、刘绍棠、从维熙、房树民、韩映山、冉淮舟等。
白洋淀派
白洋淀派,又称“荷花淀派”,以孙犁为代表。代表作品孙犁的《荷花淀》。该派作品,一般都充满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富有节奏感,描写逼真,心理刻画细腻,抒情味浓,富有诗情画意,有“诗体小说”之称。主要作家有刘绍棠、从维熙等。
四、题解
“荷花淀”也就是现在的河北省中部的湖泊白洋淀的一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属于冀中抗日根据地。以“荷花淀”为题,点明了小说故事发生的地点,给人以诗情画意的联想。
五、整体感知
小说记叙的是抗日战争中发生在河北省中部白洋淀(荷花淀)的一场伏击战,但没有硝烟弥漫、血肉横飞的场景,而是另外一种截然不同的战争场面,充满诗情画意。通过描写白洋淀地区人民的抗日战争生活和妇女的成长历程,塑造了一群勤劳纯朴、真挚多情而又勇敢机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农村青年妇女形象,生动地表现了根据地军民英勇抗日的爱国精神和热爱生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六、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1):夫妻话别(开端)
第二部分(32~61):探夫遇险(发展)
第三部分(62~85):助夫杀敌(高潮、结局)
七、文本探究
1.《荷花淀》的环境描写在本文中有什么作用?试举一二例分析。
参考提示:首先,描写月色下的水乡景色。第 1 自然段开头三句点明了时间、空间和劳动对象,语言简练、生动、优美,不仅写了环境,还衬托出主人的勤快利落。第3自然段通过水生嫂眼光的引示,展示了院内院外的基本色调:洁白、银白、透明。水生嫂身子下面编成了一大片席,在皎洁的月光下“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这两个充满想象的比喻,把水生嫂的劳动场面诗化了。这两段景物描写与后文的荷花淀伏击战的环境有密切关系;也正因为白洋淀如此美丽可爱,所以人民热爱她,决不容许日寇来侵犯。这都是为小说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其次,描写日光下的水乡风光。作者运用巧妙的比喻,富有诗意地描写密密层层的大荷叶像“铜墙铁壁”,高高挺出的荷花箭像“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这威武雄壮的景色,不仅突出了水乡游击战的特点,暗示在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即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而且烘托出根据地人民同仇敌忾的心理和克敌制胜的信心,洋溢着歌颂人民战争的思想感情。
第61段: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
①环境:渲染了严阵以待的战斗气氛;
②情节:暗示这清香四溢的荷花淀里将发生一场激烈的伏击战;
③人物:荷花淀给妇女们安全感,衬托出她们的心理状态,表现根据地人民克敌致胜的信心;
④主题:歌颂根据地人民反抗侵略的美好品质。
小结:景物描写的作用
环境方面:
首先一定要归纳此处环境的特点。然后再答其作用,其作用具体如下: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背景;
②暗示社会环境;
③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
②表现身份、地位、性格等;
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
②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铺垫;
③照应开头或上文;
主题方面:
①表达、寄托、暗示、揭示主题;
②丰富、深化主旨。
2·根据第二题的性格变化,想一想,是什么使水生嫂等青年妇女从普通的农村妇女转变为“配合子弟兵作战”的战士?这个“转变”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参考提示:是战争。在抗战形势的逼迫下,保卫家乡的激发下,这是情节内在发展的必然,是自尊、自信、自强人格魅力的使然。这个逆境中的“转变”,塑造了农村青年妇女积极向上、乐观勇敢的形象,揭示了她们奋勇杀敌、保家卫国的精神。战争使她们成长,由对丈夫、对小家的爱上升到对国家、对民族的爱。这群妇女是中国最弱小、最底层的一个群体,这个群体的崛起最具代表性,这正是中华儿女全民抗战的真实写照。
3.第13段中,“怎么了,你?”如果改成“你怎么了?”在表达效果上会有什么不同?
“怎么了,你?”突出的是谓语“怎么了”,将水生嫂对水生的关切委婉地表达了出来;“你怎么了?”显得有点生硬,不能更好地体现水生嫂温柔细致的性格。
4、水生嫂的性格既有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又有解放区妇女的进步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性格特征。
①勤劳善良。她编席子又快又好,可以看出她的能干与勤快。丈夫是游击组长、党的负责人,大部分家务劳动得由她承担。她上要奉养公公,下要育护孩子,是典型的贤妻良母。
②温柔体贴。丈夫工作晚归,她首先“站起来要去端饭”。丈夫说要参军,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表现了她对丈夫的依恋。丈夫参军没几天,她心里思念丈夫,又偷偷地和众伙伴去探望丈夫,对丈夫一往情深。
③深明大义。丈夫参军,她没有拖后腿,虽然她不想让丈夫走。丈夫去别人家做动员工作,她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要听听丈夫的“嘱咐”。丈夫说“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她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她的忠贞和坚强。
5,文中有两处对妇女们划船时水声的描写,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有人认为第二处水声中最后一个“哗”字应该删去,你是否同意?为什么?
①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顺手从水里捞上一棵菱角来,菱角还很嫩很小,乳白色,顺手又丢到水里去。
②后面大船来得飞快。那明明白白是鬼子!这几个青年妇女咬紧牙,制止住心跳,摇橹的手并没有慌,水在两旁大声哗哗,哗哗,哗哗哗!
参考答案:
①处写妇女们探夫未遇的归途中,轻轻地划船,一橹一橹,一声一声,水声舒缓,节奏均匀缓慢,这水声传达出妇女们探夫未遇、失望后逐渐轻松释然的心情。
②处是对几个青年妇女遇到敌人时摇橹声的描写,这时的划水声,一声接着一声,一声紧似一声,高亢急促,紧张而不慌乱,与前面的舒缓均匀形成对比,表现出妇女们的沉着镇定,临危不惧。所以最后一个“哗”字不能删去,因为删去后词语虽然显得整齐,但节奏缺少变化,不符合当时的紧张气氛。
6.小说的主人公是几个青年妇女,但对这些妇女没有外貌描写,甚至连名字也没有,作者这样处理的用意是什么?
参考答案:首先,正如作者自己说“《荷花淀》所写的,就是这一时代,我的家乡,家家户户的平常故事”,没有外貌描写和名字,更能显示其普通,她们便成了许许多多人的“概括”;其次,作者着力于描写她们的语言,让读者在头脑里想象她们的形象;再者,这群朴素的妇女如同淀里随处生长的荷花一般高洁美好,当然也如同荷花一样无需再一一命名。
7、小说语言质朴含蓄,具有节奏美、音韵美。小说的语言可以分为人物语言和作家的语言,小说的人物语言是怎样的?作家语言是怎样的?
人物语言:质朴而含蓄,符合人物形象特点,饱含真挚的情感
[参考示例]
①水生嫂
“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
“千斤的单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
简洁朴素却又饱含深情,情感深沉厚重,真挚动人。
(明确:没有海誓山盟,没有豪言壮语,一位女性对丈夫的痴情、对国家的热爱,都自然而然的统一在最朴素的语言中。人物语言简短,但非常耐人寻味,背后充满言说不尽的深情,质朴而含蓄。)
②其他几位妇女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机智,伶俐,含蓄)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爽朗,率真)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稳重,谨慎,周到)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快人快语,急切而真挚)“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羞涩、忸怩)
(明确:作者在对这群女人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刻画的时候,没有作任何肖像描写,甚至后面两段对话描写时也没有介绍哪句话是谁说的,但这简洁朴素的语言,使人物一个个栩栩如生,真情毕现,充满诗情。)
作家语言:充满乡土气息,生动活泼,富有表现力
“可慌哩!比什么也慌,比过新年,娶新——也没见他这么慌过”
“不行了,脱了缰了!”
“拴马桩也不顶事了。”把新媳妇年轻活泼,对丈夫的思念、小小的怨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小说语言:典雅优美,舒缓流畅,富有音韵美、节奏美,充满诗意。
[参考示例]
“水面没有一只船,水像无边跳荡的水银。”
“她们轻轻划着船,船两边的水,哗,哗,哗。”
(明确:三个逗号连接拟声词,写出了水的情态,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
其他参考角度:
句式、叠词:音韵美,节奏感
比喻、风格:通俗而雅致,朴素而优美
炼字、语序:含蓄而丰富孙犁的小说有着诗一般的语言,质朴而含蓄,通俗而雅致,具有节奏美、音韵美。它是那么真挚,那么动人。
8.最后一段中有三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各有什么提示作用?
“这一年秋季”“冬天”说明妇女们成长得很快;“敌人‘围剿’那百顷大苇塘的时候”说明她们已经具备了战斗的实力。这些白洋淀的妇女已经走出小家庭的圈子,摆脱了封建社会女人低男人一等的思想束缚,逐渐地站到了抗日斗争的行列之中。
9.有人在评价《荷花淀》时,认为:“当时的村庄气氛和背景,都极其不适宜进行诗情画意的描摹。这种描写,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极其矛盾的理解:要么这个山村是山水田园诗里和平的世界,要么作者认为战争是“美好’的。这是一种极其不协调的气氛……”你是否同意他的说法?请简要阐释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不同意。战争是残酷的,但并不意味着战争题材的小说,其战争场景的描摹必须残酷,作家可以根据自己的创作需要做出艺术处理。《荷花淀》着力表现的是家园的美丽和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不是残酷的战争场面。家园愈是美丽,愈是不容敌人侵犯,也愈能表现主人公对家园的热爱和保卫家园的决心。小说字里行间充满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这是孙犁作品的艺术特色。
八、写作特点
(1)生动传神的细节美。
“夫妻话别”中,水生嫂那一“震”一“吮”,历来被名家评为细节描写的经典之笔。寥寥数笔,便惟妙惟肖地描摹出了水生嫂这位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动时的一个不经意的、习惯性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这位机敏多情、深明大义的白洋淀抗日根据地妇女内心深处爱与恨、情与义的激烈撞击和理性抉择。这些细节描写凝练含蓄,耐人寻味,折射出人性美的光辉。
(2)如诗如画的意境美。
《荷花淀》给人留下最深刻的美感印象的是那一片充满生机、充满活力、象征着人的美好追求和愿望的由荷花及荷叶组成的美丽的荷花淀。在这幅纯美的画面中,荷花及荷叶是画面的主体,人物只是融入荷花及荷叶的精魂,这正是《荷花淀》的真正艺术魅力所在,是把生活高度艺术化、审美化的结晶。
(3)回味无穷的含蓄美。
作者笔下的女性内心都有着深沉真挚的情感,但这种情感的流露不是奔腾的江河,而是涓涓的细流,深厚、含蓄。女性的这种含蓄美在“借故寻夫”这一场面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有时还表现为运用隐语来传达人物的情感,如“拴马桩也不顶事了”“不行了,脱了缰了”等,把丈夫比作脱缰的野马,其中蕴含着言传不尽的复杂的情感:寻夫未遇的恼恨,柔情蜜意的爱恋,淡淡的自豪,轻轻的责怪 这种耐人寻味的情感表达方式,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含蓄美。
九、小结全文
本文集中表现了冀中白洋淀人民的抗日斗争,描写了在白洋淀的一个村里,有七个青年要去参军,在县里报了名。他们怕家里人拖后腿,就公推水生回去跟他们家里的妇女讲明。妇女们惦念丈夫,探望丈夫未果,在返程划船的途中,见证了丈夫们在荷花淀里巧妙歼敌的过程。后来妇女们也学会了射击,配合子弟兵作战。作品肯定了人民战争,热情歌颂了根据地人民英勇、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示着一种特定的人情美。
词语积累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铜墙铁壁:比喻十分坚固、不可摧毁的事物。
震动·振动:震动:物体自身动荡或使物体动荡。振动:指物体的全部或一部分沿直线或曲线往返颤动,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和周期。震动:作动词,例句:突然,天空中乌云密布,电光闪闪,几声响雷把窗户都震动了。振动:做形容词,例句:振动是自然界最普遍的现象之一。大至宇宙,小至亚原子粒子,无不存在振动。
精致·精制:精致是形容词,精制是动词(不过也可以修饰名词)。这两个词意义差别很大,精制指精工制造,或经过精工制造的。精致指精巧细致,细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