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海区五校2023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模拟监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镇海模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方面。下列行为对健康不利的是( )
A.每天晚上睡眠9小时
B.每天参加跑操运动
C.心里的想法不与家长、老师沟通
D.独自阅读青春期教育类书刊
2.(2023·镇海模拟)某纸艺馆推出了一款再生纸染色工艺体验活动。工艺分提取色素、制作原色纸浆、制作染色纸张三个环节。提取色素:紫甘蓝20g粉碎,加入稀盐酸100毫升,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紫甘蓝提取液。制作原色纸浆:废旧打印纸剪碎,加热水浸泡30分钟,粉碎后加入淀粉,搅拌得到原色纸浆。
制作染色纸张:
据此回答2-4题
(1)抄纸框中安装有网,用抄纸框从水中捞出纸浆的过程类似于物质分离的( )
A.沉淀 B.过滤 C.结晶 D.蒸馏
(2)紫甘蓝汁液中含有花青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会呈现不同颜色(如 图)。则“提取色素”环节得到的紫甘蓝提取液颜色为( )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白色
(3)小平在制作染色纸张时,将湿纸张放在电风扇前风干。给湿纸张吹风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3.(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2电路(第1课时)导体、绝缘体和电路)在设计电路的时候,画出电源、开关、用电器等元件的实物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电路元件和连接情况。下列四个选项中,实物图与图形符号不对应的是( )
A.交叉的导线 B.发动机
C.电池 D.滑动变阻器
4.(2023·乐清模拟)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
A. B.
C. D.
5.(2023·乐清模拟)为拔除外来入侵物种“一枝黄花”,小明自制轻质拔草器,如甲所示。用该装置拔除同一植株,若L1>L2>L3=L4,下列操作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6.(2023·乐清模拟)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K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是( )
A. B.
C. D.
7.( 酸的化学性质a )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
C.不溶物中可能含有氧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
8.(2019八上·绍兴期末)想象一下,如果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飞机翅膀的横截面形状应该反过来
B.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只不会相撞
C.地铁、火车站的站台安全线不必设置
D.喷雾器再怎么用力按也喷不出雾水
9.(2020九上·下城期中)如图甲所示原长为l的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钢球,将钢球从O点释放,钢球运动到A点后开始向上返回,O、A两点间距离为2l。钢球从O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能表示其动能Ek随运动距离s变化关系的图像是图乙中的( )
A. B.
C. D.
10.(2023·龙港模拟)小龙同学制作了人体缩手反射的模型,则其中的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传入神经 D.神经中枢
11.(2023·龙港模拟)如图所示是小龙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为了能改变像的位置,小龙需要选择的正确操作是( )
A.平面镜向蜡烛方向水平移动 B.小龙向平面镜靠近
C.在像和平面镜之间放一木板 D.平面镜向右水平移动
12.(2023·镇海模拟)已排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龙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清水,然后分别加入20克、40克和6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3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关系为(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
13.(2019·绍兴模拟)一包混合均匀的不纯碳酸钠固体,杂质可能是CuSO4、KNO3、CaCl2、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另取样品10.6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2g。(已知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CaCl2
B.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C.样品中一定含有NaHCO3,可能含有KNO3
D.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4.(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15.(2020·定海模拟)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用△、□、☆和→表示),现存各类生物的出现是 的结果。
16.(2023·镇海模拟)如图是一架“南瓜大炮”,表演者利用某气体X做燃料,将一个南瓜从钢质“炮筒”射出。
(1)发射时,气体X在炮筒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 3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南瓜脱离“炮筒”后,由于南瓜具有 ,还能继续飞行一段距离。
(3)南瓜射出后,“炮筒”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17.(2021·鹿城模拟)光叶蕨(如图)对生长条件极其苛刻,濒临灭绝。为解决该困境,某科研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利用光叶蕨“幼芽”成功培育出幼苗。
(1)光叶蕨生长需在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的环境中,湿度大的环境能减弱其 作用,使得在根不发达的情况下,植株也有充足的水分。
(2)利用光叶蕨上“幼芽”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3)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若光叶蕨灭绝,意味着地球上丧失了控制光叶蕨性状的 。
18.(2021·鹿城模拟)镉和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将废电池用硫酸浸泡,在浸出液中分别加入硫化氢和碳酸钠,可得到硫化镉(CdS)和碳酸镍(NiCO3),进一步可回收镉和镍。
(1)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碳酸镍(NiCO3)属于无机化合物中的 。
(2)已知镉元素(Cd)的化合价为+2价,则硫化镉(Cd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19.(2021·鹿城模拟) 2020 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上采样并顺利返回地球。
(1)12月3日,嫦娥五号的上升器与着陆器顺利分离(如图甲),携带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是 的。
(2)飞离月球时,若上升器在3×103牛的推力作用下,沿推力方向飞行了1.5×104米,在该过程中,推力做功 焦。
(3)如图乙为返回器的两种返回技术。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请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 。
20.(2023·镇海模拟)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一种或几种,取少量白色固体A进行如下实验。
(1)白色固体A中一定有含有的物质是 (写名称)。
(2)请写出沉淀完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 。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 题,第26(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21.(2023·镇海模拟) 小宁在探究“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完成了如下两个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小宁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将一个机翼模型穿在一根铁丝上,在铁丝的上、下端各挂一个弹簧秤,并用电风扇对着机翼模型吹风。
(1)实验时,机翼模型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于下表面的空气流速,若发现 ,可说明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实验2]小宁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A、B、C为三节直径不同的管子,三节管连接在一起,分别插入气体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压强的装置)探头,右端与吹风机的尾部相连。当用吹风机抽气时,三节管中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图线①反映的是 (选填“A”、“B”或“C”)管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第10s时,①②③三条图线开始出现下移,由此判断,三节管中气体的流速 (选填“增大”或“减小”)。
22.(2023·镇海模拟)小华在进行“测量小彩灯的电阻”的实验时,实验台上给他提供的器材有:6伏的蓄电池、电流表(0~0.6安,0~3安)、电压表(0~3伏、0~15伏)、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5A”、正常发光时电压为3.8伏的小彩灯(估计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12欧)、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 安的量程。
(2)他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甲所示,但还有两根导线没接好,同组的小聪同学补接后又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这两根导线连接好。
(3)闭合开关后,小华发现小彩灯不发光、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填字母)。
A.小彩灯短路
B.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C.小彩灯的灯座接触不良
D.小彩灯的灯丝断了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小彩灯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彩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23.(2023·镇海模拟)25 .油炸食品因其口感香脆而广受喜爱,网传一锅新鲜的食用油只能使用7次,7次后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含量就会超标,这一说法是否科学,某专业团队以油品中的极性物质(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国家标准值为不超过27%)为指标进行研究。取2kg 大豆油,每次炸400g鸡排,实验结果如表。(“8次速率”是指油炸8次过程中,极性物质含量提升的平均速率。
极性物质 含量 油炸温度 油炸次数 8次速率/min
0次 4次 7次 8次
150 11.5% 14.6% 16.6% 17.3% 0.07%
190 11.5% 15.2% 17.1% 17.6% 0.25%
(1)结合实验结果说一说油炸温度对极性物质含量变化是否有影响 。
(2)为使实验结论更具可靠性,你认为该团队还应该做哪些研究 。(举一例即可)
(3)实验发现,经过27次油炸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将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值。油炸过程中随着次数增多,油的颜色逐渐变深,炸出的食物色泽也逐渐变深、口感逐渐变硬。关于油炸食品安全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24.(2023·镇海模拟)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0.9×105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1×105帕、1.05×105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1.0×105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9小题各4分,第28、30、32小题各6分,第31小题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5.(2023·镇海模拟) 某化肥厂产品包装广告如下:
(1)硝酸铵中氮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
(2)硝酸铵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3)通过计算说明该广告否真实
26.(2023·镇海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猎豹和高角羚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长期 的结果。
27.(2023·镇海模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控”无处不在,他们一有时间就低头玩手机。手机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体健康。
(1)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手机,屏幕的强光会使瞳孔缩小,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 。
(2)给手机充电时,电能主要转化为 。
(3)有关资料表明,长期用手机看文字或图片,会使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使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近视。为使光线通过近视眼的折光系统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应佩戴 (填“凹”或“凸”)透镜。
28.(2020九上·江北月考)如图所示为课本92页活动“蜡烛跷跷板”,按照步骤做好蜡烛跷跷板,先后点燃左右两端蜡烛,会发现它的两端会不断地上下翘动,请你解释一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29.(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复习试卷一)公交公司最近更换了一批新型混合动力公交车,在进行新车测试时获得一些数据:新型公交车总质量为4×103 kg,轮胎与地面总接触面积为0.4 m2,车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是车总重的0.5倍,公交车在牵引力作用下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2 min内行驶了1 200 m(g取10 N/kg,忽略司机的质量)。求:
(1)新型公交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2 min内牵引力所做功及功率各是多少?
30.(2020九上·秀洲月考)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04 0.08 0.1 0.1
(1)画出在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2)试计算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到0.1%)
31.(2023·镇海模拟)恒温水壶(如图甲)具有煮沸和保持恒温(温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值)两个功能,其恒温功能给有需求的人群带来了便利。某项目小组对照评价量表设计了如图乙电路,计划获得一款恒温温度可调范围为35℃-90℃之间的恒温水壶电路模型。
【评价量表】(部分)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 同时具有煮沸和恒温功
能,能自动开启恒温 同时具有煮沸和恒温功
能,不能自动开启恒温 只有煮沸或者恒温功能
的一种
温度保持 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
且范围符合要求 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
范围不完全符合 能恒温,但设定温度不可
调节,或不能恒温
【电路简介】
S1、S2是底座开关(当水壶放在底座上,开关始终处于闭合状态);S3是一个自动开关,设置煮沸模式时自动闭合,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温度时会自动断开,且不再闭合;R3、R4是两根电热丝,R3=44欧,R4=2420欧,U2=220V;R1、R2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丙;La和L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磁铁。(假设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力不会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不考虑衔铁的弹力和重力)
【评价与改进】
(1)该电路对应的恒温保温功率= 瓦。
(2)从“功能”指标看,该设计是否达到优秀等级,请分析说明。 。
(3)“温度保持”指标目前为“待改进”水平,能否将其调整为优秀等级,若能,请写出改进方法;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生理健康,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只有生理状态良好时,你才有精力完成每天的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表现为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社会适应健康,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解答】
“每天晚上睡眠9小时”和“每天参加跑操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对躯体健康有利,“独自阅读青春期教育类书刊”对心理健康有利,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遇事应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心里的想法不与家长、老师沟通”不利于心理健康。
故答案为:C。
2.【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需了解过滤的原理,注意过滤时的“一贴、二低、三靠”原则;
(2)根据提取色素需要加入稀盐酸以及紫甘蓝汁液中含有花青素,在不同pH条件下会呈现不同颜色的情况进行分析;
(3)加快液体蒸发的途径有——升高温度(如加热、电吹风热档等)、增大液体表面积(如晾晒衣物时展开)、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等。
【解答】
(1)用抄纸框从水中捞出纸浆的过程实现了固液分离,所以答案为“过滤”。
(2)由图可知,紫甘蓝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为红色,中性条件下为紫色,碱性条件下为绿色。提取色素过程中,加入了盐酸,溶液呈酸性,故紫甘蓝提取液的颜色为红色。
(3)给湿纸张吹风加快了湿纸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3.【答案】B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电路符号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交叉的导线中间必须用黑点表示交叉相交,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电动机的符号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电池的符号为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滑动变阻器的符号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A.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会产生气体,不符合题意;
B.证明了土壤中有空气,不符合题意;
C.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符合题意;
D.证明了当外界细胞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溶度时,植物失水,图中的白菜会萎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拔草器的弯折处为支点,植株施加阻力,手施加动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阻力不变时,阻力臂最小,而动力臂最长时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观察可知,阻力臂最短的是L3,动力臂最长的为L,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分析。
【解答】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钾后开始产生,从原点起增加,至硫酸铜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
故选A。
7.【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所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因此混合物中的氧化铜与铁粉完成反应;分析反应发生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判断所得结论的正误.
【解答】解:因为反应时应该是氧化铜先和酸反应,转化为铜离子,当铜离子与氢离子同时存在时,铁应该先和铜离子反应.当过滤后加入铁粉气体生成,说明先前的铁完全反应,且铜离子没有剩余.那么也就是之后铜离子不剩,才会有后来的氢气的生成.也就说明,铜离子完全转化为铜单质而成为不溶物.
A、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所以不溶物中一定不含铁,故选项错误;
B、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因此,所生成的硫酸铜可能会被铁粉完成反应,所得滤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铜;故B不正确;
C、所加稀硫酸过量,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溶物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铜;故C不正确;
D、铁与硫酸或硫酸铜反应都能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亚铁,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故D正确;
故选D.
8.【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首先思考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时物体的运动情形,然后选择它的相反状态即可。
【解答】A.飞机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升空的,它的机翼上面是曲面,下面是平面;如果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大,那么飞机机翼就应该下面是曲面,上面是平面,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大,肯定会将两船向外推开,不会发生碰撞,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火车经过时,铁轨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大,那么会将附近的人推向站台里侧,可能会造成人员摔倒,因此也得设置站台安全线,故C错误不合题意;
D.喷雾器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工作的,如果流速越大压强越大,桶里的水肯定不能被喷出来,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物体的运动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从O点到橡皮筋的长度为l时,橡皮筋没有形变,那么钢球只受向下的重力,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小球做加速运动;此后橡皮筋逐渐伸长,钢球受到的拉力越来越大,但是拉力始终小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下,钢球继续做加速运动;当弹力与钢球的重力相等时,合力为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此后,弹力越来越大,始终大于重力,那么合力向上,钢球做减速运动。
综上所述,钢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且速度最大的时刻在长度为l的后面,所以钢球的动能变化规律与速度基本相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的反射活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负责感受刺激,产生信息;
故答案为:A.
11.【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的位置由物体的位置和平面镜的位置决定。要改变蜡烛的像的位置,可以改变蜡烛的位置,即平面镜向蜡烛方向水平移动,也可以改变平面镜的位置,即将平面镜向前或向后移动,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分别向100克清水中加入20克、40克、60克氯化钠,可知,甲中20克食盐全部溶解,且溶液未饱和,乙丙均溶解食盐36克,且达到饱和状态,故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丙。
故答案为:B。
13.【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各步反应的现象及所给数据,结合方程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将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和氯化钙,将样品10.6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2g ,设产生4.2克二氧化碳需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4.2g
106:44=x:4.2g
x=10.1g
根据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相比,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多,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硝酸钾;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CaCl2,正确;
B、 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正确;
C、 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错误;
D、由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可知, 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 ,正确;
故答案为:C。
14.【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15.【答案】△→□→☆;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
【解答】由图可知,最底层只有一种生物,而第二层有两种生物,第三层有三种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是以变异为基础的,然后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越少的越早期,然后不同物种最终存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 △→□→☆ ;(2)自然选择。
16.【答案】(1)C3H8
(2)惯性
(3)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惯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保持不变进行分析;
(2)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南瓜射出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南瓜的机械能,燃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解答】
(1)反应前O原子的个数是10,反应后O原子的个数是10,C原子个数是3、H原子个数是8,所以反应前有C原子3、H原子8,故X的化学式是C3H8。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能保持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
(3)南瓜射出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南瓜的机械能,燃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17.【答案】(1)蒸腾
(2)无性生殖(营养繁殖)
(3)基因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解答】(1)环境湿度较大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减弱;
(2)利用幼芽繁殖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且幼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所以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
(3)光叶蕨灭绝后,地球就少了一种生物,也就少了控制光叶蕨性状的基因;
故答案为:(1)蒸腾;(2)无性生殖(营养繁殖);(3)基因。
18.【答案】(1)盐
(2)-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盐由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碳酸镍(NiCO3)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
(2)硫化镉(CdS)中,镉元素(Cd)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0,解得:x=-2价。
19.【答案】(1)运动
(2)4.5×107
(3)“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与大气摩擦通过的距离更长,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更多,所以着陆速度更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2)根据公式W=Fs计算推力做的功;
(3)根据W=fs可知,当摩擦力的大小相同时,通过的距离越长,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机械能的损失越大,自然剩余的动能越小,速度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相对着陆器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
(2)在该过程中,推力做功W=Fs=3×103N×1.5×104m=4.5×107J;
(3)如图乙为返回器的两种返回技术。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与大气摩擦通过的距离更长,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更多,所以着陆速度更小。
20.【答案】(1)氢氧化钠
(2)CaCO3+2HCl=CaCl2+H2O+CO2↑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生成白色沉淀且沉淀能完全溶于酸,故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无色溶液遇酚酞变红,故一定有氢氧化钠。
【解答】(1)有上述分析可知, 白色固体A中一定有含有的物质是 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2)沉淀为碳酸钙,故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21.【答案】(1)弹簧秤甲示数变小,弹簧秤乙示数变大
(2)A;增大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空气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根据V=SL=Svt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管子的气体体积相同,所以横截面积越大,空气流速就越大。
【解答】
(1)由于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机翼模型上表面路程大,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更小,所以机翼模型上升,弹簧秤甲被压缩,读数变小,乙被拉长,读数变大。
(2)单位时间通过管子的空气的体积是一样的,由于A管最细,所以A管内气压最小,所以A是曲线①。第10s后,管内气压减小,说明管内气体流速增大。
22.【答案】(1)0~0.6
(2)
(3)C,D
(4)12.7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测量小灯泡电阻或电功率的电路故障分析:
1.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小灯泡不发光,则故障为小灯泡断开;
2.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小灯泡不发光,则故障为小灯泡短路;
【解答】
(1)根据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大致电阻可知,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电流,故选择电流表小量程。
(3)电路中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断开,但电压表有示数,且电压表读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从电压表到电源正负极的导线正常,故答案为CD。
(4)电压表示数为3.8V,电流表示数为0.3A,故小灯泡的电阻。
23.【答案】(1)在油炸次数相同的情况下,油温变化对极性物质总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但极性物质的平均变化速率随油温升高而增大
(2)不同油品油炸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油炸更大质量的鸡排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油炸等质量的不同食物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3)油的颜色深浅是否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有关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的理解和掌握,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一定要注意保证其它因素是相同的。
【解答】
(1)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分析影响极性物质含量的因素,如不同油品、食品的质量和种类等,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设想;
(3)围绕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4.【答案】(1)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要都达到饱和,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含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要保证溶解氧含量不变,需增大压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
(1)根据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来分析解答;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只要氧气达到饱和,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氧气的溶解度与温度和气压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增大压强可使气体溶解度增大,气体溶解在水中的量增加,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增大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是加压降温。
【解答】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为了保证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充入足够的氧气;
(2)只要其他条件相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25.【答案】(1)2:3
(2)3
(3)N% = ×100% = 35%<40%,
∴不真实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的原子构成;另外还可以看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根据化合物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1)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硝酸铵分子中有2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故答案为“2:3”
(2)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知,硝酸铵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6.【答案】(1)种群
(2)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
(1)概念辨析:
①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
②群落: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即所有生物。
③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相互关系。
(2)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均有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1)种群:表示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
(2)如果高角羚和猎豹直线赛跑的话,很可能会落入猎豹的口中。当羚羊灵机做出90°大转弯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
(3)在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7.【答案】(1)反射弧
(2)化学能
(3)凹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
(1)反射是指人(或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面。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解答】
(1)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给手机充电时,手机消耗电能,获得的能量一化学能的形式储存;
(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使像落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光线的会聚程度减小,所以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
28.【答案】①假设先点燃蜡烛左端,左端蜡烛的消耗量大于右端蜡烛消耗量,即 <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左端蜡烛上翘。
②左端蜡烛上翘,右端蜡烛下沉,导致右端蜡烛消耗量大于左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右端蜡烛上翘。如此往复,左右两端不断上下翘动。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哪端的蜡烛先被点燃,这端的蜡烛就消耗的多,重力偏小;哪边的蜡烛沉在下面,哪端的蜡烛就消耗的多,重力偏小,据此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
【解答】①假设先点燃蜡烛左端,左端蜡烛的消耗量大于右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左端蜡烛上翘。
②左端蜡烛上翘,右端蜡烛下沉,导致右端蜡烛消耗量大于左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右端蜡烛上翘。如此往复,左右两端不断上下翘动。
29.【答案】(1)G=mg=4×103kg×10N/ kg=4×104N
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压=G=4×104N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
答:新型公交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1×105Pa
(2)F阻=0.5G=0.5×4×104N=2×104N
车匀速行驶,牵引力F牵=F阻=2×104N
牵引力做功:W=F牵s=2×104N×1200m=2.4×107J
t=2min=120s
功率:
答:2min内牵引力所做功为2.4×107J;功率是2×105W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新型公交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新型公交车的总重力;受力面积是四个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根据压强公式 可求出新型公交车对地面的压强;(2)因为新型公交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所以新型公交车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特点可知阻力的大小.
根据功的定义可知:牵引力做的功就等于牵引力与车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就是在所用的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本题考查了压强、功、功率的计算,平衡力的应用;计算时一定注意格式、单位统一.
30.【答案】(1)
(2)
Zn+ H2SO4= ZnSO4+ H2↑
65 161 2
X Y 0.08g
65:2=X:0.08g 161:2=Y:0.08g
X=2.6g Y=6.44g
ZnSO4%= =7.8%
答: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7.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在黄铜中的锌没有完全反应前,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出最终生成0.1g氢气消耗稀硫酸的质量。将这组数据和前两组数据组合,在方格纸上描点,从而画出图像即可。
(2)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和生成硫酸锌的质量,再根据稀硫酸质量+锌质量-氢气质量计算出此时溶液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设生成0.1g氢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x,
那么得到:;
解得:x=100g;
将第1份、第2份和计算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得到下图:
(2)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 H2SO4=ZnSO4+H2↑
65 161 2
X Y 0.08g
65:2=X:0.08g;
161:2=Y:0.08g;
解得:X=2.6g, Y=6.44g。
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ZnSO4%= =7.8%。
31.【答案】(1)20
(2)当水壶与底座接触,S1、S2闭合;设置煮沸模式时,S3闭合,且此时水温低于90℃,R2小于R1,流过Lb的电流大于La,衔铁动触点与静触点连接,R3、R4并联工作,实现煮沸功能;待水温达到90℃后,动触点与静触点断开,水温到达沸点温度后,S3断开,且不会再闭合,加热结束;随着水温下降,当水温低于90℃时,Lb磁性强于La,动触点与静触点又闭合,R4工作使水温升高,依此往复,水温稳定在90℃
(3)能改进,在R2旁串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调节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使R5+R2=R1的范围在保持35℃-90℃之间。 能改进,在R1旁并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调节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使R5与R1并联的阻值=R2的范围在保持35℃-90℃之间。
【知识点】电器的电功率
【解析】【分析】
根据分析,电路中总电压不变时,当总电阻最小时,总功率达到最大,是高温档位(煮沸),此电路中为R3与R4并联时;当总电阻最大时,总功率达到最小,是低温档位(保温),此电路中由于S3在水是温度达到沸点后自动断开且不再闭合,所以是R4单独工作。
【解答】
(1)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进入保温状态,此时开关S3断开,所以保温状态时工作电路只有R4。根据
。
(2)从“功能”指标判断该设计是否达到优秀,就需要分析该设计能否实现“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且范围符合要求”。根据图丙判断温度在达到90℃前后,R1与R2的大小关系,从而比较通过La与Lb的电流大小,进一步比较两个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根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
(3)根据图丙可知,当温度达到90℃时,R1与R2阻值相等,La与Lb的磁性相同,动触点和静触点断开,当温度低于90℃后,动触点和静触点会再次连接,使温度升高,最终保持在90℃,与温度范围35℃-90℃之间不符,所以需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再次连接的温度范围保持在35℃-90℃之间,所以在R2旁串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
1 / 1浙江省宁波市镇海海区五校2023年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模拟监测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第1-10小题,每小题4分,第1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55分。请选出每小题中一个符合题意的选项,不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1.(2023·镇海模拟)世界卫生组织定义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方面。下列行为对健康不利的是( )
A.每天晚上睡眠9小时
B.每天参加跑操运动
C.心里的想法不与家长、老师沟通
D.独自阅读青春期教育类书刊
【答案】C
【知识点】健康的含义与提高健康水平
【解析】【分析】
健康是指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均处于良好状态。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的完美状态。
生理健康,即身体状态良好,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正常,没有疾病和躯体残缺。只有生理状态良好时,你才有精力完成每天的学习和工作。
心理健康,表现为良好的个性,良好的处事能力,良好的人际关系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能很好地处理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社会适应健康,即对周围环境、社会生活各方面都能很好地适应,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能与社会环境的要求保持一致,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各种变化。
【解答】
“每天晚上睡眠9小时”和“每天参加跑操运动”有利于增强体质,对躯体健康有利,“独自阅读青春期教育类书刊”对心理健康有利,处在青春期的少年遇事应向家长、老师寻求帮助,“心里的想法不与家长、老师沟通”不利于心理健康。
故答案为:C。
2.(2023·镇海模拟)某纸艺馆推出了一款再生纸染色工艺体验活动。工艺分提取色素、制作原色纸浆、制作染色纸张三个环节。提取色素:紫甘蓝20g粉碎,加入稀盐酸100毫升,充分搅拌,过滤得到紫甘蓝提取液。制作原色纸浆:废旧打印纸剪碎,加热水浸泡30分钟,粉碎后加入淀粉,搅拌得到原色纸浆。
制作染色纸张:
据此回答2-4题
(1)抄纸框中安装有网,用抄纸框从水中捞出纸浆的过程类似于物质分离的( )
A.沉淀 B.过滤 C.结晶 D.蒸馏
(2)紫甘蓝汁液中含有花青素,在不同的pH条件下会呈现不同颜色(如 图)。则“提取色素”环节得到的紫甘蓝提取液颜色为( )
A.红色 B.紫色 C.绿色 D.白色
(3)小平在制作染色纸张时,将湿纸张放在电风扇前风干。给湿纸张吹风能加快湿纸变干的主要原因是( )
A.升高湿纸的温度 B.增大湿纸的表面积
C.改变湿纸中的液体种类 D.加快湿纸表面的空气流动
【答案】(1)B
(2)A
(3)D
【知识点】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解析】【分析】
(1)需了解过滤的原理,注意过滤时的“一贴、二低、三靠”原则;
(2)根据提取色素需要加入稀盐酸以及紫甘蓝汁液中含有花青素,在不同pH条件下会呈现不同颜色的情况进行分析;
(3)加快液体蒸发的途径有——升高温度(如加热、电吹风热档等)、增大液体表面积(如晾晒衣物时展开)、加快液体表面空气流速等。
【解答】
(1)用抄纸框从水中捞出纸浆的过程实现了固液分离,所以答案为“过滤”。
(2)由图可知,紫甘蓝提取液在酸性条件下为红色,中性条件下为紫色,碱性条件下为绿色。提取色素过程中,加入了盐酸,溶液呈酸性,故紫甘蓝提取液的颜色为红色。
(3)给湿纸张吹风加快了湿纸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3.( 华师大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下学期4.2电路(第1课时)导体、绝缘体和电路)在设计电路的时候,画出电源、开关、用电器等元件的实物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用一些图形符号来表示电路元件和连接情况。下列四个选项中,实物图与图形符号不对应的是( )
A.交叉的导线 B.发动机
C.电池 D.滑动变阻器
【答案】B
【知识点】基本电路与电路图
【解析】【分析】根据电路符号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A.交叉的导线中间必须用黑点表示交叉相交,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电动机的符号为,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电池的符号为 ,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滑动变阻器的符号 ,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2023·乐清模拟)下列实验中,能证明植物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光合作用的原料、条件和产物;光合作用的原理
【解析】【分析】 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解答】A.说明植物的蒸腾作用会产生气体,不符合题意;
B.证明了土壤中有空气,不符合题意;
C.证明了光合作用产生了氧气,符合题意;
D.证明了当外界细胞液浓度大于植物细胞液溶度时,植物失水,图中的白菜会萎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3·乐清模拟)为拔除外来入侵物种“一枝黄花”,小明自制轻质拔草器,如甲所示。用该装置拔除同一植株,若L1>L2>L3=L4,下列操作中最省力的是( )
A. B.
C. D.
【答案】C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图片可知,拔草器的弯折处为支点,植株施加阻力,手施加动力。
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F1L1=F2L2可知,当阻力不变时,阻力臂最小,而动力臂最长时动力最小,即最省力。
观察可知,阻力臂最短的是L3,动力臂最长的为L,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6.(2023·乐清模拟)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生成沉淀的质量与加入KOH溶液的质量的关系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分析。
【解答】在含有H2SO4和 CuSO4的混合溶液中,逐渐加入KOH溶液至过量, 氢氧化钾先与硫酸反应,然后再与硫酸铜反应,沉淀质量在加入一定量氢氧化钾后开始产生,从原点起增加,至硫酸铜反应结束后保持不变;
故选A。
7.( 酸的化学性质a )向氧化铜和铁粉的混合物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微热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则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
A.不溶物中一定含有铁 B.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铜
C.不溶物中可能含有氧化铜 D.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
【答案】D
【知识点】金属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分析】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所加入的稀硫酸过量,因此混合物中的氧化铜与铁粉完成反应;分析反应发生中可能出现的反应,判断所得结论的正误.
【解答】解:因为反应时应该是氧化铜先和酸反应,转化为铜离子,当铜离子与氢离子同时存在时,铁应该先和铜离子反应.当过滤后加入铁粉气体生成,说明先前的铁完全反应,且铜离子没有剩余.那么也就是之后铜离子不剩,才会有后来的氢气的生成.也就说明,铜离子完全转化为铜单质而成为不溶物.
A、向滤液中插入薄铁片,有气泡产生,说明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所以不溶物中一定不含铁,故选项错误;
B、铁的活动性比铜强,铁能置换出硫酸铜溶液中的铜,因此,所生成的硫酸铜可能会被铁粉完成反应,所得滤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铜;故B不正确;
C、所加稀硫酸过量,氧化铜能与稀硫酸反应,因此,不溶物中不可能含有氧化铜;故C不正确;
D、铁与硫酸或硫酸铜反应都能生成可溶于水的硫酸亚铁,因此,滤液中一定含有硫酸亚铁;故D正确;
故选D.
8.(2019八上·绍兴期末)想象一下,如果在气体和液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大,则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飞机翅膀的横截面形状应该反过来
B.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只不会相撞
C.地铁、火车站的站台安全线不必设置
D.喷雾器再怎么用力按也喷不出雾水
【答案】C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首先思考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时物体的运动情形,然后选择它的相反状态即可。
【解答】A.飞机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升空的,它的机翼上面是曲面,下面是平面;如果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大,那么飞机机翼就应该下面是曲面,上面是平面,故A正确不合题意;
B.两艘并列同向行驶的船,中间水流速度大压强大,肯定会将两船向外推开,不会发生碰撞,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当火车经过时,铁轨附近空气流速大压强大,那么会将附近的人推向站台里侧,可能会造成人员摔倒,因此也得设置站台安全线,故C错误不合题意;
D.喷雾器是利用流体流速越大压强越小的原理工作的,如果流速越大压强越大,桶里的水肯定不能被喷出来,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9.(2020九上·下城期中)如图甲所示原长为l的橡皮筋一端固定在O点,另一端悬挂一个质量为m的小钢球,将钢球从O点释放,钢球运动到A点后开始向上返回,O、A两点间距离为2l。钢球从O点运动到A点的过程中,能表示其动能Ek随运动距离s变化关系的图像是图乙中的(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力与运动的关系;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
【解析】【分析】当物体受到的合力与运动方向相同时,做加速运动;当合力为零时,加速停止,此时物体的运动速度最大;当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相反时,做减速运动,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从O点到橡皮筋的长度为l时,橡皮筋没有形变,那么钢球只受向下的重力,合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小球做加速运动;此后橡皮筋逐渐伸长,钢球受到的拉力越来越大,但是拉力始终小于重力,合力方向向下,钢球继续做加速运动;当弹力与钢球的重力相等时,合力为零,加速停止,此时速度最大;此后,弹力越来越大,始终大于重力,那么合力向上,钢球做减速运动。
综上所述,钢球的速度先增大后减小,且速度最大的时刻在长度为l的后面,所以钢球的动能变化规律与速度基本相同,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10.(2023·龙港模拟)小龙同学制作了人体缩手反射的模型,则其中的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 )
A.感受器 B.效应器 C.传入神经 D.神经中枢
【答案】A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
【解析】【分析】缩手反射是简单反射,属于非条件反射,不需要后天的学习的反射活动,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解答】一条完整的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所以感应装置相当于反射弧中的感受器,负责感受刺激,产生信息;
故答案为:A.
11.(2023·龙港模拟)如图所示是小龙在做平面镜成像实验,为了能改变像的位置,小龙需要选择的正确操作是( )
A.平面镜向蜡烛方向水平移动 B.小龙向平面镜靠近
C.在像和平面镜之间放一木板 D.平面镜向右水平移动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分析判断。
【解答】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即像的位置由物体的位置和平面镜的位置决定。要改变蜡烛的像的位置,可以改变蜡烛的位置,即平面镜向蜡烛方向水平移动,也可以改变平面镜的位置,即将平面镜向前或向后移动,故A正确,而B、C、D错误。
故选A。
12.(2023·镇海模拟)已排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克。在20℃时小龙在甲、乙、丙三个相同的杯子中各注入100克清水,然后分别加入20克、40克和60克食盐(如图)。充分溶解后这3杯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太小关系为( )
A.甲<乙<丙 B.甲<乙=丙
C.丙<乙<甲 D.甲=乙<丙
【答案】B
【知识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及相关计算
【解析】【分析】根据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含义是在20℃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进行分析。
【解答】2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是36克,所以分别向100克清水中加入20克、40克、60克氯化钠,可知,甲中20克食盐全部溶解,且溶液未饱和,乙丙均溶解食盐36克,且达到饱和状态,故溶质质量分数:甲<乙=丙。
故答案为:B。
13.(2019·绍兴模拟)一包混合均匀的不纯碳酸钠固体,杂质可能是CuSO4、KNO3、CaCl2、NaHCO3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取该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另取样品10.6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2g。(已知H2SO4+2NaHCO3=Na2SO4+2H2O+2CO2↑),则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CaCl2
B.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C.样品中一定含有NaHCO3,可能含有KNO3
D.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
【答案】C
【知识点】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各步反应的现象及所给数据,结合方程式计算的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将样品溶于水得到无色澄清溶液,说明一定不含硫酸铜和氯化钙,将样品10.6g,加入100g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产生气体4.2g ,设产生4.2克二氧化碳需碳酸钠质量为x
Na2CO3+H2SO4=Na2SO4+H2O+CO2↑
106 44
x 4.2g
106:44=x:4.2g
x=10.1g
根据方程式可知,等质量碳酸氢钠与碳酸钠相比,碳酸氢钠产生二氧化碳多,则样品中一定含有硝酸钾;
A、样品中一定没有CuSO4 、CaCl2,正确;
B、 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正确;
C、 样品中一定含有KNO3,可能含有NaHCO3 ,错误;
D、由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计算可知, 所加的稀硫酸溶质的质量分数小于9.8% ,正确;
故答案为:C。
二、填空题(本题有7小题,每空2分,共34分)
14.(2021九下·海曙月考)浙江某地的沿海滩涂上种植了上千亩秋茄林。秋茄的果实(如图甲)还长在树上时.里面的种子就已经开始萌发。当果实成熟落地时,种子能快速生根扎地,防止被潮水带走。
(1)秋茄的这种繁殖方式为 生殖。
(2)图乙为秋茄的花,其花蕊的结构示意如图丙,其中 发育成果实。
(3)秋茄种子这种特殊的发育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 。
【答案】(1)有性
(2)子房
(3)适应
【知识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花的结构;被子植物的有性生殖
【解析】【分析】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成为受精卵,再由受精卵发育成为新的个体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花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与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适应性是指生物体与环境表现相适合的现象。
【解答】(1)秋茄是通过种子进行繁殖的,属于有性生殖;
(2)果实是由子房发育形成的;
(3)秋茄的这种独特的繁殖方式,是对滩涂环境的适应;
故答案为:(1)有性;(2)子房;(3)适应。
15.(2020·定海模拟)若△、□、☆表示具有血缘关系的三类生物,如图是这三类生物的化石在不同地层中的出现情况,则三类生物的进化关系最可能是 (用△、□、☆和→表示),现存各类生物的出现是 的结果。
【答案】△→□→☆;自然选择
【知识点】生物进化的理论
【解析】【分析】生物进化是指一切生命形态发生、发展的演变过程。“进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evolution,原义为“展开”,一般用以指事物的逐渐变化、发展,由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1762年,瑞士学者邦尼特最先将此词应用于生物学中。后来,达尔文的物种起源理论也是基于这一理论而诞生。
【解答】由图可知,最底层只有一种生物,而第二层有两种生物,第三层有三种生物,物种在进化过程中,是以变异为基础的,然后通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所以越少的越早期,然后不同物种最终存活下来,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故答案为:(1) △→□→☆ ;(2)自然选择。
16.(2023·镇海模拟)如图是一架“南瓜大炮”,表演者利用某气体X做燃料,将一个南瓜从钢质“炮筒”射出。
(1)发射时,气体X在炮筒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为X+5O2 3CO2+4H2O,则X的化学式为 。
(2)南瓜脱离“炮筒”后,由于南瓜具有 ,还能继续飞行一段距离。
(3)南瓜射出后,“炮筒”附近出现大量的“白气”,这是 现象(填物态变化的名称)。
【答案】(1)C3H8
(2)惯性
(3)液化
【知识点】液化及液化现象;惯性;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分析】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和质量保持不变,原子种类、数量和质量保持不变进行分析;
(2)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3)南瓜射出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南瓜的机械能,燃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解答】
(1)反应前O原子的个数是10,反应后O原子的个数是10,C原子个数是3、H原子个数是8,所以反应前有C原子3、H原子8,故X的化学式是C3H8。
(2)惯性是物体的一种属性,能保持物体原有的运动状态。
(3)南瓜射出后,燃气的内能转化为南瓜的机械能,燃气内能减小,温度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白雾。
17.(2021·鹿城模拟)光叶蕨(如图)对生长条件极其苛刻,濒临灭绝。为解决该困境,某科研团队已经在实验室利用光叶蕨“幼芽”成功培育出幼苗。
(1)光叶蕨生长需在全年雾日达280天以上的环境中,湿度大的环境能减弱其 作用,使得在根不发达的情况下,植株也有充足的水分。
(2)利用光叶蕨上“幼芽”进行繁殖,这种生殖方式属于 。
(3)从生物多样性的角度分析,若光叶蕨灭绝,意味着地球上丧失了控制光叶蕨性状的 。
【答案】(1)蒸腾
(2)无性生殖(营养繁殖)
(3)基因
【知识点】蒸腾作用;植物的无性生殖;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蒸腾作用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以水蒸汽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无性生殖是一类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母体直接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基因是产生一条多肽链或功能RNA所需的全部核苷酸序列。基因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
【解答】(1)环境湿度较大时,植物的蒸腾作用会减弱;
(2)利用幼芽繁殖过程中没有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且幼芽属于植物的营养器官,所以这种繁殖方式属于无性繁殖中的营养繁殖;
(3)光叶蕨灭绝后,地球就少了一种生物,也就少了控制光叶蕨性状的基因;
故答案为:(1)蒸腾;(2)无性生殖(营养繁殖);(3)基因。
18.(2021·鹿城模拟)镉和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将废电池用硫酸浸泡,在浸出液中分别加入硫化氢和碳酸钠,可得到硫化镉(CdS)和碳酸镍(NiCO3),进一步可回收镉和镍。
(1)按照物质的组成分类,碳酸镍(NiCO3)属于无机化合物中的 。
(2)已知镉元素(Cd)的化合价为+2价,则硫化镉(CdS)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答案】(1)盐
(2)-2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酸、碱、盐的鉴别
【解析】【分析】(1)盐由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酸由氢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碱由金属离子(铵根离子)和氢氧根离子构成;
(2)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据此计算即可。
【解答】(1)碳酸镍(NiCO3)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属于盐。
(2)硫化镉(CdS)中,镉元素(Cd)的化合价为+2价,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得到:(+2)+x=0,解得:x=-2价。
19.(2021·鹿城模拟) 2020 年12月,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上采样并顺利返回地球。
(1)12月3日,嫦娥五号的上升器与着陆器顺利分离(如图甲),携带返回器返回地球。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是 的。
(2)飞离月球时,若上升器在3×103牛的推力作用下,沿推力方向飞行了1.5×104米,在该过程中,推力做功 焦。
(3)如图乙为返回器的两种返回技术。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请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 。
【答案】(1)运动
(2)4.5×107
(3)“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与大气摩擦通过的距离更长,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更多,所以着陆速度更小。
【知识点】参照物及其选择;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能量的转化与守恒定律
【解析】【分析】(1)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那么物体是静止的;如果物体相对参照物的位置不断改变,那么物体是运动的;
(2)根据公式W=Fs计算推力做的功;
(3)根据W=fs可知,当摩擦力的大小相同时,通过的距离越长,克服摩擦做的功越多,机械能的损失越大,自然剩余的动能越小,速度越小,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1)在分离过程中,以着陆器为参照物,上升器相对着陆器的位置不断改变,因此它是运动的;
(2)在该过程中,推力做功W=Fs=3×103N×1.5×104m=4.5×107J;
(3)如图乙为返回器的两种返回技术。嫦娥五号返回器采用“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着陆时的速度更小。从能量的转化角度分析其原因:“跳跃式返回”与“直接进入返回”相比,返回器与大气摩擦通过的距离更长,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更多,所以着陆速度更小。
20.(2023·镇海模拟)某白色固体A,含有K2SO4、NaOH、CaCO3、BaCl2中一种或几种,取少量白色固体A进行如下实验。
(1)白色固体A中一定有含有的物质是 (写名称)。
(2)请写出沉淀完全溶解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氢氧化钠
(2)CaCO3+2HCl=CaCl2+H2O+CO2↑
【知识点】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白色固体溶于水后生成白色沉淀且沉淀能完全溶于酸,故白色沉淀为碳酸钙;无色溶液遇酚酞变红,故一定有氢氧化钠。
【解答】(1)有上述分析可知, 白色固体A中一定有含有的物质是 氢氧化钠和碳酸钙;
(2)沉淀为碳酸钙,故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
三、实验探究题(本题有4小 题,第26(2)题6分,其余每空3分,共36分)
21.(2023·镇海模拟) 小宁在探究“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完成了如下两个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小宁设计了如图甲所示实验,将一个机翼模型穿在一根铁丝上,在铁丝的上、下端各挂一个弹簧秤,并用电风扇对着机翼模型吹风。
(1)实验时,机翼模型上表面的空气流速大于下表面的空气流速,若发现 ,可说明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
(2)[实验2]小宁设计了如图乙所示实验,A、B、C为三节直径不同的管子,三节管连接在一起,分别插入气体压强传感器(测量气体压强的装置)探头,右端与吹风机的尾部相连。当用吹风机抽气时,三节管中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如图丙所示,则图线①反映的是 (选填“A”、“B”或“C”)管内气体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情况。第10s时,①②③三条图线开始出现下移,由此判断,三节管中气体的流速 (选填“增大”或“减小”)。
【答案】(1)弹簧秤甲示数变小,弹簧秤乙示数变大
(2)A;增大
【知识点】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气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为——空气流速越大,气体压强越小。根据V=SL=Svt可知,相同时间内,通过管子的气体体积相同,所以横截面积越大,空气流速就越大。
【解答】
(1)由于气体的流速越大,压强越小,机翼模型上表面路程大,空气流动速度大,压强更小,所以机翼模型上升,弹簧秤甲被压缩,读数变小,乙被拉长,读数变大。
(2)单位时间通过管子的空气的体积是一样的,由于A管最细,所以A管内气压最小,所以A是曲线①。第10s后,管内气压减小,说明管内气体流速增大。
22.(2023·镇海模拟)小华在进行“测量小彩灯的电阻”的实验时,实验台上给他提供的器材有:6伏的蓄电池、电流表(0~0.6安,0~3安)、电压表(0~3伏、0~15伏)、滑动变阻器标有“50Ω 1.5A”、正常发光时电压为3.8伏的小彩灯(估计正常发光时电阻约为12欧)、开关各一个,导线若干。
(1)在实验中电流表应选择 安的量程。
(2)他连接的实物电路如图甲所示,但还有两根导线没接好,同组的小聪同学补接后又画出该电路的电路图(如图乙所示),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这两根导线连接好。
(3)闭合开关后,小华发现小彩灯不发光、电流表示数为零,电压表的示数为6伏,产生故障的原因可能是下列情况中的 (填字母)。
A.小彩灯短路
B.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C.小彩灯的灯座接触不良
D.小彩灯的灯丝断了
(4)排除故障后闭合开关,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当电压表的示数为3.8伏时,小彩灯正常发光,此时电流表的示数如图丙所示,则小彩灯正常发光时的电阻为 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答案】(1)0~0.6
(2)
(3)C,D
(4)12.7
【知识点】电流表、电压表在判断电路故障中的应用;伏安法测电阻的探究实验
【解析】【分析】
测量小灯泡电阻或电功率的电路故障分析:
1.电压表有示数,电流表无示数,小灯泡不发光,则故障为小灯泡断开;
2.电压表无示数,电流表有示数,小灯泡不发光,则故障为小灯泡短路;
【解答】
(1)根据小灯泡的额定功率和大致电阻可知,在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路中电流,故选择电流表小量程。
(3)电路中小灯泡和滑动变阻器串联,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无示数,说明电路断开,但电压表有示数,且电压表读数接近电源电压,说明从电压表到电源正负极的导线正常,故答案为CD。
(4)电压表示数为3.8V,电流表示数为0.3A,故小灯泡的电阻。
23.(2023·镇海模拟)25 .油炸食品因其口感香脆而广受喜爱,网传一锅新鲜的食用油只能使用7次,7次后其中含有的有害物质含量就会超标,这一说法是否科学,某专业团队以油品中的极性物质(一种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国家标准值为不超过27%)为指标进行研究。取2kg 大豆油,每次炸400g鸡排,实验结果如表。(“8次速率”是指油炸8次过程中,极性物质含量提升的平均速率。
极性物质 含量 油炸温度 油炸次数 8次速率/min
0次 4次 7次 8次
150 11.5% 14.6% 16.6% 17.3% 0.07%
190 11.5% 15.2% 17.1% 17.6% 0.25%
(1)结合实验结果说一说油炸温度对极性物质含量变化是否有影响 。
(2)为使实验结论更具可靠性,你认为该团队还应该做哪些研究 。(举一例即可)
(3)实验发现,经过27次油炸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将超过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值。油炸过程中随着次数增多,油的颜色逐渐变深,炸出的食物色泽也逐渐变深、口感逐渐变硬。关于油炸食品安全问题,请你再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
【答案】(1)在油炸次数相同的情况下,油温变化对极性物质总量的变化影响不大,但极性物质的平均变化速率随油温升高而增大
(2)不同油品油炸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油炸更大质量的鸡排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油炸等质量的不同食物7次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是否超标
(3)油的颜色深浅是否与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有关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了学生对控制变量法与探究性实验方案的理解和掌握,一个现象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研究其中一个因素的作用时,一定采用控制变量法,一定要注意保证其它因素是相同的。
【解答】
(1)根据提供的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解答;
(2)分析影响极性物质含量的因素,如不同油品、食品的质量和种类等,根据控制变量法进行设想;
(3)围绕油中极性物质含量提出一个可探究的科学问题。
24.(2023·镇海模拟)如图甲是小平网购收到的活鱼,鱼在密封袋中存活时间长短与水中溶解氧的含量相关。为了探究氧气在水中溶解能力的影响因素,小平做了以下实验:
步骤1:将相同的7个密封容器标为1号、2号、3号......,在容器内分别装入等量的水后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
步骤2:将7个密封容器的水温控制在0℃、5℃、10℃、15℃、20℃、25℃、30℃,然后通过调整密封圈把容器内气压调整为0.9×105帕。通过氧气含量传感器显示水中溶解氧气的质量(如图乙);
步骤3:将气压调整到1×105帕、1.05×105帕,重复步骤2,记录数据并绘制如图丙所示曲线。
(1)步骤1中“排尽容器内的空气,再充入足够的氧气”的目的是: 。
(2)某同学认为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为微溶,即使在步骤1中加入的氧气没有完全等量也不会影响实验结果,你认为该观点是否合理,并说明理由: 。
(3)在容器内气压为1.0×105帕时,把水温从20℃调整到该类鱼生存最适合温度30℃,通过调整密封圈来改变容器内的气压,使水中溶解氧的量保持不变,气压该怎么调整,请说明理由: 。
【答案】(1)提高容器中氧气含量,使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
(2)只要都达到饱和,且袋内气压相等,气体质量略有差异,不会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3)由图丙可知溶解氧含量随气压升高而增大,随温度升高而减小,所以在升高温度的情况下,要保证溶解氧含量不变,需增大压强
【知识点】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氧气的性质和利用
【解析】【分析】
(1)根据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约占21%来分析解答;
(2)根据氧气不易溶于水,只要氧气达到饱和,对实验结果无影响来分析解答;
(3)根据氧气的溶解度与温度和气压的关系来分析解答。
增大压强可使气体溶解度增大,气体溶解在水中的量增加,温度升高,气体溶解度减小,增大气体溶解度的方法是加压降温。
【解答】
(1)按体积计算,空气中氧气含量约为21%,为了保证水中溶解的氧气达到饱和状态,需要充入足够的氧气;
(2)只要其他条件相同,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达到饱和状态,就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3)氧气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气压的增大而升高。
四、解答题(本题共7小题,第27、29小题各4分,第28、30、32小题各6分,第31小题10分,第33小题9分,共45分)
25.(2023·镇海模拟) 某化肥厂产品包装广告如下:
(1)硝酸铵中氮与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
(2)硝酸铵是由 种元素组成的;
(3)通过计算说明该广告否真实
【答案】(1)2:3
(2)3
(3)N% = ×100% = 35%<40%,
∴不真实
【知识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原子质量;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解析】【分析】
(1)(2)根据化学式的意义来分析。
化学式的意义:[宏观]表示一种物质、可以看出该物质的元素组成。[微观]表示物质的一个分子,表示该物质的分子的原子构成;另外还可以看出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
(3)根据化合物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
(1)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知,一个硝酸铵分子中有2个氮原子,3个氧原子,故答案为“2:3”
(2)根据硝酸铵的化学式可知,硝酸铵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26.(2023·镇海模拟)科学家研究发现,生活在草原上的猎豹和高角羚之间有着巧妙的平衡:在捕猎的“生死时速”中,猎豹和高角羚都不会全力以赴,通常只保持在最高速度的80%;猎豹跑得比高角羚更快一点,也更善于加速和减速,但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高角羚会在躲避捕食和保存体能之间保持一个平衡,允许少量个体被捕食,猎豹也不会对高角羚赶尽杀绝,维持着自身足以糊口、猎物足以延续的捕猎成功率。
(1)这片草原上的所有高角羚属于一个 。
(2)高角羚会在逃跑时频繁做出90°转向的动作来甩掉猎豹,处于高速追捕中的猎豹会被甩开的原因是 。
(3)猎豹和高角羚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长期 的结果。
【答案】(1)种群
(2)由于猎豹具有惯性会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不变
(3)自然选择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生物进化的理论;惯性
【解析】【分析】
(1)概念辨析:
①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
②群落: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的总和,即所有生物。
③生态系统: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和其生存的环境的相互关系。
(2)惯性是保持物体运动状态的性质,一切物体均有惯性,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3)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掉,这就是自然选择;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过度繁殖,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解答】
(1)种群:表示一定区域内所有同种生物的总和。
(2)如果高角羚和猎豹直线赛跑的话,很可能会落入猎豹的口中。当羚羊灵机做出90°大转弯时,处于高速奔跑状态中的猎豹因惯性根本"刹不住车",等这只大猎豹转过弯来,敏捷的羚羊已经跑出很远了。
(3)在生存斗争中,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猎豹和羚羊这对捕食组合有着互相适应着对方的速度和策略,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7.(2023·镇海模拟)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控”无处不在,他们一有时间就低头玩手机。手机给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影响着人体健康。
(1)在黑暗的环境中看手机,屏幕的强光会使瞳孔缩小,该反射的神经结构叫 。
(2)给手机充电时,电能主要转化为 。
(3)有关资料表明,长期用手机看文字或图片,会使眼球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使眼球前后径过长,造成近视。为使光线通过近视眼的折光系统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应佩戴 (填“凹”或“凸”)透镜。
【答案】(1)反射弧
(2)化学能
(3)凹
【知识点】应答性反应与反射弧;近视眼的成因与矫正办法;能量的相互转化和转移
【解析】【分析】
(1)反射是指人(或是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各种刺激作出应答性反应的过程,是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的基本结构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成像于视网膜前面。近视眼应当用凹透镜来矫正。
【解答】
(1)完成反射活动的神经结构叫做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2)给手机充电时,手机消耗电能,获得的能量一化学能的形式储存;
(3)近视眼成像在视网膜的前面,为使像落在视网膜上,需要使光线的会聚程度减小,所以用凹透镜矫正近视眼。
28.(2020九上·江北月考)如图所示为课本92页活动“蜡烛跷跷板”,按照步骤做好蜡烛跷跷板,先后点燃左右两端蜡烛,会发现它的两端会不断地上下翘动,请你解释一下出现此现象的原因。
【答案】①假设先点燃蜡烛左端,左端蜡烛的消耗量大于右端蜡烛消耗量,即 <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左端蜡烛上翘。
②左端蜡烛上翘,右端蜡烛下沉,导致右端蜡烛消耗量大于左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右端蜡烛上翘。如此往复,左右两端不断上下翘动。
【知识点】杠杆的平衡条件
【解析】【分析】哪端的蜡烛先被点燃,这端的蜡烛就消耗的多,重力偏小;哪边的蜡烛沉在下面,哪端的蜡烛就消耗的多,重力偏小,据此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分析即可。
【解答】①假设先点燃蜡烛左端,左端蜡烛的消耗量大于右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左端蜡烛上翘。
②左端蜡烛上翘,右端蜡烛下沉,导致右端蜡烛消耗量大于左端蜡烛消耗量,即 , ,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可得 ,右端蜡烛上翘。如此往复,左右两端不断上下翘动。
29.(浙教版科学九年级上学期提分必备:期末复习试卷一)公交公司最近更换了一批新型混合动力公交车,在进行新车测试时获得一些数据:新型公交车总质量为4×103 kg,轮胎与地面总接触面积为0.4 m2,车匀速行驶时所受阻力是车总重的0.5倍,公交车在牵引力作用下在平直公路上匀速行驶,2 min内行驶了1 200 m(g取10 N/kg,忽略司机的质量)。求:
(1)新型公交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多少?
(2)2 min内牵引力所做功及功率各是多少?
【答案】(1)G=mg=4×103kg×10N/ kg=4×104N
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力F压=G=4×104N
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
答:新型公交车静止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是1×105Pa
(2)F阻=0.5G=0.5×4×104N=2×104N
车匀速行驶,牵引力F牵=F阻=2×104N
牵引力做功:W=F牵s=2×104N×1200m=2.4×107J
t=2min=120s
功率:
答:2min内牵引力所做功为2.4×107J;功率是2×105W
【知识点】压强的大小及其计算;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新型公交车对地面的压力等于新型公交车的总重力;受力面积是四个车轮与地面接触面积;根据压强公式 可求出新型公交车对地面的压强;(2)因为新型公交车沿平直公路匀速行驶,所以新型公交车受到的阻力和牵引力是一对平衡力,根据二力平衡的特点可知阻力的大小.
根据功的定义可知:牵引力做的功就等于牵引力与车在牵引力作用下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功率就是在所用的单位时间内所完成的功.
本题考查了压强、功、功率的计算,平衡力的应用;计算时一定注意格式、单位统一.
30.(2020九上·秀洲月考)某同学为了测定黄铜屑(由锌和铜形成的合金)样品组成,取四份样品分别加稀硫酸反应,其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样品 第1份 第2份 第3份 第4份
取样品质量(g) 50.0 50.0 50.0 50.0
取稀硫酸质量(g) 40.0 80.0 120.0 160.0
产生气体质量(g) 0.04 0.08 0.1 0.1
(1)画出在50.0g样品中加稀硫酸的质量与产生气体质量变化关系的示意图
(2)试计算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多少?(保留到0.1%)
【答案】(1)
(2)
Zn+ H2SO4= ZnSO4+ H2↑
65 161 2
X Y 0.08g
65:2=X:0.08g 161:2=Y:0.08g
X=2.6g Y=6.44g
ZnSO4%= =7.8%
答:第2份样品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质量分数为7.8%
【知识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在黄铜中的锌没有完全反应前,生成氢气的质量与参加反应的稀硫酸的质量成正比,据此计算出最终生成0.1g氢气消耗稀硫酸的质量。将这组数据和前两组数据组合,在方格纸上描点,从而画出图像即可。
(2)写出锌和稀硫酸反应的方程式,根据生成氢气的质量分别计算出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和生成硫酸锌的质量,再根据稀硫酸质量+锌质量-氢气质量计算出此时溶液的质量,最后根据计算即可。
【解答】(1)设生成0.1g氢气时消耗稀硫酸的质量为x,
那么得到:;
解得:x=100g;
将第1份、第2份和计算出的数据在方格纸上描点得到下图:
(2)设参加反应的锌的质量为x,生成硫酸锌的质量为y,
Zn+ H2SO4=ZnSO4+H2↑
65 161 2
X Y 0.08g
65:2=X:0.08g;
161:2=Y:0.08g;
解得:X=2.6g, Y=6.44g。
反应后溶液中硫酸锌的质量分数;ZnSO4%= =7.8%。
31.(2023·镇海模拟)恒温水壶(如图甲)具有煮沸和保持恒温(温度维持在一个稳定值)两个功能,其恒温功能给有需求的人群带来了便利。某项目小组对照评价量表设计了如图乙电路,计划获得一款恒温温度可调范围为35℃-90℃之间的恒温水壶电路模型。
【评价量表】(部分)
指标 优秀 合格 待改进
功能 同时具有煮沸和恒温功
能,能自动开启恒温 同时具有煮沸和恒温功
能,不能自动开启恒温 只有煮沸或者恒温功能
的一种
温度保持 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
且范围符合要求 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
范围不完全符合 能恒温,但设定温度不可
调节,或不能恒温
【电路简介】
S1、S2是底座开关(当水壶放在底座上,开关始终处于闭合状态);S3是一个自动开关,设置煮沸模式时自动闭合,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温度时会自动断开,且不再闭合;R3、R4是两根电热丝,R3=44欧,R4=2420欧,U2=220V;R1、R2是两个不同类型的热敏电阻,其阻值随温度变化关系如图丙;La和Lb是两个完全相同的电磁铁。(假设电磁铁对衔铁的吸引力不会随距离的改变而改变,不考虑衔铁的弹力和重力)
【评价与改进】
(1)该电路对应的恒温保温功率= 瓦。
(2)从“功能”指标看,该设计是否达到优秀等级,请分析说明。 。
(3)“温度保持”指标目前为“待改进”水平,能否将其调整为优秀等级,若能,请写出改进方法;若不能,请说明理由。 。
【答案】(1)20
(2)当水壶与底座接触,S1、S2闭合;设置煮沸模式时,S3闭合,且此时水温低于90℃,R2小于R1,流过Lb的电流大于La,衔铁动触点与静触点连接,R3、R4并联工作,实现煮沸功能;待水温达到90℃后,动触点与静触点断开,水温到达沸点温度后,S3断开,且不会再闭合,加热结束;随着水温下降,当水温低于90℃时,Lb磁性强于La,动触点与静触点又闭合,R4工作使水温升高,依此往复,水温稳定在90℃
(3)能改进,在R2旁串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调节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使R5+R2=R1的范围在保持35℃-90℃之间。 能改进,在R1旁并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调节变阻器接入的电阻使R5与R1并联的阻值=R2的范围在保持35℃-90℃之间。
【知识点】电器的电功率
【解析】【分析】
根据分析,电路中总电压不变时,当总电阻最小时,总功率达到最大,是高温档位(煮沸),此电路中为R3与R4并联时;当总电阻最大时,总功率达到最小,是低温档位(保温),此电路中由于S3在水是温度达到沸点后自动断开且不再闭合,所以是R4单独工作。
【解答】
(1)当水的温度达到沸点后进入保温状态,此时开关S3断开,所以保温状态时工作电路只有R4。根据
。
(2)从“功能”指标判断该设计是否达到优秀,就需要分析该设计能否实现“能调节恒温的设定温度,且范围符合要求”。根据图丙判断温度在达到90℃前后,R1与R2的大小关系,从而比较通过La与Lb的电流大小,进一步比较两个电磁铁的磁性强弱,根据电磁铁的磁性强弱分析电路的连接方式。
(3)根据图丙可知,当温度达到90℃时,R1与R2阻值相等,La与Lb的磁性相同,动触点和静触点断开,当温度低于90℃后,动触点和静触点会再次连接,使温度升高,最终保持在90℃,与温度范围35℃-90℃之间不符,所以需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再次连接的温度范围保持在35℃-90℃之间,所以在R2旁串联一个阻值大小合适的滑动变阻器R5。
1 / 1